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使用手册

中国茶使用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健康养生堂编委会,王玲,于雅婷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茶
  • 茶叶
  • 茶文化
  • 茶道
  • 饮茶
  • 泡茶
  • 茶具
  • 茶叶知识
  • 中国传统文化
  • 健康饮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53742700
版次:1
商品编码:1170560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含章·超图解系列·黄金版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208
字数:25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茶使用手册》是一部集知识性、科学性、实用性、趣味性于一体的茶百科全书,是茶入门者的教科书,是茶爱好者的锦囊宝典,也是家庭不可或缺的典藏书。真诚希望本书能成为您识茶、鉴茶、品茶、论茶的良师益友,为您的优质生活增添智慧与品位。
  
  海报:
  

内容简介

  《中国茶使用手册》涵盖了中国茶的所有门类,将茶分为绿茶、红茶、黑茶、黄茶、白茶、乌龙茶、花茶、紧压茶、花草养生茶9类,其中将花茶、紧压茶合为一章,即将全书分为8章。每章对茶的性状、功效、挑选储藏、制作工序、茶疗养生、妙用保健、茶点茶膳、鉴茶、泡茶、品茶等用文字辅以图解的方式做了介绍,让您更清晰地了解茶及与茶有关的文化。

作者简介

  王玲,广东海洋大学食品科技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科技厅科技特派员。目前主要从事食品营养与卫生、食品加工与贮藏、食品的发酵与酿造等方面的研究。近5年来在食品营养、酿造、加工等领域的国内核心及以上期刊发表科研文章20多篇,分别主持完成1项与食品营养相关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子项目和1项与食品酿造相关的广东省科技厅项目。

  

于雅婷,主任医师、高级药膳食疗师。2008 年、2012 年国家举重队奥运会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成员,领导创新的现代化中医食疗技术获“2008~2009 年*投资价值健康管理新技术”“十一五中国健康管理领先品牌”,荣获“科苑人物”“2008~2009 年中华健康管理杰出人物”“亚健康事业开拓者”“十一五中国健康管理特别贡献人物”“中华百业功勋人物”“中国创新人物”等称号。


目录

12 阅读导航
14 四大茶区
16 中国六大茶类赏鉴
17 中国十大名茶赏鉴
22 茶疗偏方速查一览
第一章绿茶
26 蒸青绿茶
28 炒青绿茶
30 烘青绿茶
32 晒青绿茶
34 洞庭碧螺春
36 西湖龙井
38 黄山毛峰
40 南京雨花茶
42 阳羡雪芽
44 竹叶青茶
46 六安瓜片
48 太平猴魁
50 休宁松萝
52 信阳毛尖
54 华顶云雾
56 西山茶
58 顾渚紫笋
60 金山翠芽
62 安化松针
64 桂林毛尖
66 顶谷大方
68 安吉白片
70 双井绿茶
72 普陀佛茶
74 雁荡毛峰
76 庐山云雾
78 涌溪火青
80 舒城兰花
82 敬亭绿雪
84 九华佛茶
86 石亭绿茶
88 遵义毛峰
90 紫阳毛尖
92 开化龙顶
特别推荐
94 现代制茶工艺
第二章红茶
98 祁门红茶
100 正山小种
102 滇红
104 九曲红梅
106 川红
108 宁红
110 红碎茶
112 宜红
特别推荐
114 茶具
第三章黑茶
118 普洱散茶
120 湖南黑茶
122 六堡茶
124 湖北黑茶
126 老青茶
128 四川边茶
特别推荐
130 茶的冲泡与品饮(一)
第四章黄茶
134 君山银针
136 霍山黄芽
138 蒙顶黄芽
140 霍山黄大茶
特别推荐
142 茶的冲泡与品饮(二)
第五章白茶
146 白毫银针
148 白牡丹
150 贡眉
152 新工艺白茶
特别推荐
154 春夏养生茶方
第六章乌龙茶
158 安溪铁观音
160 黄金桂
162 武夷大红袍
164 铁罗汉
165 白鸡冠
166 水金龟
167 武夷肉桂
168 闽北水仙
169 冻顶乌龙
170 永春佛手
171 毛蟹茶
172 凤凰单枞
173 石古坪乌龙茶
174 饶平色种
175 文山包种
176 木栅栏铁观音
177 金萱茶
特别推荐
178 秋冬养生茶方
第七章花茶、紧压茶
182 茉莉花茶
183 桂花茶
184 玉兰花茶
185 金银花茶
186 珠兰花茶
187 玫瑰花茶
188 普洱方茶
189 米砖茶
190 普洱沱茶
191 方包茶
192 黑砖茶
193 花砖茶
特别推荐
194 喝茶有讲究 对症喝茶
第八章花草养生茶
198 柴胡丹参消脂茶
198 枸杞红枣丽颜茶
199 花生衣红枣补血茶
199 洛神花玉肤茶
200 去黑眼圈美目茶
200 普洱山楂纤体茶
201 柠檬清香美白茶
201 参须黄芪抗斑茶
202 咖啡乌龙小脸茶
202 黑芝麻乌发茶
203 双花去痘茶
203 丹参泽泻瘦腰茶
204 苍术厚朴和胃茶
204 益母草亮发茶
205 山楂迷迭香茶
205 绿豆清毒茶
特别推荐
206 美味集中营——茶膳

精彩书摘

  减肥消炎 排毒防癌我国古代最早发明的一种茶类,是利用蒸汽破坏鲜叶中酶的活性而获得的成品绿茶。随着制茶工艺的发展,现在采用选青、蒸青、粗揉、揉捻、中揉、精揉、干燥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制作工艺,保留了茶叶中较多的叶绿素、蛋白质、氨基酸、芳香物质等内含物,使蒸青绿茶有 “三绿一爽”之美称,即色泽翠绿,汤色嫩绿,叶底青绿;茶汤滋味鲜爽甘醇,带有板栗香。恩施玉露、仙人掌茶、阳羡茶、水云玉露是仅存不多的蒸青绿茶品种。蒸青绿茶用冰水冲泡,效果最佳。口味鲜爽甘醇,带有板栗香。
  适宜人群
  一般人群都可饮用,特殊禁忌
  者除外。
  主要功效
  减肥消炎,降血脂,防辐射。
  性状特点
  紧直挺秀,色泽深绿。品种辨识
  阳羡茶
  条形紧直,色翠,汤色清澈,叶底匀整,滋味香醇,回味甘甜。
  恩施玉露
  外形条索紧圆光滑,色泽苍翠绿润,汤色嫩绿明亮。
  水云玉露
  外形均匀、秀美,纤细挺直如针,香气清悠,沁人心脾。
  仙人掌茶
  又名“玉泉仙人掌”,外形扁平似掌,色泽翠绿,汤色绿亮。
  挑选储藏
  优质蒸青绿茶外形均匀,纤细挺直如针,色泽翠绿。如条件允许,还可经过冲泡挑选,其汤色嫩绿,叶底青绿;茶汤滋味鲜爽甘醇。蒸青绿茶的储存条件为密封、低温、干燥,或存放于温度设置为-5℃的冰箱中。
  茶之传说
  相传每到春茶竞相迸发之际,仙人掌茶的创制人中孕禅师(俗姓李,诗人李白的族侄)就在玉泉溪畔的乳窟洞边采摘茶树嫩叶,运用制茶技术制出扁形如掌、清香滑熟、饮之清芬、舌有余甘的名茶。公元760 年,中孕禅师云游江南,在金陵(今南京市)遇李白,将此茶作见面礼赠予李白。李白品茗后,大为赞赏,并根据茶叶性状将其命名为“仙人掌茶”。
  茶疗养生
  蒸青山楂茶
  【材料】蒸青绿茶3g,山楂叶10g。
  【做法】将山楂叶烘干研成末,装入棉织袋封口,后与绿茶冲泡。
  【茶疗功效】可以清热解毒,去脂降压。
  妙用保健
  减肥:蒸青绿茶含有酚类衍生物,特别是茶多酚、茶素和维生素C 的综合作用,可以促进脂肪氧化,帮助人体消化,达到减肥的目的。
  降血脂:蒸青绿茶中的儿茶素可以降低胆固醇的吸收,具有很好的降血脂及抑制脂肪肝的
  功能。
  防辐射:蒸青绿茶中的脂多糖抗辐射效果好,经常受电脑辐射的人, 经常饮用热茶能起到很好的防辐射作用。品饮赏鉴
  D 茶具准备
  2 ~ 3g 蒙顶黄芽,茶匙,冲洗干净的透明玻璃杯或瓷杯等。
  F 投茶
  用茶匙将蒙顶黄芽轻置于玻璃杯中。
  G 冲泡
  向杯中注入70℃的水,约至1/2 处即可,待茶叶完全浸透,再注水至八分满。
  H 分茶
  将泡好的蒙顶黄芽倒入杯中,七分满即可。
  J 赏茶茶叶慢慢沉入杯底,叶芽匀整,汤色黄中透绿。
  K 品茶
  小口慢慢品茗,方知茶之韵味,渐入茶之境界。茶点茶膳
  蒸青绿茶粥
  材料
  粳米100g, 绿茶5g,牛奶适量。制作
  D 将粳米用清水冲洗干净,备用。
  F 将茶叶用沸水分3次冲泡,取其茶汁500ml。
  G 将茶汁和粳米倒入锅中,再加适量的水和牛奶,用小火熬成粥即可。
  炒青
  绿茶减肥抗菌 降脂抗癌因干燥方式采用炒干而得名为“炒青绿茶”。由于在干燥过程中受到机械或手工操力的作 用不同,成茶形成了长条形、圆珠形、扇平形、针形、螺形等不同的形状,按外形分为了长炒 青、圆炒青和扁炒青三类。长炒青形似眉毛,又称“眉茶”;圆炒青形如颗粒,又称“珠茶”; 扁炒青又称“扁形茶”。炒青绿茶条索紧结光润,汤色、叶底碧绿,滋味浓厚而富有收敛性, 耐冲泡。其主要品种有西湖龙井、碧螺春、老竹大方等。品鉴指数口味
  滋味浓厚,富有收敛性。
  适宜人群
  一般人群都可饮用,特殊禁忌
  者除外。
  主要功效
  抗癌防癌, 美容瘦身, 杀菌消炎。
  性状特点
  条索紧结,色泽绿润。
  品种辨识
  长炒青条索紧结,形似眉毛,色泽绿润,滋味浓厚,汤色、叶底黄亮。
  扁炒青成茶外形扁平光滑,色绿,芽叶均匀成朵,香郁、味甘。
  圆炒青又称“珠茶”,成茶外形颗粒圆紧如珠,香高味浓,耐泡。挑选储藏优质炒青绿茶油光宝色,香气清新, 味道甘滑醇香。将茶叶入罐放在冰箱的冷藏室中, 温度调至5℃左右,可以使茶叶的新鲜度保持一年以上。评茶论道茶道讲色、香、味、器、礼,水则是色、香、味的体现者。
  自从茗饮进入人们的生活或文学艺术领域后,人们对烹茶所用水质的高低、清浊、甘苦的认识和要求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古人一般要求水甘甜洁净、鲜活清爽,同时讲求适当的贮水方法。
  现代人冲泡绿茶一般从感官指标、化学指标、物理学指标及细菌指标来判断水质,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的烹茶用水,都蕴涵着茶道的深厚修养。
  茶疗养生
  绿荷多功能茶
  【材料】绿茶粉2g, 荷叶少许。
  【做法】把绿茶粉、荷叶放入瓷碗中用沸水冲泡。
  【茶疗功效】对口干舌燥、青春痘、皮肤松弛、肥胖症等有一定的疗效。
  妙用保健
  减肥:炒青绿茶含有酚类衍生物,特别是茶多酚、茶素和维生素C 的综合作用,可以促进脂肪氧化,帮助人体消化,达到减肥的目的。
  抗菌: 炒青绿茶中的醇类、醛类、酯类、酚类等为有机化合物,对人体的多种病菌有抑制和杀灭的功效。
  抗癌: 炒青绿茶中的茶多酚能够抑制和阻断人体内致癌物亚硝基化合物的形成。品饮赏鉴
  D 茶具准备
  玻璃杯或瓷杯1个,炒青绿茶2 ~ 3g,茶匙1 把,茶巾1 条等。
  F 投茶
  以中投法将炒青绿茶投入玻璃杯中。
  G 冲泡
  向玻璃杯中冲入优质纯净水, 水温以80 ~ 90℃为宜。
  H 分茶
  将泡好的茶汤分别倒在茶杯中,以七分满为宜。
  J 赏茶
  茶汤颜色逐渐变化,茶烟飘散,茶芽在杯中缓缓起舞。
  K 品茶
  待茶汤冷热适口时,可慢慢小口饮用,用心品茗方知炒青绿茶的香郁和甘美。茶点茶膳
  茶月饼
  材料
  面粉500g,糖浆200g,绿茶粉50g,色拉油150ml,菠萝馅适量,模子1 个,刮刀1 把。制作
  D 将面粉、绿茶粉混合后加入糖浆、色拉油和水,顺同一个方向搅拌均匀,揉搓成面团。
  F 分成剂子,擀成圆饼,将菠萝馅包进饼皮,将口捏紧。
  G 模子里面刷点油,放进带馅面团,将四周压密实,厚度需与饼模一致,以免倒扣时月饼塌陷。
  H 倒扣出来,放进200℃的烤箱,烤10分钟即成。口味清新爽口,风味独特。
  ……

前言/序言

  茶,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被冠以“国饮”的美誉。随着人们对茶的功效的不断探索、对茶疗养生的日渐崇尚,“饮茶”这一古老而时尚的话题,被越来越多的人追逐论道。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茶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对刚开始接触茶的人来说,面对琳琅满目、形态各异的茶叶,挑选时不免使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中国茶,也为了弘扬中国茶文化,我们精心策划了这本书。
  本书涵盖了中国茶的所有门类,将茶分为绿茶、红茶、黑茶、黄茶、白茶、乌龙茶、花茶、紧压茶、花草养生茶9 类,其中将花茶、紧压茶合为一章,即将全书分为8 章。
  每章对茶的性状、功效、挑选储藏、制作工序、茶疗养生、妙用保健、茶点茶膳、鉴茶、泡茶、品茶等用文字辅以图解的方式做了介绍,让您更清晰地了解茶及与茶有关的文化。
  绿茶是我国的主要茶类,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等,深受海内外人士的喜爱。绿茶为不发酵茶,保留了鲜叶中较多的天然物质,富含茶多酚、维生素等,具有“清汤绿叶,滋味收敛性强”的特性。研究表明,绿茶对防衰老、杀菌消炎等有特殊的保健功效。
  红茶的鼻祖在中国,著名红茶有祁门红茶、正山小种等,外销多个国家和地区。红茶经发酵烘制而成,茶多酚的含量较少,对胃刺激性小,具有“红汤、红叶和香甜味醇”的特性。红茶具有提神消疲、养胃护胃等功效,常饮加糖或牛奶的红茶可以保护胃黏膜,从而有助于胃健康。
  黑茶是我国特有的茶类,也是紧压茶的主要原料。主要有湖南黑茶、湖北黑茶、老青茶等。黑茶为后发酵茶,富含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等多种营养成分,可以补充膳食营养、帮助消化,是西北居民的常饮茶,有“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之说。
  黄茶是我国的特产,源自炒青绿茶,名茶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霍山黄芽等。黄茶属沤茶,有“黄叶黄汤”的特质。黄茶在沤的过程中,产生的消化酶有益于脾胃,对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肥胖等均有较好的辅助疗效。
  白茶为福建特产,是我国茶类中的特殊珍品,有白毫银针、新工艺白茶、白牡丹等名茶。白茶属轻微发酵茶,成品茶多为芽头,满披白毫,如银似雪,具有防癌、抗癌、防暑、解毒等保健功效。
  乌龙茶起源于福建,有武夷岩茶、台湾乌龙茶等名贵茶。乌龙茶属半发酵茶,综合了绿茶和红茶的制法,有“绿叶红镶边”的特性。乌龙茶能够分解脂肪,具有美颜、瘦身的良好功效,在日本有“美容茶”的美誉。
  花茶是使茶叶吸附鲜花的香气而制成的,拥有特殊的茶香兼花香,深受女性的喜爱。
  医学证明,常饮花茶有助于淡斑、排毒养颜等,所以花茶成为爱美女性的茶饮“宠儿”。
  紧压茶是以黑毛茶、老青茶等为原料加工制成的砖形或其他形状的茶叶。其防潮性好,便于运输和储藏,适合减肥者饮用,在少数民族地区饮用者较多。
  花草养生茶是用玫瑰花等原生态植物合理搭配而成,具有排毒养颜、安神助眠等功效。营养学家认为,常坐办公室的白领女性,喝花草茶可以美容养颜、调整神经等。
  总之,本书既侧重于内容的基础性、实用性、科学性、权威性,同时又贴心地关注读者的需求性。在此基础上,全面阐述茶知识及茶文化,不失为一本茶之盛宴。
  本书的四大特性:
  1. 囊括了中国六大茶类及其主要所属茶,种类齐全,品种丰富,内容详尽。
  2. 搜集了营养学家及医学研究推荐的近百种茶叶的相关养生茶疗方、健康茶膳等,内容详尽,图解清晰,可操作性强,让您一学就会,速查速用。
  3. 在结构及版式设计上,严谨而不失时尚,独特的分步图解设计风格,让读者轻松阅读,品味茶韵,收获健康。
  4. 精选了百余张精美茶图,与文字知识相得益彰,增强了本书的趣味性、可读性、新颖性、精美性。
  《中国茶使用手册》是一部集知识性、科学性、实用性、趣味性于一体的茶百科全书,是茶入门者的首选教科书,是茶爱好者的锦囊宝典,也是家庭不可或缺的典藏书。真诚希望本书能成为您识茶、鉴茶、品茶、论茶的良师益友,为您的优质生活增添智慧与品位。

《东方之韵:世界茶文化史话》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跨越千年、横贯东西的宏大叙事,旨在系统梳理世界茶文化的演变历程、深层内涵及其对人类文明产生的广泛影响。我们不聚焦于某一特定地域或单一茶类的制作技艺,而是将视野投向更广阔的历史长河与地理版图,探究“茶”这一神奇的植物如何从中国西南的神秘山林,一步步走向全球,成为连接不同文化、影响社会结构与日常生活的关键要素。 本书共分六个部分,通过详实的史料考证与生动的文化阐释,构建起一部立体的“世界饮品史”的画卷。 --- 第一部分:起源与早期传播——蛮荒之地的神赐 本部分追溯茶的植物学起源及其在古代中国的早期应用。我们将探讨茶树最初如何被视为药用植物,而非日常饮品,并追溯其在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模糊记载。重点在于分析地理环境对茶树原始分布的影响,以及早期人类如何逐步驯化和利用这种植物。 茶叶的植物学基因: 分析茶科植物(Camellia sinensis)的起源地和遗传多样性,对比野生种与栽培种的差异,考察其在云贵高原一带的早期生态位。 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与药物学考证: 审视古代文献中关于茶最早作为解毒剂的记载,辨析神话与早期药理学的边界。 南方饮茶习俗的萌芽: 考察巴蜀、荆楚地区在汉代及以前,饮茶如何从祭祀用途转向民间日常,并简要提及早期饮茶方式的粗犷性(如煮粥饮用)。 --- 第二部分:唐宋变革——从药用到艺术的飞跃 这是茶文化从地域性饮品蜕变为全国性文化现象的关键时期。本部分详述了唐代“茶圣”的贡献如何确立了饮茶的规范,以及宋代文人雅士如何将饮茶提升至哲学与美学的层面。 陆羽的文化建构: 深入剖析《茶经》的时代意义,它不仅仅是一部技术手册,更是中国早期美学观念(天人合一、返璞归真)在日常器物上的投射。探讨唐代煎茶法的工艺流程及其仪式感。 宋代“斗茶”风尚与社会影响: 分析点茶法(抹茶)的流行如何与宋代审美趣味(尚雅、重意境)完美契合。探讨茶馆、茶寮在宋代城市生活中的地位,以及茶如何成为士大夫阶层进行社会交往的媒介。 陶瓷与茶器的互动: 考察越窑青瓷、建窑黑釉盏等在宋代如何成为烘托茶汤色泽和泡沫美感的关键载体,简述器物审美如何服务于饮茶体验。 --- 第三部分:游牧与征服——马背上的茶马古道 本部分转向地理的延伸,探讨茶如何超越农耕文明的边界,深入到广袤的游牧民族腹地,成为维持社会稳定和经济交流的“生命线”。 边疆贸易的诞生: 详细描述唐宋以后,朝廷出于政治和军事目的,推行“茶马互市”的制度。分析紧压茶(如茶砖、茶饼)的出现,如何适应长途运输和游牧民族的储存需求。 游牧文化对茶的改造: 考察蒙古族、藏族等民族如何将茶纳入其核心饮食结构。重点分析“酥油茶”的形成,它不再是解渴的饮料,而是高寒地区必需的能量与脂肪来源。探讨这种文化适应性对藏族历史和社会结构的影响。 茶马古道的地理挑战与人文景观: 勾勒出这条漫长贸易线路的艰险,以及沿线城镇(如拉萨、康定)因茶贸易而形成的独特多元文化交融现象。 --- 第四部分:海洋贸易与全球化初探——东方之叶的远航 本部分聚焦于明清时期,随着地理大发现和欧洲航海技术的进步,茶如何从亚洲内部的商品,转变为全球贸易体系中的核心角色。 明代散茶的兴起与工艺革新: 分析朱元璋禁团茶令对中国茶叶制作技术带来的深远影响,导致了炒青、晒青等新的制作工艺成熟,形成了我们今天熟悉的绿茶、红茶的雏形。 欧洲的“茶瘾”与贸易逆差: 记录荷兰、葡萄牙、英国等国商业势力如何发现中国茶叶的巨大市场潜力。重点分析欧洲对东方奢侈品(特别是瓷器和茶叶)的渴求,如何造成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进而影响了全球的金融流动。 传教士与早期西方认知: 考察欧洲传教士(如利玛窦、德芳)对中国饮茶习俗的早期描述,以及这些文本如何塑造了西方对“东方智慧”的初步想象。 --- 第五部分:殖民、冲突与工业革命——茶园的全球移植 本部分揭示了西方列强为打破中国的垄断地位,如何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茶叶的种植扩张,以及由此引发的经济、政治和人道主义危机。 阿萨姆与大吉岭的秘密: 详述英国东印度公司如何通过间谍活动(如罗伯特·福琼的探险)获取中国茶的种子和制茶技术,并在印度殖民地大规模种植。分析这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茶叶的供应格局。 奴役与种植园经济: 探讨在印度、锡兰(斯里兰卡)等地建立的大型种植园,如何依赖殖民体系和契约劳工,并对比分析种植园模式与中国小农经济生产模式的本质差异。 鸦片战争与“茶税”: 分析茶叶贸易失衡如何成为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直接诱因之一,以及茶叶贸易体系如何与鸦片贸易交织,深刻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国运。 --- 第六部分:现代性与文化身份的重塑——全球视野下的品饮变迁 最后一部分关注近现代以来,茶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多元化发展,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中新的文化定位。 英式下午茶的符号化: 剖析“下午茶”如何从英国宫廷社交活动,演变为全球公认的、带有特定阶层色彩的文化符号。探讨其器皿、礼仪(如红茶配牛奶、糖)的形成过程。 日本“抹茶道”的禅宗哲学深化: 虽然起源于中国,但详细考察日本如何将点茶法发展为高度程式化的“茶道”,使其成为一种独特的修行和生活哲学,并分析其与中国唐宋抹茶法的区别与传承。 新世界与未来趋势: 简要提及新西兰、阿根廷等新兴产茶区的崛起,以及现代健康潮流对传统茶饮的冲击与融合。探讨“精品茶”(Specialty Tea)运动如何试图在全球化背景下重拾对原产地、工艺的关注。 本书以全球史的宏大视角,将茶叶视为一种文化载体、一种经济杠杆和一种社会粘合剂,呈现出一部波澜壮阔的、关于“东方之叶如何改变世界”的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资深的茶爱好者,多年来也接触过不少关于中国茶的书籍,但《中国茶使用手册》无疑是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本。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它没有采用那种高高在上、理论性极强的说教方式,而是以一种非常亲切、接地气的口吻,娓娓道来。作者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茶友,坐在你对面,用最真诚的态度,分享他关于茶的所见所闻所感。书中的内容极其详实,但又不显得冗杂。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概念,例如不同茶叶的发酵程度对口感的影响,作者都用非常易于理解的比喻来解释,让我这种并非专业人士也能豁然开朗。我尤其赞赏书中关于“茶事”的描绘,不仅仅是品茶,还包括了与茶相关的习俗、礼仪,以及不同地区的人们如何将茶融入日常生活,形成了独特的饮茶文化。这种人文关怀的视角,让这本书的层次感更加丰富,也让我更加理解了“茶”在中国人心中的分量。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启发,都会让我对中国茶的认识更上一层楼。

评分

说实话,拿到《中国茶使用手册》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总觉得这类“手册”类的书籍,内容难免会有些枯燥乏味,流于表面。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所呈现的内容,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和深入得多。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茶叶种类和冲泡技巧,而是将中国茶的历史渊源、地理分布、制作工艺,以及不同地域的茶文化特色,都进行了非常系统和生动的描绘。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讲述过程中,巧妙地融入了许多生动的故事和历史典故,让原本可能显得干燥的知识变得鲜活起来,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累。举个例子,书中关于普洱茶的介绍,不仅仅讲了它的发酵过程和冲泡方法,还追溯了它作为“茶马古道”上的重要商品的历史,那种跨越时空的叙事感,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古老而热闹的年代。此外,书中关于如何根据个人体质和口味选择适合自己的茶叶的建议,也十分实用,让我不再盲目跟风,而是能更精准地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杯茶。总而言之,这是一本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茶文化读物,值得反复品味。

评分

初次翻开《中国茶使用手册》,我被书中清雅的版式设计和精美的插图所吸引。但真正让我爱不释手的,是它所传递出的那份对中国茶的深沉热爱和敬意。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集合,更是一本充满情感的作品。作者在介绍各种茶叶时,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种茶背后的历史故事、文化内涵,以及与之相关的诗词、传说。读到关于西湖龙井的章节,我仿佛看到了采茶女们在明前紧张而忙碌的身影,听到了水在壶中翻滚的轻柔声音;读到关于武夷岩茶的介绍,我感受到了那份在崇山峻岭间孕育出的独特韵味。书中还特别强调了“慢下来”的品茶哲学,引导读者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通过一杯茶与自己对话,与自然连接。这种将茶与生活方式相结合的理念,是我在这本书中最受触动的部分。它不仅仅教你如何泡好一杯茶,更重要的是,它在引导你如何更好地生活,如何用一杯茶去感受世界的美好。

评分

最近在朋友的推荐下,我读了《中国茶使用手册》。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专业而不失趣味”。它不像市面上很多泛泛而谈的茶书,而是对中国茶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细致的阐述。从茶叶的采摘、加工,到不同品类(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的特点、冲泡方法、适宜人群,再到一些相对小众但同样富有特色的地方茶,这本书都给出了非常清晰和全面的介绍。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茶滋味”的描述,作者用了大量生动形象的词语来描绘不同茶叶的香气、口感和回甘,仿佛能通过文字就能品尝到茶的滋味,这种文字功力着实令人佩服。此外,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关于茶叶储存的实用技巧,以及如何辨别茶叶品质的方法,这些都是我们在日常饮茶中非常需要了解的知识。总的来说,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扎实,干货满满,无论是新手入门还是有一定基础的茶友,都能从中获益匪浅。

评分

最近终于有时间静下心来,翻阅了那本期盼已久的《中国茶使用手册》。迫不及待地打开,一股淡淡的茶香似乎就从书页间溢出,让人瞬间沉浸在中国茶的悠久文化之中。这本书的编排非常独到,它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介绍类读物,更像是为每一个热爱或初次接触中国茶的朋友量身打造的“探险地图”。从最基础的茶叶分类,到各种茶的冲泡方法,再到不同茶品在不同季节、不同场合下的品饮建议,这本书都给予了细致入微的指导。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茶具选择的篇章,那些精美的图片搭配详细的材质、工艺介绍,让我对紫砂壶、盖碗等茶具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意识到,好的茶具确实能为品茶体验增色不少。当然,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茶道精神的探讨,寥寥数语却意味深长,让我对“茶”这个字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仅仅是解渴的饮品,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与自然、与自我对话的方式。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茶艺老师,用最平实却又最富有智慧的语言,引导着我去探索中国茶那博大精深的魅力,每一次翻阅,都能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学习一下中国茶!

评分

很好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