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喇嘛教史

内蒙古喇嘛教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勒格 著
图书标签:
  • 内蒙古
  • 喇嘛教
  • 藏传佛教
  • 历史
  • 宗教
  • 民族
  • 文化
  • 蒙古族
  • 宗教史
  • 边疆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4038626
版次:1
商品编码:10748665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1998-08-01
页数:81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喇嘛教起源于印度佛教。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世的年代,一般说公元前560-480年间。释迦牟尼在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他的本名是悉达多,属于乔答摩王族,他本人是一个王子。他从29岁起离开贵族家庭,在外游历漂泊,寻求找到一个脱离人间生老病死的痛苦的境界。

内容简介

喇嘛教起源于印度佛教。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世的年代,一般说公元前560-480年间。释迦牟尼在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他的本名是悉达多,属于乔答摩王族,他本人是一个王子。他从29岁起离开贵族家庭,在外游历漂泊,寻求找到一个脱离人间生老病死的痛苦的境界。

作者简介

德勒格,1932年1月出生于哲里木盟库伦旗。1948年11月在库伦旗参加工作。1951年至1953年在内蒙古自治区文化教育委员会宗教事务处工作。1954年至1959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统战部民族宗教处工作。1959年至1966年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宗教委员会宗教处任副处长。1966年后,“文化大革命”中受到残酷迫害,身体致病致残。1971年6月恢复工作。1975年至1984年内蒙古自治区统战部民族宗教处任副处长、处长。1985年至1993年任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宗教事务局局长。 1993年离体后,专心研究编写《内蒙古喇嘛教史》一书稿。此外,1962年编著《内蒙古喇嘛教发展概况),1989年编著《元代蒙古喇嘛教》(蒙古文)。还撰写发表过十余篇有关宗教历史、学术和政策方面的研究论文。 现为内蒙古自治区佛教协会顾问,政协内蒙古自治区宗教委员会委员。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元代喇嘛教
第二章 明代喇嘛教
第三章 清代喇嘛教
第四章 民国时期喇嘛教
第五章 日伪时期的喇嘛教
第六章 喇嘛教的组织系统
第七章 喇嘛教的转世制度
第八章 喇嘛教教派教义教规
第九章 喇嘛教寺庙
第十章 五十年大事记
后记

前言/序言


《草原梵音:古老信仰的世世代代传承》 引言: 在广袤无垠的内蒙古大地上,古老而深邃的信仰如同这片土地一样,历经风雨,却生生不息。它以独特的姿态,渗透进草原牧民的日常,塑造着他们的精神世界,也编织成这片土地上独有的文化肌理。《草原梵音:古老信仰的世世代代传承》一书,旨在深入探究这片土地上源远流长的宗教文化,追溯其起源、发展、演变,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与社会现实的互动,呈现一幅立体而生动的信仰画卷。本书并非仅聚焦于某一特定教派或历史片段,而是以宏观的视角,审视其在整个内蒙古地区长达千年以上的历史长河中,如何孕育、传播、融合,并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展现出其旺盛的生命力。 第一章:信仰的种子——早期宗教萌芽与外来影响的交织 在内蒙古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人类的早期文明便在这片沃土上播下了宗教信仰的种子。在文字记载尚未出现之前,先民们对自然界的敬畏、对生死的困惑,催生了原始的萨满信仰。他们认为万物有灵,通过各种仪式与自然界沟通,祈求风调雨顺、族群繁衍。本书将从考古发现、民族学研究以及口头传说等多个维度,还原早期内蒙古地区宗教信仰的轮廓。 随着历史的推进,与外部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新的信仰体系开始在这片土地上扎根。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经由丝绸之路的传播,逐渐传入内蒙古地区。本书将详细梳理佛教传入的路线、不同时期传入的教派,以及它们在与本土宗教信仰的碰撞与融合过程中所经历的曲折。从早期的零星传播,到寺院的兴建,再到高僧大德的弘法,佛教逐渐成为影响内蒙古地区宗教文化的重要力量。本书将特别关注早期佛教在内蒙古地区的传播方式,以及其如何适应当地的社会文化土壤,展现其最初的形态和发展轨迹。 第二章:信仰的繁荣——寺院经济与精神世界的构建 随着佛教在内蒙古地区的深入传播,寺院成为了宗教活动的中心,也成为了重要的社会组织。本书将详细探讨寺院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包括寺院的规模、数量、建筑风格,以及其在宗教传播、文化传承、社会救济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从宏伟壮丽的庙宇群落,到隐藏于深山的静修之所,这些寺院不仅是僧侣修行的道场,更是集聚文化、教育、经济于一体的复合体。 寺院经济是本书着力展现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封建社会时期,寺院往往拥有大量的土地、牲畜以及信徒捐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经济模式。本书将分析寺院经济的构成、运作方式,以及其对当地社会经济产生的深远影响。寺院的土地经营、手工业生产、商业活动,以及其在税收、徭役等方面的特权,都构成了研究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结构不可或缺的部分。 更重要的是,寺院在构建当地居民的精神世界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佛经的诵读、仪式的举行、佛学思想的传播,寺院为牧民们提供了精神慰藉、道德规范和人生意义的指引。本书将深入剖析佛教教义如何融入牧民的日常生活,如何影响他们的价值观、伦理观,以及对生死的看法。从生老病死,到节庆祭祀,佛教的影响无处不在,深刻塑造着内蒙古地区独特的精神风貌。 第三章:信仰的融合——本土文化与宗教元素的交织 内蒙古地区拥有悠久的本土文化传统,而外来宗教的传入,并非简单的取代,而是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融合过程。本书将重点探讨佛教在传播过程中,如何吸收、转化并融入了当地原有的萨满信仰、民间传说以及游牧民族的生活习俗。这种融合并非单向的,本土文化也反过来影响了佛教在内蒙古地区的本土化发展。 本书将深入分析这种融合的具体表现。例如,在神灵崇拜方面,佛教的菩萨、护法神与本土的自然神、祖先神之间可能存在着相互吸收和转化;在仪式习俗方面,佛教的斋醮活动可能融入了当地的祭祀仪式;在艺术形式方面,佛教的造像、壁画等也可能受到本土艺术风格的影响。这种融合使得内蒙古地区的宗教文化呈现出一种既有佛教特色,又充满本土韵味的独特风貌。 本书还将关注这种融合在不同民族群体中的差异性。内蒙古地区聚居着多个民族,不同民族在接受佛教的过程中,其本土文化背景的不同,也会导致融合方式和结果的差异。例如,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等不同民族,在与佛教互动时,会呈现出不同的文化适应和创造。 第四章:信仰的转型——历史变迁中的宗教挑战与适应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内蒙古地区的宗教文化也经历了不同时期的挑战与转型。本书将梳理近代以来,特别是20世纪以来,内蒙古地区宗教文化所面临的各种历史变迁及其应对。 从清末民初的社会动荡,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变革,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宗教政策调整,每一次重大的历史转折,都为宗教文化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本书将深入分析这些历史事件如何影响了寺院的生存与发展,如何改变了宗教活动的形态,以及如何重塑了信仰者的精神世界。 本书将关注宗教政策的演变,以及这些政策对宗教组织、宗教活动、宗教场所带来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同时,也将探讨在不同历史时期,宗教界自身是如何适应社会发展,如何在新的环境中寻找生存空间和发展道路的。例如,宗教教育的传承、宗教艺术的保护、宗教慈善事业的发展,都可能成为宗教在转型时期展现生命力的重要途径。 第五章:信仰的传承——现当代社会中的宗教实践与文化意义 进入现当代社会,内蒙古地区的宗教文化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并在新的社会语境下展现出新的活力。本书将探讨当代内蒙古地区宗教信仰的现状,包括宗教信徒的构成、宗教活动的开展、宗教场所的管理等。 本书将关注宗教在当代社会中的文化意义。它不再仅仅是传统的宗教实践,更可能与民族认同、文化传承、乡村振兴等议题紧密相连。例如,许多寺院在承担宗教功能的同时,也成为了当地重要的文化符号和旅游资源;宗教节庆活动也可能成为凝聚社区、传承民俗的重要平台。 此外,本书还将探讨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体在信仰上的选择与实践所呈现出的新特点。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的信仰形式可能更加多元,与世俗生活的结合也更加紧密。本书将关注这些新趋势,并思考其对内蒙古地区宗教文化未来发展的影响。 结语: 《草原梵音:古老信仰的世世代代传承》一书,力求以翔实的历史资料、深入的田野调查以及多学科的视角,勾勒出内蒙古地区宗教文化丰富而复杂的发展脉络。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宗教的历史,更是一部关于人、关于精神、关于文化的历史。通过对这片土地上古老信仰的探寻,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这片土地上人民的精神世界,以及他们与这片土地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本书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去感受那在草原深处回响的古老梵音,去理解那代代相传的信仰力量,去体会那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文化生命。

用户评价

评分

想象一下,站在广袤的内蒙古大地上,耳边似乎还能听到悠扬的牧歌和低沉的诵经声交织在一起,那份历史的沧桑感是独一无二的。这本书的标题预示着一种地域性的深度聚焦,这与泛泛而谈的宗教通史有着本质的区别。我更倾向于看到那些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论述,比如内蒙古地区独有的跳神仪式、与萨满教残余影响的互动,或者某一座特定寺院(比如五当召、希日 স্থাপত্য等)在其历史长河中扮演的独特角色。这些地方性的叙事,往往是构建区域文化认同的核心要素。如果作者能将地理环境——草原的辽阔、气候的严酷——与喇嘛教的教义和实践相结合起来分析,探讨游牧生活方式如何塑造了他们对“空性”或“轮回”的理解,那将是非常富有洞察力的。我期待的不仅仅是一部编年史,而是一部能够将文化地理学、民族学与宗教史融会贯通的精品之作。

评分

阅读一本关于特定区域宗教史的著作,最吸引我的往往是那些鲜活的细节,那些能将抽象的历史叙事拉回到具体生活场景的描述。我对内蒙古喇嘛教的了解大多停留在宏观层面,比如格鲁派的影响力,但这本书如果能挖掘出更细微的人文图景,那才算得上真正引人入胜。我希望看到对基层僧侣日常生活的描摹,他们如何从牧民家庭中被挑选出来,他们在寺院中接受什么样的教育,他们的修行生活是怎样的清苦或庄严。同时,喇嘛教对普通牧民生活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维度——它如何渗透到他们的婚丧嫁娶、疾病治疗、乃至对自然界的敬畏之中。那些关于寺院经济的描述,比如田产、牛羊的收入来源,以及他们与世俗权力之间的微妙平衡,也是非常值得探究的。一个成功的历史叙事,不应该只是堆砌年代和人名,而应该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呼吸和信仰的力量,这本书的篇幅如果能容纳这些微观层面的精妙观察,那无疑是一部上乘之作。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神秘色彩,光是“内蒙古”和“喇嘛教”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就让人不禁遐想草原上那些古老的寺庙、虔诚的僧侣以及那些流传千年的教义。我一直对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和影响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它如何与草原游牧文化深度融合,塑造了当地独特的社会结构和精神信仰。这本书想必会深入探讨喇嘛教在内蒙古的发展脉络,从最初的传入、兴盛到后来的演变,其中必然穿插着无数政治、文化、民族之间的互动。我特别期待看到作者如何描绘那些关键的历史节点,比如某位重要转世灵童的诞生,或者某次重大的寺庙重建活动,这些事件往往是理解一个宗教在特定地域扎根深化的重要窗口。而且,内蒙古地区广袤的地域和多样的部落,也意味着喇嘛教的实践方式可能存在地域性的差异,书中能否细致区分这些不同支派或寺院之间的独特之处,将会大大增加阅读的价值。总而言之,这本书承诺提供一个深入了解特定区域宗教史的独特视角,这对于历史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份极具吸引力的邀约。

评分

从读者的角度来看,一本好的历史书,应该能够激发人对当下问题的思考。内蒙古喇嘛教的历史,归根结底也是关于文化适应性与身份认同的宏大课题。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喇嘛教是如何帮助内蒙古各部族维持其文化上的连续性,又是如何在与汉文化、满族文化的交流中进行自我调适的?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传统宗教构成了新的挑战,这本书如果能在梳理完历史脉络之后,能适当地触及现代性的议题,比如当代喇嘛教社群的现状、年轻一代的态度转变,乃至其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角色,那无疑会使这本书的价值超越纯粹的历史研究范畴,具备更强的现实关怀。我希望作者能以一种开放而包容的视野,去审视这段充满矛盾与张力的历史进程,让读者在了解过去的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内蒙古地区复杂的文化基因和精神面貌。

评分

谈及历史研究,尤其涉及宗教和民族交融的课题,其资料的可靠性和史料的运用深度是检验一部著作水平的关键。我非常好奇《内蒙古喇嘛教史》在史料挖掘上的努力。内蒙古地区的历史记录,特别是宗教文献,可能存在多重语言和书写体系的挑战,比如蒙文、藏文、满文甚至汉文记录的交叉比对。如果作者能够娴熟地运用这些多元的史料,并且能够辨析出不同语种文献中可能存在的偏见和侧重,那么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将得到极大的提升。我尤其关注作者如何处理那些敏感的历史时期,比如清朝对喇嘛教的扶持政策,以及近代社会变迁对寺院体系的冲击。是采取一种客观中立的梳理,还是融入了某种批判性的解读?一个严谨的学者会努力还原历史的复杂性,而不是简单地进行褒贬。期待这本书能展现出扎实的文献功底和审慎的学术态度,为我们提供一个更接近真实的历史图景。

评分

帮同学买的 他用着还顺手

评分

帮同学买的 他用着还顺手

评分

作资料参考,值得购买。京东服务可信

评分

对研究内蒙古喇嘛教史有很大帮助。

评分

正品,京东网就是保证,送货也快

评分

评分

对研究内蒙古喇嘛教史有很大帮助。

评分

还可以

评分

另,作者文笔泛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