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荆楚武术(中华武术传统名拳纵览)DVD
原价:26.00元
作者:郑勤
出版社:人民体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2-01
ISBN:9787500935773
字数:194000
页码:23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作为楚文化的组成部分,荆楚武术文化也在熊姓一族的南迁过后,融合了南北武文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专长。湖北地处长江中游,远古的炎帝神农氏便生活于此。商周以后,湖北为荆楚胜地,东近吴越,西控巴蜀,南及湘粤,北连中原,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明加之险要的地理位置,促成了渊源流长的湖北武术。
本书作者综合三十多年来的武术教学经验和数十载习武心得,从地缘学角度在整体探讨荆楚武术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发展流变之基础上,精选荆楚大地江汉平原一代甚为有名的武当拳、洪门拳、孔门拳、鱼门拳等拳种,分类介绍了荆楚武术发展史上各派拳种的名师、名家。
目录
第一章 荆楚武术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荆楚名称的由来
第二节 楚国历史简述
一、楚国的疆域
二、楚族与楚国家的形成
三、楚国的经济状况
第三节 楚文化概述
一、楚文化的含义
二、楚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三、楚文化的特色
四、楚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
第二章 荆楚武术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荆楚武术的产生
第二节 荆楚武术的发展
第三章 荆楚武术的传授与交流
第一节 荆楚武术的传授
一、学校教育
二、武馆
三、武术团体
第二节 荆楚武术的交流
第四章 荆楚武术的流派与拳种
第一节 荆楚武当武术
一、武当阴阳八卦掌
二、武当纯阳拳
三、武当太和拳
四、武当太极拳
五、武当太乙五行拳
六、玄门五行拳
七、内家拳法
八、赵堡太极拳
九、武当字门拳
十、武当擒拿手——小锦丝
十一、武当太乙神剑门拳功
十二、武当恒山派武术——迷魂拳
十三、武当松溪派——内外翻捶
十四、武当淮河派——太乙六合功
十五、武当丹派剑术
十六、武当清虚派武功
十七、武当乾坤门——风雷掌
十八、武当太乙铁松派——太乙混元球
十九、武当太乙天鹰门——太乙天鹰功
二十、武当“功家南派”
二十一、通背掌及武当八仙剑
二十二、武当云房太极拳
第二节 荆楚武术拳种
一、岳家拳
二、洪门拳
三、孔门拳
四、鱼门拳
五、熊门拳
六、严门拳
七、水浒门拳
八、窄门拳
九、佛门拳
十、隐仙门
十一、大字门
十二、小字门
十三、单弓门
十四、向门
十五、土家族武术
十六、鄂西苗族拳
第五章 武当拳十八式
第一节 武当拳十八式简说
第二节 武当拳十八式基本动作
一、基本动作
二、基本特点
三、基本技法
第三节 武当拳十八式套路
一、动作名称
二、动作说明
第六章 洪门拳——青龙手
第一节 洪门拳简说
第二节 洪门拳青龙手套路
一、动作名称
二、动作说明
第七章 孔门拳——龙狮
第一节 孔门拳简说
第二节 孑L门拳龙狮套路
一、动作名称
二、动作说明
第八章 鱼门拳——燕青图
第一节 鱼门拳简说
第二节 鱼门拳燕青图套路
一、动作名称
二、动作说明
第九章 荆楚武术名人及逸事趣闻
第一节 古代名人
第二节 近现代名人
第三节 近现代老拳师名录
第四节 逸事趣闻
后记
作者介绍
郑勤,1951年10月出生。湖北宜昌市人。自幼习武,先后从诸多名师。1975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地理专业,1979年至1983年先后在武汉体育学院和安徽师范大学进修武术,1985年至1986年在华中师范大学体育系研究生班学习。大学教龄32年。1975年至1986年任助教。1986年至1991年
文摘
序言
这套名为“中华武术传统名拳纵览”的DVD,在选材的广度上确实令人印象深刻。它似乎试图囊括荆楚武术的方方面面,从南到北,从刚猛到阴柔,都有所涉猎。这种包罗万象的尝试,从一个宏观角度来看,非常有价值,它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关于该地区武术生态的初步地图。然而,问题恰恰出在这个“纵览”二字上。当一个系列试图涵盖太多内容时,往往会导致对每一个具体项目的深度挖掘不足。我发现,很多我原本非常感兴趣的、听说过名字的拳种,在这套碟里仅仅是“露了个脸”,可能就只展示了一套完整的套路,然后便匆匆转入下一个主题。这就好比去参加一个盛大的宴会,每道菜都摆在那里,看起来都很精致,但你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品尝其中任何一道的精髓。对于一个资深的武术爱好者,或者对某一特定拳种有深入研究意愿的人来说,这种浅尝辄止的介绍,反而会让人心痒难耐,迫切需要寻找更专业的、针对性更强的资料。我本以为这会是一套深度挖掘的专著,结果发现它更像是一本精美的“武术导览手册”,优点是让你知道有什么,缺点是没告诉你怎么做。
评分说实话,这套DVD的制作水准,在视听效果上确实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画面的质感非常棒,光影的处理很讲究,尤其是在表现一些户外练功场景时,那种天人合一的意境被烘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欣赏其中对“气”的讲解部分,不同于其他武术碟片只是简单地讲解呼吸法,这里的叙述者似乎更深入地探讨了荆楚武术中对内劲、筋骨结合的理解,他们邀请了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师傅,用非常诗意化的语言描述了“劲起于脚,终于指尖”的微妙感觉。但这诗意,有时候也成了理解的障碍。他们讲的东西,像是武术哲学的探讨,高屋建瓴,玄之又玄。比如,当谈到某个特定动作的“掼劲”时,视频里展示了老师傅们做出来的架势,那种穿透力十足的爆发力肉眼可见,但关键的——“我是怎么从一个僵硬的动作,练成这种松柔而有力的状态的?”——这个过程的细节,关键的卡点,像是被刻意省略了。我反复暂停、倒带,试图捕捉到那个“灵光一现”的瞬间,但最终发现,屏幕上呈现的,只有“结果”,而非“路径”。这使得我感觉,这套碟片更像是一本“武术大师的个人感悟录”,而不是一套可以供人循规蹈矩模仿和练习的实用教材。对于想系统学习套路结构和实战应用的朋友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挑战。
评分我记得我当初购买这套DVD的初衷,是希望能找到一些关于荆楚地区特色器械,比如一些少见的兵器套路,它们的演练视频。毕竟,拳术的流派多,但那些地方特色浓郁的器械,往往更难寻觅。光盘的目录中,确实有专门的器械部分,光是刀枪剑棍的基础功法就占了不小的篇幅。然而,当真正进入到套路演示时,我发现,很多套路并非是以完整的“演练+拆解”的形式呈现的。比如,一套颇具威势的“荆楚大刀”,它首先会有一个非常精彩的、艺术性极强的整体展示,动作流畅,气势磅礴,让人叹为观止。但紧接着,它并没有像其他教学碟那样,将这个大刀套路分解成若干个小节,然后逐一讲解发力点和步法转换。取而代之的是,镜头可能会突然切到一个老先生,正在讲解使用这套刀法时需要具备的“心境”和“气魄”。这种叙事手法,极大地削弱了它的教学功能性。如果只是想欣赏高水平的武术表演,这套碟片无疑是极品;但如果我需要回家对着镜子,模仿每一个转身踢腿的准确角度,这套碟片提供的支持就显得捉襟见肘了。它更像是邀请你去参加一个高规格的武术展演,而不是邀请你进入一个私塾进行系统学习。
评分从装帧和整体包装来看,这套DVD的定位显然是偏向收藏和资料存档的。它采用了比较考究的硬壳包装,光盘的印刷也非常精美,充满了古典韵味,摆在书架上确实很有档次。这让我对它内容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抱有很高的期望。在讲解理论时,碟片会引用一些古代的武术典籍中的语句,配上苍劲有力的书法字体作为背景,营造出一种穿越时空的仪式感。然而,这种对“古意”的过度渲染,在某种程度上牺牲了现代教学的直观性。比如,在演示一个擒拿或跌扑技巧时,我期待的是能看到慢动作回放,清晰地标出关节的受力点,或者提供不同角度的特写镜头来辅助理解动作的轴心。但在实际内容中,这些技术动作往往是以一种接近实战的速度快速演示一遍,然后就过渡到了对该技术“道”的阐述。对于习惯了如今各类清晰、多角度、慢速讲解的现代武术教程的观众而言,这种略显“复古”的教学方式,上手难度直线上升。它对观众的预设要求太高,仿佛要求学习者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武术基础和理论素养,否则,很多精妙之处,在快速的画面切换和哲理性的解说中,就会被轻易地忽略掉了。
评分这套“荆楚武术”的DVD光盘,我拿到手的时候,心里就充满了期待。毕竟,中华武术博大精深,而荆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武风鼎盛的地方,多少英雄豪杰从中走出,留下了无数精妙的拳法和器械套路。我本以为这套碟片会像很多市面上常见的武术教学碟一样,从基础的马步桩功讲起,一步步拆解最基础的拳架,然后过渡到一些入门级的套路。然而,当我真正坐下来细细品味时,发现它似乎更侧重于一种“武术文化之旅”的呈现,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手把手教学”。它花了不少篇幅去介绍荆楚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比如当地的民间传说、历史人物与武术的关联,甚至连一些古老的祭祀仪式中蕴含的武术元素都被镜头捕捉了下来。这种宏大的叙事视角,虽然让观者对武术的背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但对于渴望快速掌握招式要领的初学者来说,可能会觉得有些“虚”和“慢热”。尤其是当我期待看到那些流传已久、风格独特的荆楚拳种——比如那种以柔克刚、步法精妙的流派——的具体演示时,碟片给出的信息却是点到为止,更多的是通过老一辈武术家的访谈来侧面烘托其神韵。这让我不禁思考,这套DVD的定位究竟是面向专业研究者,还是普通的武术爱好者?它更像是一部纪录片,而非教科书,这种取舍,是惊喜,也是一丝小小的遗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