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证与经方--常用中药与经典配方的应用经验解说

药证与经方--常用中药与经典配方的应用经验解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煌 编
图书标签:
  • 中医药
  • 方剂学
  • 中药学
  • 临床经验
  • 经方
  • 药证
  • 中医
  • 传统医学
  • 配方
  • 验方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人民卫生
ISBN:9787117100366
商品编码:10134687176
开本:32
出版时间:2008-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药证与经方--常用**与经典配方的应用经验解说
  • 作者:黄煌
  • 定价:20
  • 出版社:人民卫生
  • ISBN号:9787117100366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08-06-01
  • 印刷时间:2009-04-01
  • 版次:1
  • 印次:2
  • 开本:32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320
  • 字数:257千字

编辑推荐语

本书对23味常用**的经典应用指征作了通俗解说,并介绍了相关常用配方的古今临床应用经验。书中关于药证的表述,先用张仲景原书中的用语提要,继用现代语言阐述发挥,其内容主要是对《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的考证和归纳,以及结合后世应用经验阐发作者的认识。本书是一本学习中医的入门书,适合于临床医生、中医院校学生、中医科研人员及中医爱好者阅读。

内容提要

本书是作者研究医圣张仲景辨证用药规范一药证的第二部专著。
     药证是中医应用药物的指征和证据,经方是中医经典配方的略称。全 书对《伤寒论》、《金匮要略))23味常用**的药证及相关经方的古今应 用经验做了通俗解说,资料性、实用性及可读性均较强,是一本学习研究 **及经方的实用参考书,适合于中医临床医生、中医院校学生、中医科 研人员及中医爱好者阅读。
    

目录

§1 甘草
§2 柴胡
§3 桂枝
§4 麻黄
§5 附子
§6 干姜
§7 细辛
§8 黄芪
§9 葛根
§10 白术
§11 大黄
§12 黄连
§13 黄芩
§14 栀子
§15 黄柏
§16 石膏
§17 人参
§18 当归
§19 芍药
§20 枳实
§21 厚朴
§22 半夏
§23 茯苓
方名汉语拼音索引
病症名汉语拼音索引


《医案证治精粹:辨证施治与临证感悟》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精髓,结合丰富的医案实践,系统阐述疾病的发生、发展、传变规律,以及辨别病因、病机、病位的关键要领。作者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厚的临床功底,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带领读者走进中医的世界,领略其独特的思维模式和治疗智慧。 第一部分:辨证论治的核心理念与实践 本部分是全书的基石,详细介绍了辨证论治在中医诊疗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中医认识论与哲学基础: 追溯中医理论的源头,阐述阴阳五行、藏象学说、气血津液等基本概念如何构建起中医独特的认识世界、认识生命的方式。理解这些哲学基础,是理解辨证论治的前提。我们将强调“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等思想在临床上的体现,以及如何通过“取象比类”等方法来理解人体生理病理。 “八纲”辨证的精细化解读: 详细解析“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辨证的每一个范畴,并阐述其在具体病症中的应用。我们将不仅仅停留在概念的罗列,更会通过大量实例,展示如何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准确判断病症属于何种八纲,以及不同八纲之间的相互转化和复杂关系。例如,如何区分表证的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如何判断里证中的实证与虚证,以及寒证和热证的鉴别要点,阴阳两虚的复杂情况等等。 脏腑辨证的层层剥离: 深入剖析五脏六腑(心、肝、脾、肺、肾、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各自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我们将详细讲解如何根据患者出现的特定症状,如面色、情志、饮食、二便、脉象等,来推断是哪个脏腑出现了问题。例如,肝郁气滞所致的情志不舒,脾虚湿盛导致的食欲不振和腹泻,肾精亏虚引起的腰膝酸软和耳鸣等。 病因辨证的溯本求源: 系统梳理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失调、劳逸过度等多种致病因素,并探讨它们如何作用于人体,引发不同的病变。我们将强调“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的相互作用,以及如何根据病因的特点来确定病症的性质。例如,外感风寒的初期表现,情志失调引发的胃脘疼痛,饮食不洁导致的腹泻等。 病机辨证的深度挖掘: 重点阐述气滞、血瘀、痰凝、食积、水停、火热、寒凝、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基本病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转化。我们将深入分析这些病机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们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例如,气滞日久可以导致血瘀,痰湿内生可以阻碍气机,阳虚则容易生寒等。 六经辨证与三焦辨证的整合应用: 在八纲、脏腑、病因、病机辨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六经辨证(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和三焦辨证(上焦、中焦、下焦)的理论框架,说明如何将不同层次的辨证方法有机结合,形成更全面、更精准的诊疗思路。我们将展示如何通过“循经按络”等方法,结合脉象和舌象,来判断病邪在经络和脏腑的哪个部位,以及疾病的传变趋势。 第二部分:医案精析与临证感悟 本部分是本书的精华所在,通过大量精选的医案,将辨证论治的理论付诸实践,分享作者多年的临床经验和感悟。 经典医案的深入解读: 精选历代名医的经典医案,结合现代医学的理解,对医案的辨证、立法、用药进行详细剖析。我们将深入探究医圣张仲景《伤寒杂论》中的经典方证,如麻黄汤、桂枝汤、白虎汤、小柴胡汤等,分析其组方原理、配伍精妙以及在具体病症中的化裁运用。同时,也会涉及其他名家如扁鹊、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人的医案。 常见病症的辨证施治: 针对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常见病症,如感冒、咳嗽、失眠、消化不良、头痛、眩晕、月经不调、小儿疳积等,提供详实的辨证思路和治疗方案。我们将详细列举不同证型的症状表现,分析其病因病机,并推荐相应的处方用药,同时也会强调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 疑难杂症的临证体会: 分享作者在处理一些复杂、疑难病症的经验,包括如何打破思维定势,如何从细微之处入手,如何通过多角度的观察和分析,最终找到治疗的关键。我们将展示作者如何面对复杂的病情,如何通过反复的思考和调整,最终取得疗效。 用药心得与方剂化裁: 详细介绍常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禁忌,并分享作者在临床中如何根据辨证结果,灵活化裁方剂,以达到最佳疗效。我们将深入讲解每味药物的特点,以及在不同方剂中发挥的作用。同时,也会强调“审证求因,审因施治”的原则,以及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经典方剂进行加减变化。 四诊合参的艺术: 强调望、闻、问、切四诊在辨证论治中的重要性,并分享如何通过细致的观察和询问,全面掌握患者的病情信息。我们将重点讲解如何通过舌象、脉象等非语言信息,来辅助辨证,以及如何通过与患者的深入交流,获取更准确的病情信息。 病后调养与预防保健: 除了疾病的治疗,本书还关注病后的康复和日常的保健。我们将提供关于饮食调养、情志护理、适度运动等方面的建议,帮助读者巩固疗效,预防疾病复发,提高整体健康水平。 本书特色 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本书将抽象的中医理论与具体的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使读者在理解理论的同时,也能看到其在实际诊疗中的应用。 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 从基础理论到复杂病症,层层递进,易于不同层次的读者理解和掌握。 丰富的案例支持: 大量精选的医案,使理论知识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读者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作者亲身经验分享: 作者以其数十年的临床经验,分享独到的见解和心得,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强调个体化治疗: 鼓励读者在理解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体现中医“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诊疗特色。 适读人群 中医药院校学生 中医师、针灸师、推拿师等中医从业人员 对中医养生保健感兴趣的读者 希望深入了解中医辨证论治的爱好者 结语 《医案证治精粹:辨证施治与临证感悟》不仅仅是一本介绍中医理论的书籍,更是一本引导读者掌握中医临床思维、提升诊疗水平的实用指南。希望通过本书的学习,能够帮助更多人理解和掌握中医的智慧,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健康。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对中医药的理解仅停留在“草药”这个模糊的概念上。这本书以一种非常系统化的方式,打开了我认知中医药的大门。它首先从最基础的常用中药入手,详细讲解了它们的性状、功效、炮制方法,以及最重要的是,它们在人身体里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这种讲解方式,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文字堆砌,而是通过很多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让我这个对中药完全没有概念的人,也能逐渐理解。随后,它将这些单味中药巧妙地融入到经典的方剂之中,让我明白了为什么这些中药会组合在一起,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最终达到治病的目的。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让你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医的实用性和智慧。它就像一位良师益友,循循善诱地引导我走进博大精深的中医药世界,让我对传统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眼前一亮!作为一个多年潜心研究中医药的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既能深入浅出解释常用中药药理,又能将经典经方与实际应用巧妙结合的书籍。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罗列了各种药材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更重要的是,它从临床实践的角度出发,详细解读了每个中药的“脾气”和“用法”,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在耳边娓娓道来。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一些看似寻常的配伍,却能挖掘出其背后精妙的辨证论治思路,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病人的体质、症状进行加减化裁。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古老的智慧在现代临床中焕发新生。作者的语言通俗易懂,但又不失专业深度,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窥探到中医的博大精深。这本书的排版也十分精美,图片清晰,表格规范,阅读体验极佳,非常值得反复研读和珍藏。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独特,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作者似乎把一本药学和方剂学的理论书籍,硬是写成了娓娓道来的故事集。每一味中药,在他的笔下都有了生命,仿佛能看到它在药罐里翻腾,在身体里游走。书中对经方的讲解,更是充满了人文关怀,不仅仅是冷冰冰的药理分析,而是渗透着对患者病痛的理解和关怀。我特别喜欢书里一些“小贴士”或者“经验谈”的部分,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补充,却往往能点醒我们这些初学者,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比如,关于某些中药的炮制方法对疗效的影响,或者在特定季节如何调整方剂的运用,这些细节的处理,都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临床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本书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者,耐心教导我这个晚辈,让我感受到了中医的温度和魅力。

评分

我是一位正在学习中医的大学生,常常觉得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之间有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它并没有像许多教材那样,将知识点机械地堆砌,而是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将抽象的药性、药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概念。书中对于常用中药的讲解,深入浅出,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掌握其核心要点。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对经典经方的解读,充满了“实操性”。作者不仅仅讲解了方剂的组成和功效,更重要的是,它告诉我这个方子为什么这么用,在什么情况下用,以及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细节。这对于我们这些即将步入临床的学生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我能够通过这本书,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的辨证论治联系起来,为我未来的临床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我是一名中西医结合科的医生,日常工作中经常需要运用中医药来辅助治疗。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的“及时雨”。它对常用中药的讲解,既有理论高度,又兼顾了临床的实际需求,特别是关于中药的配伍禁忌和协同增效的阐述,让我对许多经典的配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书中对经方的解析,我尤其欣赏其严谨的逻辑和丰富的案例支撑。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方剂,而是深入剖析了每个方剂的组成原理、辨证要点,以及在实际运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这对于我这样的临床医生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财富,能够帮助我更精准、更有效地运用经方来治疗疾病。我还会时不时地翻阅书中的某个章节,对照自己的临床实践,总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和感悟,让我的诊疗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