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祖荫和声研究文集/当代作曲技术理论系列图书

樊祖荫和声研究文集/当代作曲技术理论系列图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樊祖荫 编
图书标签:
  • 作曲技术
  • 和声学
  • 音乐理论
  • 当代音乐
  • 樊祖荫
  • 音乐研究
  • 音乐分析
  • 高等教育
  • 学术著作
  • 音乐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火把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音乐
ISBN:9787552313758
商品编码:29965509419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樊祖荫和声研究文集/当代作曲技术理论系列图书
  • 作者:樊祖荫
  • 定价:68
  • 出版社:上海音乐
  • ISBN号:9787552313758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7-10-01
  • 印刷时间:2017-10-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183

内容提要

这本由樊祖荫著的《樊祖荫和声研究文集》选录 了自1985年来作者发表在各个期刊上的13篇相关和声 研究论文,内容包括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研究、作曲 家作品的和声研究及民间多声与近现代和声研究以及 和声教学研究的四个方面。从这些文章中,大致可以 看出作者的和声理念与研究方向。
    

作者简介

樊祖荫,音乐学家、作曲家。中国音乐学院原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副会长;曾任《中国音乐》主编、中国音乐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等书目的全国特约编审。1992年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长期以来从事和声学、作曲、民间多声部音乐、中国传统啬乐理论等课程的教学及研究工作。创作并发表了包括声乐、器乐、影视音乐等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200余部。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包括作曲技术理论、民间多声部音乐、音乐教育等方面的论文及音乐评论百余篇,出版《中国多声部民歌概论》《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理论与方法》《音乐与人》《和声写作教程》《歌曲写作教程》等十余部著作。1995年《中国多声部民歌概论》获文化部**教材二等奖;1999年获文化部“医永熙**音乐教育奖”;2002年完成了全国艺术科学“九五”规划**课题《五声性调式和声研究》,其成果《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理论与方法》于2006年荣获**艺术科学**成果二等奖;2009年《歌曲写作教程》荣获北京市高校精品教材奖。

目录

前言
代序 中国民族多声部音乐理论的集大成者——樊祖荫教授的民族多声理论研究与学术成就述评
1.五声性调式和声研究三题
2.关于五声性调式的远关系转调及其和声处理
3.“综合调式性七声音阶”的理论及其创作实践研究
4.论马思聪《中国民歌新唱》中的和声技法
5.马思聪晚期小提琴作品中的和声技法——以四部小提琴乐曲为例
6.黄虎威音乐作品中的调性拓展技法研究
7.一部呕心沥血铸就的传统和声学巨著——评黄虎威著《(和声学教程)习题解答》
8.王建元著《应用和声学》序言
9.王萃著《武满彻和声技法研究》序言
10.近现代和声中的平行进行
11.我国民间多声与西方近现代和声
12.和而不同与不同而和——中国传统多声部音乐的思维特征与中西多声结构差异原因之探究
13.对音乐院校本科作曲专业和声教学改革的思考
附录
1.56首小曲,56朵小花——评介樊祖荫的《儿童钢琴小曲》
2.一本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重要论著——评樊祖荫的《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理论与方法》
3.梳理与创新——评樊祖荫《中国五声性调式和声的理论与方法》之学术特色


好的,这是一份详细的、不包含“樊祖荫和声研究文集/当代作曲技术理论系列图书”内容的图书简介。 --- 《二十世纪和声的演变与实践:从印象主义到序列主义的跨越》 一、 导论:世纪之音的变革与挑战 进入二十世纪,西方音乐的听觉体验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传统的调性体系在浪漫主义晚期已显露疲态,面对日益增长的表达需求和对声音本质的深入探究,作曲家们开始勇敢地挑战和超越既有的和声规范。本书旨在梳理二十世纪初至中叶(约1900年至1960年间)和声思想的演变脉络,聚焦于那些催生新技法、重塑听觉认知的关键流派与理论贡献。 本书将细致剖析从印象主义对色彩的迷恋,到表现主义对情感的极端挖掘,再到序列主义对音高组织进行数学化管理的整个过程。我们不仅关注理论的建构,更着眼于这些理论在实际作品中的应用与效果,为研究者、演奏家及有志于当代作曲的学子提供一个清晰的、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知识框架。 二、 印象主义与“色彩”的和声语汇:德彪西与拉威尔的探索 二十世纪的开端,法国作曲家克劳德·德彪西(Claude Debussy)以其对音色、氛围和潜意识描绘的追求,开启了和声学的新篇章。印象主义的和声并非全然抛弃传统,而是巧妙地利用被传统和声学视为“不协和”的音响,将其转化为具有特定情绪色彩的元素。 本章将深入探讨德彪西如何大量运用: 1. 全音阶(Whole-tone Scale):分析其如何消除调性中心,营造出漂浮、非指向性的听觉空间。 2. 五声音阶(Pentatonic Scale):考察其在构建异域风情和简洁旋律中的作用。 3. 平行和声(Planar Harmony):重点分析和弦的平行移动——这一手法彻底打破了功能和声中和弦间固定的引申关系,使和弦本身的功能回归到其独特的音响质感。 此外,莫里斯·拉威尔(Maurice Ravel)在吸收印象主义成果的基础上,展现出更为精密的织体控制和对传统技法的审慎回归。我们将对比分析两位大师在运用增三和弦、减七和弦以及九和弦、十一和弦等扩展和声材料时,所体现出的不同美学取向和技术处理。 三、 德奥的张力与拓展:瓦格纳遗产的继承与表现主义的爆发 在德奥地区,和声的发展路径则更为侧重于调性边界的极限拉伸,最终导向了无调性(Atonality)的诞生。 1. 后瓦格纳主义的“悬而未决”:理查德·施特劳斯和胡戈·沃尔夫的作品中,和声的解决被不断推迟,模糊了主调的边界。我们将回顾特里斯坦和弦的复杂性及其对后续音乐的影响。 2. 荀伯格与调性终结:阿诺德·荀伯格(Arnold Schoenberg)是推动音乐从功能调性走向非功能性的核心人物。本书将详述他是如何系统性地探索所有十二个音的平等性,最终确立了表现主义中“自由无调性”的阶段。分析其早期作品中和声的密度、色彩性与内在心理的对应关系。 3. 贝尔格与“有血有肉的无调性”:阿尔班·贝尔格(Alban Berg)在无调性语境下,仍保留了某种程度的听觉可感性。通过分析《沃采克》中的半音化和声织体,我们能看到传统对比(如协和与不协和的对立)是如何被重塑为心理冲突的表现手段。 四、 跨越边界的尝试:新古典主义与集体主义和声 并非所有作曲家都选择彻底抛弃传统,部分音乐家在寻找一条折衷的道路,旨在继承巴赫、莫扎特时代的清晰结构,同时融入二十世纪的和声色彩。 1. 新古典主义的和声语言:以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为代表,新古典主义倾向于使用明确的、常常是僵硬的、非浪漫主义的和声材料。我们将研究斯特拉文斯基如何利用“音响块”(blocks of sound)和非功能性的三和弦的并置,制造出一种古老而又陌生的听觉效果。 2. “多调性”的解析:分析多调性(Polytonality)如何在和声层面上实现结构分离与对比,尤其关注达律斯·米约(Darius Milhaud)等“六人团”成员的创作手法,即不同调性中心同时存在时,听觉中心是如何被重构的。 3. 新民族主义与音阶的再发现:探讨东欧及北欧作曲家(如巴托克)如何将民间音乐中的古老音阶(如弗里吉亚调式、利迪亚调式)融入到复杂的和声写作中,形成了兼具地域色彩与现代性的独特声音。 五、 序列主义的理性结构:十二音体系的诞生与发展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音乐创作的焦点开始转向对整个音高集合进行系统化的组织。荀伯格发明的十二音技法(Twelve-Tone Technique)是现代和声理论中最具革命性的进展之一。 本书将细致阐释十二音体系的基本原则: 音列的构建与操作:详细讲解基础音列(Prime)、逆行(Retrograde)、倒影(Inversion)和逆行倒影(Retrograde Inversion)的制作过程。 音列在和声中的体现:分析如何通过音列的垂直组合形成和弦,以及如何处理和弦的密集度与音高资源的分配,避免出现不自觉的调性倾向。 从十二音到序列化的过渡:探讨魏本(Anton Webern)晚期作品中,十二音技法如何扩展到节奏、力度和音色的序列化控制,预示着未来音乐的发展方向。 六、 结论:开放的听觉未来 二十世纪的和声研究揭示了一个核心事实:和声不再仅仅是旋律的伴奏或功能的标记,它本身成为了表达和结构的核心。从印象派对瞬时音响的捕捉,到表现主义对内心冲突的刻画,再到序列主义对声音逻辑的极致追求,作曲家们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一个可以自由运用所有十二个音的广阔音乐疆域。本书的分析旨在为当代听众和创作者架起一座理解这座复杂建筑的坚实桥梁。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在钻研二十世纪音乐的配器法,市面上大多书籍要么过于偏重管弦乐配器技巧,要么就是纯粹的十二音体系解析,缺乏一个将“和声语言”与“织体构建”有机结合的桥梁。令人惊喜的是,这套书的某些篇章恰好弥补了这一空白。它没有回避现代和声发展中的那些“灰色地带”,而是用一种非常务实的态度去探讨了如何将传统和声思维“迁移”到更具现代感的音响组织中去。我发现书中对某些“非功能性”和声群的讨论,尤其具有启发性,它引导我重新思考和声在音乐结构中的角色,不再是单纯的垂直堆叠,而是一种动态的、空间性的构造。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拿起笔在乐谱上反复推敲作者的论断,那种与智者对话的感受,实在太美妙了。这不仅仅是学习,更像是一场音乐智慧的传承仪式。

评分

这套书简直是音乐理论学习者的福音,特别是对于那些醉心于和声分析和创作实践的同行们。我得说,作者的功力深厚,对西方传统和声体系的梳理清晰得令人称赞。书中对功能和声的深入剖析,不仅仅停留在教科书上那些相对僵硬的规则讲解,而是将和声语言的“生命力”展现了出来。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和声进行中“色彩”与“张力”处理的章节,作者似乎拥有将抽象的音响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操作技巧的魔力。通过大量的范例分析,即便是那些看似复杂的、跨越不同历史时期的和声手法,也能被拆解得井井有条,让人豁然开朗。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足以支撑起未来更广阔的音乐探索,它不是终点,而是通往更精妙音乐世界的起点。对于任何想要摆脱和声“语法错误”困扰,真正开始“用”和声说话的人来说,这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评分

坦白讲,我对市面上充斥着大量“速成”或“简化版”的音乐理论书籍感到厌倦。我需要的是那种能够挑战我的思维,迫使我进行更深层次思考的作品。这套文集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探讨的问题往往是那些老生常谈却又鲜少有人能真正阐释清楚的领域,比如调性与无调性交界处的处理,或者节奏对和声功能的影响等。书中对这些前沿或模糊地带的阐述,充满了洞察力。它没有提供一劳永逸的答案,反而激发了更多的提问。阅读过程是艰辛的,需要反复咀嚼和体会,但最终的回报是巨大的——你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更为成熟、更为细腻的音乐感知力。这本书更适合有一定基础,渴望在专业领域达到精深境界的学者和创作者。

评分

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位作曲家的风格,就必须深入到他的和声肌理中去。这套文集最让我感到震撼的地方,在于它提供了一套精妙的“解码器”。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和弦名称,而是深入到作曲家如何运用和声来塑造特定的情感氛围和戏剧冲突。我拿来分析了自己正在研究的一位20世纪中期作曲家的作品,那些原本令我困惑不解的“怪异”和弦进行,在作者的解读下,顿时变得合乎逻辑,甚至充满了诗意。这套书的文字富有感染力,行文流畅,学术气息浓厚却不失温度。它似乎在告诉我,和声理论并非是束缚创造力的枷锁,而是帮助我们将内在的音乐想象精确投射到听觉世界的强大工具。对于深入研究特定作曲家语汇的人来说,这简直是醍醐灌顶。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音乐教育工作的人士,我深知教材选择的重要性。很多经典的和声教材,虽然严谨,但对于初学者而言,往往显得枯燥乏味,缺乏必要的“趣味性”和“代入感”。然而,这套文集在保持学术高度的同时,巧妙地运用了许多对比鲜明的实例来阐释复杂的概念。比如,它能将巴赫的对位与德彪西的和声进行放在一起比较,以此来凸显不同时代作曲家对“结构”和“流动性”的不同理解。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述中展现出的那种批判性思维,它鼓励我们去质疑那些被奉为圭臬的“真理”,去探寻和声背后的审美动因。这本书的结构布局非常严谨,读起来就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识的高塔,每登高一层,视野就开阔一分,让人心悦诚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