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認識論:1830-1970

法國認識論:1830-1970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法] 比特博爾 編,鄭天喆 譯
圖書標籤:
  • 法國哲學
  • 認識論
  • 法國思想史
  • 19世紀法國
  • 20世紀法國
  • 知識理論
  • 經驗主義
  • 理性主義
  • 觀念史
  • 文化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076364
版次:1
商品編碼:10867979
品牌: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1-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54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法國認識論:1830-1970》不是要給齣一個關於法國6pist6mologie的百科全書式的詳盡概述,而是旨在描述一個從曆史的角度看是閤理的形象。這裏所匯集的研究迴應瞭兩個截然不同的問題。
   《法國認識論:1830-1970》的第一部分題為“思想傳統與研究機構”,是對於1900年到1950年這個時期的研究。正是在這個時期,6pist6mologie一詞得到引進和轉義。在不同思想流派和研究機構之中,在與外國的哲學學術圈的交流和碰撞之中,法國6pist6mologie形成瞭它眾所熟知的麵貌。《法國認識論:1830-1970》尤其關注法國學者和哲學傢麵對1890年至1960年間相繼齣現的一些實證主義版本的錶現方式,有時他們積極參加這場運動(迪昂、彭加勒、魯吉耶),但往往也忽略它(正如20世紀30年代所召開的幾次國際哲學大會所錶明的那樣)。美國的實證主義科學哲學在20世紀下半葉(奎因、庫恩)反過來從20世紀初法國的6pist6mologie(迪昂、梅耶鬆)中獲取瞭重要的靈感,《法國認識論:1830-1970》也收集瞭對這種情況所作的研究。此外,還有幾章關注的是個人(阿貝爾?雷伊、亨利。貝爾、亞曆山大?柯瓦雷、埃萊娜?梅茨格)和機構(科學史研究所、綜閤中心①),因為這些人和機構為6pist6mologie與科學史之間的持續對話創造瞭條件。

目錄

前言
第一部分 思想傳統與研究機構
一、實證主義
20世紀初的法國“新實證主義”(米約、勒魯瓦、迪昂、彭加勒)
1935年和1937年巴黎會議對維也納學派的接受,或“紐拉特風格”
迪昂、梅耶鬆與美國後實證主義認識論
法國認識論與維也納學派:路易.魯吉耶
二、科學史與科學哲學
梅茨格(1888~1944)
科學革命的觀念:柯瓦雷模型
阿貝爾·雷伊和科學技術史研究所的開端(1932~1940)

第二部分 人物
一、普通科學哲學
孔德哲學中的科學史和科學哲學
奧古斯丁·庫爾諾的批判論和實在論
剋勞德·貝爾納方法論反思的結構、境況和起源
加斯東·巴什拉的理性主義和本體論
二、邏輯與數學認識論
讓·尼科:歸納與幾何
雅剋·埃爾布朗
讓·卡瓦耶斯著作中的數學與閤理性
三、物理學與化學認識論
亨利·彭加勒的科學哲學
埃米爾·梅耶鬆
亞曆山大·科耶夫與認識論
讓一路易·德圖什
四、生命與醫學科學認識論
拉韋鬆與醫學哲學安妮·比特博爾一埃斯佩裏耶斯
康吉萊姆生物哲學中的個體性概念
五、人文科學認識論
艾森曼與凱爾森:認識論演變關係的諸要素
人名譯名對照錶
法國認識論:1830-1970 一、 導論:時代的迴響與思想的脈絡 法國,一個孕育瞭無數思想巨匠的國度,其哲學史如同一條奔騰不息的長河,激蕩著人類理性與認識的邊界。本書《法國認識論:1830-1970》旨在梳理並深入剖析自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70年代這一百四十餘年間,法國哲學領域內關於“認識”這一核心問題的演變軌跡、主要流派、代錶人物及其思想貢獻。這並非一部簡單的思想史堆砌,而是試圖捕捉時代精神的脈動,揭示不同哲學思潮如何迴應社會變遷、科學發展以及人類自身存在的睏境,最終構建起法國認識論獨具特色、豐富而深刻的圖景。 1830年,法國正處於七月革命的餘波之中,社會結構與思想觀念經曆著動蕩與重塑。隨後的工業革命、政治動蕩、兩次世界大戰以及後殖民時代的到來,都深刻地影響瞭法國知識分子對世界、對人、對知識的理解。在這樣的背景下,對“我們如何認識世界?什麼是知識的本質?知識的界限在哪裏?知識的可靠性又源於何處?”等基本問題,法國哲學傢們給齣瞭各自獨到而富有創造性的迴答。 本書將聚焦於那些構築瞭法國認識論宏偉殿堂的關鍵節點與思想支柱。我們將探尋從早期的唯物主義思潮到後來的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浪潮,認識論範式如何經曆轉型,從對客觀實在的模擬到對語言、符號、權力的審視。這一過程並非 linear 的發展,而是充滿著辯論、對話、批判與超越。 二、 19世紀的基石:實證主義與批判的萌芽 19世紀中葉,科學的飛速發展為哲學提供瞭新的視角和方法。奧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的實證主義(Positivism)是這一時期的重要標誌。孔德認為,人類思想的發展經曆瞭神學、形而上學和實證三個階段,最終應以科學的實證知識為基礎來理解世界。他強調通過觀察、實驗和歸納來獲得可靠的知識,並將社會學作為“科學之母”,緻力於建立一門研究社會現象的科學。實證主義強調經驗觀察的重要性,將知識的來源限定在可經驗的範圍內,對後來的認識論發展産生瞭深遠影響,但也因其對形而上學的排斥而受到批判。 與此同時,雖然實證主義占據主導,但一些思想傢也在悄然播撒批判的種子。例如,伊波利特·泰納(Hippolyte Taine)將科學方法引入文學批評,他試圖從“種族、環境、時代”三個維度來解釋文學作品的産生,這體現瞭一種對知識生成機製的科學化探索,也隱約可見對純粹客觀性的一種挑戰。 三、 20世紀初的轉摺:生命哲學與直觀主義的探索 進入20世紀,對純粹理性與科學主義的反思日益加劇。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的生命哲學(Vitalism)對當時的認識論提齣瞭重要的挑戰。柏格森區分瞭“智力”(intellect)與“直觀”(intuition)。他認為,智力是分析的、工具性的,擅長處理靜態的、可量化的事物,但它無法把握生命本身的流動性、創造性和持續性。而直觀則是直接地、整體地把握生命本質的一種能力,是一種“同感”(empathy)。柏格森的直觀主義強調瞭認識的非理性、非概念的維度,以及對時間、記憶和自由意誌的獨特理解,為後來的現象學和存在主義思潮埋下瞭伏筆。 與此同時,其他一些哲學流派也在探索新的認識路徑。例如,一些哲學傢開始關注語言在認識過程中的作用,對邏輯和概念的精確性進行反思,為後來的語言哲學和分析哲學奠定瞭基礎。 四、 結構主義的興起:意義的係統與無意識的結構 20世紀中葉,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的興起成為法國哲學史上的一個重要裏程碑。費爾迪南·德·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的語言學理論為結構主義奠定瞭方法論基礎。索緒爾認為,語言是一個由符號組成的係統,語言的意義並非源於符號與現實的直接對應,而是源於符號之間的差異和關係。這種“符號的相對性”原則被廣泛應用於社會學、人類學、文學批評等領域。 剋勞德·列維-施特勞斯(Claude Lévi-Strauss)將結構主義方法應用於人類學研究,他試圖揭示不同文化中存在的普遍性結構,如神話、婚姻製度等,認為這些結構是人類心智運作的普遍規律。 在文學批評領域,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等結構主義者運用符號學分析文學作品,將文學作品視為一個符號係統,揭示其潛在的意義結構。路易·阿爾都塞(Louis Althusser)則將結構主義思想應用於馬剋思主義,提齣“理論實踐”的概念,強調意識形態的結構性對個體認識的影響。 結構主義的認識論核心在於,世界並非由孤立的實體構成,而是由相互關聯的結構所組成。個體的認識並非直接把握實在,而是通過處於特定結構係統中的符號來理解世界。這種視角的轉換,將認識的主體從孤立的個人轉嚮瞭更廣泛的社會文化係統。 五、 對結構主義的迴應與轉嚮:後結構主義的解構與譜係 結構主義的宏大敘事和對普遍結構的追求,也引發瞭深刻的批判和反思。20世紀60年代後期,後結構主義(Post-structuralism)應運而生,它在繼承結構主義對結構和係統的關注的同時,也對其進行瞭根本性的顛覆與拓展。 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是後結構主義的代錶人物之一。他通過對曆史的“譜係學”(genealogy)研究,揭示瞭知識、權力與話語之間的復雜關係。福柯認為,所謂的“真理”和“知識”並非永恒不變,而是特定曆史時期權力關係運作的結果。他考察瞭瘋癲、醫學、監獄等話語體係的形成,揭示瞭權力如何通過話語來塑造人們的認識和身體。福柯的“考古學”(archaeology)方法,則試圖挖掘埋藏在曆史深處的知識結構,揭示其斷裂與轉變。 雅剋·德裏達(Jacques Derrida)的解構主義(Deconstruction)更是對西方形而上學傳統及其二元對立思維模式進行瞭深刻的批判。德裏達認為,語言並非透明的工具,其內在的模糊性、不確定性和“延異”(différance)導緻瞭意義的無限延展和不穩定。他通過對經典文本的解構,揭示瞭文本中隱藏的權力運作和意識形態偏見,挑戰瞭意義的確定性和統一性。 吉爾·德勒茲(Gilles Deleuze)和費利剋斯·瓜塔裏(Félix Guattari)則以其充滿創造性的“欲望機器”(desiring-machine)和“塊莖”(rhizome)等概念,挑戰瞭傳統的二元對立和中心化的思維模式。他們強調流動的、異質性的、生成性的力量,認為認識是一種不斷生成、連接和裂變的過程。 後結構主義的認識論轉嚮,將焦點從結構本身轉移到結構的生成、權力的運作、話語的建構以及意義的不穩定性。它強調認識的主體的流動性、個體的差異性以及知識的相對性和曆史性。 六、 結論:未竟的事業與未來的啓示 《法國認識論:1830-1970》所呈現的,是法國思想界在一個多世紀裏,圍繞“認識”展開的一場波瀾壯闊的智力探索。從實證主義對科學經驗的推崇,到生命哲學對生命本身的直觀把握;從結構主義對意義係統的揭示,到後結構主義對權力、話語和不確定性的審視,每一個階段都代錶著對人類認識能力的深刻反思與拓展。 這一時期的法國認識論,並非停滯不前,而是持續演進,相互對話,甚至相互攻訐。每一位重要的思想傢,都在前人的基礎上,或繼承,或批判,或開創,共同編織瞭這張復雜而迷人的思想網絡。 本書的意義在於,它不僅梳理瞭這些思想流派的演變,更重要的是,它揭示瞭這些思想如何深刻地影響瞭我們今天對世界、對知識、對自身以及對社會運作方式的理解。法國認識論的這些寶貴遺産,至今仍在激勵著我們以更加批判、更加開放、更加多元的視角去審視我們所處的時代,去探索人類認識的無限可能。這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深入理解這一思想遺産的鑰匙,去體味那些激蕩著理性之光與存在之思的智慧火花。

用戶評價

評分

坦白說,我抱著一種既期待又有點忐忑的心情打開這本書的。我總覺得研究某個特定國傢在特定曆史時期的思想史,尤其是像法國這樣思想傳統如此深厚的國傢,很容易陷入一種精英主義的敘事陷阱。我更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種更具韌性和包容性的視角,去審視那些或許不那麼“著名”的思想傢,或者那些在主流敘事中被邊緣化的聲音,是如何共同構成瞭那個時代的知識圖景的。1830年到1970年,這中間有一大段從十九世紀中期到二十世紀初期的“空白期”——那個後實證主義和早期現象學正在醞釀的階段,往往容易被後來的存在主義或結構主義的光芒所掩蓋。我非常關注作者是否能在這段時期給予足夠的筆墨,展示齣思想的“非連續性”和“斷裂”之處。如果它僅僅是聚焦於幾位耳熟能詳的大師的生平與理論的綜述,那未免有些遺憾。我更傾嚮於看到一種細緻入微的“知識考古”,挖掘齣思想在日常生活、科學實踐和公共領域中的具體運作方式。

評分

閱讀這樣一部涉及跨越140年曆史的學術著作,我最看重的是它的“可讀性”與“思想的穿透力”之間的平衡。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給那些已經精通法國哲學史的專傢準備的,也應能為初涉此領域的讀者提供一把得心應手的鑰匙。當然,曆史的復雜性意味著任何簡化都是一種犧牲,但我期待作者能用精妙的敘事技巧,將復雜的概念(比如“強度”、“差異性”、“譜係”等)闡釋得既準確又不失生動。特彆是在描述20世紀中葉存在主義與結構主義兩大陣營的論戰時,我希望看到一種剋製而公正的筆調,避免落入簡單的“誰贏瞭誰輸瞭”的二元對立。真正的曆史洞見往往存在於對論戰雙方的內在張力的深刻理解之中。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種“如何思考”法國認識論的範式,而不是僅僅告訴我們“他們思考瞭什麼”,那麼它無疑將是一部極具價值的經典之作,能夠啓發我們反思自身的知識基礎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評分

拿到這本書時,我立刻被其嚴謹的結構感所吸引。那種清晰的章節劃分和對史料的駕馭能力,似乎預示著作者擁有極強的學術功底。對我而言,研究“認識論”的核心魅力在於追問“我們如何知道我們所知道的”,而法國傳統在這方麵有著獨特的貢獻,它不僅僅是關於邏輯和方法,更關乎主體性的重塑與瓦解。我期待這本書能超越簡單的哲學史編年體,而是能構建起一套內在的論證體係。比如,如何處理語言學轉嚮對主體認識能力的影響,或者在兩次大戰的衝擊下,經驗主義的藩籬是如何被打破,從而為更激進的形而上學探索鋪平道路。我尤其關注作者如何處理“科學”與“哲學”之間的張力。在19世紀下半葉,科學的飛速發展無疑對傳統哲學構成瞭巨大挑戰,這本書是否能展示齣法國思想傢們是如何迴應和吸收這些科學發現(比如生物學、心理學)來修正或顛覆他們對知識本質的理解。我希望能看到一種動態的、充滿內在衝突的論證過程,而不是一種已經被定型的、完美的理論總結。

評分

這本書的題目讀起來就有一種厚重的曆史感和思想的深度,讓人不禁想一探究竟。我期待它能帶我穿越迴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去親身體驗法國知識分子們如何麵對和構建他們對世界的理解。從1830年到1970年,這跨越瞭一個多世紀的漫長歲月,期間經曆瞭兩次世界大戰的洗禮,社會結構和哲學思潮經曆瞭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很好奇,在這段“認識論”的旅程中,作者是如何梳理齣一條清晰的脈絡,展現齣從實證主義的興起到結構主義、現象學等各種流派的交鋒與演進的。特彆是對孔德、德勒茲、福柯等關鍵人物的思想脈絡的梳理,是否能揭示齣法國思想界獨特的內在邏輯和演變動力,而不是簡單地羅列觀點。我希望作者能夠深入挖掘驅動這些思想變革的社會、政治背景,讓這些抽象的哲學概念不再是空中樓閣,而是紮根於真實曆史土壤中的産物,能讓我更深刻地理解“法國”這個語境下“認識”的特殊含義。這本書的厚度本身就預示著內容的詳實,我希望它能提供足夠的細節和論據,而不是流於錶麵。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似乎在嚮我發齣一個邀請:進入一個由特定曆史情境塑造的知識迷宮。我對其中可能蘊含的對“權力”與“知識”之間復雜關係的探討抱有極大的興趣。畢竟,從後期的福柯到更早期的對社會學視角的藉鑒,法國思想傳統中對知識的社會建構性有非常深刻的洞察。我希望作者能細緻地描繪齣,在特定的政治氣候和教育體製下,哪些知識被認為是“有效”的,哪些被視為“異端”或“邊緣”。1830年,或許還帶著啓濛的餘暉,而1970年,則已是後結構主義的序麯。這中間的知識譜係的轉移,絕非偶然。我更想知道,在具體的學術機構,比如法蘭西學院或高等師範學院,這些思想是如何被“教授”和“傳承”的,是否存在某種隱秘的“圈子文化”或“學術派係”在背後推動瞭某些理論的興起和衰落。如果這本書能捕捉到這些“幕後”的運作機製,那它就遠遠超越瞭一本閤格的哲學史著作的範疇,而更接近於一部知識社會學研究。

評分

孔德哲學中的科學史和科學哲學

評分

前言

評分

認識論不隻是德意誌的專利,法國亦有其獨特的思考

評分

第二部分 人物

評分

第一部分 思想傳統與研究機構

評分

1935年和1937年巴黎會議對維也納學派的接受,或“紐拉特風格”

評分

《法國認識論:1830-1970》的第一部分題為“思想傳統與研究機構”,是對於1900年到1950年這個時期的研究。正是在這個時期,6pist6mologie一詞得到引進和轉義。在不同思想流派和研究機構之中,在與外國的哲學學術圈的交流和碰撞之中,法國6pist6mologie形成瞭它眾所熟知的麵貌。《法國認識論:1830-1970》尤其關注法國學者和哲學傢麵對1890年至1960年間相繼齣現的一些實證主義版本的錶現方式,有時他們積極參加這場運動(迪昂、彭加勒、魯吉耶),但往往也忽略它(正如20世紀30年代所召開的幾次國際哲學大會所錶明的那樣)。美國的實證主義科學哲學在20世紀下半葉(奎因、庫恩)反過來從20世紀初法國的6pist6mologie(迪昂、梅耶鬆)中獲取瞭重要的靈感,《法國認識論:1830-1970》也收集瞭對這種情況所作的研究。此外,還有幾章關注的是個人(阿貝爾?雷伊、亨利。貝爾、亞曆山大?柯瓦雷、埃萊娜?梅茨格)和機構(科學史研究所、綜閤中心①),因為這些人和機構為6pist6mologie與科學史之間的持續對話創造瞭條件。

評分

阿貝爾·雷伊和科學技術史研究所的開端(1932~1940)

評分

一、普通科學哲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