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用书:中国哲学史史料学

大学用书:中国哲学史史料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谦之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哲学史
  • 哲学史料学
  • 中国思想史
  • 大学教材
  • 史料学
  • 哲学研究
  • 中国文化
  • 学术著作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88397
版次:1
商品编码:11139643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大学用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2
字数:25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大学用书: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是作者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时,为进修教师及北大、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开设“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一课的讲稿。《大学用书: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共有十讲,按时代先后讲了若干专题,在今天看来仍有一定参考价值。受当时政治环境影响,书中留有一些那个时代的印记,读者自能鉴别。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讲 史料学
什么是史料学?
什么是哲学史史料学?
什么是中国哲学史史料学?

第二讲 殷商哲学史料
中国哲学史起源考
殷商史料试探
甲骨文字中的哲学史料

第三讲 中国人的智慧——《易经》
《易经》在中国哲学史上的位置
《易经》的作者及年代问题
《易》学的流派

第四讲 《老子》史料学
一、《老子》及其成书的年代
二、《老子》的版本问题
三、《老子》音释
四、结语

第五讲 《庄子》书之考证
一、版本与篇目
二、内外篇之关系
三、各篇著作时代
四、庄子三派

第六讲 桓谭与王充的著作考
桓谭的著作
王充的著作

第七讲 《列子》书与魏晋清谈家之关系
《列子》伪书考证
魏晋思想与杨朱的关系
魏晋思想家的类型

第八讲 《弘明集》之研究
《弘明集》之撰集及其背景
《弘明集》中所见三教思想斗争之一般内容
《弘明集》与《广弘明集》中三教斗争史料

第九讲 四朝“学案”批判
《宋元学案》批判
《明儒学案》批判
《学案小识》批判

第十讲 近代思想史料选题
鸦片战争时期的思想史料
太平天国思想史料
戊戌维新思想史料
辛亥革命思想史料

附录 古典哲学著作要目
Ⅰ.古代哲学
Ⅱ.中古哲学
Ⅲ.近古哲学
Ⅳ.近代思想

精彩书摘

  什么是中国哲学史史料学?
  哲学史史料学以关于哲学文献之史料为内容,但这哲学文献史料的内容,是一切都依条件、地方和时间为转移。就条件上说,如在一定条件和互相联系中,哪些历史性质、文学性质的材料,才能成为哲学史料(例如屈原、司马迁),而脱离这些条件,则不能。就时间上说,如果要适当地利用历史材料来说明某一思想形态的发生和发展,就不能不注意到时间的变化发展给与人们某些思想形态的某种决定的意义和作用,这就是说“每个时代都具有其一定典型资料的特征”。但最重要的,还有地方的问题。固然地理环境的各种条件,在社会发展中,不能成为主要的决定的力量,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才是社会发展的这种主要力量,但无疑地,地理条件在社会发展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地理条件的不同,适用于任何国家的普遍法则也将有特殊的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哲学史无论东方和西方都一样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但因地理条件的不同,而中国哲学史的表现形式,即与西欧哲学史、印度哲学史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即因这个缘故,我们研究中国哲学史史料,一方面固然十分注意到哲学史史料学的普遍法则,一方面也应该注意到在适用哲学史史料学的普遍法则时,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也将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
  哲学史史料学的先决问题,是哲学著作问题,也就是有文字记录的文献史料问题。而文字记录各国所用的文字情况不同,因之所用以处理文字史料的学问,也将具有其特殊性的不同的面貌。中国自有文字以来,即保存极丰富的有文字记录的哲学史料,以四部书而论,经、史、子、集,不但经部、子部是哲学史的主要史料,即史部、集部,也都部分包含哲学史的主要史料。如史部中《史记》之《孔子世家》、《仲尼弟子列传》、《孟子荀卿列传》、《老子韩非列传》、《商君列传》,《汉书》之《董仲舒传》、《刘歆传》,《晋书》之阮籍、王衍、殷浩诸传,《宋史》之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朱熹、陆九渊诸传,这虽出于历史家把哲学家事迹写进历史的本意,却也保存了许多原始史料。至于集部,文集本为一人之史,而宋元以来哲学家的专集,如《周濂溪集》、《陆象山集》、《白沙子全集》、《王龙溪全集》之类,固然是哲学著作,即如宋元以前如《贾长沙集》、《嵇中散集》、《阮嗣宗集》、《陶渊明集》,宋代如《范文正公集》、《伊川击壤集》、《王临川集》等等,也何尝不是哲学著作。以这样丰富无比的哲学史料为根据,使我们不但有可能从原始史料去研究哲学史,而且有可能很早就给研究这哲学史料的一门学问,即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创立了基础条件。
  ……

前言/序言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穿越时空的思想之锚 中国哲学,如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精神探索与智慧结晶,更是世界思想史上不可或缺的璀璨篇章。然而,要真正理解并深入研究中国哲学,绝非易事。它需要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辨别文字的真伪,梳理思想的脉络,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史料学”这一关键的钥匙。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一书,正是以此为宗旨,为所有渴望走进中国哲学殿堂的学人,提供一套系统、严谨、实用的研究工具与方法论。本书并非直接呈现中国哲学的具体内容——那些早已散落在浩如烟海的经典著作之中——而是将焦点置于“史料”本身,致力于解答这样一个核心问题:我们如何才能信赖并有效地利用那些残缺不全、历经沧桑的文本,来重构真实而鲜活的哲学思想史? 一、 史料的边界与生命:溯源与辨析 本书的开篇,即是对中国哲学史研究中“史料”概念的界定与梳理。它深入剖析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学术流派对于史料的认知与运用。从先秦诸子百家的原始语录,到汉代经学注疏的传承,再到宋明理学的集注与辨析,乃至近现代学者对古籍的整理与批判,《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将引导读者理解史料的生成背景、演变轨迹及其内在的生命力。 文本的生成与流传: 任何一部哲学著作,都诞生于特定的历史语境,承载着作者的时代印记与个人思想。本书将考察历代学者如何进行著述,文字如何被抄录、刊刻、传播,以及在此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增损、讹误与改写。例如,对《论语》的不同传本及其校勘价值的探讨,对《庄子》散逸篇章的追溯,都将让读者意识到,我们今日所见的经典,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过了漫长的“塑造”过程。 史料的类型与辨识: 中国哲学史的史料种类繁多,包括但不限于: 原始文献: 这是最直接、最重要的史料,如先秦诸子的著作(《论语》、《道德经》、《庄子》、《孟子》等),汉代的经学文献(《尚书》、《诗经》、《易经》、《礼记》、《春秋》的传世注疏),魏晋玄学的论述,隋唐佛学经典,宋明理学著作,以及近现代哲学家的论著。 史书传记: 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正史,以及历代各类人物传记,它们往往能提供哲学家的生平事迹、思想渊源、学术交往等重要信息。 笔记、杂著与地方志: 这些看似零散的材料,却常常包含着对哲学思想的零星记录、评论,甚至佚文的片段。例如,宋人笔记中记录的对早期道家思想的解读,地方志中关于古代祭祀、民间信仰与哲学观念的联系。 考古发现: 近代以来,甲骨文、金文、竹简、帛书等考古成果,为我们研究先秦哲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直接证据,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认知。本书将着重分析如何解读这些非文字史料,如何将其与传世文献相互印证。 二手研究与评论: 历代学者的研究、注疏、辨析,虽然是“二手”材料,但其中包含着对史料的理解、阐释和批判,是连接原始史料与我们理解之间的重要桥梁。 本书将详细阐述辨识这些不同类型史料真伪、价值的方法,例如,如何判断文献的成书年代、作者的身份,如何考察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如何识别伪托之作,以及如何评估笔记、杂著等材料的可靠性。 二、 史料学的方法论:工具与尺度 认识史料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掌握有效运用史料的研究方法。《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系统介绍了这一学科的核心方法论,为读者提供一套研究的“工具箱”与“衡量尺”。 版本考证与校勘: 许多古籍流传至今,已非原貌。《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将引导读者掌握版本学的基本知识,如什么是善本、宋本、元本、明本,如何通过版本比较来辨析字句的准确性,如何进行文献的校勘,以期最大限度地接近原始文本。例如,对于《孙子兵法》不同版本的比较研究,对于《周易》古经与传的辨析,都将展示版本考证在哲学史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文献溯源与流派分析: 任何一个哲学思想的产生,都离不开前人的影响与同时代的交流。《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将教授如何通过文献的引用、互证,来追溯一个思想的源头,梳理其在不同时期、不同学派中的发展与演变。例如,追溯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辩驳,考察佛学传入中国后如何与中国本土哲学产生融合与碰撞,分析宋明理学内部不同学派(如理学、心学)的理论分歧与渊源。 考据与辨伪: 哲学史上充斥着伪书、伪说。《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将揭示各种辨伪的技巧与原则,如根据文献的语言风格、思想内容、时代背景进行判断,识别achronism(时代错置)等。例如,对《管子》等早期著作的真伪辨析,对历史上出现的各种“伪经”的批判性研究。 跨学科的视角: 哲学思想并非独立存在,它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学等紧密相连。《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强调,研究中国哲学史离不开跨学科的视野。本书将介绍如何借鉴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宗教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来更全面地理解哲学史料的内涵。例如,通过分析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来理解商周时期的哲学观念,通过研究古代绘画、雕塑来体悟魏晋玄学的美学思想。 史料的解释与重构: 史料本身是死的,而哲学思想是活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不仅关注史料的“是什么”,更关注“意味着什么”。本书将引导读者理解,如何站在当代的视角,在充分尊重史料原意的前提下,对历史上的哲学思想进行合理的解释与重构。这涉及到对语词含义的辨析、对概念流变的追踪,以及对思想体系的整体把握。 三、 史料的价值与挑战:为何重要,如何突破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我们对中国哲学史认知的高度与深度。 确立研究的根基: 缺乏扎实的史料学功底,研究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容易陷入主观臆断、人云亦云的窠臼。本书提供的系统方法,能够帮助学人建立起严谨的研究习惯,为一切哲学史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拨开历史的迷雾: 历史是复杂的,哲学思想的演变更是曲折的。通过史料学的方法,我们可以辨别史料的真伪,理解其背后隐藏的意图与限制,从而更加客观、准确地认识历史上的思想争鸣与流变。 开掘新的研究领域: 许多被忽视或误读的史料,可能蕴含着未被充分发掘的哲学思想。《中国哲学史史料学》鼓励读者以批判性的眼光审视现有研究,勇敢地挑战既有定论,从新的史料或新的视角出发,开辟新的研究路径。 对话古今的桥梁: 掌握了史料学的钥匙,我们才能真正“听懂”古人的话,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及其思想的深度。这使得我们能够与古圣先贤进行有意义的精神对话,从中汲取智慧,启迪当下。 然而,史料学的研究并非一帆风顺,它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史料的散佚与残缺: 许多重要的哲学著作早已湮没无闻,现存的史料也往往残缺不全,这给研究者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语词的变迁与歧义: 古代汉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存在差异,许多词汇的意义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理解上容易产生歧义。 文化与意识形态的隔阂: 古人的思想体系往往根植于独特的文化背景与价值观念,要完全理解其内在逻辑,需要克服现代人的认知惯性。 研究的枯燥与艰辛: 史料学的研究过程,往往需要大量的文献阅读、细致的考证辨析,其过程可能显得枯燥而艰辛,需要极大的耐心与毅力。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正是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而生。它并非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教授一套学习与研究的方法,帮助读者掌握独立思考与辨析的能力,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探寻者”。 结论: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本“方法论”。它致力于培养读者对史料的敏感性、对文本的批判性、对历史的敬畏心。通过本书的学习,学人将不再仅仅满足于阅读哲学经典,而是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的过程,掌握考证、辨析、解释史料的技能,从而能够以更加专业、深入、独立的研究视角,去探索中国哲学那片浩瀚而迷人的星空。它将是你进入中国哲学研究殿堂,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的坚实锚点。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大学用书: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真是让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原本对中国古代哲学只停留在一些零散的、概念性的了解上,比如“道”、“德”、“仁”、“义”这些词汇,但真正想深入挖掘它们的源头和演变脉络时,却感到无从下手。这本书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它并不是简单地罗列哲学家的思想,而是非常细致地梳理了我们研究这些思想所依赖的“史料”本身。比如,当我们讨论老子时,我们究竟在读谁写的《道德经》的哪个版本?不同的版本之间有什么差异?这些差异如何影响我们对原意的理解?作者在这方面着墨甚多,每一个小小的考据都显得异常严谨,让我意识到,所谓的“哲学史”背后,其实是一部复杂的文献辨伪史和版本流变史。特别是关于先秦典籍在汉代、魏晋时期的传抄、注解和失散过程的描述,简直就是一部侦探小说,充满了历史的偶然性和人力的艰辛。这种从“文本”而非“思想”切入的研究方法,极大地提高了我对古代文献的敬畏之心。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欣赏的一点,是它对“史料”概念的拓宽。过去我总认为史料就是那些流传下来的古籍善本,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口头流传的学说、官方档案、甚至是考古发现中的铭文,都是构成哲学史研究的基石。它非常注重对“非文本”史料的研究方法论的介绍。例如,在分析儒家思想如何在不同朝代获得官方地位时,作者不只停留在对《汉书·儒林传》的解读,而是深入探讨了朝廷为了维护意识形态统治,是如何选择性地编纂、刊刻和推广特定版本的儒家经典的。这种“权力与文献”相互塑造的视角,让原本僵硬的哲学史变得生动起来,充满了社会和政治的张力。它让我看到,哲学思想的“存续”本身就是一场场艰难的权力博弈,绝非真空中的纯粹思辨。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有点像是在爬一座知识的陡峭山峰,每一步都需要扎实的功底和极大的耐心。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本书的门槛确实有点高。它很少使用那种引导性的、循循善诱的口吻,更多的是一种学术性的、不加修饰的陈述。我感觉自己更像是在旁听一场顶级的学术研讨会,而不是在读一本面向大众的普及读物。比如,书中涉及到大量对古代文献真伪的判定标准,涉及到对特定史官记载的交叉印证,这些都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先秦史和古汉语基础。我不得不经常停下来,查阅一些背景知识,才能跟上作者的逻辑链条。尽管过程有些费力,但一旦理解了某个关键的史料断代或版本定论,那种豁然开朗的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它强迫你从“接受知识”转向“构建知识”的过程,让人感受到做学问的真正乐趣所在——那就是对既有认知的不断审视和挑战。

评分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的感受,那就是这本书是构建中国哲学史大厦的“建筑图纸”,而非成品“大厦”本身。很多读者可能会期望读到对孔子、孟子思想的精辟解读,或者对宋明理学的核心概念进行梳理,但这本书提供的是研究这些成果的“工具箱”和“方法论指导”。它详尽地列举了在进行任何哲学断代研究前,必须首先解决的文献学问题:哪段材料是可靠的?它的流传路径是什么?它的注解者基于何种时代背景做出了判断?这种强调基础、强调“治学之术”的风格,对于任何想进入专业研究领域的学生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启蒙”。它教会你的不是“知道什么”,而是“如何知道”。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显得非常朴素,完全是典型的学术专著风格,缺乏现代畅销书那种吸引眼球的元素。很多章节的论证过程非常密集,充满了繁复的引文和脚注,初次翻阅时,很容易产生一种“冷硬”的疏离感。但一旦沉下心来,你会发现这种朴实无华的背后,蕴含着作者几十年如一日的案头功夫。它不屑于用花哨的辞藻来包装艰深的学问,而是力求以最精确的语言,展示最扎实的考据。对于我这种追求学术严谨性的读者而言,这种“返璞归真”的治学态度,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具说服力。它让我深切体会到,真正的“学问”,往往是安静地,在故纸堆中慢慢磨砺出来的。

评分

蛮实惠的一本书很有年代感

评分

大学用书:中国哲学史史料学

评分

《弘明集》与《广弘明集》中三教斗争史料

评分

一、版本与篇目

评分

什么是哲学史史料学?

评分

陈猴传(清)林纾

评分

中国景教

评分

《易》学的流派

评分

大师作品,经典名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