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学译丛:唐代的道教与天师道

道教学译丛:唐代的道教与天师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小林正美 著,王皓月,李之美 译
图书标签:
  • 道教
  • 天师道
  • 唐代
  • 宗教研究
  • 历史
  • 文化
  • 译丛
  • 道教经典
  • 中国哲学
  • 宗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齐鲁书社
ISBN:9787533328153
版次:1
商品编码:1131161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道教学译丛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道教学译丛:唐代的道教与天师道》在日文版原著内容之外,還新收錄了筆者兩篇論文作為補論,即《唐代道教大洞三景弟子與大洞法師的法位的形成》(載東方學會,《東方學》第百十五輯2008年1月)和《關於(昇玄經)、(太上洞玄靈寶中和經)和(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的編纂順序)(載早稻田大學東洋哲學會,《東洋の思想と宗教》第二十七號2010年3月)。《唐代道教大洞三景弟子與大洞法師法位的形成》是對本書第二章“天師道的受法教程與道士的位階制度”進行補充說明的論文。該論文中,具體解明了作為上清派道士的法位的“大洞三景弟子”與“大洞法師”成為天師道道士法位的經過,以及梁代天師道位階制度中最高位的“大洞三景弟子”與“大洞法師”在唐代天師道位階制度中被降低一級的理由。還有,《關於(昇玄經)、(太上洞玄靈寶中和經)和(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的編纂順序》對第四章關於《昇玄經》的編纂者和編纂年代的結論進行了進一步的驗證。該論文中,用實證的方法明示了《昇玄經》的編纂年代。

作者简介

  小林正美(KOBAYASHI Masayoshi),1943年生,现任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学术院教授,文学博士(早稻田大学)。1983~1985年为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专著有《六朝道教史研究》(创文社,1990年,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中文版])、《六朝佛教思想研究》(创文社,1993年)、《中国的道教》(创文社,1998年;齐鲁书社,2010年[中文版])、《唐代的道教与天师道》(知泉书馆,2003年),编著有《道教斋法仪礼的思想史研究》(知泉书馆,2006年),并发表有多篇关于佛教、道教的论文。

目录

總序
凡例
前言
第一章 唐代的道教教團與天師道
一、前言
二、唐代道士的位階制度
三、“道家”、“道教”、“黄巾”與天師道
四、道教的教團組織
五、結語

第二章 天師道的受法教程與道士的位階制度
一、前言
二、梁代初期天師道道士的受法教程
三、天師道的受法教程與三洞四輔說
四、梁代初期天師道中的三洞經法的傳授
五、南齊末梁初的天師道道士的法位
六、梁代末期天師道的受法教程與道士的法位
七、唐朝、北宋初期的天師道的受法教程與道士的法位
八、結語

第三章 經籐傳授中的三師說與上清經籐傳授譜系的形成
一、前言
二、經錄傳授中三師(度師、籍師和經師)的概念
三、《洞玄靈寶三師記》中上清大法的傳授譜系
四、李渤《真系》的創作意圖
五、陳子昂的潘師正碑
六、結語

第四章 《昇玄經》的編纂與昇玄法師
一、前言
二、《昇玄經》的成書年代
三、《昇玄經》的編纂者與天師道
四、《昇玄經》中所載的道佛二教融合論
五、《昇玄經》的傳授與昇玄法師
六、結語
補論一 唐代道教大洞三景弟子與大洞法師法位的形成
一、前言
二、上清派的大洞三景弟子與大洞法師及傳授儀
三、梁代天師道教團中大洞三景弟子與大洞法師
四、唐代天師道教團中大洞三景弟子與大洞法師
五、傳授儀與三師(度師、籍師、經師)
六、結語
補論二 關於《昇玄經》、《太上洞玄靈寶中和經》和
《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的編纂順序
一、前言
二、《昇玄經》與《中和經》成書時間的先後
三、《中和經》與《天師教戒科經》成書時間的先後
四、結語
結語
後記
中文版後記
叢書後記
《道教学译丛:唐代的道教与天师道》 引言 唐代,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思想、宗教大融合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中,道教作为中华本土的宗教,其发展演变与社会政治、文化思潮、民众信仰交织在一起,呈现出复杂而多元的面貌。特别是“天师道”这一脉,历经数百年风雨,在唐代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与挑战,其教义、组织、实践以及与世俗权力的互动,都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宗教格局,并为后世道教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本书《道教学译丛:唐代的道教与天师道》旨在深入挖掘唐代道教,尤其是天师道的历史文献与考古资料,对其进行细致的梳理与解读。本书并非对所有唐代道教现象的笼统概括,而是聚焦于天师道这一特定道派,分析其在唐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具体形态,以及其在政治、社会、文化层面的多重作用。通过对史料的严谨考证与学界前沿研究成果的吸收,本书力求呈现一个真实、立体、 nuanced 的唐代天师道形象。 第一章:唐代道教的总览与天师道的渊源 本章首先为读者勾勒出唐代道教的整体发展脉络。唐代统治者对道教表现出极大的尊崇,唐高祖李渊追认老子为祖先,唐太宗李世民尊道教为国教,玄宗李隆基更是对道教的推广不遗余力。这种官方的扶持为道教在唐代的兴盛提供了沃土。我们将考察道教在唐代社会各阶层的传播情况,从皇室贵族到文人仕子,再到普通百姓,道教信仰如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接着,本章将重点追溯天师道的历史渊源。天师道,作为早期道教的重要流派,起源于东汉末年张道陵在蜀地的创立。其“五斗米道”的名称,以及“二十四治”的组织形式,都标志着早期道教系统化的开始。我们将梳理天师道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特别是其在南方地区的传播与演变,为理解其在唐代的出现与发展奠定基础。这一部分将强调天师道早期教义的特点,如对“道”的理解、成仙的观念、斋醮仪式等方面,并探讨其在民间信仰中的根基。 第二章:唐代天师道的组织与地域分布 唐代天师道的组织形态,相较于其早期,呈现出更为复杂和多元的特点。本章将深入探讨唐代天师道的组织结构。不同于早期以“治”为单位的松散组织,唐代的天师道在某些地区或时期,可能出现了更为集中的管理模式。我们考察其内部的传授体系、师徒关系、以及管理机构的设置。特别是,我们将关注“嗣师”制度在唐代的发展,以及这种制度对天师道传承和发展的影响。 同时,本章也将分析唐代天师道的地域分布。天师道并非在全国范围内均匀分布,其在不同地域的发展存在显著差异。我们将重点考察天师道在四川、江南、以及北方地区的传播情况。四川作为天师道的发源地,在唐代是否仍然是其重要的活动中心?江南地区,特别是东晋以来道教文化的繁荣,对天师道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北方地区,与中原文化的交融,又使得天师道的面貌呈现出何种特征?本章将通过分析相关史料,如碑刻、地方志、寺观记录等,来呈现唐代天师道的地域分布图景。 第三章:唐代天师道的教义演变与实践 在教义层面,唐代天师道并非一成不变。本章将聚焦于天师道在唐代教义的演变。我们将考察其对早期道教经典的继承与发展,如《太平经》、《老子想尔注》等经典在唐代的影响。同时,我们也将探讨唐代天师道可能吸收的其他思想资源,例如佛教的某些概念,以及民间信仰中的元素。这一部分的讨论将侧重于天师道如何理解“道”、“仙”、“功德”、“业报”等核心概念,以及这些理解如何在唐代的社会语境下得到体现。 除了教义,本章还将详细阐述唐代天师道的宗教实践。斋醮仪式作为道教的核心实践之一,在唐代天师道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我们考察其仪式的程序、内容、以及功能,例如祈福、禳灾、度人等。同时,我们也将关注符箓、丹药、房中术等修行方法在唐代天师道中的地位和演变。这些实践活动不仅是天师道信徒修行的途径,也是其与世俗社会互动的重要媒介。本章将努力区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天师道在实践上的差异,避免将统一的概念强加于复杂的历史现实。 第四章:唐代天师道与政治权力的互动 唐代道教与政治权力的关系,是研究唐代道教史不可或缺的维度。本章将深入探讨唐代天师道如何与政治权力发生互动。我们将考察历代唐朝皇帝对天师道的态度,以及这种态度对天师道发展的影响。例如,是否有一些唐代皇帝对天师道表现出特别的青睐,甚至给予其官方认可或支持? 同时,本章也将分析天师道内部的政治倾向。是否有一些天师道的领袖或信徒积极参与政治活动,或利用宗教影响力影响政治?我们将考察天师道在社会动荡时期,如安史之乱等事件中的表现,以及其如何卷入或应对这些政治变局。此外,我们还将探讨天师道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例如其在地方社会中的组织功能,以及其与地方官员的关系。这种互动关系,既可能带来天师道的兴盛,也可能招致其面临的挑战与压制。 第五章:唐代天师道与社会文化 唐代天师道的传播与发展,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社会文化。本章将从多个角度展现这种影响。首先,我们将考察唐代文学艺术中出现的与天师道相关的元素。例如,诗歌、散文、绘画等艺术形式中,是否能够找到与天师道教义、人物、故事相关的痕迹?这些艺术作品如何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天师道的认知和接受程度? 其次,本章还将探讨天师道对民间信仰的影响。唐代天师道如何与原有的民间信仰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新的信仰模式?我们将考察其在地方神祇崇拜、节日习俗、以及婚丧嫁娶等方面的渗透。此外,我们还将分析天师道在社会伦理、道德观念方面所起的作用。其教义中的道德规范,如何影响了唐代民众的行为准则? 第六章:唐代天师道的衰落与转型 唐代天师道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随着时代的变迁,其也面临着衰落与转型的挑战。本章将分析导致唐代天师道衰落的原因。我们探讨外部因素,如佛教的复兴、会昌灭佛等事件对道教整体的冲击,以及其他道派的兴起对天师道构成的竞争。同时,我们也考察内部因素,如教义的僵化、组织的分裂、以及社会接受度的下降等。 然而,衰落并不意味着消亡。本章也将着重分析唐代天师道的转型。在面临挑战时,天师道如何调整其教义、组织和实践,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我们将探讨其如何向其他道派学习,或者如何吸收新的思想元素,以实现自身的延续与发展。特别是,我们将关注唐代晚期至五代时期,天师道在地域上的转移和教义上的重塑,为理解其在宋代的复兴与演变提供一个重要的过渡视角。 结论 本书《道教学译丛:唐代的道教与天师道》通过以上六章的详细论述,力图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唐代天师道历史图景。我们认识到,唐代天师道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复杂多元的宗教现象,其在组织、教义、实践、以及与政治、社会、文化互动的各个层面,都展现出丰富的历史内涵。本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唐代道教的发展轨迹,更能深刻揭示中国宗教史的演变规律,以及宗教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独特作用。通过对唐代天师道的深入考察,我们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种新的视角,来审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文献运用上的广度和精度,是我阅读近年来相关学术著作中最深刻的感受之一。它远非仅限于对几部核心经典的解读,而是大量征引了出土的墓志铭、地方志中的零星记载,甚至是那些流传不广的道藏残卷。这种“地毯式”的史料搜集和审视,使得他对“唐代道教”的整体面貌的重构显得格外坚实和可信。我尤其注意到,作者在辨析某些道教典籍的成书年代和流传路径时,其考证之细致,令人叹服。它让我们明白,我们今天所理解的“道教”,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在唐代这个关键的历史时期,经过无数次地方化的适应、修正和重组才形成的复杂体。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通过对细微之处的深挖,最终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立体而饱满的宗教生态图景,而非一个扁平化的概念模型。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启发,更多地在于它如何重塑了我们对“唐代”这一黄金时代的认知。我们通常将唐代视为一个开放、包容、多元的帝国,但这往往聚焦于佛教的繁荣或丝绸之路的畅通。这本书则勇敢地将目光投向了更深层、更植根于本土的“道教”力量,尤其是“天师道”的演变。作者通过对信仰如何嵌入到国家祭祀体系、地方治理结构乃至社会伦理的细致考察,揭示了一种隐性的、却又无处不在的文化基石。它促使我反思,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下,这些“非主流”的信仰是如何默默塑造着社会形态和民众心态的。这本书读完后,我感觉对唐代社会的那种“内在线条”有了更清晰的把握,它不再仅仅是诗歌与盛世的代名词,更是一个充满着复杂精神信仰博弈与融合的真实世界。这是一部让人深思、回味无穷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的开篇,仿佛一下子把我拽进了一个充满烟云缭绕的古代世界。作者对唐代社会背景的描摹极其细腻,从宫廷到民间,不同阶层对信仰的需求和理解被勾勒得栩栩如生。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史料的功力,那些看似枯燥的文献和碑刻,在他的笔下都活了过来,展现出一种鲜活的历史生命力。比如,他对“天师道”在唐初如何适应新的政治环境所做的分析,简直令人拍案叫绝。它不只是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深入挖掘了教派如何在权力更迭中寻求合法性与生存空间。阅读过程中,我不断被一些意想不到的细节所吸引,比如某个道士在特定历史事件中的微妙立场,或者某个道观的选址背后蕴含的宇宙观。整体来说,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既有宏大的历史梳理,又不乏对个体生命体验的关注,读起来酣畅淋漓,让人对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

坦白讲,我最初对这类专题研究抱有一丝担忧,害怕其过于偏僻和晦涩,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却出乎意料地具有可读性。作者并没有将自己包裹在密不透风的专业术语之中,而是用一种清晰、富有逻辑性的文笔引导读者进入复杂的议题。即便某些概念需要反复琢磨,但整体的行文脉络是流畅且引人入胜的。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他对唐代文人与道教精英之间互动关系的阐述。那种亦师亦友、相互引介的微妙关系,被作者描绘得极具画面感。读完后,我忍不住去翻阅了一些唐诗,尝试用这本书提供的视角去重新解读那些咏叹山川、求仙访道的诗句,发现它们背后隐藏的文化密码仿佛一下子被解锁了。这本书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高深的学术研究与普通爱好者的求知欲。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毋庸置疑,它提供的分析框架极其严谨和创新。我之前接触的很多关于唐代宗教史的著作,往往将道教与佛教的互动处理得相对表面化,但在这里,作者明显采用了更具穿透力的视角,去剖析两者在信仰实践、神祇谱系乃至组织结构上的深层次的相互渗透与分野。特别是在探讨“天师道”如何通过吸收本土神灵和民间信仰来固化其在地方层面的影响力时,作者构建了一套令人信服的理论模型。这种将社会学、人类学方法融入传统史学研究的尝试,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认知边界。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高倍显微镜下,观察着那些细微的文化基因是如何在历史的熔炉中发生变异和重组的。对于希望深入理解唐代宗教史,尤其是道教的地方性实践的学者或严肃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参考。

评分

补论一 唐代道教大洞三景弟子与大洞法师法位的形成

评分

这套丛书每本都买熊当不错!继续出……

评分

一、前言

评分

《金光明经》的卫世护法和忏悔思想

评分

佛教的盛行和排佛之议

评分

凉州译经和昙无谶译经集团

评分

“阿黎耶识”缘起和“如来藏”缘起

评分

三、梁代天師道教團中大洞三景弟子與大洞法師

评分

一、前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