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但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其在引用和注释上的处理方式。它在不打断主体叙事流畅性的前提下,通过精妙的脚注,提供了大量深入的学术参照和不同学者的观点碰撞。这使得本书既适合作为入门读物快速建立框架,也为希望做进一步研究的读者铺设了坚实的阶梯。尤其是对理学家们在不同时期心境变化的描绘,细腻得如同文学作品。我能真切地感受到,比如某位思想家在遭遇政治挫折后,其哲学观是如何发生微妙调整的,这种将“人”置于“学问”之中的写作手法,非常打动我。它提醒我们,任何伟大的思想体系,都源于某个鲜活个体的生命体验。这本书成功地让宋明理学的群星,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的探索者。
评分坦白说,我原本对这一时期的理学研究抱持着谨慎的态度,因为市面上很多相关书籍都陷入了过度“概念化”的陷阱,读起来枯燥乏味。然而,这部作品的行文风格却显得相当“入世”。它似乎更关注这些哲学家们“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理论,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他们说了什么”。例如,作者在讨论理学对宋代社会结构影响时,穿插了不少关于士大夫阶层审美趣味和生活方式的描述,这种“软性”的补充,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厚重感。书中对理学中蕴含的伦理实践,尤其是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细致拆解,揭示了其积极意义与潜在的僵化倾向,使得评价不再是单向度的赞美或批判,而是充满了辩证的张力。它让我体会到,思想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它与世俗生活的纠缠与拉扯。
评分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尽管主题是思辨性极强的古代思想,但作者的文笔却带着一种近乎现代散文的清晰与灵动。我本来以为会读得磕磕绊绊,毕竟宋明理学的体系庞大而精微,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得非常巧妙。它没有采取简单的“时间轴推进”模式,而是围绕几个核心的哲学母题,比如“天理与人欲”、“心与物”的关系,来组织各个学派的观点。这种专题式的划分,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认知负荷。特别是对比程颐和陆九渊在“心学”上的分野时,那种针锋相对的论述方式,读起来简直像在看一场精彩的辩论赛。而且,书中对一些关键的学术争议点,处理得非常审慎和中立,没有急于给出定论,而是鼓励读者自己去思辨。这种尊重读者的态度,在严肃的学术著作中是难能可贵的。它成功地将“历史”与“思想”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让人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
评分这部宋明理学集结确实让人眼前一亮,虽然我对具体到“宋明(2)”这个阶段的细微差别还不是特别门儿清,但从整体的脉络来看,编纂者在梳理这一复杂思潮上的功力可见一斑。我特别喜欢它那种平实的叙事风格,没有过度拔高或神化某些哲人,而是将他们置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比如,在讲解朱熹的心学演变时,作者没有简单地堆砌概念,而是通过引用大量的原始文献片段,将不同学派之间的辩论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这种处理方式,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理学概念,像是有了鲜活的对话场景,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尤其是关于“格物致知”的不同解读,书中对比了早期与后期的侧重点变化,对我理解宋明理学如何从一个理论体系,逐渐渗透到士大夫的日常生活和政治实践中,提供了极好的视角。总体来说,这是一本扎实、富有洞察力的学术普及读物,适合对中国哲学史有一定基础,但希望深入了解特定时期的读者。
评分我一直对明代王阳明心学的兴起及其对东亚文化圈的影响非常感兴趣,这本书对这一部分的论述,可以说是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停留在对“知行合一”的表面解释,而是深入挖掘了阳明学在军事和地方治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案例。书中引用了一些地方志中的记载,展示了阳明学如何从精英阶层转向更广大的民众阶层,成为一种“平民化的哲学”。这一点非常吸引我,因为它打破了我以往对宋明理学“高高在上”的刻板印象。此外,书中对晚明之际,儒家思想面对西方传入的新思潮时所表现出的张力,也有精彩的分析。这种将思想史放入一个更宏大的全球变局中考察的视角,使得全书的格局一下子打开了,不再是孤立地看待宋明思想,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动态演变、不断与外部环境进行交互的有机体。从这个角度看,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思想史梳理”。
评分中国的造神运动,向来是要有造魔运动相匹配的。妖魔化秦桧,虽然与神化岳飞同步,却并非为了给岳飞做陪衬——岳飞还没有那么大的面子。妖魔化秦桧,首先是为了让宋高宗能从历史差评中解脱出来。需要把岳飞抬上神坛的,正是这位皇帝的后人,而为了避免先祖在新神像前的尴尬,需要一个魔鬼来承载所有的罪孽。死去多年的秦桧,是一个相当合适的祭品。
评分活动屯书屯书
评分中国的造神运动,向来是要有造魔运动相匹配的。妖魔化秦桧,虽然与神化岳飞同步,却并非为了给岳飞做陪衬——岳飞还没有那么大的面子。妖魔化秦桧,首先是为了让宋高宗能从历史差评中解脱出来。需要把岳飞抬上神坛的,正是这位皇帝的后人,而为了避免先祖在新神像前的尴尬,需要一个魔鬼来承载所有的罪孽。死去多年的秦桧,是一个相当合适的祭品。
评分有忠臣,就要有奸臣。
评分我们已经了解戴震的天道观,又了解他的人道观,就可以进一步了解他的天人合一思想了。天人合一是我国的传统思想之一,古今对天都非常敬畏,儒家一向很重视人事,也十分尊重天道。戴震也是主张天人合一的,他以为“道”虽然有天道和人道的分别,而人道实以天道为根源。天道因为生生而有自然的条理,所以能气化流行、生生不息,而成就天下万物的品类;人道的施为就是天道生生而成的条理的反映,才能使人的行为没有丝毫的爽失,而有仁义礼智的美德。人道以天性为本源,而天性又以天道为根源,人道的极致,就是达到仁义礼智的境地,而可以用仁来统摄这种美德。天地的至德,可以用一个字来完全代表和形容,那就是仁;人的心也可以用一个字来完全代表和形容,那也就是仁,换句话说,人心和天心同样都是仁。从人道推迦到天道,从人德推迥到天德,都是仁,天道和人道的气化流行、生生不息,就是仁的表现。人德和天德、人道和天道两者都是合而为一的。
评分还没读,书收到了,质量不错,印刷也很好
评分不久,漳州的寇盗首先侵扰,阳明一面令湖南、福建、广东三省兵备,起兵会同清剿,一面自己亲率江西民兵出征,途中大战贼兵,追歼围攻,终使贼寇溃逃老巢象湖山。阳明又率精锐进击,直捣贼巢,贼寇既失险要,乃据高崖峻壁,以滚木巨石相抗,阳明无惧木石,亲自督兵,与贼寇鏖战。这时三省民兵突然各由小路抄进,贼寇溃败逃奔,官兵乘胜追剿,于是斩杀贼首数千人,漳州为患地方数十年的顽寇,至此全部剿平。
评分这类书适合学习思想史方面的读者,有阅读性,值得推荐。
评分我们已经了解戴震的天道观,又了解他的人道观,就可以进一步了解他的天人合一思想了。天人合一是我国的传统思想之一,古今对天都非常敬畏,儒家一向很重视人事,也十分尊重天道。戴震也是主张天人合一的,他以为“道”虽然有天道和人道的分别,而人道实以天道为根源。天道因为生生而有自然的条理,所以能气化流行、生生不息,而成就天下万物的品类;人道的施为就是天道生生而成的条理的反映,才能使人的行为没有丝毫的爽失,而有仁义礼智的美德。人道以天性为本源,而天性又以天道为根源,人道的极致,就是达到仁义礼智的境地,而可以用仁来统摄这种美德。天地的至德,可以用一个字来完全代表和形容,那就是仁;人的心也可以用一个字来完全代表和形容,那也就是仁,换句话说,人心和天心同样都是仁。从人道推迦到天道,从人德推迥到天德,都是仁,天道和人道的气化流行、生生不息,就是仁的表现。人德和天德、人道和天道两者都是合而为一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