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从受精卵形成的那一刻起,人生长河就开始了奔腾不息的流淌,时而宽广,时而曲折,时而波涛汹涌,时而静静流逝。发展心理学就是研究个体一生心理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普通高校“十二五”规划教材·教育学系列:发展心理学》从生理发育、认知发展、人格和社会性发展三个方面描绘了人一生心理发展的历程,较为全面地介绍了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既有各种经典理论,又有近些年颇有影响的新理论,同时也在相应章节介绍了用于阐明具体心理发展问题的微型理论。
《普通高校“十二五”规划教材·教育学系列:发展心理学》的突出特点是介绍了个体心理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不仅关注国外的热点研究,还特别重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儿童心理发展研究中的新进展,搜集能反映我国当代儿童心理发展的新数据。“阅读栏”则介绍了一些有趣的研究成果、经典研究的具体细节、发生率较高的心理障碍、促进个体发展的教育建议等,以增强《普通高校“十二五”规划教材·教育学系列:发展心理学》的趣味性,拓展读者的视野。
《普通高校“十二五”规划教材·教育学系列:发展心理学》集学术性和应用性于一体,既可作为“发展心理学”或“儿童发展心理学”学科的教学用书,又可供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和相关专业人员阅读、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发展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发展
一、发展心理学
三、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第二节 心理发展基本规律
一、天性与教养
一、连续性和阶段性
三、主动性与被动性
四、普遍性和差异性
五、关键期、敏感期
第三节 发展心理学的发展
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与演变
一、从儿童心理学到毕生发展心理学的进步
三、西方发展心理学的进展与趋势
四、发展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
第四节 发展心理学研究设计的主要类型
一、纵向研究
一、横断研究
三、序列研究
四、微观发生法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二章 个体心理发展理论
第一节 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第二节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理论
一、华生的心理发展理论
二、斯金纳的心理发展理论
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第三节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一、心理发展
二、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
三、个体认知发展的阶段
四、皮亚杰理论的贡献和局限
第四节 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一、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二、心理发展及其原因
三、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四、维果斯基与皮亚杰理论的比较
第五节 其他心理发展理论
一、信息加工理论
二、生态系统理论
三、进化发展心理学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三章 胎儿发展
第一节 胎儿的形成和发育
一、受精卵的形成
二、胎儿的生长发育
三、分娩
第二节 胎儿发育的影响因素
一、遗传因素
二、母亲因素
……
第四章 婴儿心理发展
第五章 幼儿心理发展
第六章 小学儿童心理发展
第七章 青少年心理发展
第八章 成年初期的心理发展
第九章 成年中期的心理发展
第十章 成年后期的心理发展
附录A发展心理学实验项目
附录B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3)同伴交往促进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
同伴交往为儿童提供了大量的同伴交流、直接教导、协商、讨论的机会,儿童常在一起探索物体的多种用途或问题的多种解决方式,他们分享知识经验、相互模仿、学习,这些都有助于儿童丰富认知,发展自己的思考、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同伴交往有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儿童通过与同伴的比较进行自我认知。同伴的行为和活动就像一面“镜子”,为儿童提供自我评价的参照,使儿童能够通过对照更好地认识自己,对自身的能力做出判断。
良好的同伴关系也可以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甚至在儿童处于不利处境下,可以抵消不良处境对其发展的影响。对离群索居的猴子的研究表明:伙伴间的接触可以抵消亲子关系中对儿童的某些不利方面。尽管幼猴被剥夺了母猴照料的机会,但只要他们在“幼年”同其他的幼猴有充分接触和玩耍的机会,它们的发育是正常的。安娜·弗洛伊德和唐(Anna Freud& Sophie Dan,1951)的报告也证实了这一点:在“二战”期间,有6个儿童的父母都被纳粹分子杀害,他们被关在集中营内长到3岁。这期间他们很少得到成人照顾,几乎是彼此相互照顾着长大的,形成了深厚的、持久的依恋情感。他们没有一个人有缺陷或是精神病患者,成年后均成为正常的社会成员。
2.同伴交往的影响因素
(1)早期亲子交往的经验
亲子关系对今后的同伴关系有预告和定型的作用,而新近的观点则认为二者是相互影响的。儿童在与父母的交往过程中不但练习着社交方式,而且发现自己的行为可以引起父母的反应,由此获得一种最初的“自我肯定”的概念。这种概念是儿童将来自信心和自尊感的基础,也是其同伴交往积极、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有研究指出,婴儿最初的同伴交往行为,几乎都是来自于更早些与父母的交往。比如婴儿第一次对成人微笑和发声之后的2个月,在同伴交往中才开始出现相同的行为。
(2)儿童自身的特征
儿童自身的身心特征一方面制约着同伴对他们的态度和接纳程度,另一方面也决定着他们自身在交往中的行为方式。首先,性别、长相、年龄等生理因素以及姓名,影响着儿童被同伴选择和接纳的程度。其次,儿童的气质、情感、能力、性格等影响着他们对同伴的态度和交往中的行为特征,由此影响同伴对他们的反应和其在同伴中的关系类型。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其在交往中的积极主动性、交往行为及交往技能。
(3)活动材料和活动性质
活动材料,特别是玩具,是幼儿同伴交往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儿童之间的交往大多围绕玩具而发生。在没有玩具或有少量玩具的情况下,儿童经常发生争抢、攻击等消极交往行为;而在有大玩具,如滑梯、攀登架、中型积木等的条件下,儿童之间倾向于发生轮流、分享、合作等积极、友好的交往行为。
……
前言/序言
笔者在从事发展心理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二十多年中,对发展心理学的教学有一些体会和感悟。有的教材数据陈旧,缺乏时代性;有的教材知识点介绍得过于筒略,教学中需补充一些材料,如较为经典的实验,或此类研究的源起;有的教材专业名词只是提及,却没有相应的解释,教学中还要深入讲解。综合以上几点于是萌发了编写本书的强烈愿望。
发展心理学就是研究个体一生心理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本书从生理发育、认知发展、人格和社会性发展三个方面,以年龄为依据,描绘了人一生各个阶段的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
本书的第一个特色是尽量反映近年来发展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一方面是理论上的新进展,例如,在第一章介绍了“微观发生法”,在第二章介绍了“生态系统理论”和“进化发展心理学”,在第九章介绍了“夏埃的智力理论”、“古尔德的人格理论”。另一方面是关于具体发展内容的新成果,例如,贝拉吉恩采用违反预期范式所作的研究,哈里斯关于儿童对混合情绪的认识的研究,我国关于校园欺侮的一些研究等。
本书的第二个特色是引用了反映我国儿童心理发展的新数据,为儿童发展提供了可以参考的依据和标准。例如,婴幼儿生理发育的数据来自2005年中国九市七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调查,中小学生生理发育的数据来自最新的201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
本书的第三个特色是设立了“阅读栏”。该“阅读栏”不是为某一类内容设立的,而是根据编写需要设立,它们有的是教育建议,有的是重要内容的拓展,有的是经典研究方法的详细介绍,等等。其目的是挖掘教材的广度和深度,拓展学生的视野。
本书是集体劳动的结晶。全书由刘爱书负责拟定写作框架,庞爱莲为本书的框架提供了很,好的建议。各章编写分工为:刘爱书编写了第一章的第一节和第三节、第二章、第四章和附录“发展心理学实验”,张修竹编写了第三章和第五章,田志鹏编写了第六章和第七章,庞爱莲编写了第一章的第二节和第四节、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全书由刘爱书和庞爱莲负责统稿。
探寻心智成长的奥秘:发展心理学视角下的个体生命旅程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讨个体从生命之初到衰老凋零,在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发展规律的著作。它旨在为读者揭示人类心智在时空中演变的轨迹,理解成长过程中那些悄然发生却又至关重要的变化,以及影响这些变化的多元因素。我们并非试图呈现一本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而是聚焦于发展心理学这一核心领域,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生动的案例分析,勾勒出个体心理发展的主要脉络和关键转折点。 第一部分:发展的基石——生命的起点与早期奠基 本书的开篇,我们将目光投向生命的最初阶段。从受孕的那一刻起,个体就已经踏上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之旅。胎儿期心理发展,这一常常被忽视的时期,在本书中占据着重要的篇幅。我们探讨了胎儿的感知能力,例如对声音和震动的反应,以及母体情绪和生活习惯对胎儿早期发展的潜在影响。这并非是对神秘体验的揣测,而是基于大量科学研究的客观呈现,强调了早期环境对基因表达和神经系统构建的奠基作用。 紧接着,我们将深入婴儿期(0-2岁)。这一时期是人类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之一。本书将详细解析婴儿的感知发展,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如何从模糊到清晰,以及它们如何协同工作,帮助婴儿认识世界。运动技能的发展,从抬头、翻身、坐、爬到站立、行走,每一个里程碑式的进步都与婴儿的认知发展息息相关。我们将探讨这些运动技能的出现如何促进婴儿对空间的理解、对因果关系的初步认识。 在情感和认知发展方面,婴儿期的关键在于依恋关系的建立。本书将细致阐述依恋理论,介绍不同类型的依恋模式(安全型、回避型、焦虑/矛盾型、混乱型),以及这些模式如何影响个体日后的人际关系和情绪调控。同时,我们还将关注婴儿的认知发展,例如对客体永恒性的理解、语言的萌芽,以及通过观察和模仿学习新技能的过程。本书将避免简单罗列理论,而是通过典型的研究案例,比如哈洛的恒河猴实验,以及陌生情境实验,来生动说明依恋理论的核心观点。 第二部分:童年的探索——认知、社会与人格的塑造 随着儿童进入幼儿期(2-6岁),他们的世界变得更加广阔,探索的脚步也更加坚定。本书将重点关注幼儿期认知发展的显著特点,包括前运算思维的特征,如自我中心、不可逆性、泛灵论等。我们将通过皮亚杰的经典实验,如三山任务、守恒任务,来解释这些思维特点是如何在儿童身上体现的。同时,语言能力的大爆发也是幼儿期的一大亮点,我们将探讨词汇习得、句子结构的形成,以及语言在儿童思维发展中的作用。 在社会性发展方面,幼儿期是游戏的重要时期。合作性游戏、平行游戏、独自游戏等不同形式的游戏,不仅是儿童娱乐的方式,更是他们学习社交规则、发展合作能力、理解他人意图的重要途径。本书将分析游戏与儿童社会认知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此外,自我意识的萌芽,包括性别认同的初步形成、情绪表达和管理的学习,以及道德感的初步发展,都将在这一部分得到深入探讨。 进入童年期(6-12岁),儿童进入了具体运算思维阶段。他们的思维开始变得更具逻辑性和系统性,能够理解守恒、分类、排序等概念。本书将详细解析这些思维能力的转变,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儿童在学习中的表现。在社会性发展上,儿童的友谊网络开始形成,同伴交往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我们将探讨友谊的形成、维持以及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同时,学校环境的影响,以及儿童如何适应学校生活,学习纪律和规则,也是本部分探讨的重点。 此外,学习策略的形成、成就动机的发展,以及自我评价的建构,都将在童年期得到进一步发展。本书将关注儿童如何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如何被成功和失败所激励,以及他们如何根据他人的反馈和自身的经验来评价自己。 第三部分:青春的阵痛与独立的曙光——青少年期的转型 青少年期(12-18岁)是人生中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转型期。本书将深入分析青少年期在生理、认知、社会性和人格方面发生的剧烈变化。生理的成熟,特别是第二性征的出现,不仅仅是身体的变化,它对青少年的自我认知和心理状态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认知发展上,青少年开始进入形式运算思维阶段,他们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假设推理和逻辑辩论。本书将探讨这些认知能力的提升如何帮助青少年进行更复杂的思考,理解更抽象的概念,并开始形成自己的世界观。理想主义的兴起,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也常常是这一时期认知发展的重要表现。 社会性发展方面,同伴群体的影响力达到顶峰。青少年在选择朋友、形成价值观方面,往往受到同伴的影响。本书将探讨同伴交往的特点,包括群体认同、领导者与追随者关系,以及同伴压力如何影响青少年的行为。同时,家庭关系也在发生变化,青少年寻求更多的独立和自主,与父母的关系可能出现冲突,但也可能走向更成熟的合作。 自我同一性的探索是青少年期核心的任务。本书将详细阐述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重点关注“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的冲突,以及青少年如何通过尝试不同的角色、价值观和目标来建立清晰的自我认同。情感的波动、冒险行为的出现,以及风险评估能力的不足,也是青少年期需要关注的重要方面。我们将探讨这些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并强调家长和教育者如何应对。 第四部分:成年的责任与成熟——个体生命的中坚力量 成年早期(18-40岁),个体通常面临着学业、职业、婚姻、家庭等重要的人生抉择。本书将探讨这一时期亲密关系的建立,包括爱情的选择、婚姻的经营,以及建立稳定、健康的伴侣关系的重要性。职业生涯的规划与发展,也是成年早期的重要课题。我们将关注个体如何在工作中找到意义,实现自我价值,以及如何应对职业倦怠和发展挑战。 在认知发展上,成年早期个体思维更加成熟,应用性知识和实践智慧得到发展。他们能够更好地运用自己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在工作和生活中积累宝贵的经验。情绪的稳定性和自我调节能力也得到提升。 成年中期(40-65岁),个体进入了事业和家庭的中坚时期。这一时期,“繁衍”的议题变得更加突出,不仅指养育后代,也包括在工作、社区中贡献自己的经验和智慧,为下一代创造更好的条件。本书将探讨中年的职业发展,可能面临的“中年危机”,以及如何进行职业转型。 身体和心理的衰老迹象开始显现,但本书将更侧重于如何积极应对这些变化,保持身心健康。对人生意义的重新审视,以及对过去的回顾和未来的规划,也是中年期重要的心理任务。“代沟”的挑战,以及如何与成年子女建立新的关系模式,也将是探讨的内容。 第五部分:晚年的智慧与回顾——生命旅程的终点与传承 成年晚期(65岁以后),个体进入了人生的“收获期”。本书将重点关注晚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包括身体机能的衰退,但同时也要看到老年人丰富的社会经验和人生智慧。“自我整合对绝望”的冲突是晚年期的核心任务,即如何回顾一生,接受自己的经历,并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找到平静和满足。 社会角色的转变,如退休,可能带来失落感,但也提供了发展新兴趣、参与新活动的机会。社会支持系统的重要性在晚年更加凸显,包括家庭、朋友和社区的支持。对死亡的认知和态度的转变,也是晚年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本书将以尊重和理解的态度,探讨老年人如何面对生命的终结,以及如何实现有尊严的晚年生活。 贯穿全书的主题:发展的影响因素 在探讨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同时,本书始终强调影响个体发展的多元因素。我们将深入分析遗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即“先天”与“后天”如何共同塑造个体。文化背景、社会经济地位、家庭教养方式、教育经历、重大生活事件等,都将在不同章节中被提及,并分析它们对个体发展轨迹的独特影响。 我们并非试图提供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蓝图,而是鼓励读者认识到个体发展的独特性和多样性。通过对发展心理学知识的梳理和呈现,我们希望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更清晰地认识到生命成长的轨迹,以及在不同人生阶段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本书的价值与意义 本书旨在为教育工作者、心理学专业学生、家长以及所有对人类发展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它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份对生命历程的敬畏与探索。通过本书,我们希望激发读者对自我成长的反思,对他人发展的理解,以及对生命价值的感悟。我们相信,了解发展心理学,就是更了解生命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