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荊楚武術(中華武術傳統名拳縱覽)DVD
原價:26.00元
作者:鄭勤
齣版社:人民體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02-01
ISBN:9787500935773
字數:194000
頁碼:236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作為楚文化的組成部分,荊楚武術文化也在熊姓一族的南遷過後,融閤瞭南北武文化,逐漸形成瞭自己的特色和專長。湖北地處長江中遊,遠古的炎帝神農氏便生活於此。商周以後,湖北為荊楚勝地,東近吳越,西控巴蜀,南及湘粵,北連中原,自古為兵傢必爭之地。悠久的曆史、古老的文明加之險要的地理位置,促成瞭淵源流長的湖北武術。
本書作者綜閤三十多年來的武術教學經驗和數十載習武心得,從地緣學角度在整體探討荊楚武術文化的曆史背景和發展流變之基礎上,精選荊楚大地江漢平原一代甚為有名的武當拳、洪門拳、孔門拳、魚門拳等拳種,分類介紹瞭荊楚武術發展史上各派拳種的名師、名傢。
目錄
第一章 荊楚武術的曆史背景
第一節 荊楚名稱的由來
第二節 楚國曆史簡述
一、楚國的疆域
二、楚族與楚國傢的形成
三、楚國的經濟狀況
第三節 楚文化概述
一、楚文化的含義
二、楚文化的産生與發展
三、楚文化的特色
四、楚文化與其他文化的關係
第二章 荊楚武術的産生與發展
第一節 荊楚武術的産生
第二節 荊楚武術的發展
第三章 荊楚武術的傳授與交流
第一節 荊楚武術的傳授
一、學校教育
二、武館
三、武術團體
第二節 荊楚武術的交流
第四章 荊楚武術的流派與拳種
第一節 荊楚武當武術
一、武當陰陽八卦掌
二、武當純陽拳
三、武當太和拳
四、武當太極拳
五、武當太乙五行拳
六、玄門五行拳
七、內傢拳法
八、趙堡太極拳
九、武當字門拳
十、武當擒拿手——小錦絲
十一、武當太乙神劍門拳功
十二、武當恒山派武術——迷魂拳
十三、武當鬆溪派——內外翻捶
十四、武當淮河派——太乙六閤功
十五、武當丹派劍術
十六、武當清虛派武功
十七、武當乾坤門——風雷掌
十八、武當太乙鐵鬆派——太乙混元球
十九、武當太乙天鷹門——太乙天鷹功
二十、武當“功傢南派”
二十一、通背掌及武當八仙劍
二十二、武當雲房太極拳
第二節 荊楚武術拳種
一、嶽傢拳
二、洪門拳
三、孔門拳
四、魚門拳
五、熊門拳
六、嚴門拳
七、水滸門拳
八、窄門拳
九、佛門拳
十、隱仙門
十一、大字門
十二、小字門
十三、單弓門
十四、嚮門
十五、土傢族武術
十六、鄂西苗族拳
第五章 武當拳十八式
第一節 武當拳十八式簡說
第二節 武當拳十八式基本動作
一、基本動作
二、基本特點
三、基本技法
第三節 武當拳十八式套路
一、動作名稱
二、動作說明
第六章 洪門拳——青龍手
第一節 洪門拳簡說
第二節 洪門拳青龍手套路
一、動作名稱
二、動作說明
第七章 孔門拳——龍獅
第一節 孔門拳簡說
第二節 孑L門拳龍獅套路
一、動作名稱
二、動作說明
第八章 魚門拳——燕青圖
第一節 魚門拳簡說
第二節 魚門拳燕青圖套路
一、動作名稱
二、動作說明
第九章 荊楚武術名人及逸事趣聞
第一節 古代名人
第二節 近現代名人
第三節 近現代老拳師名錄
第四節 逸事趣聞
後記
作者介紹
鄭勤,1951年10月齣生。湖北宜昌市人。自幼習武,先後從諸多名師。1975年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地理專業,1979年至1983年先後在武漢體育學院和安徽師範大學進修武術,1985年至1986年在華中師範大學體育係研究生班學習。大學教齡32年。1975年至1986年任助教。1986年至1991年
文摘
序言
這套名為“中華武術傳統名拳縱覽”的DVD,在選材的廣度上確實令人印象深刻。它似乎試圖囊括荊楚武術的方方麵麵,從南到北,從剛猛到陰柔,都有所涉獵。這種包羅萬象的嘗試,從一個宏觀角度來看,非常有價值,它為我們構建瞭一個關於該地區武術生態的初步地圖。然而,問題恰恰齣在這個“縱覽”二字上。當一個係列試圖涵蓋太多內容時,往往會導緻對每一個具體項目的深度挖掘不足。我發現,很多我原本非常感興趣的、聽說過名字的拳種,在這套碟裏僅僅是“露瞭個臉”,可能就隻展示瞭一套完整的套路,然後便匆匆轉入下一個主題。這就好比去參加一個盛大的宴會,每道菜都擺在那裏,看起來都很精緻,但你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品嘗其中任何一道的精髓。對於一個資深的武術愛好者,或者對某一特定拳種有深入研究意願的人來說,這種淺嘗輒止的介紹,反而會讓人心癢難耐,迫切需要尋找更專業的、針對性更強的資料。我本以為這會是一套深度挖掘的專著,結果發現它更像是一本精美的“武術導覽手冊”,優點是讓你知道有什麼,缺點是沒告訴你怎麼做。
評分從裝幀和整體包裝來看,這套DVD的定位顯然是偏嚮收藏和資料存檔的。它采用瞭比較考究的硬殼包裝,光盤的印刷也非常精美,充滿瞭古典韻味,擺在書架上確實很有檔次。這讓我對它內容的嚴肅性和權威性抱有很高的期望。在講解理論時,碟片會引用一些古代的武術典籍中的語句,配上蒼勁有力的書法字體作為背景,營造齣一種穿越時空的儀式感。然而,這種對“古意”的過度渲染,在某種程度上犧牲瞭現代教學的直觀性。比如,在演示一個擒拿或跌撲技巧時,我期待的是能看到慢動作迴放,清晰地標齣關節的受力點,或者提供不同角度的特寫鏡頭來輔助理解動作的軸心。但在實際內容中,這些技術動作往往是以一種接近實戰的速度快速演示一遍,然後就過渡到瞭對該技術“道”的闡述。對於習慣瞭如今各類清晰、多角度、慢速講解的現代武術教程的觀眾而言,這種略顯“復古”的教學方式,上手難度直綫上升。它對觀眾的預設要求太高,仿佛要求學習者已經具備瞭一定的武術基礎和理論素養,否則,很多精妙之處,在快速的畫麵切換和哲理性的解說中,就會被輕易地忽略掉瞭。
評分我記得我當初購買這套DVD的初衷,是希望能找到一些關於荊楚地區特色器械,比如一些少見的兵器套路,它們的演練視頻。畢竟,拳術的流派多,但那些地方特色濃鬱的器械,往往更難尋覓。光盤的目錄中,確實有專門的器械部分,光是刀槍劍棍的基礎功法就占瞭不小的篇幅。然而,當真正進入到套路演示時,我發現,很多套路並非是以完整的“演練+拆解”的形式呈現的。比如,一套頗具威勢的“荊楚大刀”,它首先會有一個非常精彩的、藝術性極強的整體展示,動作流暢,氣勢磅礴,讓人嘆為觀止。但緊接著,它並沒有像其他教學碟那樣,將這個大刀套路分解成若乾個小節,然後逐一講解發力點和步法轉換。取而代之的是,鏡頭可能會突然切到一個老先生,正在講解使用這套刀法時需要具備的“心境”和“氣魄”。這種敘事手法,極大地削弱瞭它的教學功能性。如果隻是想欣賞高水平的武術錶演,這套碟片無疑是極品;但如果我需要迴傢對著鏡子,模仿每一個轉身踢腿的準確角度,這套碟片提供的支持就顯得捉襟見肘瞭。它更像是邀請你去參加一個高規格的武術展演,而不是邀請你進入一個私塾進行係統學習。
評分這套“荊楚武術”的DVD光盤,我拿到手的時候,心裏就充滿瞭期待。畢竟,中華武術博大精深,而荊楚地區,自古以來就是武風鼎盛的地方,多少英雄豪傑從中走齣,留下瞭無數精妙的拳法和器械套路。我本以為這套碟片會像很多市麵上常見的武術教學碟一樣,從基礎的馬步樁功講起,一步步拆解最基礎的拳架,然後過渡到一些入門級的套路。然而,當我真正坐下來細細品味時,發現它似乎更側重於一種“武術文化之旅”的呈現,而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手把手教學”。它花瞭不少篇幅去介紹荊楚地區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比如當地的民間傳說、曆史人物與武術的關聯,甚至連一些古老的祭祀儀式中蘊含的武術元素都被鏡頭捕捉瞭下來。這種宏大的敘事視角,雖然讓觀者對武術的背景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但對於渴望快速掌握招式要領的初學者來說,可能會覺得有些“虛”和“慢熱”。尤其是當我期待看到那些流傳已久、風格獨特的荊楚拳種——比如那種以柔剋剛、步法精妙的流派——的具體演示時,碟片給齣的信息卻是點到為止,更多的是通過老一輩武術傢的訪談來側麵烘托其神韻。這讓我不禁思考,這套DVD的定位究竟是麵嚮專業研究者,還是普通的武術愛好者?它更像是一部紀錄片,而非教科書,這種取捨,是驚喜,也是一絲小小的遺憾。
評分說實話,這套DVD的製作水準,在視聽效果上確實達到瞭相當高的水準。畫麵的質感非常棒,光影的處理很講究,尤其是在錶現一些戶外練功場景時,那種天人閤一的意境被烘托得淋灕盡緻。我尤其欣賞其中對“氣”的講解部分,不同於其他武術碟片隻是簡單地講解呼吸法,這裏的敘述者似乎更深入地探討瞭荊楚武術中對內勁、筋骨結閤的理解,他們邀請瞭幾位德高望重的老師傅,用非常詩意化的語言描述瞭“勁起於腳,終於指尖”的微妙感覺。但這詩意,有時候也成瞭理解的障礙。他們講的東西,像是武術哲學的探討,高屋建瓴,玄之又玄。比如,當談到某個特定動作的“摜勁”時,視頻裏展示瞭老師傅們做齣來的架勢,那種穿透力十足的爆發力肉眼可見,但關鍵的——“我是怎麼從一個僵硬的動作,練成這種鬆柔而有力的狀態的?”——這個過程的細節,關鍵的卡點,像是被刻意省略瞭。我反復暫停、倒帶,試圖捕捉到那個“靈光一現”的瞬間,但最終發現,屏幕上呈現的,隻有“結果”,而非“路徑”。這使得我感覺,這套碟片更像是一本“武術大師的個人感悟錄”,而不是一套可以供人循規蹈矩模仿和練習的實用教材。對於想係統學習套路結構和實戰應用的朋友來說,這無疑是一個挑戰。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