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教會史》是人類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教會史,在史學史上具有開創性的意義。該書試圖重現從使徒時代到公元324年這三個世紀的教會曆史。全書共十捲,第一捲記載耶穌基督的生平,第二至第七捲敘述從基督教産生一直到羅馬皇帝戴剋裏先上颱的時期,第八捲記述戴剋裏先統治時期對基督教的大逼迫,第九捲記載瞭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在西方的勝利和馬剋西敏在東方的再次逼迫,最後一捲記述瞭教會獲得寬容、和平以及羅馬帝國支持的曆史過程。
    優西比烏的《教會史》是瞭解早期教會和羅馬帝國不可或缺的經典著作。該書不僅為早期的教會史提供瞭重要的曆史資料,而且為教會史的寫作立下瞭一種典範。這部著作使優西比烏躋身於約瑟夫、希羅多德、修昔底德等偉大的曆史學傢之列。     
作者簡介
       凱撒利亞的優西比烏(Eusebius of Caesafea,260-339),西方曆史上第一個教會史傢,被稱為教會史之父。優西比鳥著述甚豐,包括《君士坦丁傳》、《駁波菲利》、《駁摩尼教徒》、《詩篇注釋》等,內容涉及曆史、護教、論辯、教義、釋經等方麵。他最廣為人如知的著作是《教會史》。
    保羅·L·梅爾(Paul L.Maier)美國西密歇根大學古代史教授,是研究第一世紀基督教的權威學者。     
內頁插圖
          目錄
       中譯本導言
    引言
    第一捲 耶穌其人其事
    從奧古斯都到提庇留
    評注 優西比烏論耶穌 
    第二捲 眾使徒
    從提庇留到尼祿
    評注 優西比烏論眾使徒 
    第三捲 傳道與迫害
    從加爾巴到圖拉真
    評注 優西比烏的資料來源 
    第四捲 主教、作品與殉道
    從圖拉真到馬可·奧勒留
    評注 信仰的捍衛者與辱沒者 
    第五捲 西部英雄與東部異端
    從馬可·奧勒留到塞普蒂默斯·塞維魯斯
    評注 基督徒的苦難與申辯 
    第六捲 奧利金與亞曆山大的暴行
    從塞普蒂默斯·塞維魯斯到德西烏斯
    評注 優西比烏的視野 
    第七捲 狄奧尼修斯與異議者
    從加魯斯到戴剋裏先
    評注 亞曆山大的狄奧尼修斯 
    第八捲 大迫害
    從戴剋裏先到加勒裏烏斯
    評注 四位皇帝 
    第九捲 大解放
    馬剋西敏、馬剋森狄和君士坦丁
    評注 迫害的終結? 
    第十捲 君士坦丁與和平
    評注 優西比烏與君士坦丁 
    附錄1 優西比烏對約瑟夫之耶穌記載的徵引
    附錄2 皇帝和主教更替年錶
    參考書目
    索引
    譯後記      
精彩書摘
       1.我寫作本書的意圖在於記述:
    聖使徒統緒的傳承以及從我們救主所處的時代直到我們自己所處的時代的事情;
    教會曆史上發生的重要事件;
    幾處最著名基督徒群體的傑齣領袖;
    曆世曆代藉著口傳或書寫宣揚上帝之道的人;
    如下一些人的名字、數目和所處時代:這些人喜歡標新立異,
    不僅已走入錯誤極端,而且自稱是知識的源頭(這是誤稱),他們如同惡狼般殘忍擄掠基督的羊群;
    整個猶太民族在密謀殺害我們救主後的命運;異教徒對聖道(divine Word,或譯“聖言”)的攻擊行徑和努力捍衛聖道之入的英勇事跡,其中有些人為之飽受摺磨甚至付齣生命;
    我們自己所處時代的殉道事跡及滿有恩典的拯救,這拯救來自我們的救主、主耶穌基督(our Savior and Lord.Jesus the Christ of God),他正是我開始記述的齣發點。
    對我來說,承擔這樣的記述任務,不啻為一種冒險;在前無古人的冒險旅程上,隻有孑然一身的我。所以,我在此特地懇請讀者原諒我的缺乏與不足。我祈求上帝引領我,主的力量扶持我。在旅途中,我找不到前人的清晰腳印,最多隻能偶爾看到他們留下的蛛絲馬跡,即他們關於自身所處時代的各樣記載。這些前人如同在遠方的高塔上嚮我揚聲高呼,告訴我當走的路,叫我不至於犯錯。我從古代作傢留下的零星迴憶中選取一些閤適的資料,這就好像是我從前人的文獻園地中采集一些花朵一般。我將把這些資料融入到一種曆史性的敘述當中,並且樂於看到:至少有一些人可以避免被遺忘,這些人就是救主的眾使徒在各大著名教會的傑齣傳承者。我深信,既然沒有其他任何一位基督徒作傢對這樣的記述産生過興趣,那麼這項工作就顯得特彆必要。
    ……      
前言/序言
     在當今的全球時代,“文明的衝突”會造成文明的毀滅,因為由之引起的無限戰爭,意味著人類、動物、植物和整個地球的浩劫。而“文明的交流”則帶來文明的更新,因為由之導嚮的文明和諧,意味著各文明自身的新陳代謝、各文明之間的取長補短、全世界文明的和平共處以及全人類文化的繁榮新生。
  “文明的交流”最為重要的手段之一,乃是對不同文明或文化的經典之翻譯。就中西兩大文明而言,從17世紀初以利瑪竇(Matteo Ricci)為首的傳教士開始把儒傢經典譯為西文,到19世紀末宗教學創始人、英籍德裔學術大師繆勒(F.M.Muller)編輯齣版五十捲《東方聖書集》,包括儒教、道教和佛教等宗教經典在內的中華文明成果,被大量翻譯介紹到瞭西方各國;從徐光啓到嚴復等中國學者、從林樂知(Y.J.Allen)到傅蘭雅(John Fryer)等西方學者開始把西方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著作譯為中文,直到20世紀末葉,商務印書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和其他有曆史眼光的中國齣版社組織翻譯西方的哲學、曆史、文學和其他學科著作,西方的科學技術和人文社科書籍也被大量翻譯介紹到瞭中國。這些翻譯齣版活動,不但促進瞭中學西傳和西學東漸的雙嚮“文明交流”,而且催化瞭中華文明的新陳代謝,以及中國社會的現代轉型。    
				
 
				
				
					《教義的潮汐:曆史的迴聲與信仰的塑造》  本書並非對教會史的宏大敘事,不擬窮盡曆代教會在世俗與精神領域留下的足跡,也非旨在梳理教義演變的細枝末節。相反,它是一次深入的探究,聚焦於那些塑造信仰核心、影響教會發展方嚮的關鍵性“潮汐”——那些如同曆史長河中不息的浪濤,時而輕柔拍打,時而洶湧澎湃,最終雕刻齣教會獨特麵貌的思潮、事件與人物。  我們將暫時擱置關於具體教會組織架構的冗長論述,也不必對曆任教皇、主教的生平事跡進行流水賬式的記錄。本書的目光將投嚮更為深刻的層麵:是什麼樣的思想火花,在教會的黎明時期點燃瞭信仰的火炬?是什麼樣的挑戰,迫使教會不得不重新審視自身存在的意義與教義的闡釋?又是什麼樣的變革,在關鍵的曆史節點上,如潮水般席捲而來,重塑瞭教會的麵貌,甚至改變瞭整個西方世界的進程?  第一章:信仰的破曉:從隱秘的低語到公開的宣言  在帝國陰影下的早期教會,信仰並非是統一的聲音,而是多種聲音的交織。本章將聚焦於那些最初的“破曉”時刻,並非羅列使徒們的行跡,而是探尋那些早期基督徒如何在一個敵對的環境中,通過對經典文本的解讀、對生命意義的追問,以及對苦難的獨特理解,凝聚成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我們將考察那些影響深遠的早期神學雛形,例如關於基督神人二性的初步討論,關於救贖的早期理解,以及對教會作為“身體”的初步認知。這些並非是已經定型的教義,而是如同初升的太陽,散發齣溫暖的光芒,吸引著無數靈魂。我們將審視那些在地下墓穴中,在秘密集會裏,基督徒們如何用他們的生命和言語,悄然播撒下信仰的種子。這是一種內在的張力,一種對彼岸的渴望,一種在現世苦難中尋找意義的獨特視角,正是這些,構成瞭信仰最初的“破曉”。  第二章:形塑的磐石:早期大公會議的辯論與共識  當基督教從邊緣走嚮中心,從被壓迫走嚮被尊崇,隨之而來的挑戰也愈發復雜。本章的重點並非簡單列舉尼西亞、迦剋墩等大公會議的召開時間與地點,而是深入剖析這些會議之所以成為“形塑磐石”的關鍵所在。我們將剖析當時圍繞基督論、三位一體論等核心問題的激烈辯論,理解這些辯論不僅僅是抽象的神學思辨,更是關乎信仰本質的生死之爭。是哪些思想傢,以怎樣的論證方式,在搖搖欲墜的信仰體係中,找到瞭支撐其堅固的“磐石”?我們將探究這些會議如何通過集體的智慧,試圖在多樣化的理解中尋求共識,如何將模糊的信仰錶述轉化為清晰的教義聲明,從而為教會的未來發展奠定思想基石。這不僅僅是曆史事件的記錄,更是思想碰撞的生動寫照,是理性與信仰、哲學與神學交織,最終為教會的統一性與傳承性構建齣堅實的框架。  第三章:中世紀的沉思:理性的曙光與神秘的殿堂  中世紀並非一片黑暗,相反,它孕育瞭人類思想史上的一係列重要發展。本章將聚焦於中世紀教會內部的“沉思”——那些關於信仰與理性的對話,關於神學與哲學的融閤,以及關於靈性生活的深刻探索。我們將考察那些傑齣的神學傢,如何在中世紀的大學中,運用亞裏士多德的邏輯,解讀聖經的奧秘,構建齣宏大的神學體係,例如托馬斯·阿奎那的《神學大全》,它並非一本教會史的書籍,而是對信仰真理的一次係統性闡釋,展現瞭中世紀教會對理性與啓示的獨特結閤。我們將看到,在宏偉的哥特式教堂之外,同樣存在著對內在世界的深刻探索,對上帝之愛的神秘體驗。這不是關於教會政治的興衰,而是關於信仰如何在知識的殿堂和神秘的靈性體驗中,得到更深層次的理解和錶達。  第四章:裂痕的湧動:宗教改革中的思想風暴  宗教改革,與其說是教會內部的一次權力鬥爭,不如說是一場深刻的思想風暴。本章將聚焦於這場風暴的核心——那些挑戰既有觀念、引發裂痕的“湧動”。我們將不拘泥於具體改革傢們建立的宗派,而是深入探究他們思想的核心。馬丁·路德關於“因信稱義”的福音,加爾文關於上帝主權的強調,慈運理關於聖餐的理解……這些並非孤立的觀點,而是對當時教會某些實踐與教義的反思和批判。我們將看到,這些思想如何如同湧動的潮水,衝擊著教會的傳統,引發瞭對聖經權威、教會角色、個人救贖等根本問題的重新思考。這是一種對信仰純粹性的追求,一種對個人良知自由的呼喚,一種對教會與世俗權力關係的重塑。這場風暴,不僅在歐洲留下瞭深刻的印記,更將永遠改變人們對信仰與教會的理解。  第五章:現代的迴響:理性、世俗與信仰的重構  進入近代以來,教會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理性時代”的興起,科學的進步,世俗主義思潮的蔓延,都對教會的地位與影響力提齣瞭新的疑問。本章將聚焦於現代教會如何在這些“迴響”中,重新審視與構建自身的信仰。我們不會詳細描述教會的社會服務或慈善活動,而是關注那些思想傢們,如何試圖在啓濛思想、科學主義的影響下,重新闡釋信仰的意義。例如,關於上帝存在的證明、關於宗教經驗的解釋、關於道德與宗教的關係等等。我們將看到,教會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與現代世界的對話中,不斷調整自身的姿態,重新理解信仰與個體、與社會、與宇宙的關係。這是一種動態的調整,一種在變化中尋找永恒的努力,一種在世俗化浪潮中,對信仰獨特價值的堅守與重塑。  結語:信仰的律動:永恒的追問與不息的旅程  《教義的潮汐》並非一本終結性的著作,它隻是對教會曆史上某些關鍵性“潮汐”的觀察與分析。信仰的旅程是永恒的,對真理的追問從未停止。本書希望通過對這些曆史迴聲的解讀,引發讀者對信仰本身更深層次的思考:是什麼構成瞭信仰的核心?在曆史的長河中,信仰是如何被理解、被實踐、被傳承的?又在現代社會,我們該如何麵對信仰的挑戰,並繼續探索其深刻的意義?本書旨在提供一種觀察信仰的視角,一種理解曆史的維度,一種啓發個人思考的契機,它不是教會曆史的教科書,而是關於信仰精神在曆史中律動的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