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道典诠释书系4·管子四篇诠释:稷下道家代表作解析》四篇((内业)、(白心>、(心术)上下)是战国稷下黄老道家的代表作,本书在于阐发稷下黄老派思想而编撰。全书分成三个部分,第二部分《管子》四篇注译与诠释是本书的中心部分。其余两个部分的文章和解释都是围绕着这四篇所做的思想阐发及材料补充。作者陈鼓应系台湾著名哲学研究学者,书中力图保持古代道家思想精髓,通过作者的解析,读者从中品味到道家较为原始的思想蕴含。
作者简介
陈鼓应,一九三五年生,福建长汀人。台湾大学哲学系及哲学研充所毕业。历任台湾大学哲学系讲师、副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校区研究员,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教授。主编《道家文化研究》学刊。著有:《悲剧哲学家尼采》、《尼采新论》、《存在主义》、《庄子哲学》、《老子注释及评介》、《庄子今注今译》、《黄帝四经今注今译》、《老庄新论》、《易传与道家思想》、《管子四篇诠释》及《耶稣画像》等。
内页插图
目录
序言
例言
第一部分 稷下道家研究
稷下学宫与稷下道家
壹、黄老思想与稷下道家
贰、稷下学宫简介
叁、稷下道家人物及著作
肆、《管子》四篇——稷下黄老代表作
《管子》四篇的道论
壹、《管子》四篇中祖述老学之成分
贰、《管子》四篇对老子道论之发展
叁、《管子》四篇道论之特点
《管子》四篇的心学和气论
壹、稷下道家的心学
贰、稷下道家之精气说
《管子·形势》诸篇的黄老思想
壹、〈形势〉篇黄老思想的特点
贰、〈宙合〉篇黄老思想的特点
叁、〈枢言〉篇黄老思想的特点
肆、〈水地〉篇黄老思想的特点
伍、〈形势〉诸篇与老学思想的渊源
陆、从〈心术〉四篇与〈形势〉诸篇之对比
柒、结语
第二部分 《管子》四篇注译与诠释
〈内业〉注译与诠释
〈心术上〉注译与诠释
〈心术下〉注译与诠释
〈白心〉注译与诠释
第三部分 〈形势〉〈宙合〉〈枢言〉〈水地〉四篇解释
〈形势〉解释
〈宙合〉解释
〈枢言〉解释
〈水地〉解释
附录:司马谈〈论六家要指〉
主要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贰、稷下学宫简介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贵族流落民间,使学术思想渐趋普及而造就热烈的学术气氛,加上各国竞争益烈,才智之士争相提出富国强兵之说,令后世景仰的百家争鸣态势业已形成,而这尤其集中展现在齐国稷下学宫的学术活动中。
齐国的稷下学宫究竟是怎样的性质?其何以能具体展现出当时百家争鸣的学术态势?以下分几点叙述:
一、稷下学宫的地理位置
关于齐稷下学宫的位置,有几处文献述及:首先,《太平寰宇记》卷十八引刘向《别录》言及“齐有稷门,齐之城西门也。外有学堂,即齐宣王立学所也,故称为稷下之学”;此外,《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集解引刘向《别录》中亦言:“齐有稷门,城门也。谈说之士期会于稷下也”;而《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索隐引《齐地记》则言:“齐城门西侧,系水左右有讲堂,趾往往存焉。”由以上文献所载可知,稷下学宫乃位于齐国都城临淄之西城门,亦即稷门之下Q)。
二、稷下学宫的设立、兴盛及衰落
关于稷下学宫的设立,据徐干所言,乃为齐桓公(田午)所设:“昔齐桓公立稷下之官〈宫〉,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而尊崇之,自孟轲之徒皆游于齐。”(《中论.亡国》)这样的记载,一般认为是极有可能的。由桓公设立后,随着威王在政治力图称霸而进行变法改革与重用人才,稷下学宫的活动与规模也渐趋兴盛。至齐宣王、湣王时期,稷下之学达至兴盛的顶峰。
宣王在位十九年,怀一统天下之志,广泛招募人才,礼贤下士,使威王晚期因齐国王室内斗而衰落的稷下之学重新兴盛起来,《史记》中有两处载及此。
……
前言/序言
1991年我在北京大学哲学研究所讲稷下道家,这是我头一回开这课,在国内的大学里也可能是首次设这课程。翌年我又在北大讲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式黄帝四经》,之后我将黄老帛书有关论文和译注整理出版(奄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工995年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原本计划将稷下道家代表作整理成书,但由于我的研究课题转到易学上,这项计划遂搁置多年。我在北大讲授稷下道家时,以《管子》四篇(<内业>、<心术上>、<心术下>、<白心>)为教材,并辅以<形势>、<宙合>、<枢言>、<水地>等篇。1997年,我白北大回母校台大哲学系任教,近年又曾在台大开过两次黄老道家的课程。如今将两校课程的讲义和课余陆续所发表的论文,汇编成册。
我将式管子》四篇集结成书,仿朱熹之编辑四书。朱熹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抽出,跟《论》、《孟》合凑成册,究其实,儒家四书之间,彼此在思想内容上的整体性与连贯性,并不如《管子》四篇那样一致。无论如何,有了朱子的前例可循,更加深了我将<内业>、<心术>上下及<白心>四篇编撰成书的决心。
先秦道家派别繁多,影响最深远的莫过于春秋末年的老学和战国中后期的庄学及黄老学。我对道家的研究,长期偏重老庄,因着多种原因才扩及到黄老学。早先我在注译《庄子》全书时,就遇到外杂篇中渗透着黄老的观念,但当时我未及留意。稍后认识到稷下道家在百家争鸣中居于主导地位,这段学术史引起我很大的兴趣。而促使我用心在黄老道家的研究,是由于马王堆汉墓一批黄老帛书的问世。我们将帛书《黄帝四经》和保存在《管子》书中的黄老作品两者思想上的内在关系联系起来作观察,便可了解战国黄老思想的端倪,再结合现有的《尹文子》、《慎子》、《鹃冠子》等书,便可把握先秦黄老学的趋势。
事实上,我们只要从《管子》四篇,便可明白司马谈<论六家要指>所说的道家,原来就是黄老道家;从《管子》四篇,便可明白作为先秦时代总结的《吕氏春秋》巨著中何以黄老成为其主体思想;从《管子》四篇,也可明白孟子心气一类哲学议题的由来,以及《荀子》、《大学》、《中庸》部分思想的渊源。四篇的心学、气论,实为中国古代思想史不可或缺的一环,而其君道思想,如君上无为臣下有为以及君臣分职而治的观念,成为汉魏政治哲学的主流思想。四篇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可惜学界长期忽视稷下道家在思想史上的地位。
稷下学宫的出现而成为百家争鸣的具体场所,它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为首见的学界盛事,而稷下道家所形成的黄老之学,则成为战国诸子显学中的显学。
……
《管子》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思想著作,其内容博大精深,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军事、史学等多个领域。本书系深入梳理《管子》四篇的核心思想,以史学为脉络,以道家思想为视角,力图揭示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独特地位与深远影响。 一、 探寻稷下道家的思想源流与时代背景 《管子》一书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归属,学术界至今尚存争议。然而,其思想体系与战国时期稷下学宫的繁荣景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稷下学宫作为战国时期最重要的学术中心之一,汇聚了诸子百家,百家争鸣,思想交锋。道家思想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管子》正是这一时期道家思想发展的重要载体。 本书系将重点梳理《管子》的成书历史,分析其与稷下学宫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通过考证史料,辨析历代学者对《管子》的不同解读,力图还原其在思想史上的真实面貌。同时,也将深入探讨战国时期齐国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以及稷下学宫独特的学术生态,如何孕育出《管子》这样一部集大成的著作。理解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对于准确把握《管子》的思想内涵至关重要。 二、 深度解析《管子》四篇的核心思想 《管子》全书内容浩繁,本次诠释将聚焦于其最为核心的四篇,即《山至》、《功令》、《形势》、《棿丘》。这四篇不仅代表了《管子》思想体系的精髓,也最能体现其道家学派的特色。 《山至》:经济思想的基石与国家治理的方略 《山至》篇是《管子》中关于经济思想的奠基之作。它阐述了“明分质”、“强国富民”的根本原则,强调国家财政收入与支出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经济政策来巩固国家、富裕人民。本书系将深入分析《山至》篇中关于“度量衡”、“官府之征”、“农桑之本”、“货殖之道”等具体经济策略的论述。特别关注其提出的“蓄积”理论,即国家应如何储备物资,以应对灾荒和战争,并以此稳定社会秩序。此外,还将探讨《山至》篇中对货币流通、市场管理、轻重之道等经济调控手段的阐释,揭示其超越时代的经济智慧。 《功令》:治国方略的系统性阐述与道家政治的实践 《功令》篇是《管子》中阐述治国方略的重要篇章。它从“君民”、“官爵”、“明赏罚”等角度,系统地构建了一套君主如何治理国家的理论体系。本书系将重点解析《功令》篇中关于“尊君”、“臣道”、“法度”等政治伦理的论述,以及如何通过赏罚分明的制度来激励臣民、维护统治。更重要的是,将深入挖掘《功令》篇中蕴含的道家思想,例如“无为而治”在政治实践中的体现,即君主如何通过顺应自然规律,不扰民力,以达到长治久安。同时,也将探讨其对国家机器的运作、官员的选拔任用、法律的制定与执行等方面的详细规定,揭示其作为一部政治学说的丰富内涵。 《形势》:权谋策略的精微洞察与道家智慧的军事应用 《形势》篇是《管子》中关于权谋策略,特别是军事思想的集中体现。它深刻揭示了“势”在政治和军事斗争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及君主如何利用“势”来达到战略目的。本书系将详细解读《形势》篇中关于“权”、“势”、“形”、“势”等核心概念的辨析,以及如何通过“因势”、“导势”、“乘势”等手段来取得胜利。尤其关注其提出的“天时”、“地利”、“人和”在军事行动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知彼知己”、“攻心为上”、“出奇制胜”等战略战术来克敌制胜。本书系还将探讨《形势》篇中对信息战、心理战、以及“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追求,揭示其高度的军事辩证法思想。 《棿丘》:道家宇宙观与人生哲学的深刻映照 《棿丘》篇虽然篇幅不长,却蕴含着《管子》深刻的道家宇宙观和人生哲学。它以“道”为核心,阐述了天地万物的生成、运行规律,以及人应如何顺应自然,达到精神的自由与和谐。本书系将深入剖析《棿丘》篇中关于“道”、“气”、“阴阳”、“五行”等哲学概念的阐释,以及如何从道家的视角来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特别关注其提出的“天人合一”的理念,以及如何通过“守静”、“致虚”、“无欲”等方式来体悟大道,达到精神的超脱。此外,也将探讨《棿丘》篇中对生命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悟,以及如何在这种认知下,寻求内心的宁静与智慧。 三、 创新性诠释方法与学术价值 本书系在诠释《管子》四篇时,力求创新,避免简单复述。 历史语境的重构:本书系将不仅仅停留在文本的解读,更注重将《管子》的思想置于其产生的历史语境中进行考察。通过对相关史料的爬梳,对古代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文化思想等进行系统性研究,以更加全面和准确地理解《管子》的思想精髓。 道家思想的贯穿视角:本书系将以道家思想作为解读《管子》四篇的核心视角。深入挖掘《管子》中与道家经典(如《道德经》)相呼应的思想,辨析其在道家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例如,如何从道家的“无为”理念来理解《管子》的政治经济主张,如何从道家的“自然”观来解读其宇宙论和人生哲学。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本书系力求将《管子》的理论思想与其在古代实践中的影响相结合。搜集相关历史文献,考察《管子》思想在历代政治、经济、军事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分析其成败得失,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管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跨学科的对话:本书系将借鉴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跨学科的对话。通过不同视角的审视,力求从更广阔的维度来理解《管子》的博大精深。 四、 目标读者与本书系价值 本书系的目标读者群广泛,包括对中国古代思想史、哲学史、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等领域感兴趣的学界研究者、高等院校师生,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社会各界人士。 本书系的研究成果,不仅能为《管子》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更深入的解读,也能为理解中国古代政治智慧、经济思想、哲学观念等提供重要的参考。通过对《管子》四篇的深度诠释,本书系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思想的智慧与魅力,汲取其中的宝贵精神财富,并将其应用于当代的思考与实践之中。 总而言之,《道典诠释书系4·管子四篇诠释:稷下道家代表作解析》是一部力求严谨、创新、深入的学术著作。它将带领读者走进《管子》的世界,探寻稷下道家的思想宝藏,感悟中国古代智慧的独特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