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视野:历史与比较语言学词典 [The Dictionary of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Linguistics]

西方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视野:历史与比较语言学词典 [The Dictionary of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Linguistic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特拉斯克 著
图书标签:
  • 语言学
  • 历史语言学
  • 比较语言学
  • 应用语言学
  • 西方语言学
  • 词典
  • 语言演变
  • 语言研究
  • 语言历史
  • 学术工具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10035326
版次:1
商品编码:10820246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The Dictionary of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Linguistics
开本:24开
出版时间:2011-08-01
页数:403
正文语种:英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西方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视野:历史与比较语言学词典》收入历史语言学术语近2400条,覆盖了历史语言学的各个方面。绝大多数词条除了清楚准确的定义外,还提供真实的语言学例证、相关的历史和理论背景以及适当的参考文献。关于《西方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视野:历史与比较语言学词典》的特色,书后的封底列有六个方面:即(1)历史语言学的一本词典,(2)对历史语言学知识体系的全面覆盖,(3)囊括传统和当代术语,(4)提供所释术语的语言学例证,(5)安排大量相关词条的互见参照,(6)包含数以百计的原始文献的参考书目。不过在笔者看来,《西方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视野:历史与比较语言学词典》的特色是充分吸收了历史语言学的新成果。众所周知,历史语言学进入20世纪以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近30年来,语言变异和演变的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变异研究和语言接触研究)以及功能主义语言学流派(语言类型学、认知语言学、语法化、篇章语言学以及语用学)的迅速发展使历史语言学的理念、方法和视角发生了重大变革。《西方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视野:历史与比较语言学词典》的相关词条对这些新成果都有比较全面的反映。

内容简介

《西方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视野:历史与比较语言学词典》是历史与比较语言学成为语言学领域重要学科200年以来的首部历史与比较语言学词典,共收录2400个词条,覆盖本学科所有方面,新老词条全部收录,并提供词条的语言学实例。《西方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视野:历史与比较语言学词典》是历史与比较语言学领域研究者的必备参

作者简介

特拉斯克Trask(1944—2004)是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的语言学教授。他学识渊博,著作等身,尤其在历史语言学和巴斯克语研究方面卓有建树。Trask一生出版专著近30种,他出版的专著和辞书还有A Dictionary of Grammatical Terms in Linguistics (1993),A Dictiona ry of Phonetics and Phonology(1995),Historical Linguistics(1996),Language:The Basics(1999)等。

目录

《西方语言学视野》总序
《历史与比较语言学词典》导读
原书目录
前言
本书所用符号列表
缩略语列表
表格列表
致谢
词条A—Z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导言 语言,作为人类最精妙的交流工具,其历史的悠久与发展的复杂程度,令人惊叹。每一个词汇的演变,每一次语法的变迁,都折射出人类文明的印记。而语言学,作为一门探索语言本质、结构、功能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条重要的研究路径。其中,历史语言学与比较语言学,作为研究语言演变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石,为我们揭示了语言的“前世今生”,以及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血缘与联系。 历史语言学:追踪语言的生命轨迹 历史语言学,顾名思义,致力于研究语言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它如同考古学一般,深入挖掘语言的古老层层,试图还原其最原始的面貌。这种研究并非仅仅停留在对古老文本的解读,而是要揭示导致语言变化的内在机制,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影响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等各个层面。 语音演变:声音的变幻之舞 语音是语言最直接的载体。历史语言学关注语音是如何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发生系统性变化的。例如,我们今天所说的许多汉字在古代的发音与今天大相径庭,这是语音演变的一个生动例证。比较语言学则通过对比不同语言的语音系统,推断出它们的共同祖先在语音上的特征。比如,通过比较印欧语系中不同语言的某些辅音,可以重建出原始印欧语的辅音系统。这种对语音变化的细致考察,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语言的“听感”是如何演变的,更能为语言的分类和溯源提供关键线索。 词汇演变:意义的流转与新生 词汇是语言的血肉。词语的产生、消亡、意义的扩大、缩小、转移,乃至词语之间的借用和替换,都是历史语言学关注的重点。一个词语的背后,可能蕴含着一段历史事件、一种社会习俗、一项科技发明,甚至是一种文化观念的变迁。例如,“手机”这个词在近几十年来迅速普及,其词义的扩展与功能的演变,正是当代词汇演变的一个鲜活案例。比较语言学则通过对比不同语言中同源词的词义变化,来揭示语言在传播和接触过程中,词汇是如何受到影响并产生新的意义的。例如,“father”(英语)、“Vater”(德语)、“père”(法语)、“отец”(俄语)等词,都源自同一个原始印欧语词根,但其具体语音和细微意义上可能存在一些差异,这些差异正是历史演变的体现。 语法演变:结构的重塑与演进 语法是语言的骨架。句法结构、词形变化、语态、时态等语法现象,同样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例如,古代汉语的语序与现代汉语存在显著差异,一些古代文献中出现的某些句式结构,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多见。历史语言学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语言材料,分析语法结构的变化模式,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如语言接触、社会因素、认知发展等。比较语言学则通过对比不同语言的语法结构,寻找它们之间的共性与差异,从而推断出它们在语法上的演变路径。例如,分析现代印欧语系语言中名词格的变化,可以追溯到原始印欧语的格系统,并理解其演变的规律。 历史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历史语言学的研究离不开严谨的方法论。 文献法: 细致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献,从中提取语言证据,是历史语言学最基本的方法。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文本,可以观察到语言变化的具体表现。 语音对应法: 通过识别不同语言中语音的系统性对应关系,来重建共同祖语的语音系统。这是比较语言学的重要工具,但也广泛应用于历史语言学对语音演变的分析。 词义演变分析: 追踪词语意义的变化轨迹,分析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动因。 句法结构对比: 对比不同历史时期或不同语言的句法结构,揭示其演变规律。 比较语言学:揭示语言的家族谱系 比较语言学,则是在历史语言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语言,揭示它们之间的亲属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重建它们的共同祖语。这就像一个语言学的家谱,将散布在世界各地的语言,按照它们的血缘关系,归类到不同的语系之下。 语系的建立:语言的“血脉”探源 比较语言学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建立和完善语言的分类体系,即语系。通过系统地对比不同语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找出它们之间的同源性。当发现一组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存在大量的对应关系,并且这些对应关系具有系统性时,就可以推断它们可能源自同一个共同祖语。例如,英语、法语、德语、俄语、梵语、波兰语等语言,经过比较语言学家的不懈努力,被证明同属于印欧语系,它们都源自一个假定的原始印欧语。 原始语言的重建:语言学的“考古” 一旦确立了语系,比较语言学便可以运用一套严谨的方法,尝试重建这些语言的共同祖语。这个过程被称为“原始语言的重建”。例如,通过对比现代印欧语系语言中关于“水”、“火”、“牛”、“三”、“四”等基本概念的词汇,并分析它们语音上的对应关系,语言学家可以推断出原始印欧语中对应词的语音形式,以及它们的含义。这个重建过程并非易事,它需要大量的语言材料、精密的逻辑推理和丰富的语言学知识。 比较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语音对应法: 这是比较语言学最核心的方法。通过识别不同语言中语音的系统性对应规则,来证明词语的同源性。例如,原始印欧语中的某个辅音,可能在不同语言中演变成了不同的音素,例如,原始印欧语的p- 在希腊语中可能变成 /p/,在拉丁语中变成 /p/,而在日耳曼语族中可能变成 /f/。 词汇对应法: 寻找同源词,并分析其词义的变化。 语法对应法: 对比不同语言的语法结构,例如,名词的格、动词的变位等,寻找其共同的演变模式。 语音演变规律的识别: 总结语音从原始语言到现存语言的变化规律,如清浊对转、呼音丢失、辅音脱落等。 历史语言学与比较语言学的相互促进 历史语言学与比较语言学并非孤立的学科,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历史语言学为比较语言学提供基础: 历史语言学对语言内部演变机制的深入研究,为比较语言学寻找语言之间的同源性和进行原始语言的重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支持。对某一语言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规律的把握,有助于我们理解在比较不同语言时,出现的语音、词汇、语法的变异是如何产生的。 比较语言学为历史语言学提供视角: 比较语言学通过重建原始语言,为历史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更久远的时间维度。通过对比不同语言,历史语言学研究者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某一语言的某些特征是源自共同祖语的遗传,还是后来才产生的创新。例如,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知道英语中的“three”和拉丁语中的“tres”是同源词,它们都源自原始印欧语的 réyes。这不仅证明了英语和拉丁语的亲缘关系,也帮助我们理解了“three”这个词的历史演变。 共同的目标: 两者都致力于揭示语言的本质、发展规律及其相互关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人类语言的起源、演变和多样性。 应用与价值 历史语言学与比较语言学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其研究成果在多个领域都有实际应用。 语言分类与语系研究: 为我们理解世界语言的分布、亲缘关系提供了科学依据。这对于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学等学科的研究都至关重要。 语言史研究: 帮助我们追溯语言的历史,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每一个词汇的演变,都可能是一个民族或文化的缩影。 语言教学与学习: 了解目标语言的历史演变,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其语法和词汇的特点,从而更有效地进行教学和学习。例如,学习法语时,了解其部分词汇和拉丁语的联系,能帮助记忆和理解。 语言规范与推广: 对语言演变规律的认识,有助于我们在语言规范化和推广过程中,做出更科学的决策。 计算机语言学与自然语言处理: 尽管表面上看似乎有些距离,但对语言结构和演变规律的深刻理解,对人工智能在语言理解、翻译、生成等方面的研究,仍然具有启发意义。 结语 历史语言学与比较语言学,是探究语言奥秘的两大基石。它们如同两把钥匙,开启了我们通往语言深层结构和悠久历史的大门。通过对语音、词汇、语法的细致考察,通过对不同语言的系统对比,我们得以窥见语言生命力的顽强,理解人类文明进程的独特轨迹。这些学科的探索,不仅丰富了我们对语言本身的认知,更连接了历史、文化与人类的思维方式,让我们得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语言学的星辰大海。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著作的出版,无疑是为语言学研究领域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我首先被其宏大的叙事结构所吸引,它巧妙地将语言的演变轨迹与现代应用语言学的视角进行了深度对话。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穿越了数个世纪的时光隧道,亲眼见证了印欧语系等重要语系的枝蔓如何从共同的语根中滋长、分化。作者对原始语言的重建工作之严谨与细致,令人叹为观止,每一个音位变化、每一个词汇对应,都建立在扎实的实证基础之上,而非空泛的推测。特别是书中对不同时期语言材料的引证和对比分析,那种层层递进、抽丝剥茧的研究方法,极大地拓宽了我对语言变异机制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本参考工具书,更像是一部充满洞察力的学术漫游指南,引导读者深入理解语言现象背后深层的历史驱动力。对于那些醉心于探究语言“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样”的学者而言,这本书的价值无可估量,它提供了一个强健的理论框架和丰富的实证案例,是构建未来语言研究大厦不可或缺的基石。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启发,在于它打破了传统语言学研究中常见的那种学科壁垒。过去我们常常将历史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视为两条平行的轨道,但这部著作清晰地展示了它们之间如何相互赋能、相互支撑。作者在阐释古代词源的同时,总能巧妙地联系到当代语言教学、语篇分析乃至机器翻译中的实际问题。这种“回溯过去以解决当下困境”的视角,极具现实指导意义。阅读书中关于语系分支树状图的构建部分时,我深感其论证的逻辑之严密,仿佛每一个分支点的选择都经过了无数次的推敲与论证,极少有含糊其辞之处。它教会了我,即便是最古老的语言现象,也依然可以在现代的语境下找到其应用的价值和解释的维度。对于那些渴望将理论深度与实践广度相结合的研究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藏,它提供了将历史的深度转化为现代分析的工具。

评分

我必须承认,初次翻开这本书时,我内心充满了一种近乎敬畏的期待。它的篇幅之巨、内容之繁复,都预示着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处理跨文化、跨语系比较研究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惊人的驾驭能力。书中的许多案例分析,不再是简单地罗列词汇的相似性,而是深入挖掘了社会变迁、族群迁徙等宏观历史因素是如何塑造语言结构的微观细节。例如,书中对某一特定概念在不同语言中语义漂移路径的剖析,那种细致入微的语义考察,让我对语言的“生态系统”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关于“词”的词典,更是关于“思想在时间中流动”的编年史。虽然某些深入的语言学符号学讨论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可能略显晦涩,但其整体的学术气度和对知识的虔诚态度,足以激励每一个对人类思维活动抱有好奇心的人去深入探索。它成功地将晦涩的学术理论,转化成了一场引人入胜的智力冒险。

评分

我体验到了一种强烈的求知欲被满足的快感,这本书的编排方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的结构布局、索引的完善程度,以及条目的组织逻辑,都体现了作者对读者体验的深切关怀。我尤其欣赏它对那些“边缘”或“失落”语种所给予的关注。在主流的语言学讨论中,这些语种常常被一笔带过,但在这里,它们被赋予了与主要语系同等重要的地位,得到了详尽的考证和阐释。这种包容性和全面性,彰显了作者对语言多样性最深刻的敬意。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语言的共性,更是在庆祝人类表达能力的无限可能。书中的许多例证都选自极不寻常的文献,这需要作者拥有旁人难以企及的文献搜集和甄别能力。合上书卷时,我深感知识的厚重,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集大成”之作,其对学术规范的坚守令人肃然起敬。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阅读这部作品的感受,那便是“震撼”。它的广度令人叹服,但更令人敬佩的是其论述的“韧性”。在探讨语言接触和借用现象时,作者没有简单地采用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而是精妙地描绘了语言在相互渗透过程中所产生的复杂、微妙的张力与融合。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音变或语法结构的微调,在作者的笔下,都找到了清晰的历史脉络。这种叙事的力量在于,它将“语言”从一个抽象的符号系统,还原为了承载着具体人群历史记忆与文化碰撞的鲜活有机体。每一次深入阅读,都像是完成了一次高强度的智力攀登,虽然过程需要高度集中精力,但到达顶峰后所领略到的全景视野,绝对是无与伦比的。这本书不仅是语言学研究的里程碑,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文明如何通过声音与文字构建自身的恢宏史诗。

评分

研究语言的重要参考书。

评分

还不错吧…….......

评分

书还好,不错,只是价格稍贵

评分

西方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视野

评分

特拉斯克编著的《历史与比较语言学词典》收入历史语言学术语近2400条,覆盖了历史语言学的各个方面。绝大多数词条除了清楚准确的定义外,还提供真实的语言学例证、相关的历史和理论背景以及适当的参考文献。关于本书的特色,书后的封底列有六个方面:即(1)历史语言学的第一本词典,(2)对历史语言学知识体系的全面覆盖,(3)囊括传统和当代术语,(4)提供所释术语的语言学例证,(5)安排大量相关词条的互见参照,(6)包含数以百计的原始文献的参考书目。不过在笔者看来,本书最大的特色是充分吸收了历史语言学的新成果。众所周知,历史语言学进入20世纪以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近30年来,语言变异和演变的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变异研究和语言接触研究)以及功能主义语言学流派(语言类型学、认知语言学、语法化、篇章语言学以及语用学)的迅速发展使历史语言学的理念、方法和视角发生了重大变革。本书的相关词条对这些新成果都有比较全面的反映。历史比较语言学(historical comparative linguistics),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部门,它以历史比较法为基础,研究语言的亲属关系。历史比较语言学是历史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现代语言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比较语言学,又称历史比较语言学,把有关各种语言放在一起加以共时比较或把同一种语言的历史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进行历时比较,以找出它们之间在语音、词汇、语法上的对应关系和异同的一门学科。利用这门学科一方面可以研究相关语言之间结构上的亲缘关系,找出它们的共同母语,或者明白各种语言自身的特点对语言教学起到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找出语言发展、变化的轨迹和导致语言发展、变化的原因。十九世纪它就广泛地应用于印欧语的语言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奠基人是德国语言学家格林(Grimn)、博普(Bopp)和丹麦语言学家拉斯克(Rask)。在拉斯克、博普、格林等人相继对印欧语系作了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德国莱比锡大学的一批学者把当时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加以总结,正式为历史比较语言学提出系统的理论原则和方法。这批学者称为新语法学派。他们提出的最重要的原则是“语音规律无例外论”。根据这条原则,语音变化完全受特定的语音环境的支配。一旦发生了某个语音变化,那么,同一语言地区中处于该特定语音环境中的音全都发生变化,不应该有例外现象出现。语言学界最初对他们提出的这条原则普遍持怀疑态度,因为以前发现的定律确有很多例外现象无法解释。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早些时候所说的例外现象,其实也受着其他语音规律的支配,只是这些规律以前没有发现而已。后来,新语法学派的观点终于为绝大多数人所接受,在历史比较语言学中占据主导地位达半个多世纪之久,成为指导这个领域中研究工作的理论基础。尽管现在普遍认为,新语法学派未免夸大了语音定律的作用而没有给类比等因素以足够的注意,但是,从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的实践来看,新语法学派所提出的原则促使人们深入研究当时的语音规则尚无法解释的例外现象,力图发现新的支配这些所谓例外的语音规则,对先前的规则加以修改和补充。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能够获得巨大的成绩,新语法学派所提出的理论原则有很大的功劳。

评分

特拉斯克编著的《历史与比较语言学词典》收入历史语言学术语近2400条,覆盖了历史语言学的各个方面。绝大多数词条除了清楚准确的定义外,还提供真实的语言学例证、相关的历史和理论背景以及适当的参考文献。关于本书的特色,书后的封底列有六个方面:即(1)历史语言学的第一本词典,(2)对历史语言学知识体系的全面覆盖,(3)囊括传统和当代术语,(4)提供所释术语的语言学例证,(5)安排大量相关词条的互见参照,(6)包含数以百计的原始文献的参考书目。不过在笔者看来,本书最大的特色是充分吸收了历史语言学的新成果。众所周知,历史语言学进入20世纪以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近30年来,语言变异和演变的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变异研究和语言接触研究)以及功能主义语言学流派(语言类型学、认知语言学、语法化、篇章语言学以及语用学)的迅速发展使历史语言学的理念、方法和视角发生了重大变革。本书的相关词条对这些新成果都有比较全面的反映。历史比较语言学(historical comparative linguistics),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部门,它以历史比较法为基础,研究语言的亲属关系。历史比较语言学是历史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现代语言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语言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比较语言学,又称历史比较语言学,把有关各种语言放在一起加以共时比较或把同一种语言的历史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进行历时比较,以找出它们之间在语音、词汇、语法上的对应关系和异同的一门学科。利用这门学科一方面可以研究相关语言之间结构上的亲缘关系,找出它们的共同母语,或者明白各种语言自身的特点对语言教学起到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找出语言发展、变化的轨迹和导致语言发展、变化的原因。十九世纪它就广泛地应用于印欧语的语言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奠基人是德国语言学家格林(Grimn)、博普(Bopp)和丹麦语言学家拉斯克(Rask)。在拉斯克、博普、格林等人相继对印欧语系作了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德国莱比锡大学的一批学者把当时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加以总结,正式为历史比较语言学提出系统的理论原则和方法。这批学者称为新语法学派。他们提出的最重要的原则是“语音规律无例外论”。根据这条原则,语音变化完全受特定的语音环境的支配。一旦发生了某个语音变化,那么,同一语言地区中处于该特定语音环境中的音全都发生变化,不应该有例外现象出现。语言学界最初对他们提出的这条原则普遍持怀疑态度,因为以前发现的定律确有很多例外现象无法解释。但是,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早些时候所说的例外现象,其实也受着其他语音规律的支配,只是这些规律以前没有发现而已。后来,新语法学派的观点终于为绝大多数人所接受,在历史比较语言学中占据主导地位达半个多世纪之久,成为指导这个领域中研究工作的理论基础。尽管现在普遍认为,新语法学派未免夸大了语音定律的作用而没有给类比等因素以足够的注意,但是,从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的实践来看,新语法学派所提出的原则促使人们深入研究当时的语音规则尚无法解释的例外现象,力图发现新的支配这些所谓例外的语音规则,对先前的规则加以修改和补充。19世纪历史比较语言学能够获得巨大的成绩,新语法学派所提出的理论原则有很大的功劳。

评分

研究语言的重要参考书。

评分

研究语言的重要参考书。

评分

非常好用的书,学术必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