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有功力,不像一些通史类的作品那样大刀阔斧地赶进度,而是能让人感受到作者对每一个历史节点、每一次思想交锋都抱持着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去描摹。尤其是在阐释一些复杂的哲学概念时,作者似乎非常注重语境的还原,他没有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通过大量的引文和背景分析,引导读者自己去体会当时思想家所处的困境与思考的出发点。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学派之间的辩论时所展现出的中立与克制,没有明显的偏袒,而是让历史本身说话。唯一让我感到些许遗憾的是,某些段落的论证链条稍显冗长,偶尔会出现一些过于口语化或者略显重复的表达,这使得阅读的流畅性在某些章节打了折扣。不过,瑕不掩瑜,对于想要系统学习某一历史时期思想发展轨迹的研究者而言,这种详尽的铺陈反而是极其宝贵的财富,它拒绝肤浅,要求的是深度参与。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令人眼前一亮,硬壳精装,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种对历史文献的尊重。不过,我得说,这书的排版布局稍微保守了一些,很多地方的留白处理得略显拘谨,初看起来有点像早些年出版的学术专著,对于追求现代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一点时间去适应。翻开目录,我首先注意到的是对特定思想流派划分的细致程度,这表明作者在梳理脉络上下了很大功夫。特别是对某些思想家生平事迹的描述,资料搜集得非常扎实,甚至挖掘出了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这对于想深入了解人物背景的读者来说是极大的加分项。总的来说,作为案头工具书来看,它无疑是可靠且专业的,但如果期待的是一种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也许需要调整预期。整体上,它散发出一种沉静、严谨的气息,适合在安静的午后,泡上一壶清茶,慢慢品味。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毋庸置疑,它展现出了一种扎实的史学功底和广博的知识储备。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材料时,对一手文献的依赖度非常高,这使得全书的论据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这些思想家的理论割裂开来孤立地看待,而是巧妙地将他们置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大背景之下进行考察,揭示了思想与现实之间的深刻互动关系。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感受到那种时代洪流对个体命运和思维方式的塑造。然而,对于刚接触这一领域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门槛可能设置得略高。书中充斥着大量的专业术语和典故,如果没有相关的先验知识作为支撑,很容易在阅读中感到吃力,需要频繁地查阅注释或参考其他基础读物。这更像是一部面向专业人士的进阶读物,而不是一本面向大众的科普入门手册。每一次合上书本,都会有一种知识被重新洗牌、结构被强化的感觉。
评分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体量本身就给人一种“史诗感”,让人在拿起它的时候就明白这是一项需要投入时间的工程。作者在结构设计上确实下足了心思,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过渡衔接处理得相当自然,通过一些精心设计的过渡句和总结段落,避免了章节之间生硬的拼凑感。但是,我个人认为,在对一些非主流或者被边缘化的思想流派进行介绍时,篇幅分配略显不足,似乎有种“重者恒重,轻者则略”的倾向,这或许是受制于现有史料的完备程度,但也让整体的视角稍微偏向了主流叙事。尽管如此,那些被着墨较多的核心思想的解析部分,其深度和细致程度是令人拍案叫绝的,它迫使你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看似平淡却蕴含深意的文字。这本书更像是带着你进行一次长途的学术跋涉,而不是轻松的知识散步。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相当典雅和克制的,充满了古典学术著作特有的那种严谨和内敛。很少看到情绪化的表达,所有的判断和论述都基于清晰的逻辑推导和充分的史料支撑。这种风格对于严肃的历史研究者来说是极大的福音,因为它保证了文本的客观性和可靠性。然而,从另一个侧面来说,这种过于冷静的叙事方式,在某些时候确实会削弱文字的感染力。比如在描述一些思想家遭受迫害或其思想面临巨大阻力时,那种本应有的悲壮感和张力,似乎被一层厚厚的学术外壳包裹住了,使得情感的共鸣稍显不足。我期望能看到更多作者个人对这些思想遗产的“温度”化的解读,或者说,在保持严谨性的前提下,能有更多的叙事技巧来增强代入感。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需要读者带着“做学问”的心态去阅读的著作,它不媚俗,不迎合,它只是忠实地呈现了历史的重量。
评分人文阅读,阅读人的历史、行为、思想
评分与我们文明夜空中飘然而过的那些智者、勇者与仁者相比,此岸的一切纷争,一切苦痛,一切迷茫,一切执著,是这样不值一提,这样幼稚可笑。命中注定,我们将承担起这个伟大的传统,接续起历史的血脉,我们可以忘却一切,却决不能忘却,这里才是我们的心灵家园,才是我们生命之根。
评分这是一套聚合两岸学者数十年努力的煌煌巨制,是面对现代化挑战,中华文明对自身传统的深深地沉思。
评分为了克服西方哲学的研究和普及之间隔阂,中华书局引进翻译了国际著名教育出版巨头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现为圣智学习集团) 的“华兹华斯哲学家丛书” (Wadsworth Philosophers)。“华兹华斯”是高等教育教科书的系列丛书,门类齐全,“哲学家丛书”是“人文社会科学类”中“哲学系列”的一种,现已出版88本。这套丛书集学术性与普及性于一体,每本书作者都是研究其所论述的哲学家的著名学者,发表过专业性强的学术著作和论文,在为本丛书撰稿时以普及和入门为目的,用概要方式介绍哲学家主要思想,要言不烦,而不泛泛而谈,特点和要点突出,文字简明通俗,同时不失学术性,或评论其是非得失,或介绍哲学界的争议,每本书后还附有该哲学家著作和重要第二手研究著作的书目,供有兴趣读者作继续阅读之用。由于这些优点,这套丛书在国外是不可多得的哲学畅销书,不但是哲学教科书,而且是很多哲学业余爱好者的必读书。
评分阮元二十岁结婚,妻江氏,为其祖母江氏的族孙女。乾隆五十七年(一七九二年)江氏亡故,幼女亦天,阮元续娶曲阜衍圣公、世袭五经博士孔宪增之女。孔氏擅诗文,著有《唐宋旧经楼诗》,世称经楼夫人。阮元有妾谢氏、刘氏,后者亦能诗擅画。阮元有四子一女,长子阮常生系过继为子,其余为谢氏、刘氏、孔氏所牛。
评分收入过很多版本的思想史,九州版的也不错过
评分中国历代思想家:清(2) 由台湾中华文化总会(原名“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总会”等)与王寿南教授共同担任主编,两岸学者联袂撰写,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这套著作对于读者具有很好的参考意义。作为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重点引进项目,此次以简体字出版,对文中的古今地名对照、注文体例和文字错误等作了必要的订正,并将原25分册按历史年代合并为先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明、清和现代等凡7种14册。原版本的卷头语和篇序言,从不同角度介绍了该书系的出版缘起和有关情况,简体版将其主要内容附于书前。 根据道终将由异而同,他乃相信:所有利器,今日泰西诸国所挟以凌侮中国者,均应为后世圣人所作,备用以混同万国之方法与器物。因此,中国只要致力于器物的改良扩充,藉以载道运行,在将来,道器合而为一的时候,便可以形成“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坠,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也就是大同世界来临。在大同世界中,道已全显,器已通用,人已无分乎东西,地亦无别乎南北,自无所谓夷夏之别了。 以上已经说明王韬对于变局的体察,变易道理的阐释,以及采择西法以补旧创新的看法。由于王韬在其著述之中,不时用到“物极必反”、“天道循环”,以及“天心”、“天命”之类的词语,难免不使人以为他的思想,于变易之外,并富有循环论与命定论的色彩。如此,将形成矛盾。但如果综观其全文,当不难看出,他使用这些词语,多半是为了增进与鼓舞人们的信心与意志,以使其积极努力,从事于掌握和创造自己的命运和前途。而在此一掌握与创造的进程中,武力非不重要,但必须依道德与道理的基础而使用,不然,不仅将造成别人之灾害,其本身亦将蒙受损失。因此,他所说之循环、必反、天心、天命等,有时或不免有所强调,但于他的变易之理,当无妨碍。以下兹略加举例说明。 在《普法战纪》前序中,他就战争的结果,作前途的展望,认为:“善观国运者,毋以胜为吉,毋以败为凶,盛即衰之始,弱即强之渐。”这种看法,颇似循环与命定。但再看其下文,则可知道并非如此。他继续说:“勾践卧薪尝胆,卒以沼吴,燕昭礼士求贤,卒以覆齐。法于此时,正当拨乱求治,励精蓄锐,先尽其在我,而后可以得当一洒其耻。 培养农业人才,须于各地方普设农艺学塾。其经费可仿照书院之例,由地方官绅公捐。更于科举之中,设置农业一科,应考士子,须于西方植物学、水利学、化学与中国农政、水利等书,深加研习。如此培养鼓舞,学用相辅,久而必有出类拔萃,如古代先圣之神于农、神于水者,相继产生,农业自可望大为兴隆。 使用机器耕具,前此已经述及,于此可不必复赘。经济作物,为配合丝及丝织品、棉及棉织品与茶叶等之市场竞争,于养蚕、种桑、植棉、栽茶等,都须力行改进与推广。泰西于农务、种植俱有专书,且均由政府为之教导鼓励,中国自宜仿行。质量改良,生产增加,再配合缫丝、纺织、焙制等技术的革新,则此类产品,不仅可在本国之内,抵制外货,保卫利权,亦可在外国销售,增加利权。
评分中国历代思想家:清(2) 由台湾中华文化总会(原名“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总会”等)与王寿南教授共同担任主编,两岸学者联袂撰写,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这套著作对于读者具有很好的参考意义。作为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重点引进项目,此次以简体字出版,对文中的古今地名对照、注文体例和文字错误等作了必要的订正,并将原25分册按历史年代合并为先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明、清和现代等凡7种14册。原版本的卷头语和篇序言,从不同角度介绍了该书系的出版缘起和有关情况,简体版将其主要内容附于书前。 根据道终将由异而同,他乃相信:所有利器,今日泰西诸国所挟以凌侮中国者,均应为后世圣人所作,备用以混同万国之方法与器物。因此,中国只要致力于器物的改良扩充,藉以载道运行,在将来,道器合而为一的时候,便可以形成“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坠,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也就是大同世界来临。在大同世界中,道已全显,器已通用,人已无分乎东西,地亦无别乎南北,自无所谓夷夏之别了。 以上已经说明王韬对于变局的体察,变易道理的阐释,以及采择西法以补旧创新的看法。由于王韬在其著述之中,不时用到“物极必反”、“天道循环”,以及“天心”、“天命”之类的词语,难免不使人以为他的思想,于变易之外,并富有循环论与命定论的色彩。如此,将形成矛盾。但如果综观其全文,当不难看出,他使用这些词语,多半是为了增进与鼓舞人们的信心与意志,以使其积极努力,从事于掌握和创造自己的命运和前途。而在此一掌握与创造的进程中,武力非不重要,但必须依道德与道理的基础而使用,不然,不仅将造成别人之灾害,其本身亦将蒙受损失。因此,他所说之循环、必反、天心、天命等,有时或不免有所强调,但于他的变易之理,当无妨碍。以下兹略加举例说明。 在《普法战纪》前序中,他就战争的结果,作前途的展望,认为:“善观国运者,毋以胜为吉,毋以败为凶,盛即衰之始,弱即强之渐。”这种看法,颇似循环与命定。但再看其下文,则可知道并非如此。他继续说:“勾践卧薪尝胆,卒以沼吴,燕昭礼士求贤,卒以覆齐。法于此时,正当拨乱求治,励精蓄锐,先尽其在我,而后可以得当一洒其耻。 培养农业人才,须于各地方普设农艺学塾。其经费可仿照书院之例,由地方官绅公捐。更于科举之中,设置农业一科,应考士子,须于西方植物学、水利学、化学与中国农政、水利等书,深加研习。如此培养鼓舞,学用相辅,久而必有出类拔萃,如古代先圣之神于农、神于水者,相继产生,农业自可望大为兴隆。 使用机器耕具,前此已经述及,于此可不必复赘。经济作物,为配合丝及丝织品、棉及棉织品与茶叶等之市场竞争,于养蚕、种桑、植棉、栽茶等,都须力行改进与推广。泰西于农务、种植俱有专书,且均由政府为之教导鼓励,中国自宜仿行。质量改良,生产增加,再配合缫丝、纺织、焙制等技术的革新,则此类产品,不仅可在本国之内,抵制外货,保卫利权,亦可在外国销售,增加利权。
评分百年经典,大家思想沉淀,值得收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