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由樊祖荫著的《樊祖荫和声研究文集》选录 了自1985年来作者发表在各个期刊上的13篇相关和声 研究论文,内容包括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研究、作曲 家作品的和声研究及民间多声与近现代和声研究以及 和声教学研究的四个方面。从这些文章中,大致可以 看出作者的和声理念与研究方向。
樊祖荫,音乐学家、作曲家。中国音乐学院原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副会长;曾任《中国音乐》主编、中国音乐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等书目的全国特约编审。1992年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长期以来从事和声学、作曲、民间多声部音乐、中国传统啬乐理论等课程的教学及研究工作。创作并发表了包括声乐、器乐、影视音乐等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200余部。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包括作曲技术理论、民间多声部音乐、音乐教育等方面的论文及音乐评论百余篇,出版《中国多声部民歌概论》《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理论与方法》《音乐与人》《和声写作教程》《歌曲写作教程》等十余部著作。1995年《中国多声部民歌概论》获文化部**教材二等奖;1999年获文化部“医永熙**音乐教育奖”;2002年完成了全国艺术科学“九五”规划**课题《五声性调式和声研究》,其成果《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理论与方法》于2006年荣获**艺术科学**成果二等奖;2009年《歌曲写作教程》荣获北京市高校精品教材奖。
前言
代序 中国民族多声部音乐理论的集大成者——樊祖荫教授的民族多声理论研究与学术成就述评
1.五声性调式和声研究三题
2.关于五声性调式的远关系转调及其和声处理
3.“综合调式性七声音阶”的理论及其创作实践研究
4.论马思聪《中国民歌新唱》中的和声技法
5.马思聪晚期小提琴作品中的和声技法——以四部小提琴乐曲为例
6.黄虎威音乐作品中的调性拓展技法研究
7.一部呕心沥血铸就的传统和声学巨著——评黄虎威著《(和声学教程)习题解答》
8.王建元著《应用和声学》序言
9.王萃著《武满彻和声技法研究》序言
10.近现代和声中的平行进行
11.我国民间多声与西方近现代和声
12.和而不同与不同而和——中国传统多声部音乐的思维特征与中西多声结构差异原因之探究
13.对音乐院校本科作曲专业和声教学改革的思考
附录
1.56首小曲,56朵小花——评介樊祖荫的《儿童钢琴小曲》
2.一本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重要论著——评樊祖荫的《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理论与方法》
3.梳理与创新——评樊祖荫《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理论与方法》之学术特色
我最近在钻研二十世纪音乐的配器法,市面上大多书籍要么过于偏重管弦乐配器技巧,要么就是纯粹的十二音体系解析,缺乏一个将“和声语言”与“织体构建”有机结合的桥梁。令人惊喜的是,这套书的某些篇章恰好弥补了这一空白。它没有回避现代和声发展中的那些“灰色地带”,而是用一种非常务实的态度去探讨了如何将传统和声思维“迁移”到更具现代感的音响组织中去。我发现书中对某些“非功能性”和声群的讨论,尤其具有启发性,它引导我重新思考和声在音乐结构中的角色,不再是单纯的垂直堆叠,而是一种动态的、空间性的构造。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拿起笔在乐谱上反复推敲作者的论断,那种与智者对话的感受,实在太美妙了。这不仅仅是学习,更像是一场音乐智慧的传承仪式。
评分这套书简直是音乐理论学习者的福音,特别是对于那些醉心于和声分析和创作实践的同行们。我得说,作者的功力深厚,对西方传统和声体系的梳理清晰得令人称赞。书中对功能和声的深入剖析,不仅仅停留在教科书上那些相对僵硬的规则讲解,而是将和声语言的“生命力”展现了出来。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和声进行中“色彩”与“张力”处理的章节,作者似乎拥有将抽象的音响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操作技巧的魔力。通过大量的范例分析,即便是那些看似复杂的、跨越不同历史时期的和声手法,也能被拆解得井井有条,让人豁然开朗。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足以支撑起未来更广阔的音乐探索,它不是终点,而是通往更精妙音乐世界的起点。对于任何想要摆脱和声“语法错误”困扰,真正开始“用”和声说话的人来说,这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评分坦白讲,我对市面上充斥着大量“速成”或“简化版”的音乐理论书籍感到厌倦。我需要的是那种能够挑战我的思维,迫使我进行更深层次思考的作品。这套文集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探讨的问题往往是那些老生常谈却又鲜少有人能真正阐释清楚的领域,比如调性与无调性交界处的处理,或者节奏对和声功能的影响等。书中对这些前沿或模糊地带的阐述,充满了洞察力。它没有提供一劳永逸的答案,反而激发了更多的提问。阅读过程是艰辛的,需要反复咀嚼和体会,但最终的回报是巨大的——你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更为成熟、更为细腻的音乐感知力。这本书更适合有一定基础,渴望在专业领域达到精深境界的学者和创作者。
评分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位作曲家的风格,就必须深入到他的和声肌理中去。这套文集最让我感到震撼的地方,在于它提供了一套精妙的“解码器”。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和弦名称,而是深入到作曲家如何运用和声来塑造特定的情感氛围和戏剧冲突。我拿来分析了自己正在研究的一位20世纪中期作曲家的作品,那些原本令我困惑不解的“怪异”和弦进行,在作者的解读下,顿时变得合乎逻辑,甚至充满了诗意。这套书的文字富有感染力,行文流畅,学术气息浓厚却不失温度。它似乎在告诉我,和声理论并非是束缚创造力的枷锁,而是帮助我们将内在的音乐想象精确投射到听觉世界的强大工具。对于深入研究特定作曲家语汇的人来说,这简直是醍醐灌顶。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的人士,我深知教材选择的重要性。很多经典的和声教材,虽然严谨,但对于初学者而言,往往显得枯燥乏味,缺乏必要的“趣味性”和“代入感”。然而,这套文集在保持学术高度的同时,巧妙地运用了许多对比鲜明的实例来阐释复杂的概念。比如,它能将巴赫的对位与德彪西的和声进行放在一起比较,以此来凸显不同时代作曲家对“结构”和“流动性”的不同理解。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中展现出的那种批判性思维,它鼓励我们去质疑那些被奉为圭臬的“真理”,去探寻和声背后的审美动因。这本书的结构布局非常严谨,读起来就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识的高塔,每登高一层,视野就开阔一分,让人心悦诚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