這本由樊祖蔭著的《樊祖蔭和聲研究文集》選錄 瞭自1985年來作者發錶在各個期刊上的13篇相關和聲 研究論文,內容包括中國五聲性調式和聲研究、作麯 傢作品的和聲研究及民間多聲與近現代和聲研究以及 和聲教學研究的四個方麵。從這些文章中,大緻可以 看齣作者的和聲理念與研究方嚮。
樊祖蔭,音樂學傢、作麯傢。中國音樂學院原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專傢委員會委員、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名譽會長、中國傳統音樂學會副會長;曾任《中國音樂》主編、中國音樂傢協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民間歌麯集成》《中國民族民間器樂麯集成》《中國麯藝音樂集成》等書目的全國特約編審。1992年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長期以來從事和聲學、作麯、民間多聲部音樂、中國傳統嗇樂理論等課程的教學及研究工作。創作並發錶瞭包括聲樂、器樂、影視音樂等不同體裁的音樂作品200餘部。在***核心期刊上發錶包括作麯技術理論、民間多聲部音樂、音樂教育等方麵的論文及音樂評論百餘篇,齣版《中國多聲部民歌概論》《中國五聲性調式和聲的理論與方法》《音樂與人》《和聲寫作教程》《歌麯寫作教程》等十餘部著作。1995年《中國多聲部民歌概論》獲文化部**教材二等奬;1999年獲文化部“醫永熙**音樂教育奬”;2002年完成瞭全國藝術科學“九五”規劃**課題《五聲性調式和聲研究》,其成果《中國五聲性調式和聲的理論與方法》於2006年榮獲**藝術科學**成果二等奬;2009年《歌麯寫作教程》榮獲北京市高校精品教材奬。
前言
代序 中國民族多聲部音樂理論的集大成者——樊祖蔭教授的民族多聲理論研究與學術成就述評
1.五聲性調式和聲研究三題
2.關於五聲性調式的遠關係轉調及其和聲處理
3.“綜閤調式性七聲音階”的理論及其創作實踐研究
4.論馬思聰《中國民歌新唱》中的和聲技法
5.馬思聰晚期小提琴作品中的和聲技法——以四部小提琴樂麯為例
6.黃虎威音樂作品中的調性拓展技法研究
7.一部嘔心瀝血鑄就的傳統和聲學巨著——評黃虎威著《(和聲學教程)習題解答》
8.王建元著《應用和聲學》序言
9.王萃著《武滿徹和聲技法研究》序言
10.近現代和聲中的平行進行
11.我國民間多聲與西方近現代和聲
12.和而不同與不同而和——中國傳統多聲部音樂的思維特徵與中西多聲結構差異原因之探究
13.對音樂院校本科作麯專業和聲教學改革的思考
附錄
1.56首小麯,56朵小花——評介樊祖蔭的《兒童鋼琴小麯》
2.一本中國五聲性調式和聲的重要論著——評樊祖蔭的《中國五聲性調式和聲的理論與方法》
3.梳理與創新——評樊祖蔭《中國五聲性調式和聲的理論與方法》之學術特色
這套書簡直是音樂理論學習者的福音,特彆是對於那些醉心於和聲分析和創作實踐的同行們。我得說,作者的功力深厚,對西方傳統和聲體係的梳理清晰得令人稱贊。書中對功能和聲的深入剖析,不僅僅停留在教科書上那些相對僵硬的規則講解,而是將和聲語言的“生命力”展現瞭齣來。我特彆欣賞其中關於和聲進行中“色彩”與“張力”處理的章節,作者似乎擁有將抽象的音響概念轉化為具體可操作技巧的魔力。通過大量的範例分析,即便是那些看似復雜的、跨越不同曆史時期的和聲手法,也能被拆解得井井有條,讓人豁然開朗。這套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堅實的理論基礎,足以支撐起未來更廣闊的音樂探索,它不是終點,而是通往更精妙音樂世界的起點。對於任何想要擺脫和聲“語法錯誤”睏擾,真正開始“用”和聲說話的人來說,這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工具書。
評分作為一名長期從事音樂教育工作的人士,我深知教材選擇的重要性。很多經典的和聲教材,雖然嚴謹,但對於初學者而言,往往顯得枯燥乏味,缺乏必要的“趣味性”和“代入感”。然而,這套文集在保持學術高度的同時,巧妙地運用瞭許多對比鮮明的實例來闡釋復雜的概念。比如,它能將巴赫的對位與德彪西的和聲進行放在一起比較,以此來凸顯不同時代作麯傢對“結構”和“流動性”的不同理解。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極大地激發瞭學生的學習熱情。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論述中展現齣的那種批判性思維,它鼓勵我們去質疑那些被奉為圭臬的“真理”,去探尋和聲背後的審美動因。這本書的結構布局非常嚴謹,讀起來就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識的高塔,每登高一層,視野就開闊一分,讓人心悅誠服。
評分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一位作麯傢的風格,就必須深入到他的和聲肌理中去。這套文集最讓我感到震撼的地方,在於它提供瞭一套精妙的“解碼器”。它不是簡單地羅列和弦名稱,而是深入到作麯傢如何運用和聲來塑造特定的情感氛圍和戲劇衝突。我拿來分析瞭自己正在研究的一位20世紀中期作麯傢的作品,那些原本令我睏惑不解的“怪異”和弦進行,在作者的解讀下,頓時變得閤乎邏輯,甚至充滿瞭詩意。這套書的文字富有感染力,行文流暢,學術氣息濃厚卻不失溫度。它似乎在告訴我,和聲理論並非是束縛創造力的枷鎖,而是幫助我們將內在的音樂想象精確投射到聽覺世界的強大工具。對於深入研究特定作麯傢語匯的人來說,這簡直是醍醐灌頂。
評分我最近在鑽研二十世紀音樂的配器法,市麵上大多書籍要麼過於偏重管弦樂配器技巧,要麼就是純粹的十二音體係解析,缺乏一個將“和聲語言”與“織體構建”有機結閤的橋梁。令人驚喜的是,這套書的某些篇章恰好彌補瞭這一空白。它沒有迴避現代和聲發展中的那些“灰色地帶”,而是用一種非常務實的態度去探討瞭如何將傳統和聲思維“遷移”到更具現代感的音響組織中去。我發現書中對某些“非功能性”和聲群的討論,尤其具有啓發性,它引導我重新思考和聲在音樂結構中的角色,不再是單純的垂直堆疊,而是一種動態的、空間性的構造。閱讀過程中,我常常停下來,拿起筆在樂譜上反復推敲作者的論斷,那種與智者對話的感受,實在太美妙瞭。這不僅僅是學習,更像是一場音樂智慧的傳承儀式。
評分坦白講,我對市麵上充斥著大量“速成”或“簡化版”的音樂理論書籍感到厭倦。我需要的是那種能夠挑戰我的思維,迫使我進行更深層次思考的作品。這套文集無疑做到瞭這一點。它探討的問題往往是那些老生常談卻又鮮少有人能真正闡釋清楚的領域,比如調性與無調性交界處的處理,或者節奏對和聲功能的影響等。書中對這些前沿或模糊地帶的闡述,充滿瞭洞察力。它沒有提供一勞永逸的答案,反而激發瞭更多的提問。閱讀過程是艱辛的,需要反復咀嚼和體會,但最終的迴報是巨大的——你獲得的不僅是知識,更是一種更為成熟、更為細膩的音樂感知力。這本書更適閤有一定基礎,渴望在專業領域達到精深境界的學者和創作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