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智商:為什麼聰明人也會做蠢事
定價:59.0元
作者:基思.斯坦諾維奇(Keith E. Stanovich
齣版社:機械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111509271
字數:169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如果《思考,快與慢》讓你發現自己思維的非理性
那麼《智商》將告訴你提升理性的方法
安人心智科學總監、開智微播齣品人 陽誌平 長文導讀
諾貝爾奬獲得者、《思考,快與慢》作者 丹尼爾·卡尼曼 鼎力推薦
高智商,就意味著能做齣正確的、好的決策?錯!
理性心理學的開山之作
2010年格文美爾教育奬 獲奬作品
美國心理學會終身成就奬獲得者 基思·斯坦諾維奇
顛覆傳統智商觀念 全人類 邁入理性時代
內容提要
高智商,就意味著能做齣正確的、好的決策?
錯!
研究錶示,公認的聰明人在決策的正確率方麵與普通人無異,有時候也會:
數學傢在毫無利好消息的情況,大量買入持續下跌的股票,終輸掉所有積蓄;
受過高等教育的專業人士去墨西哥找赤腳醫生看病,而不選擇經過科學檢驗的醫療方法;
大學曆史教授加入邪教組織;
在高中當老師的鄰居拉朋友做……
絕大多數人都認為“善於思考”包括明智的判斷與決策,但大傢熟知的智力測驗並沒有評估個體的判斷和決策能力,然而這些技能對我們的生活非常關鍵,影響我們做計劃、評估關鍵證據、評價風險和可能性的方式,從而決定我們是否能做齣好的決策。
想要過上更好的生活,達成人生的目標,擁有高智力還不夠,還要擁有高理性。個體如果齣現理性障礙,直接的實際後果就是生活不如意,錯失本應取得的人生成就。本書認為,我們可以把對人類在真實世界中明智行動至關重要的理性從智力概念中剝離齣來,並且,個體的“理商”可以通過學習而得到提升。
在本書中,斯坦諾維奇闡述瞭:
理性思考的概念和重要作用;
理性障礙的諸多類型及背後的信息加工機製;
提高理性的兩條途徑;
理性思考能力對個人及整個社會的重要性。
目錄
作者介紹
基思·斯坦諾維奇 (Keith E. Stanovich)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應用心理學和人類發展的榮譽退休教授,也是加拿大應用認知科學的前研究主席。
他的研究領域是推理和閱讀的心理學機製。他著有200多篇科學論文和7本書。在一項對於論文引用率的調查中,斯坦諾維奇位列引用率高的50位發展心理學傢之一,也是25位高産的教育心理學傢之一。丹尼爾·卡尼曼在其諾奬緻辭中也多次引用斯坦諾維奇的研究成果。
斯坦諾維奇獲奬無數。他於2012年榮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桑代剋終身成就奬,也是兩次獲得國際閱讀協會頒發的阿爾伯特 J. 哈裏斯奬的學者。
斯坦諾維奇著有暢銷書《對“僞心理學”說不》,該書被全球400多所高等教育機構采用。他還著有《智商:為什麼聰明人也會做蠢事》《機器人叛亂:在達爾文時代找到意義》《現代社會中的決策與理性》等書。
文摘
序言
2002年,普林斯頓大學的認知科學傢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憑藉與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1996年去世)閤作完成的一係列研究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奬。獲奬消息一經從瑞典皇傢科學院傳齣,人們的關注點迅速聚焦於他們在“人類判斷與決策的分析”領域的工作。卡尼曼的研究發現瞭“背離概率基本原則的啓發式思維捷徑對人類決策過程的影響。他們的研究激發瞭一大批經濟和金融學者從認知心理學的視角對人類內在動機進行研究,豐富瞭經濟學理論”。
簡而言之,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研究瞭人類如何做齣選擇以及如何進行概率評估,並揭示瞭人類決策時常犯的典型謬誤。心理學領域很多高引用、高影響力的論文都來自卡尼曼的課題組,他終捧得諾貝爾奬可謂實至名歸。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工作之所以具有如此深遠的影響力,原因之一在於他們的研究解決瞭有關人類理性的深層次問題。誠如諾貝爾頒奬詞所說:“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發現瞭人們在不確定情境中如何進行決策,顛覆瞭傳統經濟學理論的人類理性假設。”二人發現的思維謬誤並非是在玩室內益智遊戲時所犯的小錯誤。所謂理性,意味著為瞭達成人生目標所采取的佳方式。個體若違反瞭經卡尼曼和特沃斯基驗證的思維規則,所帶來的直接實際後果就是生活不如意,錯失本應取得的人生成就。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等人研究瞭人類的基本認知結構為何會讓人容易在判斷和決策上麵犯錯誤。不過,容易犯錯並不意味著會犯錯。每個人都可以壓製自己犯推理錯誤的傾嚮,做齣理,人們並非會深陷於犯錯的泥潭無法自拔。更為重要的是,個人判斷和決策的錯誤傾嚮其實是存在係統化差異的。我的研究團隊就緻力於探索能夠預測個體差異的諸多因素。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發現個體的判斷和決策能力存在係統的個體差異,這意味著與理性相關的人類認知屬性也存在著個體差異,即人們達成人生目標的效率有所不同。然而,十分奇怪的是,智力測驗(或是它的衍生品,比如美國的學術能力評估測驗)並沒有評估這些重要的思維認知屬性。之所以說這種現象奇怪,是基於以下兩方麵的原因。個原因,多數非心理學專業人士認為,智力測驗評估的是一個人“善於思考”(good thinking)的程度。科學傢和外行普遍認為,所謂“善於思考”包括明智的判斷和決策,而明智的判斷有助於個人實現目標。事實上,“善於思考”是非常重要的認知屬性,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對“善於思考”的研究甚至得到瞭諾貝爾奬的認可,但在廣為流傳的智力測驗中卻沒有找到評估“善於思考”的影子。
第二個原因,當人們(包括專傢和外行)談及“智力”二字時,普遍認為智力的概念內涵包括理性。例如,很多智力概念都包含“適應性決策”(adaptive decision making)。適應性決策是理性的精華所在,但是,現行的智力測量工具與理性決策測量卻沒有絲毫聯係。上述兩個原因導緻一些令人費解的現象,比如,“聰明人也會做蠢事”。如果考慮到人們測量評估智力的方式,這種現象就很容易理解瞭。如果“聰明”意味著智力測驗分數高,“蠢事”指糟糕的決策,那麼,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顯而易見:智力測驗沒有評估適應性決策能力。如果你因“智商高卻做蠢事”現象而感到驚訝,就說明你骨子裏默認所有的心理屬性都伴隨著高智商一起齣現。比如說,理性思維與高智商共存。不過,學者們的研究結果不斷對這個假設提齣質疑。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研究發現,理性思維技能與智力測驗成績之間隻有小到中等強度的相關性。這種低相關性不足為奇,因為智力測驗壓根兒沒有對理性思維技能進行評估。
在本書中,我將重點討論智力測驗中是否應該同時測量理性。判斷和決策技巧,即理性思維能力,其重要性至少與智力測驗所評估的那些認知屬性不相上下。與智力相似,理性思維技能也關係到現實生活中目標的達成。但是,整個社會對理性的重視程度極為不足,既沒有開設相關的教學課程,也沒有給予充分的重視。我們一直在使用智力測驗的衍生品作為教育機構的選材工具,從學前班到研究生入學考試都是如此。不僅如此,公司和軍隊也相當重視智商類評估工具。人們在智力方麵傾注瞭大量的心血和努力(提高智力、贊揚高智商、為低智商而擔憂等),但是,如果忽視瞭另一類能夠帶來同等社會後果的心理技能,在智力方麵投入再多的精力也無濟於事。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所研究的思維技能,可轉化為直接影響人類幸福和主觀滿意度的行為,他們與智力測驗所評估的認知技能同樣重要。作為一種認知功能評估工具,智力測驗極為不完整。鑒於智力測驗的影響力,它為心理學傢和外行界定瞭何為重要的認知特徵,毋庸置疑,現行智力測驗所評估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它也將很多重要能力劃齣瞭其測量範圍。在這裏,我們暫且不去尋找那些在非認知領域被智力測驗落下的重要能力,比如情緒智力或是社會智力,那樣對智力測驗未免太過苛責。單單在認知領域中看,智力測驗缺失瞭對判斷和決策技能的評估部分,而這些正是理性思維和行為的認知基礎。
這本書深入討論瞭行為科學領域中極具諷刺意味的一樁曆史件帶來的科學和社會性後果,即獲得諾貝爾奬認可的認知特徵,卻被行為科學領域廣為人知的心理評估工具——智力測驗完全忽視瞭。
當我第一次看到《智商:為什麼聰明人也會做蠢事》(9787111509271)這個書名的時候,腦海裏立刻閃過無數個生動的例子。比如,那個曾經以驚人天賦和卓越成就名噪一時的科學傢,最後卻因為一些令人扼腕的個人選擇而聲名掃地;或是那個在商業戰場上叱吒風雲的CEO,卻在投資領域栽瞭大跟頭。這些案例無一不印證瞭“聰明反被聰明誤”這句老話。這讓我不禁思考,我們日常理解的“智商”,是否過於狹隘?它是否更多地指嚮瞭邏輯推理、知識儲備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卻忽視瞭情感因素、決策時的壓力、甚至是個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或許,這本書正是要挑戰我們對智商的傳統認知,揭示隱藏在“蠢事”背後的那些復雜因素。我渴望瞭解,當一個人的邏輯能力達到一定高度時,是否會因為過度自信而忽略直覺?是否會因為沉浸在抽象思維中而脫離現實?或者,是否存在某種“智商稅”,聰明人需要為自己的高智商付齣某些“代價”?這本書能否幫助我更深刻地洞察人性的復雜性,從而在麵對決策時,能多一分審慎,少一分盲目?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智商:為什麼聰明人也會做蠢事》,簡而言之,就是直擊痛點。我們生活在一個崇尚智力的時代,仿佛智商就是衡量一個人價值的終極標準。但現實往往是殘酷的:身邊總有那麼些人,學識淵博,口若懸河,能在學術上、工作上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然而在生活瑣事上,在處理人際關係時,卻顯得笨拙不堪,甚至做齣讓人啼笑皆非的決定。這就像是擁有瞭一颱配置超高的電腦,但卻不懂得如何優化係統,導緻運行緩慢,甚至時不時死機。我一直覺得,智商隻是構成一個人“能力”的眾多維度中的一個,而且很可能不是唯一重要的那個。這本書的齣現,似乎是在提醒我們,不要過分神化智商,也不要因為一個人的高智商就輕易相信其在所有領域都能做齣最優選擇。我希望能在這本書裏看到一些關於“情商”與“智商”的對比,或者關於“智慧”與“聰明”的界定。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更全麵、更辯證的視角來看待人類的認知和行為,讓我們明白,真正的“聰明”可能是一種更深層次的、融閤瞭情感、經驗和審慎的綜閤能力。
評分當我看到《智商:為什麼聰明人也會做蠢事》(9787111509271)這個書名時,我立刻就産生瞭極大的興趣。這就像一個有趣的悖論,不是嗎?我們總是認為聰明人應該做齣明智的決定,但現實生活中,我們卻能看到許多智商很高的人,在某些方麵卻犯下一些令人難以置信的錯誤。這讓我不禁思考,智商究竟意味著什麼?它是否僅僅是邏輯推理和學習能力?它是否能涵蓋我們做齣更廣泛、更復雜決策時所需的其他能力,比如判斷力、洞察力、甚至情商?我一直覺得,一個人的成功,尤其是在復雜的生活和工作中,絕不僅僅依賴於高智商。也許,這本書正是要揭示那些隱藏在高智商錶象下的,導緻人們犯下“蠢事”的深層原因。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有趣的案例分析,或許是一些心理學實驗的解讀,來解釋為什麼那些我們認為“聰明”的頭腦,在特定情境下也會做齣“不那麼聰明”的選擇。這對於我來說,不僅是瞭解他人,更是反思自我,學習如何避免那些顯而易見的陷阱。
評分《智商:為什麼聰明人也會做蠢事》(9787111509271)這個書名,自帶一種解謎的吸引力。它挑戰瞭我們根深蒂固的觀念:高智商應該等同於明智的行為。但事實並非如此,我們都能在生活中找到許多反例。我常常在想,是不是智商的高低,與決策的質量並非完全成正比?會不會存在某種“認知偏差”或者“思維慣性”,即使是智商極高的人也難以擺脫?比如,過度依賴邏輯分析而忽略瞭直覺的提示?或者,因為對自身智力的過度自信,而拒絕接受他人閤理的建議?這本書的名字讓我聯想到那些在特定領域內錶現卓越,但在其他領域卻頻頻犯錯的“天纔”。他們的聰明,是否反而讓他們在某些方麵變得“盲目”?我希望這本書能深入探討那些影響我們判斷的心理學機製,比如確認偏誤、錨定效應、從眾心理等等,並詳細闡述它們是如何在智商很高的人身上同樣發揮作用,甚至可能因為他們更善於為自己的“蠢事”找理由,而變得更難察覺。這無疑會是一次對我們自身思維模式的深刻反思。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確實很吸引人:《智商:為什麼聰明人也會做蠢事》,加上那串數字9787111509271,感覺像是某種學術研究的産物。我一直對人的行為模式,特彆是那些看似矛盾的行為,充滿好奇。有時候會看到一些非常聰明、有纔華的人,在某些事情上卻錶現得齣乎意料地“不理智”,甚至做齣一些讓人費解的決定。這讓我不禁思考,是不是智商本身並不能完全解釋一個人的所有行為?是不是在“聰明”之外,還有其他更深層的東西在影響著我們的判斷和選擇?比如,情緒的乾擾?社會環境的壓力?還是我們潛意識裏的某些偏見?這本書的標題似乎觸及到瞭這個核心問題,暗示著智商高低並不能完全預防水逆,甚至在某些情況下,過高的智商反而可能成為一種“盲點”,讓我們忽略瞭顯而易見的問題。我非常期待能在這本書中找到一些關於這個現象的解答,希望能理解那些“聰明人”為何會做齣“蠢事”背後的邏輯,或者說,非邏輯。我希望能從中學習到如何識彆和規避那些可能導緻我們犯錯的思維陷阱,無論是針對自己還是他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