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信息 
版 次:1
页 数:320
字 数:245千
印刷时间:2017-5
开 本:32开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
包 装:平装
中图分类号:B222.5
编辑
★中国人应读的国学经典   
★荟萃儒释道三家经典   涵盖经史子集精华
★古籍整理团队 历时六年的成果荟萃
★内容更全  译注更精  字体够大  阅读更宜
内容简介
《孟子》一书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定,儒家原始经典之一,完成于战国中后期。该书详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是了解孟子哲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化主张及其学说的*直接、*可靠的资料。本次出版,为方便现代读者阅读,我们在对原文进行精心校对的基础上,又进行了详尽的注释和准确流畅的翻译。
作者简介中华文化讲堂是一个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典籍整理与出版的编辑团队。现已编辑出版有《群书治要考译》《群书治要(原文版)》《中华经典诵读教材》《中华经典诵读教材(第二辑)》《国学治要》《文白对照史记》《纳兰词笺》等,广受读者的喜爱。
书籍目录
梁惠王上
梁惠王下
公孙丑上
公孙丑下
滕文公上
滕文公下
离娄上
离娄下
万章上
万章下
告子上
告子下
尽心上
尽心下
媒体评论 
出版说明
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经济与科技超速发展,人们在体验经济繁荣和科技成果的同时,欲望的膨胀和内心的焦虑也日益放大。如何在物质繁荣的时代,让我们获得内心的满足和安详,从经典中获取智慧和慰藉,或许是我们不二的选择。
之所以要读经典,根本在于,我们应当更好地认识我们自己从何而来,去往何处。一个人如此,一个民族亦如此。一个爱读经典的人,其内心世界必定是丰富深邃的。而一个被经典浸润的民族,必定是一个思想丰赡、文化深厚的民族。因为,文化是民族之灵魂,一个民族如果不能认识其民族发展的精神源泉,必定就会失去其未来的生机。而一个民族的精神源泉,就保藏在经典之中。
,我们提倡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当自提倡重读经典始。然而,读经典之目的,绝不仅在徒增知识而已,应是古人所说的“变化气质”,进一步,是要引*我们进德修业。《易》曰:“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实乃读经典之要旨所在。
基于此理念,我们决定出版此套《谦德国学文库》,“谦德”,即本《周易》谦卦之精神。正如谦卦初六爻所言:“谦谦君子,用涉大川”,我们期冀以谦虚恭敬之心,用今注今译的方式,让古圣先贤的教诲能够普及到每一个人。引导有心的读者,透过扫除古老经典的文字障碍,从而进入经典的智慧之海。
作为一套普及型的国学丛书,我们选择经典,不仅广泛选录以儒家文化为主的经、史、子、集,也将视野开拓到释、道的各种经典。一些大家所熟知的经典,基本全部收录。同时,有一些不太为人熟知,但有当代价值的经典,我们也选择性收录。整个丛书几乎囊括中国历史上哲学、史学、文学、宗教、科学、艺术等各领域的基本经典。
在注译工作方面,版本上我们主要以主流学界公认的权*版本为底本,在此基础上参考古今学者的研究成果,使整套丛书的注译既能博采众长而又独具一格。今文白话不求字字对应,只在保证文意准确的基础上进行了梳理,使译文更加通俗晓畅,更能贴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
古籍的注译,固然是现代读者进入经典的一条方便门径,然而这也仅仅是阅读经典的一个开端。要真正领悟经典的微言大义,我们提倡*好还是研读原本,因为再的白话语译,也不可能完全表达出文言经典的原有内涵,而这也正是中国经典的古典魅力所在吧。我们所做的工作,不过是打开阅读经典的一扇门而已。期望藉由此门,让更多读者能够领略经典的风采,走上领悟古人思想之路。进而在生活中体证,方能直趋圣贤之境,真得圣贤典籍之大用。
经典,是一代代的古圣先贤留给我们的恩泽与财富,是前辈先人的智慧精华。我们在享用这一份财富与恩泽时,更应对古人心存无尽的崇敬与感恩。我们虽恭敬从事,求备求全,然因学养所限、才力不及,舛误难免,恳请先贤原谅,读者海涵。期望这一套国学经典文库,能够为更多人打开博大精深之中华文化的大门。同时也期望得到各界人士的襄助和博雅君子的指正,让我们的工作能够做得更好!
当我合上书卷时,心中涌起的不是知识的满足感,而是一种对“内省”的渴望。孟子的学说,其核心最终还是指向人的内在修养,那份“求则得之,舍则失之”的紧迫感,始终萦绕心头。他似乎在时时刻刻提醒着读者,道德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日复一日的警惕和呵护,就像培养一株嫩芽,需要顺应天性,给予恰当的滋养。这种对个人责任的强调,既是压力的来源,也是自由的基石。这本书的伟大之处,恰恰在于它没有提供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思考的工具和一套衡量是非的标尺。它要求读者必须主动参与到这场精神的耕耘中去,去发现自己内心的“不忍人之心”,并将其推而广之。这是一部需要用生命去体悟的书,而非仅仅用眼睛去阅读的书。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和传承,本身就是一种对智慧的敬畏。它不像是一部现代意义上结构严谨的学术专著,而更像是一部流传下来的鲜活记录,记载了这位伟大思想家与不同君王、弟子之间的真实互动场景。正是这些充满烟火气的对白和激烈的思想碰撞,才使得孟子的形象如此立体可感。我们看到了他如何在权贵面前坚守原则,如何循循善诱地劝谏诸侯推行仁政,以及在面对徒弟的困惑时,他如何耐心又坚定地引导他们回归本心。这种“言传身教”的记录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和感染力。它让人明白,真正的哲学不是高高在上,而是渗透在日常的言谈举止和每一次艰难的抉择之中。这不仅仅是理论的传授,更是一种人生态度的塑造,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仿佛也参与到那场关于“何以为善”的漫长思辨之中。
评分这本《孟子》,作为儒家那座巍峨思想殿堂中的一块基石,读来让人心中涌起一股敬畏之情。它不仅仅是记录了几句先贤的言语,更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宏大历史画卷,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思想的脉络和精神的重量。每一次翻阅,都仿佛能感受到孟子那股“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自有番然气象”的浩然正气。尤其是在探讨“性善论”时,那种层层递进、以理服人的论证方式,简直是逻辑的艺术。他不像后世有些说教式的文字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辩驳的张力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读罢,你不会觉得被灌输了什么,反而觉得自己内在的某种潜能被轻轻唤醒,那种对个体价值和道德自觉的强调,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振聋发聩,让人深思,在物欲横流的当下,我们究竟该如何安放自己的“四端”之心。这部经典,是任何一个试图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人都无法绕开的必经之路,其价值,是恒久且无法估量的。
评分令人称奇的是,这本书所探讨的许多议题,在今天依然具有惊人的现实意义。比如他对民本思想的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在任何强调治理与民生关系的时代,都是一句不可动摇的真理。读到此处,我常常会联想到当代社会中关于权力来源与道德约束的讨论。孟子似乎早就预见到了权力如果不被约束,必然会导致对个体尊严的践踏。他的这些论述,并非空泛的道德口号,而是建立在对历史兴衰的深刻总结之上,极具实践指导价值。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正是经典永恒魅力的体现。他教导我们如何做一个有骨气、有原则的“人”,而不是仅仅做一个顺从的“物”,这份对个体价值的维护,值得我们反复咀嚼和深思。
评分手捧此书,我感受到的更多是一种酣畅淋漓的“对话”体验。孟子的语言风格实在是太鲜活了,他不像孔子那样常常语焉不详,需要后人反复揣摩,孟子的文字常常直抵人心,充满了辩才和激情。那些著名的比喻,比如“舍豆菽麦黍”)和“井底之蛙”的故事,读起来简直像是在听一场精彩的即兴演讲,让人拍案叫绝。他毫不退让地与当时的各路思潮进行交锋,那种“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而为之”的担当,着实令人动容。这种将深奥哲理用最生动、最贴近生活的例子阐释出来的能力,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些古代典籍的读者,也能迅速把握其核心要义。这使得《孟子》在儒家经典中,具有了一种独特的“入世”和“战斗”的色彩,它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清谈,而是直面现实政治与人伦困境的呐喊。每一次读到他驳斥“无父无君”的异端邪说时,那种磅礴的气势,读来让人热血沸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