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王子与马基雅维利

丹麦王子与马基雅维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小枫,甘阳 编,罗峰 译
图书标签:
  • 政治哲学
  • 文艺复兴
  • 权力
  • 阴谋
  • 戏剧
  • 莎士比亚
  • 丹麦
  • 人性
  • 道德
  • 古典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ISBN:9787508058924
版次:1
商品编码:1036058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华夏文丛:西方经典与解释书系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0-01-01
页数:19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莎士比亚不仅是最伟大的英语诗人,也是西方思想大传统中伟大的政治哲人之一。在西方文教传统谱系中,不断有学人将莎士比亚与柏拉图并举:莎士比亚戏剧以历史舞台为背景,深涉人世政治问题的底蕴,尤其是王者问题,一再激发后人掂量人性和人世的幽微,为后世探究何谓优良政制、审慎思考政制变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内容简介

与柏拉图的戏剧作品一样,作为政治哲人的莎士比亚没有学说,他的政治哲学思考无不隐含在其笔下的戏剧人物和戏剧谋篇之中。百年来,我们一直在经历前所未有的从帝制到民主共和的政制转变,却鲜有人看到,莎剧为我们提供了一笔巨大的政治哲学财富。晚近三十年,我们的莎剧全译本有了令人欣喜的臻进,但我们对莎剧的政治哲学理解仍然没有起步。

目录

编译者导言
普拉宁克 “故事从皮洛斯开始” ——《哈姆雷特》 的政治哲学
卡茨 《哈姆雷特》中的命运之轮、国家之轮与道德抉择
柯兰德 《哈姆雷特》与苏格兰继承权·
拉普敦 哈姆雷特王子 ——悲剧、公民身份与政治的神学
阿尔维斯 《哈姆雷特》与马基雅维利 ——为何不除暴君
拉普敦 逃避责任的性情 ——《哈姆雷特》与马基雅维利
伊万斯 《哈姆雷特》中的友谊

精彩书摘

哈姆雷特为何迟迟不肯除掉自己的杀父仇人克劳狄斯王,这困扰着该剧的读者,也困扰着哈姆雷特本人。对于这个众所周知的难题,我打算从一个相对新颖的角度来处理,即通过追问哈姆雷特是否采用了政治上负责的方式,完成杀死克劳狄斯的任务。我认为,他没有采用这种方式,我的兴趣在于设法弄清,哈姆雷特为何没能负责地行使对君王罪行的正义惩罚。哈姆雷特为何忽略了自己身为王子,担负着保障国家福祉的职责呢?为了寻求这个问题的解答,我们得稍微了解莎士比亚对诛杀暴君的看法,以及莎士比亚如何看待基督教。因为,哈姆雷特的失败,似乎可归因于他对基督教信仰的独特看法。
一开始,我们不妨提请自己注意马基雅维利的教诲,这位批评基督教的思想家认为,对于刺杀残暴统治者,基督教同样负有道德责任。根据我对莎士比亚剧本的理解,剧作家与马基雅维利都赞同:由于缺乏献身政治自由的热情,基督徒最终无力对抗暴君。在一定程度上,莎士比亚似乎赞同马基雅维利设想的解决方案。先前,莎士比亚在描写驱逐一名古罗马异教的坏君王时,他描述了一场负责任的反抗暴政,一旦我们发现,这场反抗迥异于这位优柔寡断的丹麦王子,如何调和基督教道德与诛杀暴君的必要性问题便立马出现了。

前言/序言






《丹麦王子与马基雅维利》—— 一段跨越时空的对话,关于权力、人性与生存的永恒困境。 这并非一本简单的历史读物,也不是一次对莎士比亚经典《哈姆雷特》的照搬解读。它是一场激荡在历史长河中的思想碰撞,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悲剧命运,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政治哲学家尼科洛·马基雅维利的权谋思想,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本书试图深入探究,当一位被父仇与国家命运压垮的年轻王子,面对着宫廷的阴谋、背叛与虚伪,他的挣扎与抉择,如何在马基雅维利所揭示的“君主之道”的冷酷逻辑下,呈现出令人心惊的映照。 想象一下,在阴郁的丹麦宫廷,年轻的哈姆雷特王子,被突如其来的父王之死和母亲的仓促改嫁搅乱了原本的生活。鬼魂的出现,揭开了篡露的真相——那是一个精心策划的谋杀,罪魁祸首正是他亲爱的叔父,如今已登上王位的克劳狄斯。复仇的重担瞬间压在了这位年轻的肩头。他必须在道德的约束与复仇的冲动之间摇摆,在对真相的渴求与对自身安危的恐惧之间挣扎。他的犹豫不决,他的内心独白,他与周遭世界的疏离,构成了一幅复杂而令人心碎的心理肖像。 而另一边,在遥远的意大利,马基雅维利,这位被后世贴上“魔鬼”标签的政治思想家,以其对权力运作赤裸裸的洞察,写下了《君主论》。他撕下了虚伪的道德面纱,毫不避讳地剖析了统治者为了维护权力和稳定,所必须采取的手段。在他看来,仁慈、忠诚、正直,这些在公众面前被颂扬的美德,往往是君主走向灭亡的诱因。取而代之的是,他强调了政治的现实主义,鼓励君主以“像狐狸一样狡猾,像狮子一样凶猛”的姿态,必要时运用欺骗、武力甚至残暴,以实现和巩固国家利益。 《丹麦王子与马基雅维利》这本书,正是将这两条看似平行却又充满暗流的轨迹,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对话。它并非简单地将哈姆雷特的行为套入马基雅维利的理论,而是试图在两者之间找到共鸣与张力。 例如,哈姆雷特的“延宕”——他为何迟迟不肯为父报仇?是因为他的优柔寡断?还是出于对复仇后果的审慎考量?马基雅维利或许会对此表示理解,他曾告诫君主,行动必须审时度势,不可鲁莽行事。一个仓促的复仇,可能导致更大范围的混乱,甚至招致自身的覆灭。哈姆雷特的犹豫,或许正是他对“时机”的把握,尽管这种把握充满了痛苦与煎熬。 再比如,克劳狄斯的成功上位。他如何利用了宫廷的脆弱,如何用鲜花与谎言掩盖血腥的罪恶?这正是马基雅维利所描绘的君主形象的缩影——一个懂得利用人性的弱点,擅长制造假象,能够果断采取必要手段来巩固统治的政治家。克劳狄斯身上,我们看到了马基雅维利笔下“为了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的真实体现。他的每一次微笑,每一次承诺,都可能隐藏着致命的算计。 书中,我们还将审视哈姆雷特在与世界互动时的种种策略。他装疯卖傻,他用戏剧来试探克劳狄斯,他言语尖刻,充满讽刺。这些行为,在马基雅维利的眼中,或许可以被解读为一种“权谋”。虽然哈姆雷特的初衷是为了复仇,但他在实践中,也无意识地运用了一些孙子兵法式的策略,例如“攻心为上”,他试图通过言语和行为来扰乱对手的心智,找出对方的破绽。 然而,这本书的价值并非在于为哈姆雷特的悲剧找到一个“马基雅维利式的解释”。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这两种视角——文学的深度与哲学的锐利——在审视人性与权力时的不同侧重点,以及它们之间微妙的联系。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是一个充满人性的、饱受折磨的灵魂。他的痛苦是真实的,他的困惑是深刻的,他的道德挣扎是动人的。他代表着人类在面对不公与邪恶时,内心的挣扎、良知的拷问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他歌颂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以及对理想道德的向往。 而马基雅维利,则以一种冷酷的、不带感情的目光,审视着权力的本质。他看到的是政治的丛林法则,是生存的残酷现实。他关注的是如何“能够”统治,而不是“应该”如何统治。他揭示了权力运作背后不为人知的逻辑,以及为了维持权力,统治者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丹麦王子与马基雅维利》这本书,就像一面双棱镜。当你从一个角度去看,你会看到哈姆雷特的悲剧,看到一个理想主义者如何在现实的泥沼中沉沦。当你从另一个角度去看,你会看到马基雅维利所描绘的权力机器,看到统治者如何在生存与扩张中,冷酷地权衡利弊。而当这两面棱镜叠加在一起时,我们便能更深刻地理解,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权力如何塑造人性,又如何被扭曲的人性所利用。 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壁垒,在丹麦阴冷的宫廷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政治漩涡中,进行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漫游。它将激发你对权力本质的思考,对人性复杂性的体悟,以及对历史洪流中个体命运的深层追问。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出更深刻的问题,鼓励读者在历史与哲学的交汇处,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 书中,你将看到: 哈姆雷特的“假疯”与马基雅维利的“伪装”:王子用疯癫作为保护色,以掩盖其复仇的意图,这种策略在马基雅维利看来,是否也是一种政治智慧? “生还是死,这是个问题”的哲学维度与政治维度:哈姆雷特的生存困境,是否也折射出政治家在权衡利弊时的选择? 宫廷中的“演员”与“看客”:无论是哈姆雷特、克劳狄斯,还是其他宫廷人物,都仿佛在舞台上扮演着各自的角色,而马基雅维利正是那个洞悉舞台背后真相的观众。 道德的妥协与权力的代价:在复仇的漩涡中,哈姆雷特不得不面对道德上的两难,而马基雅维利则早已将道德置于权力的审视之下。 权力对个体的塑造与异化:宫廷的权力斗争,如何一步步将原本善良的个体推向深渊? 《丹麦王子与马基雅维利》是一次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刻审视,它邀请您一同潜入历史的深处,与两位伟大的思想家进行一场跨越时代的对话。在这场对话中,您将发现,那些古老的权谋与人性的困境,在今日依然有着鲜活的生命力。它将引导您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去理解那些隐藏在权力游戏背后的逻辑,以及在复杂多变的现实中,个体所面临的永恒选择。这是一场智力的盛宴,一次心灵的洗礼,更是一次对人类命运的深刻反思。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构建小说世界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匠心独运。这个架空的世界观设定非常严谨,即便有虚构的成分,其内部逻辑也自洽到令人信服的地步。阅读时,我完全忘记了自己是在读小说,而是进入了一个真实存在、且运行着一套残酷规则的社会体系之中。书中对于不同阶层之间微妙的权力制衡和信息不对称的描绘,精准地映射了现实社会中的许多运作机制,只是将其提炼和戏剧化了。每一次信息获取的延迟、每一次误判,都带来了沉重的后果,这种处理方式让故事充满了宿命般的悲剧色彩。这是一本需要慢读、细品的书,因为每一处细节都可能埋藏着通往更高层理解的钥匙。

评分

说实话,刚翻开的时候我有点担心会因为主题的严肃性而感到枯燥,但事实证明我的顾虑是多余的。作者的叙事功力令人叹服,他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观与个体命运的微观叙事结合得天衣无缝。那些发生在阴影中的密谋、公开场合的唇枪舌战,都被描绘得如同舞台剧一般引人入胜。我特别喜欢那种充满张力的场景描写,空气仿佛都是凝固的,每一个眼神的交汇都可能决定生死存亡。尽管情节复杂,人物众多,但作者始终保持着清晰的脉络,读者不需要反复翻阅笔记来梳理关系,这在处理复杂叙事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这本书读起来酣畅淋漓,它不仅满足了我对情节跌宕起伏的期待,更提供了一种高层次的智力挑战。

评分

这部作品简直是一场智力的探戈,我完全沉浸在其中,仿佛亲身参与了那些复杂的权谋与人性的较量。作者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细腻入微,即便是最不起眼的配角,其动机和挣扎也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尤其欣赏叙事结构上的巧妙布局,线索层层递进,每当我自以为看清了局势时,总有新的转折将我的认知彻底颠覆。阅读的过程就像剥洋葱,你以为触及了核心,结果下面还有更深层的真相。那种层层反转带来的震撼感,是近年来阅读体验中极为罕见的。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像是在解剖一个时代的精神困境,让人在掩卷之后,仍旧忍不住思考那些关于道德边界与生存策略的永恒命题。文字的张力把握得极好,紧张的对话与舒缓的内心独白交替出现,节奏感十足,让人欲罢不能。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冷峻的、近乎外科手术般的精准,但同时又蕴含着一股强大的情感暗流。它没有采用那种华丽辞藻堆砌的方式,而是用最简洁有力的词句直击要害,这种克制反而赋予了文字极强的穿透力。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而是在进行一次深入的哲学思辨。作者对历史背景和哲学思想的引用处理得非常自然,它们不是生硬的知识点堆砌,而是完美地融入了角色的思想体系和行动逻辑之中,使得整个故事的厚度和深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特别是关于“理想主义者在现实权力结构中的必然困境”这一主题的探讨,几位主要人物的命运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让人读后深思良久,究竟是坚守原则的代价过于沉重,还是对现实的妥协注定走向毁灭。

评分

这本书的艺术成就远超出了普通的文学作品范畴,它更像是一份对人性黑暗面的深度剖析报告。我注意到作者在描述冲突时,极少使用简单的“好人”与“坏人”的标签,相反,每一个角色都有其光辉和可憎之处,这种模糊地带恰恰是现实的真相。读完后,我感觉世界观受到了轻微的震动——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规则和道德准则,在绝对的权力面前,是多么的脆弱和可笑。这种批判性的视角让人感到震撼,它迫使我们审视自己内心深处对权力、忠诚和背叛的定义。文笔老辣而老道,充满了讥诮和洞察力,读起来非常过瘾,让人忍不住想跟书中的人物大声辩论一番。

评分

卡茨 《哈姆雷特》中的命运之轮、国家之轮与道德抉择 

评分

普拉宁克 “故事从皮洛斯开始” ——《哈姆雷特》 的政治哲学 

评分

柯兰德 《哈姆雷特》与苏格兰继承权· 

评分

柯兰德 《哈姆雷特》与苏格兰继承权· 

评分

阿尔维斯 《哈姆雷特》与马基雅维利 ——为何不除暴君 

评分

拉普敦 哈姆雷特王子 ——悲剧、公民身份与政治的神学 

评分

原装正版,性价比很好,满意

评分

越做越好。

评分

作品呈现在我面前。深入浅出的写作手法能让本人犹如身临其境一般,好似一杯美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