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医易)百年历

生命(医易)百年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靳九成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养生
  • 健康
  • 长寿
  • 医易
  • 传统文化
  • 生命科学
  • 哲学
  • 历史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7743624
商品编码:1027829652
出版时间:2013-01-01

具体描述

作  者:靳九成 著作 定  价:60 出 版 社: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01月01日 页  数:447 装  帧:平装 ISBN:9787537743624 上编关于生命(医易)历法
破解干支农历千年谬误,建立天人合一生命历法 3
1.历法,干支农历,医易历
2.天人合一机制、天人合一模型,生命历法 5
3.历法的分类 8
4.天干、地支、六十甲子纪年的天文学背景——合一第1规律 发现
5.干支纪日的天文学背景——合一第2规律发现 12
6.医易历四柱干支组体现生命历法意义 13
7. 医易历干支阴阳五行体现生命历法意义 14
8.应用医易历要采用地方时19
9.靳九成等2010年破解干支农历的千年谬误悬案 19
10.关于年首的选择20
11. 靳九成等1999年发现医易历四柱干支组显现的天人合一第3规律21
12.靳九成等1999年发现天人合一第4规律24
13.医易历干支纪元表征七曜对地、对人体影响的近似性和局限性 24
14.结论 25
参考文献 26
……

内容简介

历法是预测的中枢,历法错,全盘皆输。目前书市上所谓的“万年历”或“易学万年历”,开启于西汉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至今已有两千余年,它是用干支来纪农历的年、月、日、时,实应称为干支农历。至唐代,先哲们已发现干支农历用作医学、易学预测,干支纪年、纪月有误,不能作中医学、易学时标,并作了重大唯象修正,创新出医易历。千百年来实践表明,医易历较能全面反映曰、月、水、金、火、木、土七曜对人体的影响,才是中医学、易学的*佳时标。但由于长期说不清天干、地支、60甲子等背后玄机,干支农历为什么错,医易历为什么对,千百年来医易历只能口授秘传,任干支农历在书市公开误导,形成正错反位困惑局面。揭开天干、地支、60甲子纪元等背后玄机,解读干支农历的千年谬误,诠释医易历能作中医学、易学时标的依据,建立天人合一的生命历法,是百年来几代学者的梦想。靳九成等所著的《生命<医易>百年历》上编《关于生命(医易)历法等
生命(医易)百年历:探索生命的智慧,洞察岁月的痕迹 《生命(医易)百年历》是一部以中国传统医易学为核心,深度剖析生命周期、健康规律与岁月变迁之间内在联系的文化巨著。本书并非仅仅是一本简单的黄历或养生指南,而是将悠久的易学智慧与博大精深的中华医学相结合,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为读者呈现出一幅关于生命、健康与时间的全景画卷。它旨在揭示隐藏在自然节律和人体变化背后的深刻道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命的奥秘,把握健康的密码,从容面对岁月的洗礼,实现“知命而乐,顺时而行”的人生境界。 核心理念:医易同源,天人合一 本书的创作基石,在于“医易同源”的古老哲学思想。易学,作为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通过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卦象演变等概念,描绘了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是认识自然、理解人生的抽象模型。《黄帝内经》等经典医学著作,则以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为核心,构建了中国人独特的健康医学体系。 《生命(医易)百年历》深刻认识到,人体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其生理节律、健康状况,无不与天地自然的运行规律息息相关。人体的阴阳消长,如同四季的更迭;人体的气血运行,如同江河的潮汐;人体的疾病发生,也常与外界环境的变化、个体体质的差异以及年龄的增长紧密相连。易学所阐释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本书将易学的抽象模型,转化为具体的指导,使读者能够从宏观的宇宙规律中,洞察微观的生命运行,从微观的身体变化,反观宏观的自然之道。 内容构成:宏观视野与微观洞察的结合 本书的宏大叙事,体现在其对“百年”生命历程的梳理。它并非简单地将人生划分为几个阶段,而是从“生、长、壮、老、病、死”这一生命的基本轨迹出发,结合中国传统历法中的干支纪年、节气变化等时间维度,深入探讨不同年龄段、不同生命周期所面临的生理特点、心理变化以及潜在的健康风险。 生命之始与生长之章: 本书将追溯生命的孕育与婴幼儿的成长,探讨胎儿在母体内的发育规律,以及婴幼儿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生长发育关键期。从中医角度,解析初生儿的体质特点、易感疾病,并结合易学的五行生克,指导家长如何通过调整生活起居、饮食习惯,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例如,在春季,万物复苏,肝气升发,本书会结合婴幼儿的特点,讲解如何顺应时令,帮助孩子增强抵抗力。 壮年之巅与中年之惑: 壮年是人生的黄金时期,精力充沛,事业家庭双肩挑。本书将详细分析壮年时期人体阳气最盛的特点,但同时也指出,不规律的生活、过度的劳累、精神的压力,都可能在此阶段埋下健康的隐患。从易学角度,解析中年人体内阴阳可能出现的失衡,如肝郁、脾虚、肾亏等,并结合中医的辨证论治,提供具体的调养方法,帮助读者巩固健康,应对职场和家庭的双重挑战。本书会深入探讨中年男性和女性在生理和心理上的不同变化,以及如何通过食疗、运动、情志调养来达到平衡。 衰老之韵与晚年之安: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阳气逐渐衰减,阴精渐亏。本书将以悲悯而科学的态度,探讨老年人身体机能的变化,如骨骼的退化、脏腑功能的减弱、免疫力的下降等。易学在此阶段的指导意义尤为突出,通过分析老年人身体的“衰”与“藏”,讲解如何“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通过顺应自然规律,调整饮食起居,运用温和的养生方法,延缓衰老,保持身心安适,提升晚年的生活品质。例如,针对冬季阳气潜藏的特点,本书会指导老年人如何进行温补,养护肾精。 医易结合的实践指导 《生命(医易)百年历》并非空谈理论,其价值更在于将抽象的医易智慧转化为切实可行、贴近生活的实践指导。 岁时养生: 本书最核心的特色之一,便是将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与人体的生命节律、疾病特点相结合,提供“顺时养生”的详细指南。每一个节气,都是一个气候变化的转折点,也是人体生理和病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关键时期。本书将详细分析不同节气下,人体脏腑的功能变化、易发的疾病以及相应的调养原则。例如,在惊蛰时节,万物复苏,阳气上升,本书会结合此特点,指导读者如何疏肝理气,避免情绪波动影响健康。在夏至时节,阳气最盛,本书会强调养心,防暑热伤气,并通过食疗和作息给出建议。 五行调养: 易学的五行学说,深刻揭示了自然界和人体的内在联系。本书将五行理论应用于健康调养,根据每个人的体质特点、所处的生命阶段以及当下的节气变化,指导读者进行“五行调养”。这包括: 五色饮食: 不同颜色的食物对应不同的五脏,通过合理搭配,达到滋养相应脏腑的目的。例如,红色食物补心,绿色食物养肝。 五味人生: 不同味道的食物对人体有不同的作用,如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本书会教导读者如何根据自身情况,调整饮食中的五味比例。 五色情志: 喜、怒、忧、思、恐这五种情志与五行对应,书中会分析不同情志对健康的影响,并提供情志调养的方法。 五音养生: 不同的音调和音乐对人体的经络和脏腑有不同的影响,本书会介绍如何利用音乐来辅助养生。 五方方位: 不同的方位也与五行相关,虽然在现代生活中不易直接应用,但书中会提及一些与环境相关的养生理念。 体质辨识与调理: 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诊断和治疗。本书将易学的“象”与中医的“辨”相结合,帮助读者初步认识自己的体质类型(如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痰湿、湿热、血瘀、气郁等),并提供针对性的调理建议。这包括具体的饮食禁忌和推荐、起居作息的调整、适宜的运动方式,甚至是在特定时间段(如某个节气、某个年龄段)需要特别注意的健康事项。 预测与预防: 易学自古就有预测吉凶的功能,而中医则强调“治未病”。本书将二者结合,旨在帮助读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通过对生命周期、节气变化、五行生克的深入解析,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身体可能出现的潜在风险,从而提前进行预防和干预。本书并非宣扬宿命论,而是强调通过了解规律,主动规避风险,实现健康长寿。例如,如果某个节气人体容易出现肝火旺盛,书中会提前告知,并给出预防性的调理方案。 阅读价值与社会意义 《生命(医易)百年历》的阅读价值,远不止于获取养生知识。它更是一次对生命哲学的探索,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对自我认知的一次深度挖掘。 重塑健康观: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健康的理解往往偏重于物质层面的医疗介入。本书则引导读者回归自然,从生命自身的节律、宇宙的运行规律中寻找健康的答案,建立一种更具整体性、预防性和主动性的健康观。 文化传承与创新: 本书将晦涩难懂的易学和中医理论,以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大众,让古老的智慧得以传承和发扬,并赋予其新的时代生命力。它填补了许多关于医易结合的科普读物的空白,为普通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智慧的大门。 提升生命质量: 了解生命的规律,掌握健康的秘诀,意味着能够更从容地面对人生的起伏,更智慧地安排自己的生活。本书的宗旨,正是帮助读者活出更健康、更充实、更富智慧的人生。它提供的不仅是身体上的健康,更是精神上的安宁与豁达。 家庭和谐的纽带: 许多养生之道,都与家庭生活息息相关。本书的内容,可以成为家庭成员之间沟通和交流的良好契机。家长可以从中学习如何更好地照顾孩子,中年人可以相互提醒,长辈们也可以分享经验,共同营造一个健康的家庭氛围。 《生命(医易)百年历》是一部为每个生命而作,为每个“时”而献的智慧之书。它邀请您一同踏上这场探索生命奥秘的旅程,去发现隐藏在岁月洪流中的健康密码,去领悟古老智慧带来的生命力量,最终,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百年。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医易”这个概念,我一直充满着朦胧的想象。我理解中医讲究天人合一,顺应自然,而易经则是对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深刻洞察。如果这两者能真正地结合,那将是多么了不起的智慧结晶!《生命(医易)百年历》,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力量。我设想,这本书或许会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生命的本质。它会不会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身体内部的微妙变化,并用易经的语言来解读这些变化所传达的信号?比如,当身体出现某种不适,它会不会像书中某个卦象那样,预示着某种内在的失衡,并提供相应的调理方法?我期待它能带给我一种“治未病”的深刻理解,不仅仅是预防疾病,更是从生命最根本的层面,去理解和维护健康。它或许会像一本古老的手稿,记录着前人留下的宝贵经验,引领我们去发现生命中隐藏的规律,去活出更健康、更有智慧的百年人生。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生命周期,以及如何在这种周期中保持身心平衡的书籍。市面上有很多关于养生、保健的书,但总觉得它们过于碎片化,缺乏一个宏大的视角。《生命(医易)百年历》这个名字,恰恰点燃了我内心的好奇。它似乎暗示着一种更长远、更系统化的生命观。我设想,书里或许会从阴阳五行的角度,解析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将易经中的“变”与“不变”的哲学思想,巧妙地融入到对疾病的认知和预防中。例如,会不会有一章专门讲述不同年龄段的养生侧重点,以及如何根据自然界的节律来调整我们的生活方式?我尤其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不只是理论上的阐述,而是真正能够指导我们如何在生活中实践,如何通过对自身生命节奏的把握,去趋利避害,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它会不会像一位循循善诱的智者,引领我穿越人生的四季,去理解每个阶段的独特挑战与机遇,并给予我应对的智慧?

评分

我是一名对传统文化和生命科学都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所以《生命(医易)百年历》这个书名瞬间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它似乎融合了我一直以来所关注的两个重要领域,而且“百年历”这个后缀,更是增添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时间的维度。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将中医的养生智慧与易经的哲学思想融会贯通,从而为读者提供一种理解生命、把握生命的全新视角。我猜想,书里会不会有很多精辟的论述,将人体的生理周期与自然界的四时变化相结合,用易经的象、数、理来解释人体的运行规律,以及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我更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指导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根据自身的生命节律和外界环境的变化,去调整作息、饮食和心态,从而达到一种身心和谐的状态。它也许就像一部生命的百科全书,用一种古老而又充满智慧的方式,为我们解读生命的奥秘,引领我们走向一个更加健康、长寿、富足的百年人生。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古朴与神秘感,我刚拿到手就被它的质感吸引了。封面上“生命(医易)百年历”几个字,用着一种我不太熟悉的字体,但却透露出一种深邃的智慧。想象一下,翻开这本书,里面会是怎样一番景象?是关于古老中医的博大精深,还是易经中的玄妙哲理?或许是两者奇妙的结合,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来解读生命,去探寻人生的种种变化与规律。我很好奇它会如何将“百年”这个概念融入其中,是记录一个世纪的人生百态,还是提供一种跨越百年的生命智慧?也许书里会有一张张泛黄的插图,描绘着古人的生活场景,或者是一些精美的卦象图,引导我们去理解宇宙的运行之道。我甚至可以想象,它可能就像一本陈年的老酒,每一页都蕴含着时间的沉淀和思想的精华,等待着有缘人去细细品味,去感悟其中蕴含的深刻含义。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绝非一本普通的读物,它更像是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门,充满了令人期待的探索。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让我联想到一种跨越时间的智慧。我个人对易经一直很感兴趣,但觉得它深奥难懂,尤其是将其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应用联系起来,更是少有佳作。《生命(医易)百年历》这个书名,似乎预示着一种将古老智慧与现代生命理解相结合的尝试。我猜测,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医理和易理,而是会尝试构建一种全新的认知框架。或许它会用易经的象、数、理来解释人体的经络、穴位,甚至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而“百年”这个词,更是增添了一种历史纵深感,我好奇它会如何将人生百年作为一个整体来解读,从出生到衰老,每个阶段的身体变化、心理需求,以及可能面临的健康问题,都会有一个整体性的分析。它会不会像一本穿越时空的指南,帮助我们看到生命长河中每一个阶段的意义,以及如何在顺境和逆境中,都能保持内心的宁静和身体的健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