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中国传统古筝曲大全:中:潮州、客家、福建古筝流派 音乐 书籍 |
| 作者: | 李萌编选 |
| 定价: | 99.0 |
| 出版社: | 人民音乐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04-01-01 |
| ISBN: | 9787103026403 |
| 印次: | |
| 版次: | |
| 装帧: | |
| 开本: | 大16开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收录的乐曲基本是按照各流派传人传谱的脉络来安排的。内容包括:潮州古筝流派、潮州筝派代表人物及曲目、客家古筝流派、客家筝的代表人物及曲目等。 |
这套《中国传统古筝曲大全:中:潮州、客家、福建古筝流派 音乐 书籍》的选本,光是名字就足以让人感受到那份厚重的历史感和地域文化的深邃。我原本是冲着“大全”二字来的,期待能一窥中国古筝艺术的博大精深,特别是那些流传已久、极具地方特色的经典曲目。然而,当我真正翻开这本书时,立刻意识到这并非是那种面面俱到的综合性曲集,而是非常专注地聚焦于特定地域——潮州、客家以及福建地区的筝乐传统。对于我这种希望系统学习不同流派技法,或者想找一些广为人知、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曲目(比如《渔舟唱晚》、《高山流水》等)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侧重点显得有些小众和垂直了。它更像是深入某个小池塘里精心打捞的珍珠,每一颗都散发着独特的地域光泽,但对于更广阔的湖面景观,这本书提供的视角就显得有限了。我花了不少时间去研究其中潮州音乐的结构,发现其对板眼、装饰音的处理,确实是其他流派少见的,但这也意味着对于初学者或者非专业研究者而言,理解门槛陡然增高,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去适应这种特定的“语境”,而不是一上来就能找到熟悉的旋律作为切入点。所以,如果你是想寻找一本能快速领略中国古筝“全景”的作品,这本书可能无法完全满足你的期待,它更适合对特定地域音乐抱有浓厚兴趣的进阶学习者。
评分我试着对比了一下不同地域音乐在书中的篇幅分配和深度,发现其侧重性非常明显,这既是优点也是局限。潮州音乐的部分无疑是最详尽的,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其复杂程度和曲目的数量都体现了编者对这块音乐的深厚感情和研究。然而,相对而言,客家和福建(尤其是闽南)的曲目份量就显得有些单薄了。客家筝乐那种内敛、质朴、带有叙事色彩的风格,我原本很期待能在书中找到更具代表性的、能展现其“讲故事”能力的曲目,但现有收录的几首,总感觉像是点到为止,缺乏足够的广度和深度去让读者体会到客家音乐独有的那种“山水田园”式的淡泊与坚韧。而福建的乐曲,虽然也展现了其细腻的一面,但在与其他地域的对比下,似乎缺乏一个鲜明的、能立刻抓住听者耳朵的标志性特征。这种分配上的不均衡,使得整套书的“大全”之名略显言过其实,更像是一部“潮州筝乐精选集附加部分客家与福建精选片段”的合集。对于渴望全面了解这三个流派发展脉络的读者来说,这种侧重可能会导致对客家和福建筝乐的认知产生偏差,因为它们在书中的“存在感”明显弱于潮州筝曲。
评分如果抛开流派侧重和文化背景的不足,单从“可演奏性”这个角度来审视,这本书的实用价值也存在一些争议。诚然,书中的曲目大多是传统曲目,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很多段落对于当代古筝演奏的习惯和审美,可能需要进行大量的“现代化”改编才能真正搬上舞台。例如,一些传统筝的技法,在现代改良筝上演奏时,音色、力度和共鸣的处理方式完全不同,原谱的标记可能无法准确传达出预期的效果。此外,考虑到现在许多学习者依赖多媒体资源来辅助练习,这本书作为一本纯印刷品,在音视频对照方面的缺失是显而易见的。我非常希望能够配合一个链接或二维码,让我可以听到书中的每一首曲子,特别是那些旋律相对晦涩的曲子,先建立一个听觉印象。没有听觉参考,很多复杂的节奏和速度的把握就只能靠自己想象和摸索,这无疑大大拖慢了学习进度。总而言之,这本书在深度上做到了极致的地域聚焦,但在广度、辅助学习工具和现代演奏适应性上,给人的感觉是尚未完全“成熟”和“与时俱进”的一套重要文献。
评分从音乐本体研究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最大的遗憾在于缺乏对这些地方筝曲“演变脉络”和“历史背景”的深入阐述。我们知道,潮州音乐的形成与当地的宗教、戏曲、文人雅集紧密相关,客家音乐则与迁徙和宗族文化息息相关,而福建的风格也深受闽南语系的影响。然而,这本书主要提供的是“乐谱本身”,几乎没有附加任何有价值的文字说明来串联这些乐谱与它们诞生的文化土壤。比如,某段看似怪异的音高处理,如果能附带解释一下它在当地戏曲伴奏中的具体功能,或者它是如何从某个古老的调式中演变而来的,那么学习者就能更好地把握其精髓,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指法的模仿上。现在看来,它更像是一本纯粹的“曲谱集”,如果你是一个音乐人类学家或者历史研究者,你会觉得信息量远远不够,需要自己去图书馆查阅大量的参考资料才能补全知识的链条。对于我这样追求“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读者而言,这种“纯粹性”反而成了阻碍,让我感觉自己仿佛在阅读一份脱离了历史语境的“音乐孤本”,少了那些能让人拍案叫绝的文化连接点。
评分拿到这本书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装帧和排版似乎更倾向于学术资料的呈现方式,而非面向大众普及的音乐教材。纸张的质感、印刷的清晰度尚可,但最让我感到困惑的是乐谱的标注系统。我习惯了某些标准化的指法符号和节奏标记,但在这套书中,特别是处理那些极其复杂的潮州“小曲”时,记谱法似乎带有强烈的口传心授的痕迹,很多地方的省略和含糊不清的处理,让一个自学或者非本地区出身的演奏者感到无从下手。举个例子,一些看似简单的旋律线条,在实际演奏中需要依赖大量的揉弦和滑音来营造那种“泣诉”或“婉转”的意境,而这些精妙之处往往只在寥寥几笔的符号下被带过,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指导或详尽的指法建议。这就好比拿到了一份古老的地图,虽然轮廓清晰,但上面的路标和指示牌稀少,你需要自己去摸索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如果这本书的目标用户是已经对这些地方流派有一定了解的从业者,那或许可以接受这种“留白”,但对于想要“入门”或“学习”的普通爱好者来说,这种疏于指导的排版无疑增加了学习的难度系数。我期待的是一本能够清晰“翻译”地方音乐语言的工具书,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份原始的手稿汇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