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從受精卵形成的那一刻起,人生長河就開始瞭奔騰不息的流淌,時而寬廣,時而麯摺,時而波濤洶湧,時而靜靜流逝。發展心理學就是研究個體一生心理發生和發展過程中的特點和規律的科學。《普通高校“十二五”規劃教材·教育學係列:發展心理學》從生理發育、認知發展、人格和社會性發展三個方麵描繪瞭人一生心理發展的曆程,較為全麵地介紹瞭個體心理發展的基本理論,既有各種經典理論,又有近些年頗有影響的新理論,同時也在相應章節介紹瞭用於闡明具體心理發展問題的微型理論。
《普通高校“十二五”規劃教材·教育學係列:發展心理學》的突齣特點是介紹瞭個體心理發展的最新研究成果,不僅關注國外的熱點研究,還特彆重視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兒童心理發展研究中的新進展,搜集能反映我國當代兒童心理發展的新數據。“閱讀欄”則介紹瞭一些有趣的研究成果、經典研究的具體細節、發生率較高的心理障礙、促進個體發展的教育建議等,以增強《普通高校“十二五”規劃教材·教育學係列:發展心理學》的趣味性,拓展讀者的視野。
《普通高校“十二五”規劃教材·教育學係列:發展心理學》集學術性和應用性於一體,既可作為“發展心理學”或“兒童發展心理學”學科的教學用書,又可供中小學教育工作者和相關專業人員閱讀、參考。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發展心理學概述
一、心理發展
一、發展心理學
三、發展心理學研究的內容與意義
第二節 心理發展基本規律
一、天性與教養
一、連續性和階段性
三、主動性與被動性
四、普遍性和差異性
五、關鍵期、敏感期
第三節 發展心理學的發展
一、科學兒童心理學的誕生與演變
一、從兒童心理學到畢生發展心理學的進步
三、西方發展心理學的進展與趨勢
四、發展心理學在中國的發展
第四節 發展心理學研究設計的主要類型
一、縱嚮研究
一、橫斷研究
三、序列研究
四、微觀發生法
本章小結
復習思考題
第二章 個體心理發展理論
第一節 精神分析的心理發展理論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發展理論
二、埃裏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
第二節 行為主義的心理發展理論
一、華生的心理發展理論
二、斯金納的心理發展理論
三、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
第三節 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
一、心理發展
二、影響個體發展的因素
三、個體認知發展的階段
四、皮亞傑理論的貢獻和局限
第四節 維果斯基的心理發展理論
一、社會文化曆史發展理論
二、心理發展及其原因
三、關於教學與發展的關係
四、維果斯基與皮亞傑理論的比較
第五節 其他心理發展理論
一、信息加工理論
二、生態係統理論
三、進化發展心理學
本章小結
復習思考題
第三章 胎兒發展
第一節 胎兒的形成和發育
一、受精卵的形成
二、胎兒的生長發育
三、分娩
第二節 胎兒發育的影響因素
一、遺傳因素
二、母親因素
……
第四章 嬰兒心理發展
第五章 幼兒心理發展
第六章 小學兒童心理發展
第七章 青少年心理發展
第八章 成年初期的心理發展
第九章 成年中期的心理發展
第十章 成年後期的心理發展
附錄A發展心理學實驗項目
附錄B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3)同伴交往促進兒童認知能力的發展
同伴交往為兒童提供瞭大量的同伴交流、直接教導、協商、討論的機會,兒童常在一起探索物體的多種用途或問題的多種解決方式,他們分享知識經驗、相互模仿、學習,這些都有助於兒童豐富認知,發展自己的思考、操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同伴交往有助於兒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發展
兒童通過與同伴的比較進行自我認知。同伴的行為和活動就像一麵“鏡子”,為兒童提供自我評價的參照,使兒童能夠通過對照更好地認識自己,對自身的能力做齣判斷。
良好的同伴關係也可以促進人格的健康發展,甚至在兒童處於不利處境下,可以抵消不良處境對其發展的影響。對離群索居的猴子的研究錶明:夥伴間的接觸可以抵消親子關係中對兒童的某些不利方麵。盡管幼猴被剝奪瞭母猴照料的機會,但隻要他們在“幼年”同其他的幼猴有充分接觸和玩耍的機會,它們的發育是正常的。安娜·弗洛伊德和唐(Anna Freud& Sophie Dan,1951)的報告也證實瞭這一點:在“二戰”期間,有6個兒童的父母都被納粹分子殺害,他們被關在集中營內長到3歲。這期間他們很少得到成人照顧,幾乎是彼此相互照顧著長大的,形成瞭深厚的、持久的依戀情感。他們沒有一個人有缺陷或是精神病患者,成年後均成為正常的社會成員。
2.同伴交往的影響因素
(1)早期親子交往的經驗
親子關係對今後的同伴關係有預告和定型的作用,而新近的觀點則認為二者是相互影響的。兒童在與父母的交往過程中不但練習著社交方式,而且發現自己的行為可以引起父母的反應,由此獲得一種最初的“自我肯定”的概念。這種概念是兒童將來自信心和自尊感的基礎,也是其同伴交往積極、健康發展的先決條件之一。有研究指齣,嬰兒最初的同伴交往行為,幾乎都是來自於更早些與父母的交往。比如嬰兒第一次對成人微笑和發聲之後的2個月,在同伴交往中纔開始齣現相同的行為。
(2)兒童自身的特徵
兒童自身的身心特徵一方麵製約著同伴對他們的態度和接納程度,另一方麵也決定著他們自身在交往中的行為方式。首先,性彆、長相、年齡等生理因素以及姓名,影響著兒童被同伴選擇和接納的程度。其次,兒童的氣質、情感、能力、性格等影響著他們對同伴的態度和交往中的行為特徵,由此影響同伴對他們的反應和其在同伴中的關係類型。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其在交往中的積極主動性、交往行為及交往技能。
(3)活動材料和活動性質
活動材料,特彆是玩具,是幼兒同伴交往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影響因素,兒童之間的交往大多圍繞玩具而發生。在沒有玩具或有少量玩具的情況下,兒童經常發生爭搶、攻擊等消極交往行為;而在有大玩具,如滑梯、攀登架、中型積木等的條件下,兒童之間傾嚮於發生輪流、分享、閤作等積極、友好的交往行為。
……
前言/序言
筆者在從事發展心理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的二十多年中,對發展心理學的教學有一些體會和感悟。有的教材數據陳舊,缺乏時代性;有的教材知識點介紹得過於筒略,教學中需補充一些材料,如較為經典的實驗,或此類研究的源起;有的教材專業名詞隻是提及,卻沒有相應的解釋,教學中還要深入講解。綜閤以上幾點於是萌發瞭編寫本書的強烈願望。
發展心理學就是研究個體一生心理發生和發展過程中的特點和規律的科學。本書從生理發育、認知發展、人格和社會性發展三個方麵,以年齡為依據,描繪瞭人一生各個階段的心理發展的基本特點和規律。
本書的第一個特色是盡量反映近年來發展心理學的最新研究成果。一方麵是理論上的新進展,例如,在第一章介紹瞭“微觀發生法”,在第二章介紹瞭“生態係統理論”和“進化發展心理學”,在第九章介紹瞭“夏埃的智力理論”、“古爾德的人格理論”。另一方麵是關於具體發展內容的新成果,例如,貝拉吉恩采用違反預期範式所作的研究,哈裏斯關於兒童對混閤情緒的認識的研究,我國關於校園欺侮的一些研究等。
本書的第二個特色是引用瞭反映我國兒童心理發展的新數據,為兒童發展提供瞭可以參考的依據和標準。例如,嬰幼兒生理發育的數據來自2005年中國九市七歲以下兒童體格發育調查,中小學生生理發育的數據來自最新的2010年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報告。
本書的第三個特色是設立瞭“閱讀欄”。該“閱讀欄”不是為某一類內容設立的,而是根據編寫需要設立,它們有的是教育建議,有的是重要內容的拓展,有的是經典研究方法的詳細介紹,等等。其目的是挖掘教材的廣度和深度,拓展學生的視野。
本書是集體勞動的結晶。全書由劉愛書負責擬定寫作框架,龐愛蓮為本書的框架提供瞭很,好的建議。各章編寫分工為:劉愛書編寫瞭第一章的第一節和第三節、第二章、第四章和附錄“發展心理學實驗”,張修竹編寫瞭第三章和第五章,田誌鵬編寫瞭第六章和第七章,龐愛蓮編寫瞭第一章的第二節和第四節、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全書由劉愛書和龐愛蓮負責統稿。
探尋心智成長的奧秘:發展心理學視角下的個體生命旅程 本書是一部深入探討個體從生命之初到衰老凋零,在不同年齡階段心理發展規律的著作。它旨在為讀者揭示人類心智在時空中演變的軌跡,理解成長過程中那些悄然發生卻又至關重要的變化,以及影響這些變化的多元因素。我們並非試圖呈現一本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而是聚焦於發展心理學這一核心領域,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和生動的案例分析,勾勒齣個體心理發展的主要脈絡和關鍵轉摺點。 第一部分:發展的基石——生命的起點與早期奠基 本書的開篇,我們將目光投嚮生命的最初階段。從受孕的那一刻起,個體就已經踏上瞭漫長而復雜的發展之旅。胎兒期心理發展,這一常常被忽視的時期,在本書中占據著重要的篇幅。我們探討瞭胎兒的感知能力,例如對聲音和震動的反應,以及母體情緒和生活習慣對胎兒早期發展的潛在影響。這並非是對神秘體驗的揣測,而是基於大量科學研究的客觀呈現,強調瞭早期環境對基因錶達和神經係統構建的奠基作用。 緊接著,我們將深入嬰兒期(0-2歲)。這一時期是人類發展最為迅速的階段之一。本書將詳細解析嬰兒的感知發展,包括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如何從模糊到清晰,以及它們如何協同工作,幫助嬰兒認識世界。運動技能的發展,從抬頭、翻身、坐、爬到站立、行走,每一個裏程碑式的進步都與嬰兒的認知發展息息相關。我們將探討這些運動技能的齣現如何促進嬰兒對空間的理解、對因果關係的初步認識。 在情感和認知發展方麵,嬰兒期的關鍵在於依戀關係的建立。本書將細緻闡述依戀理論,介紹不同類型的依戀模式(安全型、迴避型、焦慮/矛盾型、混亂型),以及這些模式如何影響個體日後的人際關係和情緒調控。同時,我們還將關注嬰兒的認知發展,例如對客體永恒性的理解、語言的萌芽,以及通過觀察和模仿學習新技能的過程。本書將避免簡單羅列理論,而是通過典型的研究案例,比如哈洛的恒河猴實驗,以及陌生情境實驗,來生動說明依戀理論的核心觀點。 第二部分:童年的探索——認知、社會與人格的塑造 隨著兒童進入幼兒期(2-6歲),他們的世界變得更加廣闊,探索的腳步也更加堅定。本書將重點關注幼兒期認知發展的顯著特點,包括前運算思維的特徵,如自我中心、不可逆性、泛靈論等。我們將通過皮亞傑的經典實驗,如三山任務、守恒任務,來解釋這些思維特點是如何在兒童身上體現的。同時,語言能力的大爆發也是幼兒期的一大亮點,我們將探討詞匯習得、句子結構的形成,以及語言在兒童思維發展中的作用。 在社會性發展方麵,幼兒期是遊戲的重要時期。閤作性遊戲、平行遊戲、獨自遊戲等不同形式的遊戲,不僅是兒童娛樂的方式,更是他們學習社交規則、發展閤作能力、理解他人意圖的重要途徑。本書將分析遊戲與兒童社會認知發展之間的緊密聯係。此外,自我意識的萌芽,包括性彆認同的初步形成、情緒錶達和管理的學習,以及道德感的初步發展,都將在這一部分得到深入探討。 進入童年期(6-12歲),兒童進入瞭具體運算思維階段。他們的思維開始變得更具邏輯性和係統性,能夠理解守恒、分類、排序等概念。本書將詳細解析這些思維能力的轉變,以及它們如何影響兒童在學習中的錶現。在社會性發展上,兒童的友誼網絡開始形成,同伴交往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我們將探討友誼的形成、維持以及在兒童心理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同時,學校環境的影響,以及兒童如何適應學校生活,學習紀律和規則,也是本部分探討的重點。 此外,學習策略的形成、成就動機的發展,以及自我評價的建構,都將在童年期得到進一步發展。本書將關注兒童如何逐漸形成自己的學習方法,如何被成功和失敗所激勵,以及他們如何根據他人的反饋和自身的經驗來評價自己。 第三部分:青春的陣痛與獨立的曙光——青少年期的轉型 青少年期(12-18歲)是人生中一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轉型期。本書將深入分析青少年期在生理、認知、社會性和人格方麵發生的劇烈變化。生理的成熟,特彆是第二性徵的齣現,不僅僅是身體的變化,它對青少年的自我認知和心理狀態有著深遠的影響。 在認知發展上,青少年開始進入形式運算思維階段,他們能夠進行抽象思維、假設推理和邏輯辯論。本書將探討這些認知能力的提升如何幫助青少年進行更復雜的思考,理解更抽象的概念,並開始形成自己的世界觀。理想主義的興起,以及對社會問題的關注,也常常是這一時期認知發展的重要錶現。 社會性發展方麵,同伴群體的影響力達到頂峰。青少年在選擇朋友、形成價值觀方麵,往往受到同伴的影響。本書將探討同伴交往的特點,包括群體認同、領導者與追隨者關係,以及同伴壓力如何影響青少年的行為。同時,傢庭關係也在發生變化,青少年尋求更多的獨立和自主,與父母的關係可能齣現衝突,但也可能走嚮更成熟的閤作。 自我同一性的探索是青少年期核心的任務。本書將詳細闡述埃裏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重點關注“同一性對角色混亂”的衝突,以及青少年如何通過嘗試不同的角色、價值觀和目標來建立清晰的自我認同。情感的波動、冒險行為的齣現,以及風險評估能力的不足,也是青少年期需要關注的重要方麵。我們將探討這些現象背後的心理機製,並強調傢長和教育者如何應對。 第四部分:成年的責任與成熟——個體生命的中堅力量 成年早期(18-40歲),個體通常麵臨著學業、職業、婚姻、傢庭等重要的人生抉擇。本書將探討這一時期親密關係的建立,包括愛情的選擇、婚姻的經營,以及建立穩定、健康的伴侶關係的重要性。職業生涯的規劃與發展,也是成年早期的重要課題。我們將關注個體如何在工作中找到意義,實現自我價值,以及如何應對職業倦怠和發展挑戰。 在認知發展上,成年早期個體思維更加成熟,應用性知識和實踐智慧得到發展。他們能夠更好地運用自己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並在工作和生活中積纍寶貴的經驗。情緒的穩定性和自我調節能力也得到提升。 成年中期(40-65歲),個體進入瞭事業和傢庭的中堅時期。這一時期,“繁衍”的議題變得更加突齣,不僅指養育後代,也包括在工作、社區中貢獻自己的經驗和智慧,為下一代創造更好的條件。本書將探討中年的職業發展,可能麵臨的“中年危機”,以及如何進行職業轉型。 身體和心理的衰老跡象開始顯現,但本書將更側重於如何積極應對這些變化,保持身心健康。對人生意義的重新審視,以及對過去的迴顧和未來的規劃,也是中年期重要的心理任務。“代溝”的挑戰,以及如何與成年子女建立新的關係模式,也將是探討的內容。 第五部分:晚年的智慧與迴顧——生命旅程的終點與傳承 成年晚期(65歲以後),個體進入瞭人生的“收獲期”。本書將重點關注晚年心理發展的特點,包括身體機能的衰退,但同時也要看到老年人豐富的社會經驗和人生智慧。“自我整閤對絕望”的衝突是晚年期的核心任務,即如何迴顧一生,接受自己的經曆,並在生命的最後階段找到平靜和滿足。 社會角色的轉變,如退休,可能帶來失落感,但也提供瞭發展新興趣、參與新活動的機會。社會支持係統的重要性在晚年更加凸顯,包括傢庭、朋友和社區的支持。對死亡的認知和態度的轉變,也是晚年心理發展的重要方麵。本書將以尊重和理解的態度,探討老年人如何麵對生命的終結,以及如何實現有尊嚴的晚年生活。 貫穿全書的主題:發展的影響因素 在探討不同年齡階段心理發展的同時,本書始終強調影響個體發展的多元因素。我們將深入分析遺傳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即“先天”與“後天”如何共同塑造個體。文化背景、社會經濟地位、傢庭教養方式、教育經曆、重大生活事件等,都將在不同章節中被提及,並分析它們對個體發展軌跡的獨特影響。 我們並非試圖提供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發展藍圖,而是鼓勵讀者認識到個體發展的獨特性和多樣性。通過對發展心理學知識的梳理和呈現,我們希望幫助讀者更深刻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更清晰地認識到生命成長的軌跡,以及在不同人生階段所麵臨的挑戰與機遇。 本書的價值與意義 本書旨在為教育工作者、心理學專業學生、傢長以及所有對人類發展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入的視角。它不僅僅是一部學術著作,更是一份對生命曆程的敬畏與探索。通過本書,我們希望激發讀者對自我成長的反思,對他人發展的理解,以及對生命價值的感悟。我們相信,瞭解發展心理學,就是更瞭解生命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