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汉武帝令“独尊六经”,儒家仁义之道成为王朝立国的价值基石。王莽受禅与改制,儒家仁政理想与现实政治效能之间的张力得以检验。记录汉代讨论治国根本思想的《白虎通义》,明晰了关注性情、风俗、礼乐以复三代之治的教化政治学。道教经典《太平经》倡导基于自然政治价值而追求太平理想之治的自然政治哲学。隋末唐初,王通需要面对和思考草原民族入主中原引发的华夏正统与王道道统问题。唐代韩愈提出了仁义道统说和文化中国论。北宋时期,王安石推明天道以革新人事,他的新学提供了一套用于变法的政治哲学。同时,司马光以礼治思想重构家国秩序。南宋时期的朱熹,勾绘了一个仁义流布的天理世界。而同一时期的浙东学派,则以经世之学引人注目。明末清初的黄宗羲,是儒学为仁义之道开辟道路重构政治制度的代表。本卷所选取的政治哲学主题,是儒家占主导地位局面下中国政治哲学发展演变的重要节点。这些节点体现了儒家政治哲学所面临和应对的种种具体处境,也展现了儒家政治哲学坚守仁义价值的内在品格和变通应世的理论活力。
彭永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哲学、儒学与传统文化、中国政治哲学史、儒教研究。主要著作为《朱陆之辨——朱熹、陆九渊哲学比较研究》《中国纵横家》,合著有《中国道家》《中外儒学比较》《现代西方人学思潮的震荡》《君子国智慧——韩国哲学与21世纪》《玄境——道学与中国文化》《圣境——儒学与中国文化》《中国哲学智慧》《智慧的故事》等,主编有《人文奥运》《中国哲学学科合法性危机》《国学的新视野和新诠释》《重写哲学史与中国哲学学科范式创新》《中国儒教发展报告(2001-2010)》。
梁涛,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国学学刊》执行主编,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史、儒学史、经学史、出土简帛等。著有《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儒家道统说新探》《“亲亲相隐”与二重证据法》等,其中《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获多项人文社科奖。入选北京市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中国人民大学“明德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四个一批”社科理论人才等。
秋风本名姚中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著有《华夏治理秩序史》(卷一、卷二)、《重新发现儒家》《国史纲目》《儒家宪政主义传统》(“儒生文丛”第二辑之一)、《嵌入文明:中国自由主义之省思》《为儒家鼓与呼》等,译有《哈耶克传》等,主持编译“奥地利学派译丛”等。
任锋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博士,《政治思想史》(季刊)学术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思想史、政治理论、儒家传统。博士论文为《南宋儒家经制之学的兴起:论薛季宣和唐仲友的经世思想》,代表著作为《道统与治体:宪制会话的文明启示》,编著有《儒家与宪政论集》。
王心竹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宋明理学、中国古代哲学、儒家与传统文化。主要代表作为《理学与佛学》、《宋代经学哲学研究:理学体贴卷》(合著)。段海宝人民出版社哲学编辑室副编审,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哲学、宋明理学、政治哲学。博士论文为《司马光哲学思想新探》,合著有《中国古代的德治与法治》,代表论文有《司马光中和思想试论》。
杨汝清,苇杭书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客座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孝道与礼乐、书院文化、儒家文化与现代法治。著有《〈孝经〉与成功人生》,代表论文有《以孝治天下——儒家治国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可行性初探》《传统孝道与现代法治》。
曹婉丰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秦汉哲学、儒家政治哲学。博士论文为《政治哲学视域中的禅让与改制》,代表论文有《从经典诠释到秩序建构——以王莽依经改制为中心》。
岳晗,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宋明理学、中国政治哲学史、儒家传统文化。博士论文为《朱熹政治哲学研究》,著有《家国情怀:儒家与族谱》,代表论文有《文化自觉视野下的当代书院复兴》《全球化视域中的中华文化复兴》。
秦晓慧,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道家哲学、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博士论文为《自然与太平——〈太平经〉自然政治哲学发微》,代表论文有《“欲而不贪”——论孔子节欲观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益》《生命的困苦与**——论庄子的生命智慧》。
秦际明,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经学与儒学、蜀学研究、汉代政治哲学。博士论文为《政治哲学视域中的〈白虎通义〉研究》,代表论文有《作为经学研究方法的政治哲学与经世观念》《论汉代经学师法、家法与学官制度》。
刘璞宁,荷兰莱顿大学人文学院区域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中国哲学专业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政治哲学、隋唐哲学。硕士论文为《重塑王道——王通政治哲学研究》,代表论文有《王通的政治道统论》。
前 言(彭永捷)
第一章 董仲舒论天人之际的治道(秋风)
第一节 董仲舒之问题意识
第二节 元:更化的动力
第三节 天人之际
第四节 以民从君,以君从天
第五节 法天而治
第六节 德教
第七节 学校、选举与士大夫
第二章 政治哲学视域中的王莽“受禅”与改制(曹婉丰)
第一节 从尧舜禅让到王莽“受禅”
第二节 经典诠释与秩序建构
第三节 再辨德与位
第四节 得天下与治天下——政权合法性的建立与维系
第三章 《白虎通义》的教化哲学(秦际明)
第一节 三统论
第二节 礼乐论
第三节 纲纪论
第四章 《太平经》的自然政治哲学(秦晓慧)
第一节 自然政治哲学
第二节 自然政治哲学渊源
第三节 《太平经》的自然思想
第四节 太平之世的政治理想
第五节 “致太平”的施政原则
第六节 政治实践——黄巾起义
第五章 王通的正统论与道统论(刘璞宁)
第一节 王道正统论
第二节 王道道统论
第六章 韩愈的仁义道统论和文化中国说(杨汝清)
第一节 唤醒儒家的古文运动
第二节 世存经典辨华夷
第七章 王安石的新外王政治哲学(梁涛)
第一节 北宋儒学的整体规划与引庄入儒——王安石政治哲学的历史、思想背景
第二节 天道性命与礼乐刑政——王安石的政治哲学建构
第三节 孔孟之道与孔荀之制——王安石政治哲学的定位与评价
第八章 司马光的礼治政治哲学(段海宝)
第一节 国家治乱本于礼
第二节 礼治秩序
第九章 朱熹的天理秩序(岳晗)
第一节 天理——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统一
第二节 亲亲、尊尊—理想家庭秩序的设计
第三节 格正君非的政治设计
第十章 南宋浙东学派的经世哲学(任锋)
第一节 观察浙东学派的新视角
第二节 浙东学派的法度论
第三节 治人主体的政德养成问题
第四节 浙东学派的历史观和浙东道论中的认识论与本体论取向
第十一章 黄宗羲的分析政治哲学(王心竹)
第一节 以三代之治为理想目标的政治设计
第二节 “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具体落实
第三节 民主启蒙还是传统民本:围绕黄宗羲政治思想的论争
索引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仅仅是对既有学说的梳理和总结,更像是一次充满激情的知识重构工程。作者似乎在用他自己构建的理论工具,对传统上被视为“定论”的某些观点进行了细致而耐心的“解构”与“重塑”。尤其是在处理那些历史记录模糊不清或存在重大争议的哲学流派时,作者展现出了一种罕见的批判性勇气,他敢于质疑那些流传已久的“常识”,并提出了自己基于扎实考据得出的新颖解释。这种“不满足于已知”的研究态度,使得全书充满了内在的张力和新鲜感,它不是在重复知识,而是在生成知识。对于那些渴望在既有学术成果上寻求突破的进阶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会成为他们激发新思路的催化剂。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视野非常开阔,这一点从它引用的文献和参考资料中就可见一斑。它显然不是孤立地看待某个朝代或学派,而是试图构建一个跨越时空的宏大叙事框架。我注意到,作者在论述某些本土思想演变时,会巧妙地穿插一些与域外同期哲学思潮的对比分析,尽管这些对比并非篇幅的主体,但它们如同精妙的注脚,为我们理解中国政治哲学思想的独特性与普适性提供了绝佳的参照系。这种“参差的对照”让原本可能略显封闭的内部讨论,瞬间获得了更广阔的国际学术对话的维度。对于那些希望将中国思想放入世界思想史坐标系中进行定位的读者来说,这种广博的视野无疑是极大的福音,它极大地避免了将研究对象“神圣化”或“去语境化”的风险。
评分读完前几章后,我深刻感受到作者在处理历史材料时的那种近乎于考古学家的细致。他似乎并不满足于仅仅复述前人的观点,而是力求深入到那些思想诞生的具体历史情境中去“挖掘”其真实意图。这种对“语境化”的执着,使得原本在我看来有些抽象的古代哲学论述,忽然变得鲜活和可触碰。比如,他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政治伦理冲突的剖析,并非简单地将之归结为“对与错”的争论,而是将其放置在当时的社会结构、权力分配以及知识体系重塑的交叉点上进行多维度考量。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深度和广度,让人在理解古代思想家“说了什么”的同时,更能明白他们“为什么这么说”,从而避免了用现代的思维框架去简单套用和审判历史人物的弊端。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相当严谨和专业的。纸张的选择偏向于那种略带哑光的质感,阅读起来眼睛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一部篇幅厚重的学术著作来说至关重要。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厚重感,字体选择了一种很有历史感的衬线体,仿佛已经能从中窥见其中蕴含的深邃思想。初翻开目录时,我就被其清晰的逻辑脉络所吸引,各个章节之间的过渡衔接自然流畅,显示出作者在梳理庞杂的历史脉络时所下的深厚功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一些关键概念的提炼和解释,作者似乎采用了非常审慎的态度,既避免了过于口语化的表述,也没有陷入故作高深的晦涩泥潭,读起来有一种沉稳的智识体验。这本书的整体气场是那种典型的、值得被长期置于案头的“案头书”,每次翻阅都能带来新的体悟,绝非那种读过即弃的快餐式读物。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初读时可能略显板正,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发现其内在蕴含着一种强大的、不可阻挡的思辨力量。作者的句子结构往往层次分明,信息密度极高,每一个逗号后都可能隐藏着一个重要的转折或补充说明。这要求读者必须全神贯注,因为一旦错过一个关键的从句,可能就会对整段论述的逻辑链条产生误判。我发现自己不得不时常停下来,在书页边缘做一些标记,或者干脆合上书本,在脑海中重新梳理一遍作者刚刚构建起来的那个复杂的概念框架。这种“主动参与”的阅读过程,虽然比轻松阅读要费力得多,但最终带来的那种“茅塞顿开”的成就感,是其他读物难以比拟的。它更像是在攀登一座思想的高峰,每一步都走得坚实而审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