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直营】世界艺术史九讲 与艺术相伴II(全彩插图第8版)艺术入门图书

【后浪直营】世界艺术史九讲 与艺术相伴II(全彩插图第8版)艺术入门图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马克·盖特雷恩 著,王滢 译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世界艺术史
  • 艺术入门
  • 艺术鉴赏
  • 后浪
  • 全彩插图
  • 艺术
  • 文化
  • 历史
  • 艺术普及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后浪出版公司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83121
商品编码:23193253625
品牌:后浪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用纸:铜版纸
页数:256
字数:38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著  者:[美]马克·盖特雷恩(Mark Getlein)       

译  者:王滢                                字 数:384千

书  号:978-7-5502-8312-1                  页 数:256

出  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印 张:16

尺  寸:190毫米×260毫米                    开  本:1/16

版  次:2016年09月第1版                   装  帧:平装

印  次:2016年09月第1次印刷               定  价:80.00元

正文用纸:哑粉纸

 

编辑推荐

基础全面本分册按照年代顺序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世界艺术历史的发展,涵盖世界各地艺术与全部的视觉艺术形式。对艺术的剖析从平面转向纵深,使读者获得全方位的立体认识。

 

脉络清晰作者以简明扼要的语言,结合典型的艺术家和艺术品,条理清晰地梳理了各个时代、各个文明的艺术风格和流派。

 

视野开阔作者致力于构建一个简明的世界艺术史体系,书中不只限于对西方艺术的介绍,而且设有专章讲解亚洲、非洲、大洋洲和美洲的艺术传统。

 

图文并茂本分册配有插图近300幅,精选了世界各个文化和历史时期中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品。此外,《认识艺术》分册中的大部分作品以缩微图的形式作为“相关作品”附在本分册中。

 

著者简介

马克·盖特雷恩(Mark Getlein)原本在纽约朱莉亚音乐学院学习音乐,但他很快就被纽约的艺术活动和丰富的博物馆收藏深深地迷住了。他既是钢琴家,也是画家。作为作家和策划编辑,他参与开发了一系列开创性的大学文学与艺术课本,包括《艺术史》《非洲艺术史》《哈珀柯林斯世界文学》《朗曼英国文学选》和《朗曼世界文学选》等,本书是作者独立编写的广受欢迎的艺术基础概论课本。

 

译者简介

王滢,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为自由职业者。曾参与翻译《詹森艺术史》《MoMA 亮点: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精选作品350件》和《世界艺术地图》等。

 

内容简介

本书为畅销美国的艺术基础概论教材,自1985年以来,不断再版,赢得过包括纽约图书展设计和制作奖项在内的多项大奖,深受艺术院校师生的欢迎。本书采用史论结合的写法,综合了艺术理论与艺术史两种教材的优点,使读者在学习艺术理论时有丰富的例证具化抽象概念,反过来又能站在理论高度俯察艺术的历史进程,加深对人类艺术行为本身的理解。

全书配有从世界各个文化和历史时期精心挑选的艺术品图片700 余幅,有助于读者直观地理解艺术。其中,理论部分提及的大部分图片,将以缩图的形式在艺术史部分中重现,这种“相关作品”专栏的设置,把全书的两大部分有机结合起来,方便读者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本分册按照年代顺序,简明生动地描述了世界艺术历史的发展,时间上从史前到二十世纪末,地域上涵盖世界各个文明,形式上涉及全部的视觉艺术形式。作者精心的编排和叙述有力地表明了人类在走过的漫长岁月中艺术进取精神的连续性。

目 录

前言   1

第五部分 艺术史

第14章  古代地中海世界  351

古老的艺术 351

美索不达米亚 354

埃及 358

爱琴海 363

古典世界:希腊和罗马 366

希腊366/罗马374

思考艺术 谁的坟墓?  364

大理石雕与博物馆 372

第15章  基督教与欧洲的形成  379

基督教的兴起 379

拜占庭 382

欧洲的中世纪 385

中世纪早期385/中世纪盛期387

走向文艺复兴 393

第16章  文艺复兴  395

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和盛期 397

北方文艺复兴 413

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 419

艺术家 米开朗琪罗 404

第17章  17世纪和18世纪  423

巴洛克时期 423

18世纪  435

革命 441

艺术家 伦勃朗 433

思考艺术 学院 438

艺术家 伊丽莎白·维热-勒布伦  442

第18章  伊斯兰艺术和非洲艺术  445

伊斯兰艺术 445

建筑:清真寺和宫殿446/书籍艺术450/日常生活艺术451

非洲艺术 452

跨文化 非洲回头看 455

第19章  东亚艺术:印度、中国和日本  460

印度艺术 460

印度河流域文明460/佛教及其艺术462/印度教及其艺术466/耆那教艺术470/莫卧儿艺术及其影响471

中国艺术 471

形成期:从商到秦471/儒家与道家:汉和六朝473/佛教时代:唐474/山水画的崛起:宋475/文人及其他画家:元和明477

日本艺术 480

新思想及其影响:飞鸟时代481/宫廷的精雅:平安时代482/武士文化:镰仓时代和室町时代483/绚丽与空寂:桃山时代486/大众艺术:江户时代487

跨文化 早期佛像 465

思考艺术 抢救吴哥窟 469

第20 章太平洋和美洲艺术  488

太平洋文明 488

美洲 492

中部美洲493/南美洲和中美洲498/北美洲501

思考艺术 神圣与世俗 506

第21章  现代世界:1800—1945年508

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 508

现实主义 511

马奈与印象主义 512

后印象主义 517

横渡大西洋:19世纪的美国  520

进入20 世纪:先锋派  522

解放色彩:野兽派和表现主义522/粉碎形体:立体主义526/狂想与未来主义530

世界大战及战后:达达和超现实主义531

两次大战之间:建设新社会 535

思考艺术 呈现过去 516

艺术家 亨利·马蒂斯  524

巴勃罗·毕加索  529

第22章  1945年以来的艺术  541

纽约画派 541

进入60年代:集合艺术和偶发艺术  545

60年代和70年代的艺术  548

波普艺术548/极少艺术和地景艺术551/真实,超级真实553/观念艺术555/女权主义与女权主义艺术555

80年代以来的艺术:后现代世界?  558

涂绘式绘画560/文字与图像,争端与身份563/走向剧场:行为和装置567/电子领域569/身为人类: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570/向世界开放573

艺术家 杰克逊·波洛克  543

安迪·沃霍尔550

艾丽斯·尼尔  557

思考艺术 游击队女孩565

延伸阅读 578

重要词汇 580

译后记 590

出版后记 591

前 言

《与艺术相伴》是一本为大学生及其他感兴趣的读者撰写的基础性艺术教科书。它概略地介绍了视觉艺术的性质、语汇、媒介和历史,有几百幅来自多种文化、穿越多个世纪的图例。

 

正文编排

与之前的各版一样,《与艺术相伴》分为五个部分。一部分的各章对这门课程作了一般性的概述,介绍了基本概念,探究了那些能够表明人类所走过的漫长岁月中艺术进取精神的连续性的主题。第二部分讨论视觉元素,先对其进行详细的描述,然后研究艺术家如何将它们组织起来成为艺术,以及这种组织方式是如何构建我们的观看体验的。第三部分涉及二维媒介,每一章都专门介绍一个常见的门类—素描、绘画、版画、摄影机和计算机艺术,以及平面设计。第四部分同样详尽地介绍了三维媒介—雕塑和装置、手工艺品以及建筑。第五部分的章节简洁但全面地讲述了艺术的历史,从互有重叠的古代地中海诸文化开始,到接下来欧洲的形成以及西方艺术的发展,直至今日。这段叙述在我们所处的现代行将展开之际中断了,插入的章节考察的是西方之外的各文明的艺术发展史—伊斯兰和非洲,印度、中国和日本,以及太平洋和美洲。

 

插 图

《与艺术相伴》配有大量插图,许多图以缩图的形式再次出现,作为本书特有的“相关作品”专栏的一部分,把过往的章节与余下的篇章联系起来。我们竭尽全力获得质量尽可能好的幻灯片和数码文件。

 

专题论文

分散在《与艺术相伴》各处、图例简单的短文着重讨论三个大题目。“思考艺术”专文可作为课堂讨论的出发点。它们考察各个文明思考、组织、管理创造艺术这一普遍的人类行为的方式。它们也探讨围绕着艺术品修复、审查制度、公共艺术以及墓葬艺术品的出土和展示的诸种争论。“艺术家”专文简述著名艺术家的生平。“跨文化”专文重点介绍历史上的艺术交往和交流活动。

 

地图、拼读指导、术语表、推荐阅读

与以往各个版本一样,地图也是第五部分关于艺术史的章节的组成部分。文中提到的重要城市、遗址和作品都标注在地图上。文中提到的粗体词都被列入书后的术语表,并在其中得到定义。推荐阅读目录为想读更多相关著作的人提供了书目。

 

第八版的新内容

这次修订承认了当代艺术中的两个重要动向。首先是互联网艺术时代的到来,以及计算机技术越来越多地运用于当代艺术创作。其次是艺术领域正在进行的全球化,这使先前来自边缘化地区的艺术家也能够拥有热心的国际观众。

两篇新的“思考艺术”专题论文为文化所有权相关问题的讨论提供了起点。其中一篇审视关于大英博物馆是否应该把帕特农神庙大理石雕归还给希腊的争论;另一篇则考察允许美国印第安人从博物馆馆藏中索回圣物的法律。新加的一篇“跨文化”专题论文追随纸的历程,从中国人发明纸,到伊斯兰国家改良纸,再到多个世纪以后,纸来到欧洲。

新版本还重申了《与艺术相伴》对当代艺术一贯的支持。约40位当代艺术家首次在书中亮相,包括扎哈·哈迪德、贝蒂·伍德曼、波莉·阿普费尔鲍姆、蒂姆·霍金森、因卡·肖尼拜尔、伊夫·萨斯曼、马修·里奇、草间弥生、托马斯·鲁夫、约迪.org、克里斯·奥菲利、莫娜·哈透姆、阿纳祖伊、加里·西蒙斯、杨福东、佩塔·科因、苏伦德兰·奈尔、萨莉·曼、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雷蒙德·佩蒂伯恩、维扎·塞尔明斯和朱莉·梅赫雷图。

各章重要的修订包括:

第六章:素描。新加入的克里斯·奥菲利、伊冯娜·雅凯特、朱莉·梅赫雷图、雷蒙德·佩蒂伯恩和加里·西蒙斯的作品反映了当今素描形式范围的扩大及其活跃状态。

第七章:绘画。结尾处增加了介绍以作品探索绘画与雕塑

之间疆界的艺术家。波莉·阿普费尔鲍姆和马修·里奇是介绍的重点。

第八章:版画。结尾部分被重新编排为“版画制作与计算机”,收入了印度艺术家赛义德·海德尔·拉扎的一幅艾里斯版画。

第九章:摄影机艺术与计算机艺术。这个新标题凸显了计算机技术在当代艺术中越来越重的分量,并且承认了,数字革命已在摄影机与计算机之间建立了一种特殊的联系。关于摄影的讨论被改为对一个历史时段的追溯:从达盖尔银版照相法,到利用在互联网上找到的图像,完全在计算机上制作而成的相片。之后,新的结尾话题“互联网”介绍了四位以计算机编码为媒介,依靠或利用互联网进行创作的艺术家。电影部分被改写,以强调这一媒介的国际性特点,并略述视频艺术出现之前传统艺术家对它的运用。第八版新增的电影摄制者包括乔治·梅里爱、温莎·麦凯、路易·布努埃尔、萨尔瓦多·达利、安迪·沃霍尔、让·吕克·戈达尔、蔡明亮和宫崎骏。本章其他地方出现的新面孔有托马斯·鲁夫、萨莉·曼、刘铮、曼·雷、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沃尔夫冈·施特勒、本·弗莱和约迪.org。

第十章:平面设计。题为“运动和交互”的新的结尾部分察数字领域的设计——DVD、网站和计算机程序。在此之前,由艺术家团体0100101110101101.org 做的一个方案挑衅性地把一个企业图标改造成一件公共雕塑的设计,以此批评企业图标在视觉风景中的普遍存在。

第十一章:雕塑和装置。关于集合艺术的部分进行了更新:大卫·史密斯和马克·迪苏韦洛的一对金属作品与伊贾罕艺术家和佩塔·科因的一对有机材料作品并置在一起。让娜·克洛德和克里斯托2005年的华美装置《门》随后加入本章。

第十三章:建筑。扎哈·哈迪德在辛辛那提建成的博物馆,即洛伊丝与理查德·罗森

塔尔当代艺术中心,是一件首次出现在本章中的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第二十章:太平洋和美洲艺术。在新版中,这一章介绍的是图腾,一种在当代美洲生活中

已成为日常存在的太平洋艺术形式。

第二十二章:1945年以来的艺术。题为“向世界敞开怀抱”的新的结尾部分考察的是艺术领域的全球化,讨论中国、日本、非洲、拉美、中东和印度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因卡·肖尼拜尔、奈良美智、杨福东、埃米莉·雅西尔、加夫列尔·奥罗斯科和苏伦德兰·奈尔是介绍的重点。


探寻艺术的灵魂:一部全面、深入的西方艺术史导论 书籍名称: 艺术的脉络:从古典到现代的西方艺术流变(暂定)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为艺术爱好者、初学者以及希望系统梳理西方艺术发展脉络的读者,提供一部结构清晰、内容详实的艺术史导读。我们不局限于某一特定领域或某一阶段的深入剖析,而是致力于构建一幅宏大而精微的西方艺术全景图,追溯其自古希腊的萌芽到二十世纪末的演变历程。 核心结构与内容侧重 本书将艺术史的叙事主线划分为六个主要部分,确保读者能够清晰地把握不同历史时期艺术风格的特征、背后的社会文化驱动力以及关键艺术家的贡献。 第一部分:文明的曙光——古代艺术的奠基 本部分着重探讨西方艺术的源头。我们将从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埃及的宏伟遗迹入手,分析早期文明如何通过艺术来确立神权与王权。重点将放在古希腊艺术上,深入解析其对理想美、人体比例的极致追求,从几何时期到古风、古典盛期,再到希腊化时期的情感表达转变。随后,我们将过渡至古罗马,探讨其实用主义、工程技术(如拱券结构)如何融入其雕塑和建筑艺术,以及其对希腊母题的继承与发展。 第二部分:信仰的构建——中世纪的宗教图像学 中世纪的艺术是为信仰服务的艺术。本章将详细阐述基督教义如何渗透到艺术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将分析拜占庭艺术(如马赛克镶嵌画的辉煌)的程式化与象征意义,随后进入西欧的早期基督教艺术。重点篇幅将留给罗马式和哥特式建筑——从厚重坚实的教堂到轻盈向上、充满光线的飞扶壁与彩色玻璃。同时,我们也会考察手抄本插画和雕塑在叙事功能上的演变,理解其如何成为文盲大众的“无字之书”。 第三部分:人性的觉醒——文艺复兴的辉煌 文艺复兴是西方艺术史上一次伟大的转折。本书将详细梳理这一运动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罗马)的兴起背景,重点分析人文主义思想对艺术观念的颠覆。从早期的透视法发明、对古典理想的重拾(如波提切利),到盛期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的登峰造极——他们如何将科学观察与艺术完美结合。随后,我们将触及北欧文艺复兴(如范·艾克家族的油画革新),并讨论晚期风格——矫饰主义的张力与不安。 第四部分:感官的盛宴与理性的张力——巴洛克与洛可可 这一时期,艺术成为权力斗争的工具。巴洛克艺术以其戏剧性的光影对比、强烈的动感和情感冲击力,服务于反宗教改革和君主专制。我们将深入分析卡拉瓦乔的“明暗对照法”、贝尼尼的动态雕塑以及鲁本斯的丰沛生命力。同时,本书也会探讨荷兰黄金时代的市民艺术兴起(如伦勃朗的光影心理学和维米尔的室内静谧)。紧接着,我们将对比洛可可艺术的精致、私密和享乐主义,分析其在法国宫廷中的短暂辉煌及其衰落。 第五部分:革命与启蒙——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 面对启蒙运动的思潮和席卷欧洲的政治革命,艺术语言再次被重塑。新古典主义如何借用古罗马的庄严来呼唤公民美德和理性(如大卫);浪漫主义如何以对情感、自然伟力、异域风情和历史瞬间的狂热描绘(如德拉克洛瓦、戈雅)来对抗僵硬的理性。我们还将用一章的篇幅来探讨现实主义的诞生——马奈等艺术家如何将目光从历史神话转向当代生活,引发了美术史上的第一场现代性危机。 第六部分:冲击与解构——现代艺术的爆发 现代艺术是本书的高潮部分,它标志着西方艺术彻底摆脱了对再现的义务。我们将按照时间脉络,系统梳理印象派(对光与瞬间的捕捉)、后印象派(塞尚的结构、梵高的情感、高更的象征)对新艺术的铺垫。接下来的章节将详细解析二十世纪初的艺术爆炸:野兽派的色彩解放、立体主义对多视角的探索、表现主义的内在呼喊、抽象艺术的诞生(康定斯基、蒙德里安)。最后,我们将梳理从达达主义的戏谑到超现实主义的潜意识探索,为读者理解战后波普艺术和极简主义的根源做好铺垫。 本书特色 强调“为什么”: 本书不满足于描述“是什么”(风格或技巧),更侧重于探究“为什么”(当时的社会、哲学、科技如何塑造了艺术家的选择)。 视觉引导式叙事: 尽管本书专注于文字论述,但其结构设计高度重视作品的并置与对比,旨在引导读者在脑海中构建出清晰的视觉对比图谱。 术语的清晰界定: 针对艺术史中常出现的专业术语(如“透视法”、“Sfumato”、“颠覆性”等),本书提供准确且易懂的释义,帮助初学者迅速建立专业词汇库。 跨媒介的联系: 深入探讨建筑、雕塑、绘画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艺术与同时期文学、音乐之间的对话关系。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不仅获得对西方艺术史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一种“观看”的眼光,理解艺术作品背后的文化密码和人类永恒的探索精神。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的艺术爱好者,我尝试过好几本入门读物,但很多要么过于学术化,充满了拉丁文和晦涩的哲学名词,要么就是过于浅薄,只停留在“谁画了什么”的表面。这本书却非常聪明地找到了那个平衡点。它的语言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充满了温度和亲和力,完全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感。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初学者的困惑点,总能在最关键的地方给出最清晰的解释,比如关于透视法的诞生及其对西方绘画的颠覆性影响,作者的讲解层层递进,从几何学原理到画家实践,逻辑链条清晰到让人拍案叫绝。最难得的是,这本书似乎没有偏爱任何一个特定的地域或时期,它对非西方艺术的引入也显得十分自然和尊重,使得整个艺术史的图景显得更加立体和多元。它成功地将艺术史从遥远的过去中“解冻”,让我们看到了古今中外艺术家们在面对同一个世界时,是如何用各自的语言进行对话和表达的,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的“陪伴感”。它不是那种读完一遍就束之高阁的工具书,而是真正融入了我的日常生活。我发现自己走路看建筑的视角变了,看博物馆的展览时也能迅速定位到某个流派的特点。插图的质量是毋庸置疑的,但更关键的是那些穿插在文字中的小知识点和对比图,它们就像是散落在知识点之间的闪光灯,瞬间点亮了我的理解。比如,书中对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的对比分析,用直观的图片对比了其在装饰繁复度和情感基调上的差异,一下子就让我记住了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时期。而且,这本书的排版非常人性化,字体大小适中,留白合理,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我尤其喜欢它在章节末尾设置的“思考题”或者“拓展阅读建议”,这引导着我主动去探索和提问,而不是被动接受信息,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学习主动性。对于想把艺术变成一种生活习惯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最好的催化剂。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九讲”这种结构有点忐忑,担心内容会不会太零散或者太深入某些特定领域而忽略了整体脉络。但读完后,完全打消了我的顾虑。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简单的线性时间轴推进,而是结合了重要的艺术运动和核心概念进行穿插讲解,这种“主题式”的梳理方式,反而更能让人抓住不同时代艺术风格转变的关键点。比如,它在讲解印象派时,不仅提到了莫奈的光影处理,还将其置于当时工业革命和摄影技术兴起的社会背景下进行分析,这使得艺术的演变不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与人类文明发展紧密相连的有机体。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现代艺术”的论述,那些抽象的、非传统的表达方式,在作者的解读下变得不再晦涩难懂,那些看似随意的线条和色块背后,蕴含着对传统桎梏的反抗和对个体自由的呐喊。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拿捏得恰到好处,既能满足初学者的好奇心,也值得资深爱好者反复品味,是那种可以放在床头随时翻阅的“良师益友”。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艺术殿堂的入门钥匙,我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精美的装帧吸引住了。内页的纸张质量非常好,全彩印刷的图片清晰度令人惊叹,那些世界名画和雕塑的细节都跃然纸上,仿佛能触摸到颜料的纹理。我以前对艺术史总是感觉枯燥难懂,总觉得那些历史年代和流派名称让人头晕脑胀,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生动,它不像教科书那样堆砌理论,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你一步步走进艺术的世界。作者的文笔流畅,充满了对艺术的热情,将复杂的艺术演变过程梳理得井井有条,让我这个纯小白也能轻松跟上思路。特别是对于文艺复兴时期那些大师的作品解析,简直是点睛之笔,不仅讲解了技法,更深入挖掘了作品背后的文化背景和人文精神,看完之后,再去看那些原作照片,感受完全不一样了,充满了敬畏感。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艺术不是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而是人类情感和历史变迁最直观的表达,它让我的审美情趣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非常推荐给所有想打开艺术之门的朋友们。

评分

这本书的“全彩插图第8版”名副其实,色彩的还原度真的非常高,这对于视觉艺术的学习来说是决定性的优势。我记得之前读一些扫描件或者低质量印刷的版本时,总觉得作品的氛围感缺失了,光影的微妙变化也难以体会。但在这本书里,无论是伦勃朗画作中那深邃的阴影,还是印象派作品里阳光碎片的颤动,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忠实再现。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进步,更是阅读体验上的飞跃。它让我意识到,好的艺术书籍本身就应该是一件艺术品。此外,书中对艺术史发展中“技术变革”与“美学观念”相互作用的论述也极其到位。例如,油画颜料的改良如何解放了画家,使得他们可以更细腻地捕捉自然光线,这背后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对自然科学的推崇。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图文并茂,图是画面的精髓,文是解读的钥匙,两者结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闭环,让人沉浸其中,久久不愿抽离。

评分

通俗易懂,很好的书

评分

东西很棒!!!!

评分

经典书目,不容错过

评分

东西很棒!!!!

评分

通俗易懂,很好的书

评分

好书,没事熏陶一下

评分

好书,没事熏陶一下

评分

好书,没事熏陶一下

评分

包装还是可以的 买了多本 只有一本是挤压有问题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