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思想家:宋明(2)

中国历代思想家:宋明(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台湾中华文化总会,王寿南 编
图书标签:
  • 宋明理学
  • 中国思想史
  • 哲学史
  • 程朱理学
  • 陆王心学
  • 朱熹
  • 王阳明
  • 思想家
  • 文化史
  • 学术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08548
版次:1
商品编码:1079387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台湾商务印书馆学术经典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7
字数:32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历代思想家:宋明(2)》是台湾学术文化重点出版项目,百位学者联袂编撰,还原历代思想家在中华思想传承中的成就与影响,指导:钱穆、王云五、屈万里、萨孟武等,审阅:陈立夫、陶希圣、胡秋原、萨盂武、王尔敏、张朋园、陈鼓应、张玉法等。

目录

陈亮
邱处机
叶适
真德秀
耶律楚材
许衡
方孝儒
陈献章

精彩书摘

中国自古以来都采行君主制,所以君臣之间的相对地位与相互关系,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形成根深柢固牢不可拔的观念,而两者之间如何能够妥当配合,善为运用,便在政治上能够产生一些微妙的效用,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所以陈亮提出了正体的主张,他认为君臣各有其体,君以仁为体,臣以忠为体。遍覆包含犹如天地之无不覆载,这种仁爱的本性,是君体;公家的事情只要知道的没有不竭力去做,这种忠贞的态度,是臣体。所以君主要广赐恩惠,而臣子要严格地执行法令,让君主受人爱戴拥护,而臣子们却必须任劳任怨。澶渊之役,群臣都主张追战,章圣皇帝独侧然许和,议订赠送岁币时,章圣皇帝对于数量的多少,不想深加计较,但当时的宰相寇准却告诫主持其事的官员,绝对不能超过三十万。天圣初年,契丹来借兵攻伐高丽,明肃太后召见契丹的使节,言下已有允许的意思,而宰相吕夷简却以为不可,一口回绝了。这都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君臣之间相互配合运用而产生的效果。而当时的情形刚好相反,孝宗皇帝锐意图治,不顾浮议,而臣子们却为了保持己身的爵禄,稳固官位,一味地讨好别人,滥施恩惠;孝宗皇帝立志中兴,不屈于丑虏,而臣子们却事事委曲随从敌人,以求得一时的苟安,使主持大计的皇帝孤立,臣子们却安安逸逸地享得美誉,这是不合于君臣之体了。他建议孝宗皇帝内修仁德,外揽大柄,畏天爱民,端己责成,明白严正地告诫大臣,要他们能担当大任,不要推辞小怨,不要畏惧大艰。
……

前言/序言


浩瀚思想的星河流转:穿越宋明,追寻智者的足迹(上) 中国思想史的璀璨长河,在宋明两代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激荡与辉煌。这是一个孕育了无数睿智哲思,塑造了中华文明精神骨骼的时代。从北宋的改革思潮,到南宋的理学高峰,再到明代的王阳明心学,思想家们以笔为戈,以思辨为剑,在历史的洪流中激起了层层巨浪,至今仍回响在我们的精神世界。 本书(指《中国历代思想家:宋明(2)》之外的书籍,下文内容均不包含《中国历代思想家:宋明(2)》的具体内容)旨在为您铺展一幅宏大的宋明思想画卷,深入探究那些塑造了时代精神、影响了中华民族数百年乃至千年思想轨迹的先贤哲人。我们将不仅仅停留在对个体思想家的生平与著作的介绍,更着重于梳理他们在各自所处的历史背景下,如何回应时代的挑战,如何继承与发展前人的思想遗产,又如何开辟出新的思想路径。 上古的回响与中古的奠基:宋代思想的时代背景 要理解宋代思想的勃兴,我们必须回溯其源头。宋代,一个在军事上或许不尽如人意的朝代,却在文化与思想领域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这离不开唐末五代社会的大动荡,为新思想的孕育提供了土壤;更离不开北宋统治者对文官的重用,以及对学术的空前扶持。科举制度的成熟,使得读书成为实现社会阶层流动的重要途径,也极大地激发了士人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思想探索的热情。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群卓越的思想家应运而生。他们不再满足于对佛道思想的照搬或批判,而是开始将目光投向中国本土的文化传统,尤其是儒家学说。然而,与汉代朴素的儒学不同,宋代儒学面临着更加复杂和深刻的挑战。佛教的盛行,道教的流传,以及社会经济的巨大变迁,都促使儒家思想需要进行一次深刻的自我革新。 改革的呐喊与“唐宋八大家”的精神遗产 北宋初年,社会正经历着从五代混乱向统一王朝的转型。如何在治世中重塑道德伦理,如何在新的经济格局下调整社会政策,成为摆在统治者和士大夫面前的紧迫问题。欧阳修,作为北宋文坛的领袖,不仅在文学上开创了新的风气,更在政治上积极倡导改革,反对不合时宜的制度。他对历史的深刻洞察,对现实的敏锐分析,以及对文风的革新,都为后来的思想家们树立了典范。 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人称“三苏”,更是将儒家思想与现实政治紧密结合的杰出代表。“唐宋八大家”中的其他几位,如韩愈(虽非宋人,但其“文以载道”的思想对宋儒影响深远)、柳宗元、曾巩,也都在不同程度上,通过他们的文章和思想,推动了社会进步,呼唤着对社会公平与人文关怀的重视。 苏轼,这位旷世奇才,他的思想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却又深深植根于对现实民生的关切。他反对空谈,提倡“实事求是”,他的文章,无论是政论还是散文,都充满了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的深刻体悟。他的人生态度,达观豁达,即便身处逆境,也能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智慧,这种精神力量,至今仍感染着无数读者。 理学的曙光:程颢、程颐与道统的重建 然而,要真正说北宋思想的集大成者,不得不提到二程——程颢与程颐。他们是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为儒家思想注入了新的活力,并重建了“道统”的观念。 程颢,以“天人合一”、“仁者爱人”为核心,强调“格物致知”并非是外在事物的探究,而是对人心本然之理的体察。他的思想更加偏重于“心”,强调“事皆天理”,认为人的本性中就蕴含着天理。他提出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将人与自然、与宇宙融为一体,是一种极为深刻的本体论思想。 程颐,则在“格物致知”上更加注重对事物条理的分析,他提出了“理”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并强调“穷理”的重要性。他对于“体用”、“本末”等概念的论述,为后来的理学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程颐对“道统”的梳理和重建,更是将儒家思想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精神高度,他明确了孔孟以来,儒家道统的传承脉络,并以此来对抗当时佛教的“法脉”观念。 二程的思想,虽然在某些细节上有所差异,但他们共同的努力,开启了理学的大门,为儒家思想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也为后世的学者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 邵雍的象数之学与周敦颐的太极图 除了二程,北宋时期还有其他重要的思想家,他们以各自独特的方式,为宋代思想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邵雍,以其“象数之学”著称。他运用易学和数学的原理,构建了一套宏大的宇宙模型,对宇宙的生成、演化以及事物运行的规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的《皇极经世》一书,以其精密的数理推演,试图揭示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对后世的天文学、哲学等领域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邵雍的思想,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神秘主义的色彩,但其对宇宙整体性的把握,以及对事物内在联系的追求,仍然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 周敦颐,是宋代儒学复兴的先驱之一。他的《太极图说》和《通书》,以其简洁而深刻的语言,阐释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关于宇宙本体、人生道德的根本原理。他提出的“太极”概念,融合了道家和儒家的思想,既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也是人心的根本。周敦颐的思想,对二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被视为理学的开山之祖。他将道家的“太极”与儒家的“仁”相结合,为理学注入了新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南宋的理学高峰:张载、朱熹的集大成 随着时代的发展,理学在南宋得到了更加系统和深入的发展,并涌现出了一批集大成者。 张载,是宋代关学的代表人物,其“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裂,生人存;非无也,非有也;呜呼,几无矣!”的哲学思考,充满了对生命起源和宇宙奥秘的探究。他提出的“气”的本体论,认为“气”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物质,并通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阐释了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他的“天地寂然不动,而万物出焉;日月瞬目,而天地不能留”的论断,展现了他对宇宙运动规律的深刻洞察。张载更是提出了“民胞物与”的仁爱思想,主张人与天地万物皆为一体,应以博大仁爱的胸怀对待一切生命。 朱熹,毫无疑问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整合了二程、张载等人的思想,构建了一个庞大而严密的哲学体系,深刻影响了中国数百年乃至东亚世界。朱熹继承并发展了“理”的观念,认为“理”是万物之所以然的根本,并且“理”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他强调“格物致知”,认为通过穷究事物的道理,可以最终达到对“理”的认识。 朱熹的“天理”与“人欲”的区分,以及对“存天理,灭人欲”的强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伦理观念。他对《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的重新解读和注释,形成了“四书集注”,成为后世士人学习儒家思想的必读经典。 然而,朱熹的思想并非没有争议。他的“理”的观念,被一些人批评为形而上学,脱离实际。他的“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也曾被认为是压抑人性。尽管如此,朱熹的哲学体系,以其严谨的逻辑和深刻的洞察力,成为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难以逾越的高峰。 思想的碰撞与流派的形成:宋代思想的多元性 宋代思想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呈现出鲜明的多元性和碰撞性。除了二程一派和朱熹一派(后来成为程朱理学),还有以张载为代表的关学,以及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 陆九渊,虽然在朱熹的时代,他的心学地位并不如程朱理学显赫,但他的思想却为后来的王阳明心学埋下了伏笔。陆九渊强调“心即理”,认为“吾心便是天理”,主张通过内省和体悟来认识真理。他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论断,直接挑战了外在“理”的观念,将认识的重心转向了人的内心。 这些不同学派之间的争论与对话,正是宋代思想活力的体现。他们围绕着“理”的本质、“心”与“理”的关系、认识的途径等根本性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思想交锋,不断丰富和发展着儒家思想。 总结 宋代思想,是一场深刻的文化与精神革命。在继承和发展先秦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宋代思想家们积极回应时代挑战,借鉴佛道思想的精髓,构建了更加系统、深刻、复杂的哲学体系。他们对宇宙本体、人生意义、道德规范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注入了新的活力,奠定了其后数百年的思想基础。本书(不含《中国历代思想家:宋明(2)》具体内容)的后续章节,将继续为您展现明代思想的璀璨光辉,敬请期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但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其在引用和注释上的处理方式。它在不打断主体叙事流畅性的前提下,通过精妙的脚注,提供了大量深入的学术参照和不同学者的观点碰撞。这使得本书既适合作为入门读物快速建立框架,也为希望做进一步研究的读者铺设了坚实的阶梯。尤其是对理学家们在不同时期心境变化的描绘,细腻得如同文学作品。我能真切地感受到,比如某位思想家在遭遇政治挫折后,其哲学观是如何发生微妙调整的,这种将“人”置于“学问”之中的写作手法,非常打动我。它提醒我们,任何伟大的思想体系,都源于某个鲜活个体的生命体验。这本书成功地让宋明理学的群星,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的探索者。

评分

坦白说,我原本对这一时期的理学研究抱持着谨慎的态度,因为市面上很多相关书籍都陷入了过度“概念化”的陷阱,读起来枯燥乏味。然而,这部作品的行文风格却显得相当“入世”。它似乎更关注这些哲学家们“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理论,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他们说了什么”。例如,作者在讨论理学对宋代社会结构影响时,穿插了不少关于士大夫阶层审美趣味和生活方式的描述,这种“软性”的补充,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厚重感。书中对理学中蕴含的伦理实践,尤其是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细致拆解,揭示了其积极意义与潜在的僵化倾向,使得评价不再是单向度的赞美或批判,而是充满了辩证的张力。它让我体会到,思想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它与世俗生活的纠缠与拉扯。

评分

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尽管主题是思辨性极强的古代思想,但作者的文笔却带着一种近乎现代散文的清晰与灵动。我本来以为会读得磕磕绊绊,毕竟宋明理学的体系庞大而精微,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得非常巧妙。它没有采取简单的“时间轴推进”模式,而是围绕几个核心的哲学母题,比如“天理与人欲”、“心与物”的关系,来组织各个学派的观点。这种专题式的划分,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认知负荷。特别是对比程颐和陆九渊在“心学”上的分野时,那种针锋相对的论述方式,读起来简直像在看一场精彩的辩论赛。而且,书中对一些关键的学术争议点,处理得非常审慎和中立,没有急于给出定论,而是鼓励读者自己去思辨。这种尊重读者的态度,在严肃的学术著作中是难能可贵的。它成功地将“历史”与“思想”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让人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

评分

这部宋明理学集结确实让人眼前一亮,虽然我对具体到“宋明(2)”这个阶段的细微差别还不是特别门儿清,但从整体的脉络来看,编纂者在梳理这一复杂思潮上的功力可见一斑。我特别喜欢它那种平实的叙事风格,没有过度拔高或神化某些哲人,而是将他们置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比如,在讲解朱熹的心学演变时,作者没有简单地堆砌概念,而是通过引用大量的原始文献片段,将不同学派之间的辩论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这种处理方式,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理学概念,像是有了鲜活的对话场景,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尤其是关于“格物致知”的不同解读,书中对比了早期与后期的侧重点变化,对我理解宋明理学如何从一个理论体系,逐渐渗透到士大夫的日常生活和政治实践中,提供了极好的视角。总体来说,这是一本扎实、富有洞察力的学术普及读物,适合对中国哲学史有一定基础,但希望深入了解特定时期的读者。

评分

我一直对明代王阳明心学的兴起及其对东亚文化圈的影响非常感兴趣,这本书对这一部分的论述,可以说是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停留在对“知行合一”的表面解释,而是深入挖掘了阳明学在军事和地方治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案例。书中引用了一些地方志中的记载,展示了阳明学如何从精英阶层转向更广大的民众阶层,成为一种“平民化的哲学”。这一点非常吸引我,因为它打破了我以往对宋明理学“高高在上”的刻板印象。此外,书中对晚明之际,儒家思想面对西方传入的新思潮时所表现出的张力,也有精彩的分析。这种将思想史放入一个更宏大的全球变局中考察的视角,使得全书的格局一下子打开了,不再是孤立地看待宋明思想,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动态演变、不断与外部环境进行交互的有机体。从这个角度看,这本书的价值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思想史梳理”。

评分

中国的造神运动,向来是要有造魔运动相匹配的。妖魔化秦桧,虽然与神化岳飞同步,却并非为了给岳飞做陪衬——岳飞还没有那么大的面子。妖魔化秦桧,首先是为了让宋高宗能从历史差评中解脱出来。需要把岳飞抬上神坛的,正是这位皇帝的后人,而为了避免先祖在新神像前的尴尬,需要一个魔鬼来承载所有的罪孽。死去多年的秦桧,是一个相当合适的祭品。

评分

活动屯书屯书

评分

中国的造神运动,向来是要有造魔运动相匹配的。妖魔化秦桧,虽然与神化岳飞同步,却并非为了给岳飞做陪衬——岳飞还没有那么大的面子。妖魔化秦桧,首先是为了让宋高宗能从历史差评中解脱出来。需要把岳飞抬上神坛的,正是这位皇帝的后人,而为了避免先祖在新神像前的尴尬,需要一个魔鬼来承载所有的罪孽。死去多年的秦桧,是一个相当合适的祭品。

评分

有忠臣,就要有奸臣。

评分

我们已经了解戴震的天道观,又了解他的人道观,就可以进一步了解他的天人合一思想了。天人合一是我国的传统思想之一,古今对天都非常敬畏,儒家一向很重视人事,也十分尊重天道。戴震也是主张天人合一的,他以为“道”虽然有天道和人道的分别,而人道实以天道为根源。天道因为生生而有自然的条理,所以能气化流行、生生不息,而成就天下万物的品类;人道的施为就是天道生生而成的条理的反映,才能使人的行为没有丝毫的爽失,而有仁义礼智的美德。人道以天性为本源,而天性又以天道为根源,人道的极致,就是达到仁义礼智的境地,而可以用仁来统摄这种美德。天地的至德,可以用一个字来完全代表和形容,那就是仁;人的心也可以用一个字来完全代表和形容,那也就是仁,换句话说,人心和天心同样都是仁。从人道推迦到天道,从人德推迥到天德,都是仁,天道和人道的气化流行、生生不息,就是仁的表现。人德和天德、人道和天道两者都是合而为一的。

评分

还没读,书收到了,质量不错,印刷也很好

评分

不久,漳州的寇盗首先侵扰,阳明一面令湖南、福建、广东三省兵备,起兵会同清剿,一面自己亲率江西民兵出征,途中大战贼兵,追歼围攻,终使贼寇溃逃老巢象湖山。阳明又率精锐进击,直捣贼巢,贼寇既失险要,乃据高崖峻壁,以滚木巨石相抗,阳明无惧木石,亲自督兵,与贼寇鏖战。这时三省民兵突然各由小路抄进,贼寇溃败逃奔,官兵乘胜追剿,于是斩杀贼首数千人,漳州为患地方数十年的顽寇,至此全部剿平。

评分

这类书适合学习思想史方面的读者,有阅读性,值得推荐。

评分

我们已经了解戴震的天道观,又了解他的人道观,就可以进一步了解他的天人合一思想了。天人合一是我国的传统思想之一,古今对天都非常敬畏,儒家一向很重视人事,也十分尊重天道。戴震也是主张天人合一的,他以为“道”虽然有天道和人道的分别,而人道实以天道为根源。天道因为生生而有自然的条理,所以能气化流行、生生不息,而成就天下万物的品类;人道的施为就是天道生生而成的条理的反映,才能使人的行为没有丝毫的爽失,而有仁义礼智的美德。人道以天性为本源,而天性又以天道为根源,人道的极致,就是达到仁义礼智的境地,而可以用仁来统摄这种美德。天地的至德,可以用一个字来完全代表和形容,那就是仁;人的心也可以用一个字来完全代表和形容,那也就是仁,换句话说,人心和天心同样都是仁。从人道推迦到天道,从人德推迥到天德,都是仁,天道和人道的气化流行、生生不息,就是仁的表现。人德和天德、人道和天道两者都是合而为一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