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教育評價》為“教師專業發展叢書”之一,概述瞭教育評價的概念、類型、功能,迴顧瞭教育評價的曆史發展過程,闡明瞭教育評價的理念與原則,介紹瞭教育評價的程序與設計及具體評價方法,並運用教育評價的理論和方法對學生與學習評價、教師與教學評價、班主任與班級評價、校長與學校評價、課程改革與課程評價進行瞭詳細論述。《教育評價》內容豐富,講解深入淺齣,具有很強的可讀性。
內容簡介
《教育評價》構建瞭教育評價的完整體係,概述瞭教育評價的概念、類型、功能,迴顧瞭教育評價的曆史發展過程,闡明瞭教育評價的理念與原則,介紹瞭教育評價的程序與設計及具體評價方法,並運用教育評價的理論和方法對學生與學習評價、教師與教學評價、班主任與班級評價、校長與學校評價、課程改革與課程評價進行瞭詳細論述。全書理論與實踐相結閤,既重視教育評價的理論研究,試圖體現“以人為本、注重發展、重視過程” 的評價理念,又重視教育評價的實踐性和操作性,力圖實現人的評價與事的評價、全麵評價與重點評價、量化評價與質性評價的有機結閤。
《教育評價》適閤中小學教師和教育管理工作者閱讀,也可作為師範院校教育類專業教材。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教育評價概述
第一節 教育評價的概念
一、價值與教育價值
二、教育評價的概念界定
第二節 教育評價的類型
一、量化評價與質性評價
二、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
三、絕對評價、相對評價和個體內差異評價
第三節 教育評價的功能
一、鑒定一選拔功能
二、導嚮一激勵功能
三、診斷一改進功能
四、反饋一調節 功能
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二章 教育評價的曆史發展
第一節 西方教育評價的發展
一、考評階段
二、測量階段
三、描述階段
四、判斷階段
五、建構階段
第二節 我國教育評價的發展
一、經驗考核時期
二、科舉考試時期
三、係統發展時期
第三節 現代教育評價的發展趨勢
一、量化評價與質性評價互補
二、結果評價與過程評價並重
三、他人評價與自我評價結閤
四、正式評價與非正式評價共存
五、元評價日益受到重視
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三章 教育評價的理念與原則
第一節 教育評價的理念
一、以人為本
二、注重發展
三、重視過程
第二節 教育評價的原則
一、教育性原則
二、真實性原則
三、動態性原則
四、協商性原則
五、多元化原則
六、倫理性原則
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四章 教育評價的程序與設計
第一節 教育評價的程序
一、教育評價的準備
二、教育評價的實施
三、教育評價結果的分析與處理
四、教育評價過程中的心理調控
第二節 教育評價的設計
一、明確評價H的
二、設計評價準則
三、分配相應權重
四、製定評價標準
五、選擇評價方法
六、形成評價方案
附錄北京市初中學生綜閤素質評價方案(試行)
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五章 量化評價方法
第一節 量化評價方法概述
一、量化評價方法的含義
二、量化評價方法的類型
三、量化評價方法的優勢與不足
四、量化評價方法的基本要求
第二節 教育測量與評價
一、教育測量與評價的關係
二、教育測量的信度與效度
三、測量工具的選擇與運用
第三節 標準化測驗
一、標準化測驗的特點
二、標準化測驗的設計與實施
三、標準化測驗結果的解釋
第四節 指標量化考評法
一、指標量化考評法的特點
二、評價指標體係的構建
三、指標量化考評法的實施
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六章 質性評價方法
第一節 質性評價方法概述
一、質性評價方法的含義
二、質性評價方法的基本形式
三、質性評價方法的優勢和局限
第二節 錶現性評價法
一、錶現性評價法的特點
二、錶現性評價法的類型
三、錶現性評價法的實施
第三節 檔案袋評價法
一、檔案袋評價法的特點
二、檔案袋評價法的類型
三、檔案袋評價法的實施
第四節 作品分析法
一、作品分析法的特點
二、作品分析法的類型
三、作品分析法的實施
思考題
參考文獻
第七章 學生與學習評價(上)
第一節 學生評價觀的變革
一、對傳統學生評價的反思
二、發展性學生評價的基本特點
第二節 教育目標分類理論與學生評價標準
一、教育目標分類理論
二、學生評價標準
第三節 學生綜閤素質評價
一、學生綜閤素質評價的內容
二、學生綜閤素質評價的要求
第四節 學生評價案例分析
案例素質學分製改革
……
第八章 學生與學習評價(下)
第九章 教師與教學評價
第十章 班主任與班級工作評價
第十一章 校長與學校評價
第十二章 課程改革與課程評價
後記
精彩書摘
第一章 教育評價概述
第三節 教育評價的功能
教育評價的功能是教育評價所具有的效能,或者教育評價所能發揮的積極作用。它通過教育評價的活動與結果,作用於評價對象而體現齣來。教育評價的功能是多方麵的,而且大多數功能也不是單獨錶現齣來的。總的來說,教育評價具有下列幾種主要功能。
一、鑒定一選拔功能
早期的教育評價偏重於鑒定和篩選功能,其目的是為瞭選拔適閤教育的兒童。正如布盧姆在《教育評價》一書中所分析的那樣,“考核被用來決定可以讓誰進入高一級水平。作為這種過程的一部分,考核的結果與教師的判斷已變成一種劃分等級的製度,每年或更為頻繁地把學生加以區分……考核或其他評價程序是用來對每個學生在教育係統中的價值和前途作齣決定,尤其是一些關鍵的、而且常常是不可逆轉的決定。這些決定與劃分等級常常影響到一個學生的全部生涯”。
教育活動是一種有目的的活動,教育活動是否達到教育目的所規定的標準曆來是人們非常關注的問題。評價本身就是以一定的指標為依據對教育活動及有關情況進行判斷,在這個過程中,它自然要對評價對象與評價指標相適應的程度作齣區分和認定,從而發揮其鑒定和選拔的功能。所以,鑒定一選拔功能是教育評價最基本的功能。
鑒定,意指對教育活動成效、優劣的甄彆,具有選拔、分等的效能,能實現對同類評價對象之間優劣高低的比較。所謂教育評價的鑒定功能,是指通過評價活動認定評價對象是否閤格或達到某種程度或水平。教育評價的鑒定功能是與教育評價活動同時齣現並始終伴隨著教育評價存在的。由於教育評價是依據一定的標準進行的,這就決定瞭教育評價具有對評價對象鑒定優劣、區分等級、排列名次、評選先進等鑒定功能。如評估示範學校、評選優秀教師和三好學生等工作,都運用瞭教育評價的鑒定功能;經常開展的畢業考試、教師資格認定、學校辦學資格認定等也是發揮教育評價的鑒定功能的具體體現。
……
前言/序言
教師專業化的問題早已提上日程,但是什麼是教師專業化,似乎至今並未弄得很清楚。根據有關專傢研究,任何職業的專業化都需要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1)必須具備高水平的專業知識和技術體係。
(2)需要經過長期的專業培養和訓練。成熟的專門職業(如醫生、律師)的培養都不是短期的,除瞭學習理論知識外,還都很重視臨床實習,在實際中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
(3)要有較高的職業道德。
(4)要有不斷增強自身專業的能力。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不繼續學習就不能跟上專業發展的需要,專業人員會變成非專業人員。
(5)專門職業具有高度的自主權。也即專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對於專業事宜的判斷和行為具有獨立性。
(6)專門的職業需要有自己的行業組織,實行行業自律。
根據以上條件,教師專業化就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教師必須掌握所教學科的係統的專業知識和技術體係。這是因為當今科學文化知識發展迅猛,教師如果沒有較高的專業知識,很難培養掌握最先進的知識和具有創新能力的學生。因此,當前國際上教師教育的發展趨勢也非常強調要加強師範生的專業知識的培養。
第二,教師的職業需要長期的培養和訓練。除瞭學習和掌握教育理論和技能外,還要經過較長時間的實際操練。我們常說教育是一門科學,要認識教育的規律,就要學習教育理論;教育又是一門藝術,藝術的掌握是要靠練習的。依我的經驗,一名成熟的教師大緻要經過三個時期:一是職前學習時期,主要是學習學科知識和教育原理;二是初職時期,約2至3年,在學校中經過老教師的指導和實際鍛煉,逐漸融入教師的角色;三是成熟階段,約需3至5年,通過自己的教育實踐,不斷反思,逐漸熟練地掌握瞭教育教學的技能和技巧,成為一名成熟的優秀教師。
《教育評價》 一、 什麼是教育評價? 教育評價,一個聽起來似乎專業而略顯枯燥的詞匯,實則觸及教育的每一個細微之處,它如同教育過程中的一麵鏡子,摺射齣教育的成效、存在的問題以及未來的方嚮。簡單來說,教育評價就是對教育現象、教育活動、教育結果等進行價值判斷的過程。它不僅僅是對學生學業成績的簡單打分,更是一個涵蓋瞭從宏觀的教育政策到微觀的課堂教學,從師生的互動到學校的管理,乃至整個教育體係運行效率的全麵審視。 教育評價的本質在於“衡量”與“判斷”。衡量,即收集和分析與教育相關的信息,這些信息可能來自學生的考試分數、教師的課堂觀察、學生的自我評估、傢長的反饋,甚至是教育資源的配置情況。判斷,則是基於這些信息,對教育的質量、效果、效率、公平性等方麵做齣有意義的推斷和決策。這種判斷不是憑空臆測,而是建立在科學的研究方法和客觀的數據分析之上,旨在為教育的改進提供依據。 我們可以從多個維度來理解教育評價: 目的性: 教育評價並非目的本身,而是為實現更優質的教育服務。它的目的可以是為瞭診斷學生學習上的睏難,從而提供針對性的輔導;也可以是為瞭評估教師的教學方法是否有效,以便改進教學策略;還可以是為瞭檢驗教育政策的實施效果,為未來的政策製定提供參考。 對象性: 教育評價的對象是多樣的,包括但不限於: 學生評價: 關注學生的知識掌握、能力發展、品德養成、身心健康等。 教師評價: 評估教師的教學技能、專業素養、育人成效、職業道德等。 課程評價: 考察課程內容的適宜性、教學方法的有效性、課程目標的達成度等。 學校評價: 審視學校的辦學理念、管理水平、教學質量、資源配置、育人環境等。 教育製度與政策評價: 評估國傢或地區的教育方針、教育法律法規、教育改革措施的閤理性、有效性和公平性。 過程性: 教育評價不是一次性的活動,而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它貫穿於教育活動的始末,包括前期的診斷性評價、過程中的形成性評價以及後期的總結性評價。每一種評價都服務於不同的目的,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評價鏈條。 價值性: 教育評價的核心在於“價值判斷”。它需要依據一定的價值標準,如學習的有效性、成長的促進性、發展的公平性、資源的利用效率等,來對教育活動和結果進行衡量和評價。這些價值標準往往與教育的根本目標——培養適應社會發展和實現個人價值的人——緊密相連。 二、 教育評價的意義與功能 教育評價之所以重要,在於它扮演著多重角色,並發揮著至關重要的功能: 1. 診斷與改進: 這是教育評價最直接的功能。通過評價,我們可以瞭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薄弱環節,及時發現知識的斷層或技能的不足,從而為教師和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促使學習更上一層樓。同時,評價也能揭示教學方法、課程設置、學校管理等方麵的不足,為教育者提供改進的依據,優化教育過程。 2. 激勵與導嚮: 閤理的評價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教師工作的榮譽感和責任感。通過錶揚和鼓勵,可以強化積極的學習行為和教學行為;通過提齣改進意見,可以引導教師和學生朝著正確的方嚮努力。評價結果還可以為學校資源分配、教師晉升、學生升學等提供參考,從而引導教育資源的閤理配置和人纔的有序流動。 3. 預測與選拔: 在教育的特定階段,評價承擔著預測和選拔的功能。例如,通過考試評價,可以預測學生未來在更高層次學習中的潛力;通過選拔性評價,可以從眾多符閤條件的個體中遴選齣最適閤接受某種教育或擔任某種崗位的人纔。當然,在發揮此功能時,需要特彆注意評價的科學性和公平性,避免産生偏見和歧視。 4. 質量監控與保障: 教育評價是維護教育質量的重要機製。通過對教育過程和結果的係統評價,可以監測教育質量的整體水平,及時發現潛在的風險和問題,並采取相應的措施加以糾正。這有助於保障教育的公平性、均衡性和規範性,維護社會對教育的信任。 5. 教育決策的依據: 無論是宏觀的教育政策製定,還是微觀的教學計劃調整,都需要基於可靠的評價數據和分析。評價結果能夠為教育管理者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幫助他們更準確地把握教育發展的脈搏,製定齣更符閤實際、更具前瞻性的教育戰略。 6. 促進教育研究: 評價本身就是一項復雜的教育研究活動。在評價的過程中,研究者需要運用各種理論和方法來設計、實施和解釋評價結果,這既是對教育理論的實踐檢驗,也可能催生新的教育理論和研究方嚮。 三、 教育評價的基本原則 要使教育評價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並避免其負麵影響,必須遵循一係列基本原則: 1. 目的性原則: 評價必須服務於明確的教育目的。評價什麼、為什麼評價,都應該圍繞著教育的根本目標展開。避免為評價而評價,或者評價的目的含糊不清。 2. 科學性原則: 評價應依據科學的理論和方法進行。選擇恰當的評價工具和技術,確保評價數據的客觀性、準確性和可靠性。避免主觀臆斷、以偏概全。 3. 全麵性原則: 評價應涵蓋教育的各個方麵,既要關注學業成就,也要重視能力發展、品德養成、身心健康等。避免片麵強調某一方麵而忽視其他同樣重要的因素。 4. 發展性原則: 評價應關注教育對象的發展過程和發展潛力,而不僅僅是靜態的結果。尤其是對學生的評價,更應體現其成長的軌跡,鼓勵進步,而非僅僅以終點綫上的錶現來評判。 5. 公平性原則: 評價應給予所有被評價對象平等的權利和機會,不受任何非評價因素的乾擾。評價標準和過程應公開透明,避免歧視和偏袒。 6. 參與性原則: 鼓勵被評價者及其相關方的參與。例如,讓學生參與自我評價和同伴評價,讓教師參與評價標準的設計和評價結果的解釋,這有助於提高評價的有效性和接受度。 7. 反思性原則: 評價本身也需要反思。評價者應不斷審視評價的目標、方法和結果,思考評價的局限性,並根據反饋信息不斷改進評價實踐。 四、 教育評價的挑戰與未來 盡管教育評價日益受到重視,但它仍然麵臨著諸多挑戰: 評價工具的開發與應用: 如何開發齣既能有效測量復雜能力(如創新能力、協作能力)又具有高信效度的評價工具,是一個持續的難題。 評價結果的解讀與使用: 評價結果的解讀需要專業知識,其應用也需要審慎。如何避免評價結果被誤讀、濫用,或僅僅作為“成績單”而未能真正指導教育改進,是需要深思的問題。 評價的公平性與效度: 尤其是在多元化社會背景下,如何確保評價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會經濟地位的學生麵前都顯得公平,並能真實反映其能力與潛力,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評價的負擔: 過度的、形式化的評價可能會給學生、教師和學校帶來過重的負擔,影響正常的教育教學活動。 展望未來,教育評價將朝著更加多元化、過程化、人性化和信息化的方嚮發展: 技術賦能: 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將為教育評價提供更強大的工具,實現更精細化的診斷和預測,並可能催生新的評價模式。 過程性評價的深化: 更加強調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持續的、形成性的評價,以促進學生持續發展,而非僅僅關注期末的總結性評價。 多元主體的參與: 鼓勵學生、教師、傢長、社區等多元主體參與評價,形成更全麵的評價視角。 評價的融閤: 將評價與課程、教學、管理等環節更加緊密地融閤,使評價成為促進各項工作改進的有機組成部分。 教育評價,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科學。它在不斷探索與實踐中演進,其最終目標始終是服務於教育的根本使命——為每一個個體的成長和發展提供最適宜的土壤,為社會的進步輸送源源不斷的人纔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