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在城市里看似寻常的街角巷尾
在生活中貌似不起眼的角落
却到处充满着不寻常的设计
暗含着“美”与“好”、“巧”与“思”
工业设计师出身的竹原秋子,在生活中,习惯于用设计专业眼光来看待日常物品,大到公共设施,小至随身物件,她都能从中发现设计的精巧之处。
《在街角发现设计》挑选了100多件国外的生活物件,作者用简练的文字将每件设计的巧妙之处点出,并配以大量实物图片,让读者能过瘾地身临其境感受到优良设计对于便捷、优质生活的提升所起的催化作用。
《在街角发现设计》跳出“经典设计”的视角,着眼于日常生活中的寻常设计,更易于普通读者亲近与感受。同时,《在街角发现设计》呈现出来的创意感,将激励年轻人尝试新的生活方式改变,会比较受到年轻人的喜爱。
内容简介
作者竹原秋子作为一名设计师,常年在东京、巴黎等城市生活,她用自己设计专业的眼光,不断发现寻常事物中不寻常的设计之处,将日常生活里那些让人会心一笑、感觉贴心、安全便捷的各种人性化设计,发现并发掘出来。
《在街角发现设计》挑选了100多件国外的生活物件,都是散落在寻常生活中的优良设计。作者用简练的文字将每件设计的巧妙之处点出,并配以大量实物图片,分享给爱好生活、喜爱设计和创意的读者。
作者简介
竹原秋子,日本工业设计师。1940年出生于日本静冈县。1964年从千叶大学工学部工业设计专业毕业后,任职于佳能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设计部。1968年获法国政府奖学金,留学法国,之后任职于巴黎Thecnes设计事务所。1973年回国,担任武藏野美术大学基础设计专业设计论课程的授课教师。1975—2010年,就职于日本和光大学艺术专业,担任产品设计、设计史、现代设计潮流、环保设计、服装论课程的授课教师。主要著作有:《停下脚步做设计》(1986)、《高科技时代的设计》(1989)、《塑料的魅力》(1994)、《巴黎匠人》(2001)、《说走就走的旅行》(2011)、《核能大国法兰西与蒙娜丽莎》(2013)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 啊,原来设计还可以是这样的”
璀璨夺目 水晶苹果标志
传奇杰作 TOLIX
购物改革 便捷手拖车
高筒胶靴 一份来自优雅的邀约
法式风格 棉被压缩袋
设计原点 贪心招财猫
文化渗透 法式漫画咖啡馆
全年无休 不像书店的书店
时尚双子 杂志也有双胞胎
梦想传承 法国的RoBolution
第二章 不走寻常路的包装设计
绝对天然 不走寻常路的酒包装
高丽茶碗 微波食品
挑战禁忌 男式护肤品
无谓口感 花样饮料瓶
包装营销 OGO矿泉水
别样盆栽 让你爱上种花
第三章 让人笑逐颜开的设计
法国制造 幽默筷子
休假设计 向幽灵街道说“不”
时尚禁烟 花样烟灰缸
新鲜设计 换装座椅
多彩外观 橡胶底沙拉碗
纯真童趣 吸盘式儿童牙刷
独特设计 大人们开的小玩笑
男式潮流 米开朗琪罗再发现
旧物新用 蔬菜纸张
第四章 公共设计与幽默感
艾滋预防 名胜地的宣传活动
禁止进入 微笑的恶搞标识
禁止标识 草地正在休息
以大取胜 紧急事态下的放心标识
为您服务 印象派洗手间
暖心冬季 毛线织起的募捐大潮
幽默至上 多彩支柱
第五章 用孩子的眼睛去看
芭比医生 儿童就医心理建设
安心乐园 转椅游戏
亲子展览 同一视角下的玩具世界
趣味科技 无需眼镜的3D展
与子同乐 不一样的时尚展
精致玩具 两代人的心爱之物
安全工艺 可以咬的长颈鹿
青空冰场 公共设计中的游乐园
第六章 都市中的环保服务
以假乱真 树形路灯杆
“达标”设计 低调垃圾箱
悲壮背影 巴黎公共电话
巨型花盆 烟头灭火器
设计传承 巴黎沙滩下的舒适创意
新奇科技 绿洲公交站
第七章 环境友好城市·系统
安全先行 自行车专用信号灯
以“车”代“车” 公共自行车Velib
河上工厂 Velib修理船
观光创意 脚踏出租车
站前出租 连通各地的三轮车
生态快递 橙色三轮配送车
环保邮政 手动拉杆包
一路直达 和自行车一起坐电车
第八章 环境友好城市·守护
微笑轮椅 公认素材下的创意
鲜亮用色 橙色运送车
丹麦制造 Nihola自行车
变化万千 会捉迷藏的自行车
专为爱宠 宠物手推车
旧物创新 藤制三轮车
手摇轮椅 化阻碍为零
第九章 展示中的灵光一现
展示魔术 俯身仰视
投影艺术 自动翻页的巨型图书
以手赏画 触觉名画展
超越歧视 不同肤色的人偶模特
震撼十足 谷歌地图上的空间展示
第十章 品牌力设计与权力设计
豪奢围栏 路易威登正在施工
围栏战术 巴黎警署的招募作战
权力设计 密特朗总统
生态巡逻 巴黎骑兵队
视觉围栏 玛丽·安托瓦内特与障眼法
两强对决 苹果与三星之争
第十一章 安全·安心型社会与监狱式社会
监狱社会 个人条形码
天外飞声 不是鸟鸣,也不是“请通过”
人性设计 坐着轮椅上公交车
声音主角 地铁交通卡
设身处地 Thalys的站牌设计
费时之美 单眼35分钟睫毛膏
删除记录 分手电话
一目了然 紧急图示
画面解析 逃生设计
第十二章 减灾设计
IT最爱 百分百天然设计
警钟长鸣 “铭记”设计
环保房屋 巴黎联排住宅
能效标识 住宅专用
电光流转 会发光的电源线
崭新纪元 租赁电动车
垂直花园 3毫米的秘密
丰田汽车 产自法国
赤足小子 漫画的力量
水上积木 巴黎的减灾公园
结 语
精彩书摘
绝对天然
不走寻常路的酒包装
大自然中的美总是能轻易地打动人心,如参天树木、嶙峋怪石、潺潺流水,都会让人不禁感叹自然的巧夺天工。也正因如此,
近一段时间以来,人们越来越珍惜自然,反倒对人工制品失去了兴趣。然而最近,一瓶来自山形县的美酒却意外地让我眼前一亮。一张《山形报》沿着瓶身蜿蜒的曲线自上而下包裹住了整只酒瓶,留下一地褶皱。瓶底富余的部分则向里折起,瓶口处没有使用胶布封口,而是由一圈白色橡皮筋简单扎起。瓶身上贴着一张标签,上面写道:“打破三百年酿造传统,日本本酿造酒 1,真正的无过滤槽前原酒 2。”原来这是一瓶只在冬季酿造的酒,且仅经过发酵,没有任何
其他工序。正如各位在便利店中看到的一样,现如今,所有的商品包装都
极力追求奢华,以至于到了浮夸的地步。大过头的文字、纯色设计以及晃人眼的颜色泛滥成灾。然而在这一片风潮之中,竟然还有这
1 日本清酒的分级之一。指每1吨大米的酿造用酒精添加量在120升以内的清酒。2 槽前酒,指仅经过发酵,不经过滤、加热后形成的酒。此类酒不宜久置,口感随着时间变差。因此宜在冬季,利用寒气酿制。
无过滤槽前原酒,报纸包装上贴着打印出的标签。
样一件采用“节俭 ”设计的商品。这并不是因为造酒厂突然兴起,想要挑起时尚的大旗;也不是因为他们追求什么环保先进企业。他们恐怕并未多想,只是随手用了一件手边正有的材质,做了一次极简的包装设计。这就像在古时候,用稻草一次捆上五个鸡蛋一样,都充满着一种如出一辙的自然美。这份回味无穷的浓厚美酒,以这样别致的 100%无添加设计为包装,恐怕不仅会倾倒一片酒客,还会让众多的设计师们醺然欲醉。
?
法国制造
幽默筷子
我在巴黎玛莱区买了一双漂亮的筷子。长长的狐耳之下,是一张灿烂的笑脸。塑料材质,很有可能是 ABS塑料。成品造型简单,看上去像是金属模具打造而成,不知为何,却多了一分工艺品的风情,留有一丝历经洗练的巴黎手工痕迹。店主声称,这双筷子无论是设计还是制作,都在法国。圆圆的鼻头与一道弧线的嘴巴,幽默十足,泛着银质光泽的黑眼更添魅力。在透明的半球状塑料里侧贴上一片银色箔片,箔片上带着一个圆圆的黑点,最后再将塑料贴在筷子上,就成了一双大眼睛。设计者与使用者都生活在“刀叉文化圈 ”中,在我们这些“筷子文化圈 ”里的人看来,这件设计充满了异域风情,却又像是一场来自“筷子文化圈”的盛情邀约。它比日本学校餐食中提供的叉匙 1要好用得多。虽然叉匙的前端分叉,可以代替叉子使用,但它真正派上用场的地方,也只有这分叉的一小部分。因此,叉匙的出现,并没有对“筷子文化”产生丝毫威胁。
1 前端分叉兼有叉子功能的汤匙。
筷子上那张狐狸的笑脸也很可爱啊。然而,生活在“筷子文化圈”的我们,却往往难以想出这种创意。这双法国制造的筷子带着一种独特的幽默,它来自对日用品精益求精的追求。此筷当前,让我在惊讶于其创意的同时,也不禁想起了日本追求快乐的角色商品设计。
筷子长 212毫米。除了橙色和白色外,还有蓝色和米色。
?
天外飞声
不是鸟鸣,也不是“请通过”1
在巴黎十字路口的信号灯杆上,附有一个米黄色的小盒子。盒子十分不起眼,以至于一直以来,它从没有引起我的注意。某日,在巴黎市政府附近,突然传来一个声音——“这里是里沃利大街、圣殿大街。”但当我回头寻找时,身后却空无一人。这实在令人费解。
之后的某一天,我终于发现了这个小盒子。盒子上绘有一幅手持拐杖的人形图像,底部还设有一个开关。向上轻推开关,盒子就会发出声音,反复播报十字路口两边道路的名称。这份播报只会出现在绿灯阶段,声音时长比正常人缓慢过完马路的时间还要略长一些。
这款发音盒子,会告知视觉障碍人士,他们所在的位置是十字路口、道路交点,并帮助他们安全过马路。因为普通人往往会忽略
1 日本江户时代童谣中的一句歌词,意为“请通过”。
2005年,保障残疾人便利性的法律正式出台。同时,这款十字路口处的小盒子也一同设立。
这个附带图像的小盒子,所以它的数量看上去并不太多。但它确实保障了残疾人出行的安全,给予他们安心的出行感受,可谓是一件十足优秀的设计。
日本的道路多半没有名称,因此并不能完全效仿这种措施。但是,这款盒子却给了我们一个关于设计开发的启示——我们需要一款不依赖机器,也一样可以告知当前位置的设计。
?
垂直花园
3毫米的秘密
在怪石嶙峋的荒芜山地中,泰国的森林仍然一片繁茂。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的帕特里克·布兰克发现了其中的秘密——3毫米的苗床支撑起了这些植物的根部。这个秘密也成为垂直花园成功的关键。将两片 3毫米厚的毛毡重叠在一起,剪开一边,使得两片毛毡间形成一个口袋。在口袋中放入残留着少许土壤的植物根部,如此一来,即使没有广袤的土壤,植物也依旧可以正常生长。
凯·布朗利博物馆外侧墙壁上的垂直花园大获好评,其评价之高,甚至超越了让·努维尔设计的建筑本身。巴黎市政厅的附近也有布兰克的作品,他选用了彼此相配且可共存的植物,充分利用了它们颜色、形状与面积巨大的特性,在墙面之上,纵情设计了一幅美丽的“壁画 ”。同时,他还采用了循环灌溉系统,让水可以定期从高处流入,进行灌溉。
由观叶植物组成的垂直景观收获盛誉,世界各地的设计订单犹如雪片般飞来。如此受追捧的布兰克工作室,其室内也是一片热带植物繁茂生长的景象。他本人承认,日本石沙庭园的岩石上生长的苔藓,曾给他带来灵感。
巴黎 BHV公寓外墙的垂直花园
帕特里克·布兰克,一位曾经在水中培育出一小片森林从而震惊世界的研究者,将大都市的绿化转化为设计的主题,这完全是出于当今时代的需要。
?
以大取胜
紧急事态下的放心标识
空客 A380即将登陆法国戴高乐机场。这架双层结构的巨型客机有近 800个座位,为此,整个机场的设施也进行了相应的更新。目前最大的航站楼已成为波音 747-400飞机(超大型喷气式飞机)的专用航站楼,再也无法容纳一倍以上的新增旅客,因此,一座新的航站楼应运而生。它的内部告示牌设计十分有趣,可以用“意向明确”四个字来形容。
空客 A380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客机。可能是受其影响,整个航站楼内的指示标识——无论是文字还是图案,都巨大无比。咨询台的字母“i”高达一米;洗手间标识中的男女图案直接而完整地印在了墙面上,虽然传统,却有两米之高,指示其方向的橙色更是从走廊一路延伸到了洗手间门口。这样的设计,毋庸置疑地提高了洗手间的辨识度,但更重要的一点是,人们在发生紧急事件时,能够一眼就明确洗手间的位置。毕竟,航站楼里聚集了各种各样的人,为了让他们都能在远处就分辨出不同的标识,简单直接地运用“大”的设计概念,也是一种十分行之有效的设计方法。
男女标识都仅由橙色与白线构成,这样的设计也十分新颖独特。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营造与社会互动研究的专著简介: --- 《霓虹彼岸的尺度: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文测绘与活化策略》 作者: 孟 凡 哲 / 张 丽 虹 出版社: 远方建筑与城市研究社 页码/开本: 580页 / 16开精装 定价: 168.00 元 --- 内容简介:重塑日常,激活场所精神 本书并非探讨某一种特定设计风格的工具书,也不是聚焦于个体符号的审美指南。它是一部深度聚焦于“公共性”与“日常使用”之间复杂关系的研究报告,旨在为当代城市规划师、景观设计师、城市社会学家以及政策制定者提供一套系统性的、以人为本的场所活化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 在全球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我们目睹了大量标准化的、缺乏在地性的公共空间被快速复制。这些空间往往在宏大的尺度上满足了功能需求,却在微观的、人们实际停留的尺度上,遭遇了使用者的冷漠与疏离。本书正是从这种“公共空间的失语症”出发,通过跨学科的视角,对城市中那些尚未被完全定义的、具有潜在活力的“间隙地带”进行了深入的田野调查与理论剖析。 核心论点: 真正的城市活力并非来源于昂贵的材料或炫目的造型,而是植根于空间尺度与人性需求的精准匹配,以及由这些匹配所催生的自发性社会互动。 第一部分:尺度的悖论——从宏大叙事到微观感知 本书的开篇部分,挑战了传统规划中以“容积率”和“宏伟气势”为核心的评价体系。作者提出了“人文尺度矩阵”的概念,强调了三个相互关联的尺度维度: 1. 身体尺度(The Embodied Scale): 研究人在静止、行走、停留状态下,对环境硬质铺装、座椅高度、遮蔽物角度的无意识感知。通过对数百个城市广场、街角休息区的人体测量数据分析,揭示了当代设计中常见的“过度宽敞”或“过度压迫”如何阻碍了非正式交往。 2. 时间尺度(The Temporal Scale): 考察同一空间在一天之内、一周之内以及四季更迭中所呈现的截然不同的使用模式。重点分析了“等待时间”、“过渡时间”和“闲暇时间”在不同群体(通勤者、老年人、育儿者)中的分配,并据此提出了“时间弹性化设计”的原则。 3. 社会尺度(The Social Scale): 探讨空间如何界定或模糊社会群体之间的边界。例如,高差、绿篱、甚至路灯的排布,如何无形中划定了“我们”与“他们”的活动区域。书中详细对比了“开放式广场”与“半围合式庭院”在促进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年龄段人群进行接触时的差异表现。 第二部分:场域的生成——非正式活动的“引力点”分析 本研究的重心在于对“非正式公共设施”(Informal Public Amenities)的系统梳理。作者认为,那些被规划者忽略甚至视为“杂乱”的元素,往往是空间活力的真实引擎。 书中采集了来自五个不同纬度城市的“自生性”场所案例,包括:老城区晾衣架下的邻里对话角、地铁出入口处的报刊亭与小吃摊的共生形态、公园边缘的“野蛮生长”式休憩平台等。 重点章节包括: “第三张椅子的哲学”: 分析为什么在两个固定座椅之间,一个临时放置的箱子或一块石头,反而会成为更受欢迎的交流媒介。这揭示了城市家具的“可协商性”对于激活空间的重要性。 光影的边界管理: 深入研究了自然光线与人工照明在夜间如何构建出“安全的私密性”与“开放的公共性”之间的动态平衡,避免了过度照明带来的场所僵硬感。 低介入度的干预模型(Low-Intervention Model): 提出了一种“不增加,而优化”的活化策略,即通过微调现有元素(如调整树木的修剪高度、增加易于移动的座位)来引导使用方向,而非推倒重建。 第三部分:活化的路径——从规划蓝图到社区共创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从理论转向了可操作性的策略制定。作者强调,公共空间的成功激活,必须是一个“自下而上”的治理过程,而非单纯的“自上而下”的建设任务。 “使用权”的授予与边界模糊化: 探讨如何通过短期租赁、社区自治小组授权等方式,将对特定角落的管理权“借予”给使用者,以形成对空间的共同责任感。 弹性化反馈机制的建立: 设计了一套基于“停留时间百分比”和“非预期活动记录”的评估体系,用以取代传统规划中僵化的竣工验收标准。如果一个被设计为“休憩”的角落,被大量用于“临时工作”或“儿童游戏”,那么评估的重点应是场所如何适应了这种变化,而非其是否符合最初的预设功能。 城市肌理的“缝合”艺术: 提供了大量案例分析,展示如何通过精巧的过渡设计(如缓坡、阶梯式绿化带),将原本因交通或设施而断裂的城市步行网络重新连接起来,将“通道”转化为“停留点”。 总结与展望 《霓虹彼岸的尺度》是一部面向未来的城市实践指南。它要求我们放下对“完美设计”的执念,转而倾听那些由行人的脚步声、孩子们的嬉闹声以及日常的交易声所构成的城市“背景音乐”。通过对真实尺度、真实时间的敏感捕捉,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套科学、人文并重的工具,去真正理解和创造那些能够被人们“拥有”的、有温度的城市公共空间。它呼吁,最好的设计,是那些能够消失在日常使用中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