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最近几年的论文辑录,也加上了少数几篇20世纪90年代的旧作,主题多半与“海德格尔”和“形而上学批判”相关。除几篇旧作之外,近几年的文章多为演讲稿或会议报告。
我把本书18篇文章分编为三块,差不多是:“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现代性形而上学批判”、“海德格尔与后形而上学”。为体现本书的整体性,我对所选文章作了适当的加工处理,办法包括重立标题、增补内容、统一格式,等等。特别是几篇旧作,虽然主题大致相合,但因为成文较早,不免稚嫩和粗糙,且其中一些想法和说法,在现在看来已经有了偏差和问题,个人文气自然也应该有了变化,故趁此机会对它们作了较大幅度的修订,有的文章里的一些段落几近重写。
至少与我此前出版的另一本文集《我们时代的思想姿态》(东方出版社,2001年)相比较,本书中的文章算是多了一点学术味,原是以“学术论文”的要求来写的。《我们时代的思想姿态》书中的文章则多半为短章,而且总的来说是比较轻松可读的——所谓“学术随笔”是也。不过若就背景和论题来说,两书仍有部分交叉和共同之处。
作者简介
孙周兴,浙江绍兴人。198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地质学系;199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原杭州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1996年起任浙江大学教授;1999—2001年在德国Wuppertal大学从事洪堡基金课题研究;2002年起任同济大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德国哲学、现象学、西方诗学等,尤以尼采研究、海德格尔研究为重。著有《说不可说之神秘》(1994年);《我们时代的思想姿态》(2001年)等。编译有《海德格尔选集》、《在通向语言的途中》、《林中路》、《路标》、《荷尔德林诗的阐释》、《世界现象学》、《尼采》、《权力意志》等20余种。
目录
第一编 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
1.形而上学的本质之问与实存之问
2.超越·先验·超验
3.西方形而上学的实存哲学路线
4.海德格尔与作为形而上学的神学
5.作为实存哲学的伦理学
6.超越之辩与中西哲学的差异
第二编 现代性形而上学批判
1.海德格尔对康德哲学的存在学改造
2.威廉姆·洪堡的语言世界观
3.形而上学的尼采与尼采的形而上学
4.形而上学的式微和语言哲学的兴起
5.德法之争:伽达默尔与德里达的对话
6.后现代思想与西方哲学的危机
第三编 海德格尔与后形而上学
1.形式显示的现象学:海德格尔的思想开端
2.大道与本有:再论海德格尔的Ereignis之思
3.海德格尔后期语言思想概论
4.为什么我们需要一种低沉的情绪?
5.一种非对象性的思与言是如何可能的?
6.后哲学的哲学问题
精彩书摘
3.海德格尔从实存论存在学的立场出发,对康德哲学作了别具一格的阐释——与其说是一种“阐释”,倒不如说是一种“改造”。海德格尔把康德的先验哲学视为一种存在学批判;同时认为康德的“先验自我”最终难免沦为笛卡尔式的孤独的空虚的“主体”。康德哲学的问题方式和追求理想使得他停留在传统存在学的立场上。
4.海德格尔用时间性的具有构建世界作用的在世的“此在”取代知识学的“先验自我”,用原始的存在学的把握方式——“悟”——来取代传统的“知”的方式。海德格尔把存在学的基础问题表达为:存在之“悟”是如何可能的?从“知”是如何可能的,到“悟”是如何可能的,这是存在学哲学在海德格尔那里的一个问题转换,也正是海德格尔的“存在学转向”的意义。
5.存在之“悟”是如何可能的?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构成了前期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学”即此在实存论分析工作的核心部分。此在实存的“悟”不但是先于逻辑的,而且也是先于存在学的。现代存在学必须在实际此在的实存活动中建立其基础。海德格尔展示了此在的实存论结构,并在此基础上解决“悟的循环”这个现代解释学的难题。存在学的可能性问题即存在之“悟”的可能性问题在此在的实存中其有答案。惟此在“悟”着,存在学才是有可能的。
6.前期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学”虽然具有反传统形而上学的明朗姿态,虽然也意在反近代主体主义哲学,但本质上仍然囿于主体形而上学的范围内,呈现为现代主体主义的极端形态。
前言/序言
本书是作者最近几年的论文辑录,也加上了少数几篇20世纪90年代的旧作,主题多半与“海德格尔”和“形而上学批判”相关。除几篇旧作之外,近几年的文章多为演讲稿或会议报告。
我把本书18篇文章分编为三块,差不多是:“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现代性形而上学批判”、“海德格尔与后形而上学”。为体现本书的整体性,我对所选文章作了适当的加工处理,办法包括重立标题、增补内容、统一格式,等等。特别是几篇旧作,虽然主题大致相合,但因为成文较早,不免稚嫩和粗糙,且其中一些想法和说法,在现在看来已经有了偏差和问题,个人文气自然也应该有了变化,故趁此机会对它们作了较大幅度的修订,有的文章里的一些段落几近重写。
至少与我此前出版的另一本文集《我们时代的思想姿态》(东方出版社,2001年)相比较,本书中的文章算是多了一点学术味,原是以“学术论文”的要求来写的。《我们时代的思想姿态》书中的文章则多半为短章,而且总的来说是比较轻松可读的——所谓“学术随笔”是也。不过若就背景和论题来说,两书仍有部分交叉和共同之处。
后哲学的哲学问题 电子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