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解读辞典 9787532643363

论语解读辞典 978753264336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士明 著
图书标签:
  • 论语
  • 儒家经典
  • 国学
  • 文化
  • 解读
  • 辞典
  • 古代文献
  • 思想
  • 哲学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枫林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ISBN:9787532643363
商品编码:3002121463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论语解读辞典

定价:68.00元

作者:何士明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532643363

字数:

页码:47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论语》是儒家主要的经典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历代都是研究和诵读的对象。关于《论语》的注释,古来不下三千余家,见仁见智之处颇多。但由于该类书言简意赅,不仅其本义仍有诂之达的问题;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价值观念的变化,其引申义和价值判断亦有很多需要生发和重新评估的地方。故对《论语》进行重新解读就显得十分必要。
  《论语解读辞典》每章分为原文、注释、译文、提示四部分,书末附有《论语》人物表(以出场先后为序)。作为儒家原典思想的现代阐释之作,作者精到解读了《论语》的原文,译文平实,浅白流畅,能依照先秦汉语的习惯解字析词,而不蔓生枝节,也不多作引申;注释注重字音词义及名物制度的考证,所作结论既集古今学者之大成,又具个人新见,是难得的《论语》解读佳作。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论语解读辞典》:
  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道之”三句:道,通“导”,引导,疏导。这里是带领、领导的意思。两个“之”,连同以下三句中的“之”,均代词,指老百姓。政,政令,政策。齐,整治,治理。刑,刑罚。免,逃避。而,表示转折。耻,作名词用,羞愧之心。
  (2)“道之以”三句:德,道德、仁德。礼,参见1.12(1)。格,来,至。这里指别国的百姓前来归顺。
  
  孔子说:“用政令领导百姓,用刑罚整治百姓,百姓(会)逃避(刑罚),却没有羞愧之心;用仁德领导百姓,用礼义治理百姓,(百姓会)有羞愧之心,并且(别国的百姓会)来归顺。”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吾十”句:十有五,十五岁(有,同“又”)。而,连同以下各句中的“而”,均连词,连接语意相承成分。志,作动词用,立志。于,动词后缀。志于学,立志学习,立志做学问。十五及三十等,均表示从这个年龄开始。
  (2)“三十”二句:立,成就,建树。三十而立,意谓从三十岁开始(有了立身处世的基础)有所作为了。不惑,不疑惑,意思是对事物有了判断能力。
  (3)“五十”二句:天命,一指自然界的必然性,即客观规律;二指上天的意志和命令。这里指后者。天命观念初产生于殷商时期,当时统治者自称“受命于天”,称自己是“天子”,把自己的意志假托为天帝的命令,称之为“天命”,是神圣不可违抗的。当时一些先进的思想家已对“天命”有所怀疑,但“天命”观念长期存在。孔子一方面不相信鬼神,另一方面信仰“天命”。五十而知天命,意谓人生五十,成是成,败是败,天命使然,已成定局。耳顺,何晏集解引郑玄曰:“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六十而耳顺,意谓从六十岁开始,智慧和判断能力更高了,认识事物能明察秋毫。
  (4)“七十”句:意谓从七十岁开始,做什么事情能随心所欲(随着自己的心愿做事,做事合乎自己的心愿)。从心,随心,顺遂自己的心愿。
  (5)不逾矩:逾,超出,。矩,规矩,这里当规律解。不逾矩,总括“吾十有五……从心所欲”是做学问人生的一条规律。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开始)有所作为,四十岁(开始对事物)不疑惑.五十岁(开始)知道(安心接受)天命,六十岁(开始)对事物明察秋毫,七十岁(开始做事)随心所欲。(做学问人生)不超出(这个)规律。”
  
  (1)本章难点“耳顺”,在《论语》中首见,历来注家颇感难解。古代郑玄、何晏有一说:“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今注家多解读为“好话坏话都听得进”;杨伯峻先生的解读与郑玄、何晏相似:“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
  (2)“不逾矩”,今注家多以为承接“七十而从心所欲”,译成:“七十岁时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做,却不会把事情做错”;“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地行事,而又从不超出规矩”;“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又从不越出规矩”;“到七十,我只放任我心所欲,也不会有逾越规矩法度之处了”。
  ……

序言



《春秋溯源:思想流变与儒林轨迹》 图书简介 《春秋溯源:思想流变与儒林轨迹》一书,旨在探寻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时期——春秋时代的精神内核,以及这一时期思想的后续发展脉络。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经典的逐字逐句的阐释,而是以更宏观的视角,审视春秋时期波澜壮阔的思想变革如何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面貌,并追踪这些思想在后世儒林中的传承、演变与创新。 第一部分:春秋时代思想的勃兴与分野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百家争鸣,是一个思想极为活跃的时代。本书的第一部分,将首先勾勒出这一历史背景,分析社会动荡对思想解放的催化作用。我们将重点关注当时涌现出的几大思想流派,并非简单罗列,而是深入探讨它们的核心观念、哲学基础以及在当时社会变革中的具体体现。 “礼”的重建与变异: 鲁国作为礼乐文明的典范,其“礼”的失落与重建过程是理解春秋思想变迁的关键。本书将从社会制度、宗法关系、祭祀礼仪等多个层面,剖析“礼”在春秋时期的内涵演变,以及部分思想家如何试图在新的社会现实下对其进行调适与重塑。我们将追溯“克己复礼”的最初语境,探讨其在不同学派中的解读差异。 “仁”的早期探索: 虽然“仁”作为儒家核心概念的成熟形态出现在孔子及其后,但本书将追溯“仁”在春秋时期早期思想萌芽的迹象。它可能并非直接以“仁”的面貌出现,而是以对人伦关系、社会和谐、个体德行的某种关怀体现。我们将辨析这些早期关怀与后世“仁”的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道”的形而上追问: 在社会秩序动荡不安的背景下,一些思想家开始将目光投向更形而上的领域,对宇宙的本源、人生的意义进行追问。“道”作为一种超验的存在或普遍的规律,在这一时期开始被初步探讨。本书将考察不同思想家对“道”的理解,它们可能指向自然的秩序,也可能指向某种宇宙真理,并分析其对后世哲学思想的影响。 “义”的价值定位: 随着社会结构的重组,对行为准则和价值判断的讨论也日益激烈。“义”作为一种公正、道义的追求,在春秋时期已经显露端倪。我们将探讨在诸侯争霸、士人流亡的时代背景下,“义”的内涵是如何被界定和实践的,以及它与政治权谋、个人道义的复杂关系。 早期法家思想的萌芽: 在对“礼”的失落感到失望的同时,一些思想家开始寻求更直接、更有效的社会治理方式。本书将探讨春秋时期早期出现的具有法治色彩的思想苗头,它们可能并非成熟的法家学说,但已包含对制度、法律、赏罚等要素的关注,以及对君主如何巩固权力的思考。 第二部分:儒林轨迹与思想的世代传承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视角转向春秋时期之后,重点追踪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如何在后世儒林中得以传承、发展和演变。这并非仅仅是介绍孔门弟子的贡献,而是更深入地分析儒家思想的生命力所在,以及它如何适应不同历史时期的挑战。 孔子思想的初步阐释与传播: 我们将回顾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并分析其在早期儒林中的传播方式。这包括对“仁”、“礼”、“孝”、“忠”等概念的最初解读,以及这些概念如何被赋予具体的社会实践指导意义。我们将关注早期儒家学者如何理解并践行孔子的教诲。 孟子与荀子对“仁”与“性”的深化: 孟子和荀子是儒家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本书将深入探讨孟子“性善论”的哲学论证,以及他如何将“仁”提升到人性固有、需要发掘的高度。同时,我们将剖析荀子“性恶论”的论证逻辑,以及他如何强调“礼”和“学”在后天塑造人的重要性。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关于“性”的观点,对后世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与政治权力的互动: 儒家思想在历史上并非始终处于学术象牙塔中,它与政治权力有着复杂的互动关系。本书将考察儒家思想在不同朝代如何被采纳、改造,以及它如何试图影响国家治理。我们将分析儒家学者在政治实践中的角色,以及他们所面临的挑战和妥协。 儒家内部的争论与流派: 儒家并非一个铁板一块的学派,内部存在着丰富的争论和不同的流派。本书将梳理儒家思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关键争论点,例如关于“道”的理解、关于“礼”的实践方式、关于“名分”的界定等。我们将介绍一些重要的儒家流派,分析它们的核心观点和历史贡献。 儒家思想的时代适应性: 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历史上长盛不衰,与其强大的时代适应性密切相关。本书将分析儒家思想如何在面对佛教传入、宋明理学兴起等重大挑战时,展现出自我革新和融合的能力。我们将探讨理学如何吸收佛道思想,发展出新的哲学体系,以及它对中国社会文化产生的广泛影响。 近现代儒学的转型与挑战: 随着中国进入近现代,儒家思想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书将简要探讨近现代儒学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的转型,以及它如何试图回应现代性的议题。我们将反思儒家思想在当代的价值与意义,以及它可能为解决当代社会问题提供的启示。 第三部分:思想流变的互鉴与影响 在追溯春秋思想与儒林轨迹的同时,本书还将关注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借鉴,以及它们如何共同塑造了中国思想文化的整体面貌。 诸子百家的思想对话: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争鸣并非完全孤立的。本书将梳理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等其他重要思想流派与儒家思想之间的论辩与互动。我们将分析它们在某些议题上的分歧,以及在另一些议题上的潜在共鸣。 儒家思想对其他领域的渗透: 儒家思想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了哲学和伦理的范畴。本书将探讨儒家思想如何渗透到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教育体系、文学艺术、社会风俗等方方面面,成为塑造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重要力量。 “中庸”的智慧: 本书将特别关注“中庸”这一核心概念在春秋思想与儒林轨迹中的体现。它并非一种消极的折中,而是一种追求平衡、适度、和谐的智慧。我们将探讨“中庸”如何在不同思想家的论述中得到体现,以及它如何成为一种重要的精神指导。 从“春秋”到“万世”的传承: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呈现一种思想从其萌芽、发展到传承的动态过程。它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充满生命力的智慧。通过对春秋时期思想的溯源,以及对儒林轨迹的追踪,我们希望能够展现中国古代思想的深刻智慧,以及其对我们理解当下和未来的重要意义。 《春秋溯源:思想流变与儒林轨迹》并非一本简单的历史文献解读,它试图通过梳理思想的源头活水,展现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以及其跨越时空的生命力。本书的写作力求严谨而不失生动,深入浅出,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中国传统思想的全新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古朴中透着典雅的气质,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是一个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厚感情的人,所以在书店里看到它时,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就拿了起来。装帧的质感非常好,纸张的厚度和韧性都达到了我的预期,翻阅起来有一种很舒服的触感,仿佛能感受到制作者的用心。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体大小适中,行距疏朗有致,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看到扉页上那几行小楷的题字,更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艺术品。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处理上的匠心,比如书脊的烫金工艺,在光线下闪烁着低调而沉稳的光芒,这一切都预示着里面内容的价值非凡,让人对即将展开的阅读旅程充满了美好的期待和敬畏。拿到手的那一刻,我心里就在想,这绝对是我近期购书清单中最满意的一笔投资了。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实在太棒了,拿到手上沉甸甸的,就知道里面内容必然是厚重的。我通常比较注重一本书的“第一印象”,而这本《论语解读辞典》在外形上就给我打下了极高的分数。从纸张的选用来看,那种略带米黄的色调,不仅护眼,更营造出一种穿越时空的年代感,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简单的工具书,而是一部需要静心研读的经典宝典。特别是它侧边切口的细致打磨,光滑而平整,体现了出版社在制作工艺上的高标准。我甚至有些舍不得马上翻开它,而是先把它放在书架上,作为一种精神上的供奉。这种仪式感,对于一个阅读爱好者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它不像那些快餐式的出版物,这本书的每一个细节都在诉说着“传承”与“尊重”,让人对书中的智慧产生更强的亲近感和期待感,相信作者和编者一定倾注了极大的心血。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在学术圈边缘徘徊的业余爱好者,我总是在寻找那种既能满足我对知识的深度渴求,又能在阅读体验上做到极致平衡的书籍。这本书的触感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首先,它采用了那种略带纹理的封面材质,不是那种冰冷的覆膜,而是摸起来有一种类似布料的温和感,非常亲切。书本的重量拿在手里恰到好处,既有分量感,又不会笨重到让人望而却步。我特意留意了一下内页的印刷质量,油墨的渗透度和清晰度都非常出色,即便是最小的注脚也清晰可辨,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查阅的“辞典”来说至关重要。我欣赏这种对细节的苛求,它让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而非负担。这种用心的制作,本身就是对经典内容的一种最高致敬。这本书放在桌面上,本身就是一种低调的品味象征。

评分

从环保和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选材也体现了极高的职业操守。我注意到纸张虽然偏厚实,但似乎采用了某种有利于长期保存的无酸纸,这对于珍藏经典文献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考量。封面材质的选择也很有意思,它提供了一种自然的摩擦力,使得书本不容易从手中滑落,即便是双手略微有些汗湿时也能保持稳定的握持感。而且,这本书的整体色调非常和谐,无论是封面到内页的过渡,还是字体与背景的对比度,都经过了精心的调校,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明显减轻了不少。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装订和印刷,更像是一次精心策划的阅读体验工程,从拿取的瞬间到合上的那一刻,都充满了愉悦和舒适感,绝对是物超所值的典范之作。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类带有“辞典”性质的出版物,往往抱有一种既期待又害怕的态度——期待它的全面性,又害怕它排版僵硬、阅读枯燥。然而,当我拿起这本《论语解读辞典》时,所有的顾虑都烟消云散了。首先是它的开本选择,非常适宜单手持握,无论是窝在沙发里,还是捧在手中在书房里踱步思考时,都不会感到累赘。书脊的精装工艺非常扎实,即使是反复翻开查阅某个特定词条,书页也不会松垮或损坏,显示出极强的耐用性。更值得称赞的是,它的边距处理得当,留白恰到好处,既保证了文字的呼吸感,又没有浪费宝贵的版面空间。这种平衡的把握,体现了设计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对读者体验的深刻理解,让人感觉这是一本真正“活的”工具书,而不是一本冰冷的参考资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