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中国传统古筝曲大全:下:浙江、陕西古筝流派 弦索十三套古筝谱 音乐 书籍 |
| 作者: | 李萌编选 |
| 定价: | 65.0 |
| 出版社: | 人民音乐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04-01-01 |
| ISBN: | 9787103026410 |
| 印次: | |
| 版次: | |
| 装帧: | |
| 开本: | 大16开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收录的乐曲基本是按照各流派传人传谱的脉络来安排的。内容包括:浙江古筝流派、陕西古筝流派等。 |
我最近在研究中国音乐史,尤其是近现代筝乐的发展脉络,手中正好有一本关于北方筝派发展的专著,读起来真是酣畅淋漓。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是一位浸淫学术多年的老专家,他对不同地域的音乐传承人、流派的形成时间点,甚至某些关键乐曲的首次记录都有着极为精准的考证。特别是书中对陕西筝乐中那种厚重、粗犷的“板眼”结构的分析,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乐器形制演变,让我对“汉上行”这类曲目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极其深厚,行文间充满了一种古典的韵味,读起来像是直接与历史对话。它提供的不仅仅是音乐知识,更是一种文化体验。尽管这本书的插图相对较少,且大多是黑白扫描件,但其文字的密度和学术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强迫读者去思考,去想象那个时代的声音是如何构筑起来的。对于希望深入了解筝乐思想内核而非仅仅停留在指法层面的进阶学习者,这本书无疑是不可多得的珍宝,它拓宽了我对“传统”二字的理解边界。
评分说实话,我更偏爱那些专注于某个特定主题的音乐书籍,比如我正在读的这本关于二十世纪中国民族管弦乐改编史的著作。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聚焦于某一种乐器,而是探讨了古筝、琵琶等民族乐器是如何被纳入到大型管弦乐队编制中的历史过程。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当时的报刊评论以及作曲家的私人信件,还原了那个充满探索与挣扎的年代。书中对不同时期“民族化”与“交响化”的争论描写得尤为精彩,那种思想的碰撞感跃然纸上。虽然书的篇幅不算短,但叙事节奏张弛有度,引人入胜,完全没有一般学术著作的枯燥感。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演奏方式和曲目结构,背后凝聚了无数音乐家跨越代际的努力和牺牲。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将单一乐器的发展置于整个中国近现代音乐改革的大背景下去审视,对于想要成为作曲或理论研究方向的学生来说,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参考书。
评分我正在啃的一本关于古琴减字谱解读的工具书,简直是古琴爱好者的救星。这本书的初衷显然是为了解决现代人阅读古老琴谱的障碍,所以它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来系统地梳理和图解每一种减字符号的含义、运指的细节以及力度标记的演变。书中不仅提供了大量的范例对比,还加入了现代演奏者对这些古老技法的现代诠释和可行性分析。更棒的是,它还收录了不同时期、不同琴派对同一符号的不同理解,这在其他任何书籍中都很难找到如此集中的对比资料。这本书的结构极其清晰,像一本字典一样,可以随时查阅所需的内容。虽然它不是一本教你弹奏的曲集,但它为你理解那些传世古谱提供了最坚实的理论基础。阅读它,就像是获得了一把钥匙,能够打开通往古代音乐家内心世界的通道,让你不再是机械地模仿指法,而是真正理解了符号背后的意图。如果你想钻研琴谱的源头,这本书是必经之路。
评分这部古筝教材实在令人惊喜!我一直希望能系统地学习浙江和陕西地区的古筝技法,市面上很多教材要么内容零散,要么侧重于某一两个曲目。但这本书(我指的是我正在看的另一本关于南方筝派的书籍)却以一种非常扎实和循序渐进的方式,将整个浙派的韵味和指法变化讲解得淋漓尽致。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乐谱,更重要的是,作者对每个乐曲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演奏风格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比如,书中对“平湖秋月”中滑音和按音的力度控制,以及如何模仿人声的颤音处理,都有非常细致的示范和讲解,这对于我这个初学者来说,简直是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而且,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极为考究,五线谱和简谱对照清晰,方便不同基础的读者使用。装帧质量也很高,拿在手里很有厚重感,感觉像是一件艺术品,而不是简单的教材。我已经开始尝试其中的一些练习曲了,感觉手指的灵活性和对音色的控制能力都有了显著的提升。如果说有什么不足,可能是一些更复杂的技巧需要反复练习才能掌握,但这恰恰说明了这本书内容的深度和专业性,绝非那种肤浅的“速成”读物可比拟。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传统古筝艺术怀有敬畏之心的学习者。
评分最近入手了一本探讨中国民间音乐中“叙事性”的理论书籍,读下来感觉受益匪浅,特别是关于地域戏曲音乐对器乐演奏的影响部分。这本书的论述风格非常偏向于田野调查和民族音乐学,它用大量的口述史和现场录音分析(尽管书中只能提供文字描述)来佐证其观点。比如,作者对比了川剧锣鼓点与某些南派筝曲的节奏模式,分析了其背后的劳动号子或祭祀仪式的影响,这种跨学科的视角非常新颖。这本书的语言相对口语化一些,少了一些学院派的架子,更像是经验丰富的音乐人类学家在与同行交流心得。不过,对于完全没有音乐理论基础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先了解一些基本的乐理知识,否则在理解其复杂的节奏分割和调式转换分析时会稍感吃力。总的来说,它是一本能激发深度思考的书籍,让我开始重新审视练习曲和传统曲目中那些看似“随意”的装饰音,背后可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密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