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哲学的修辞术:柏拉图的《高尔吉亚》和《斐德若》

道德与哲学的修辞术:柏拉图的《高尔吉亚》和《斐德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伯纳德特(Seth Benardete,1932-2002) 著
图书标签:
  • 哲学
  • 修辞学
  • 道德
  • 柏拉图
  • 古希腊哲学
  • 对话录
  • 伦理学
  • 政治哲学
  • 古典文学
  • 西方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55457
版次:1
商品编码:1197610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2
字数:17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作者伯纳德特是施特劳斯的得意弟子,《道德与哲学的修辞术》是伯纳德特的又一代表作。
2.《道德与哲学的修辞术》将柏拉图看似不相干的两篇对话《高尔吉亚》和《斐德若》放在一起讨论,《高尔吉亚》与《斐德若》指明了一种灵魂学。

内容简介

将两篇柏拉图对话的疏解放在一起,并不能就算作是一本书,但把《高尔吉亚》和《斐德若》放在一起,仍有值得讨论之处。
在柏拉图的对话录中,《斐德若》zui有可能拥有一个如同能解释所有对话的钥匙那样的结构。《斐德若》没有开启任何对话,但它在不涉及其他对话内容的情况下对它们做了阐释。于是,或许可以认为,《斐德若》与其他任何一篇柏拉图对话都相称,而关于修辞术的议题则将它紧紧地与《高尔吉亚》连接在一起。
《高尔吉亚》与《斐德若》指明了一种灵魂学,在其中,人类灵魂中产生道德义愤的地方和对美的热爱能被恰如其分地理解。而这本关于这两篇对话的书则试图符合这样一种灵魂学的准则。

作者简介

作者 伯纳德特(Seth Benardete,1932-2002),美国著名的古典学家和哲学家。1950年代于芝加哥大学求学期间,伯纳德特与布鲁姆(Allan Bloom)、罗森(Stanley Rosen)等师从施特劳斯。自1965年起,伯纳德特任教于纽约大学,在教书和研究的40年中,他几乎将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对古希腊哲学和文学的研究与翻译上。
伯纳德特的代表作有《苏格拉底的再次起航》、《情节中的论辩》、《生活的悲剧与喜剧》、《道德与哲学的修辞术》、《美的存在》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已出或待出)。

译者 赵柔柔,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师从戴锦华教授,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央民族大学讲师,2011年至2012年赴美国杜克大学访学一年。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研究、英美文学研究、电影研究等,曾在《翻译史研究》、《文化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多篇论文。译有《居伊·德波》(合译)。
译者 李松睿,200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06年至2013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师从吴晓东教授,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影视与文化研究。著有《书写“我乡我土”——地方性与20世纪40年代中国小说》(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发表各类论文七十余篇。

精彩书评

作为一个古典学者,特别是作为一个杰出的哲学家,伯纳德特生前并不为知识界所普遍了解,他本人似乎对获得某种赫赫声名也并不感兴趣。但是,他又无疑是我们时代zui有学问的人,同时也是zui深刻的思想家。
——哈佛大学教授、著名哲学家 曼斯菲尔德(H. Mansfield)

他的一生,便是哲学式生活的楷模。
——著名学者伯格(Ronna Burger)

目录

插图一览表/1
致谢/1
引言/1

第一章 高尔吉亚(447a1-461b2)/4
第二章 珀洛斯(461b3-481b5)/38
第三章 卡利克勒斯[上](481b6-499b3)/74
第四章 卡利克勒斯[下](499b4-527e7)/101
第五章 《斐德若》/127
第六章 斐德若与苏格拉底(227a1-230e5)/130
第七章 吕西阿斯(230e6-237a6)/142
第八章 苏格拉底[上](237a7-242a2)/148
第九章 苏格拉底的守护神(242a3-243e8)/157
第十章 苏格拉底[下](243e9-257b6)/164
第十一章 写作(257b7-258d6)/192
第十二章 马与驴(258d7-260d2)/199
第十三章 讲辞的技艺(260d3-262c4)/209
第十四章 遭到审查的吕西阿斯与苏格拉底(262c5-266c1)/216
第十五章 修辞术(266c1-274b4)/224
第十六章 一个埃及故事(274b6-278b6)/231
第十七章 吕西阿斯与伊索克拉底(278b7-279c8)/238
结语 论以柏拉图的方式读诗/240

主题索引(英—汉)/243
讨论过的柏拉图作品对话索引/253

精彩书摘

第五章 《斐德若》

对《斐德若》的任何一位读者来说,最初的困惑也是最终的困惑。对话由两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包含三场讨论爱欲的讲辞,第二部分则与写作的技艺有关。爱欲的讲辞似乎并非专为讨论写作技艺而设,因为在苏格拉底的任何其他话题中都可能论及写作技艺。在这个意义上,《斐德若》令人想到《高尔吉亚》,在那里,在正义问题上讨论修辞术技艺也显得有些古怪。可是,苏格拉底关于《斐德若》前后两部分关系的观点(262c10, 265c8-d1)仍然令人生疑。他论述到,一篇完美的文章应当像一只动物一样,每个部分都与其他的部分接合得天衣无缝(参见《高尔吉亚》 503e1-504a1);而我们认为柏拉图想要通过《斐德若》这篇对话最为切近地阐释苏格拉底的论题。尽管柏拉图记录下苏格拉底的论辩,这背离了苏格拉底那个口头表达优于书写的判断,但我们不会就此认为柏拉图竭尽全力所做的不过是表现自己的无能。对话不清晰的整体性,似乎是与柏拉图表达的不清晰有关——他其实并没有真的否定苏格拉底。认为苏格拉底的双重主题——写作是低一等的以及完美的写作具有整体性——意味着完美即有所缺失是一回事,但认为柏拉图为了证明苏格拉底的论述而对《斐德若》做了修补则是另外一回事。
对话第一部分中第三篇关于爱欲的讲辞的高潮部分是断言存在着一种爱欲的技艺或学问。正是通过苏格拉底,爱欲成为了一种技艺,它是第四种成为技艺的神圣迷狂。苏格拉底声称爱欲问题是他独有的知识范畴(《会饮》177d8),同时又声称爱欲的疯狂完全理智,或者说,疯狂是最高形式的节制(sōphrosunē),或自我控制与自我认知。疯狂即理智这个说法本身就非常古怪,不仅如此,《斐德若》的独特结构也说明它是错误的,因为不管苏格拉底的爱欲讲辞有多么疯狂,柏拉图关于写作技艺的讨论都像其他篇章一样冷静。[104]但如果我们将这篇或者这些讲辞看作是一个经验向知识的转变过程的范例,那么我们或许就可以解决这个难题。这些讲辞是有爱欲的人(lover)给自己所爱的人(beloved)的,他们想要通过讲辞将自己经由感官获得的经验归纳出来。于是,苏格拉底的爱欲技艺就代表着一般学问的可能性;而由于爱欲技艺看上去很像哲学,它也就表征着哲学必备的那种超越自身、具有智慧的愿望。那么,苏格拉底的爱欲技艺或许是一个错误的命名,因为它将分别对应着《斐德若》前后部分的两个完全不同的情形拼接在了一起。《斐德若》的两个部分或许正显示了那个关于苏格拉底爱欲技艺的含混说明的真实状态,而柏拉图原本应该赋予苏格拉底式悖论一个合逻辑的形式。
如果说,我们不愿让这位学生如此轻易地抛弃了他的老师,那么这并不是因为弑父是一项难以宽宥的罪行(《智术师》241d1-3),而是因为苏格拉底的爱欲技艺是专属于他的,是难以从他身上剥离的一部分。之所以不能分离,是因为苏格拉底的爱欲技艺不能脱离他的自我认知。除非自我认知本身发生了改变,或者其面对的自我开始假称自身具有普遍性,否则自我认知就不会像一般知识那样具有普遍性。知识的普遍性与自我认知的个体性似乎很难协调一致。我们只有在忘记自己时才会变得有学问,而我们只有在拒绝学问时才能获得自我意识。看起来,阿蒙神(Ammon)关于写作的警示,似乎就是对学问的自我遗忘属性的警示,因为不能被写下来的东西就不能成为一门学问,而写下来的东西又一定会破坏自我认知。
似乎为了连结自我认知与知识,《斐德若》的两个部分就必然要彼此结合。第一部分的修辞术特性与第二部分的辩证特性,反映了灵魂与理智之间的不同。苏格拉底的第二场讲辞轮流论述了灵魂与理智这两个主题,其中灵魂独自行动,而理智则由诸天之外的存在(hyperuranian beings)塑成。在苏格拉底看来,爱欲的灵魂有十一种类型,而认知的理智则有九种。灵魂的特质是整体性,而理智的特征是局部性,因为没有人能获得彻知一切的视野,每个人都追随着一位奥林匹亚的神明的踪迹。由是,苏格拉底的爱欲技艺似乎就成为了灵魂与理智相结合——亚里士多德用此来界定理性的动物——的特殊例证。在人这种理性动物身上,分离往往清晰可辨,但结合却看不清楚,而《斐德若》中要求好的写作应像是一只动物,由此我们便遭遇到了清晰的分离与隐秘的结合。[105]《斐德若》或许并不具备人的形体,但不管怎么说,它仍旧理性。只是因为我们太沉浸在自身之中而未能步出我们的皮囊,它才会看起来像个怪物。在《斐德若》的结尾处,苏格拉底所祷告的神明是潘神(Pan)。

前言/序言

引 言
将两篇柏拉图对话的疏解放在一起,并不能就算作是一本书,但尽管《高尔吉亚》(Gorgias)和《斐德若》(Phaedrus)不像《智术师》(Sophist)与《治邦者》(Statesman)联系得那般紧密,把它们放在一起却仍有值得讨论之处。如果说,《高尔吉亚》中的苏格拉底关心的是正义和道德的话,那么和它天然相配的篇目就是《王制》(Republic),而不是《斐德若》。理想主义的(idealistic)苏格拉底可以和狂怒的苏格拉底携手同行(《王制》 536c4),而那个为爱欲迷醉的苏格拉底却很难与《高尔吉亚》中那个令人扫兴的苏格拉底相一致。不管怎么说,苏格拉底反享乐主义的一面,并没有看起来那样严格(《高尔吉亚》 458a2-5);同样,他在《高尔吉亚》中也不是要为道德辩护,而是试图理解“所谓的修辞术”。《高尔吉亚》中的道德热情是用来营造情境的,以使高尔吉亚、珀洛斯(Polus)以及卡利克勒斯(Callicles)能够理解苏格拉底的言论。《高尔吉亚》为《斐德若》的一个主题提供了例证——知道特定的论辩相合于特定的灵魂时会发生什么是一回事,当它发生在眼前时能够辨认出来则是另外一回事(《斐德若》 271d5-272a1)。在《高尔吉亚》中,苏格拉底既将手中所有的牌都亮在了桌面上,又仍将它们纳于掌控之中。当他的对话者不断从自己坚持的论辩上偏离开去的时候,苏格拉底却在整个对话中完全保持一致。起初是高尔吉亚,随后是珀洛斯,最后是卡利克勒斯,都将苏格拉底的论辩转了个方向,使得他们中的每一个都越来越远离既定轨道,同时,我们看到这种偏离将修辞术建构成了正义的幽灵幻象(phantom image)。修辞术的结构就是高尔吉亚、珀洛斯和卡利克勒斯所认为的苏格拉底的正义含义与苏格拉底的真实意思之间的三重分歧(图1)。


在柏拉图对话录中,这样的结构大概绝无仅有。实际上,人们或许会猜测,每篇对话都有其特殊的结构,就像是不同种类的动物;因此,在某种重要的意义上,没有一篇对话可以为其他对话的分类提供参考。不管怎样,《斐德若》——在其中苏格拉底曾将一篇完美的文章比作一只动物(264c2-5)——最有可能拥有一个如同能解释所有对话的钥匙那样的结构。《斐德若》没有开启任何的对话,但它在不涉及其他对话内容的情况下对它们做了阐释。柏拉图的艺术特征在于,他从总体上展示哲学之本性(nature)的同时,也说明了无法从这一本性进一步推断出特定的哲学论辩的本性。哲学有结构却没有方法,有逻各斯却没有推演。

于是,或许可以认为,《斐德若》与其他任何一篇柏拉图对话都相称,而关于修辞术的议题则将它紧紧地与《高尔吉亚》连接在一起。苏格拉底从高尔吉亚那里抽取出一个关于修辞术的定义,如我们所料,它涉及言辞与说服(452e1-453a5);而在《斐德若》当中,苏格拉底自己也依照同样的术语来理解修辞术(261a7-b2)。不管怎样,《高尔吉亚》中的苏格拉底将修辞术理解为某种形式的恭维,既与言辞无关,也与说服无关。虚假的修辞术被证明是正义的幽灵幻象;真正的修辞术则是爱欲的学问。在此二者中间,《高尔吉亚》与《斐德若》指明了一种灵魂学(psychology),在其中,人类灵魂中产生道德义愤(moral indignation)的地方和对美的热爱能被恰如其分地理解。而这本关于这两篇对话的书则试图符合这样一种灵魂学的准则。被人们视作可求取公正、尊为完美之存在的诸神,可以说以非学问的方式预示了柏拉图式灵魂学这个成问题的统一体。无论如何,这些神不是城邦的就是诗人的,而关于诸神的本性,城邦保持着沉默,诗人则已说了太多。希腊诗歌两位特别的守护神是冥王哈伊得斯(Hades)和爱神爱若斯(Eros)。哈伊得斯不仅掌控着关于肉体与灵魂的问题,也同样掌控着神的奖赏和惩罚。苏格拉底为了对抗诗人的冥界,而将《普罗塔戈拉》的背景绘制为荷马的冥界——在其中,苏格拉底是另一个奥德修斯,先将希琵阿斯(Hippias)视作本身是神的赫拉克勒斯(Heracles)的幽灵,随后又将普罗狄科(Prodicus)视作遭受了永恒惩罚的坦塔罗斯(Tantalus)(《普罗塔戈拉》 351b9,c8)。人们或许会补充说,虔敬在《普罗塔戈拉》中是一种显著的德行,它未出现在其他的地方。可与《普罗塔戈拉》并置的对话是《会饮》(Symposium),其中所有的主要对话者除了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以外都出现在《普罗塔戈拉》中,而其主题则是颂扬爱神。那么,《高尔吉亚》和《斐德若》在神学上则分别对应《普罗塔戈拉》和《会饮》。我计划将后一组对话放在另一本书《诗人的诸神》(The Gods of the Poets)中处理,它将对《高尔吉亚》和《斐德若》中的神学维度加以说明。
《语言的炼金术:修辞的力量与真理的追求》 人类文明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语言编织而成。从古老的口头传说到今日浩瀚的网络信息,语言始终是思想传递、情感交流、社会建构的核心载体。然而,语言并非总是透明无瑕的媒介,它常常被巧妙地运用,构建出令人信服的论述,引领公众的认知,甚至左右历史的走向。在古代希腊,当城邦民主政治蓬勃发展,辩论成为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重要方式时,一种关于“说服艺术”——修辞术,应运而生,并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席卷了整个思想界。 本书《语言的炼金术:修辞的力量与真理的追求》并非直接阐释某部古老著作的字里行间,而是旨在探究修辞术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中扮演的深刻角色,以及它如何与我们对“好”与“坏”、“真”与“假”的理解缠绕不休。我们将深入审视修辞的本质,它不仅仅是掌握华丽辞藻、运用精巧论证的技巧,更是能够触及人心、激发情感、塑造认知的强大力量。这种力量,如同炼金术士手中神秘的药剂,既可以点石成金,将平庸的言语锻造成耀眼的真理之光,也可能化为致命的毒药,将谬误包装成诱人的幻象。 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斥着各种形式的言说:政治家的慷慨陈词,商家的广告宣传,媒体的报道解读,甚至我们在日常交流中不经意间的说服尝试。在这些言说的洪流中,我们如何辨别其真伪?如何抵御那些意图操控我们思想的语言陷阱?如何运用语言来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与他人建立有意义的连接?这些都是修辞术所能提供深刻洞见的关键问题。 本书将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修辞的奥秘。首先,我们将考察修辞在不同社会情境下的功能。在公共领域,修辞是政治辩论、法律审判、宗教说教的核心工具,它塑造了公众舆论,奠定了社会秩序的基石。在个人层面,修辞是人际沟通、情感表达、说服他人的关键能力,它影响着我们的关系,塑造着我们的自我认知。 其次,我们将探讨修辞的内在结构与运作机制。修辞不仅仅是逻辑的堆砌,更包含了情感的调动、道德的 appeal,以及对听众心理的深刻理解。我们会分析修辞家如何运用比喻、类比、排比、反问等多种修辞手法,赋予语言以生命力,使其能够精准地触及听众的内心深处。同时,我们也将审视修辞的潜在风险,例如如何被滥用以制造虚假的共识,如何被用来煽动仇恨与偏见,以及如何在追求说服力的过程中,牺牲掉对真理的尊重。 本书的另一个重要关注点在于修辞与“真理”的关系。历史上,修辞术曾被一些思想家视为不道德的工具,认为它能够让“劣等”的论点战胜“优等”的论点,从而阻碍真理的显现。然而,我们不能因此否定修辞的价值。恰恰相反,正是通过对修辞的深刻理解和批判性反思,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识别和抵御那些虚假的修辞,从而更接近真理。真理的传递,往往需要精妙的语言来阐释和辩护,而恰当的修辞,则能够让抽象的真理变得生动、具体,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和内化。 我们将深入思考,一个真正优秀的修辞家,是否一定是对真理的追求者?或者说,修辞是否必然导向对真理的背离?本书将通过对历史上的重要修辞实践和理论的梳理,以及对当代社会言说现象的观察,来探索这个复杂而又至关重要的问题。我们并非要教导读者如何成为一个“巧舌如簧”的说客,而是希望引导读者成为一个“慧眼识珠”的听众,一个“言之有物”的说话者,以及一个能够运用语言的力量来追求和捍卫真理的思考者。 此外,本书还将触及修辞与伦理的界限。当修辞以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为目的时,它可能变得功利而危险。然而,当修辞服务于公共福祉,服务于正义的伸张,服务于真理的传播时,它又能够成为一种高尚的德行。我们将在书中辨析,何种修辞是值得推崇的,何种修辞是需要警惕的,以及如何在语言的实践中,保持道德的清醒和底线。 《语言的炼金术:修辞的力量与真理的追求》将是一次对人类理性与情感、逻辑与表达、权力与责任的深刻探索。它将帮助读者认识到语言的巨大潜能,理解修辞术的双刃剑效应,并最终培养出一种批判性的视角,去审视我们每天所接触到的海量信息。在信息爆炸、观点多元的时代,掌握辨析修辞、运用修辞的能力,不仅是提升个人沟通效能的关键,更是守护理性思考、维护社会公正的必备素养。 本书将以一种严谨而又不失可读性的方式,带领读者走进修辞的殿堂,探索语言的奥秘。我们相信,通过对修辞的深入理解,读者将能够更清晰地认识世界,更有效地表达自己,更坚定地追求真理,最终成为一个更加成熟和负责任的思想者与行动者。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语言技巧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运用语言去理解和改变世界的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用“典雅而不失锐利”来形容或许最为贴切。它成功地在保持学术的严谨性与阅读的流畅性之间找到了一条绝佳的路径。读完前半部分,我感觉自己仿佛被拉入了一个古老的学堂,周围环绕着对“美”与“善”的不懈追问。但这种古典的韵味并没有带来疏离感,反而因为作者对现代困境的敏锐捕捉而显得格外亲切。它没有回避人类在信息爆炸时代所面临的知识焦虑与信息过载问题,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宏大的哲学框架下去审视。这使得书中的论述不仅仅是历史的重述,更是对当下社会现象的深刻诊断。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灵魂的引导”这一概念的论述,它将辩论和说服提升到了关乎个体完善的高度,让人明白,真正的修辞艺术,其实是灵魂对灵魂的温柔而坚定的呼唤。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一种沉甸甸的智性满足。它并非那种读完后让你立刻感到“我会了”的速成手册,而是更像一位老道的导师,在你面前铺开一幅巨大的思想地图,然后引导你亲自去探索那些崎岖的小径。它强迫你慢下来,去辨别那些混杂在日常语言中的陷阱与光芒。我尤其佩服作者对辩证过程的细致描摹,它展示了真理是如何在反复的质疑、反驳与自我修正中逐步显影的。这种对“过程”的重视,远比对“结论”的强调来得更为宝贵。它培养的不是听话的追随者,而是具有独立批判精神的思考者。读完后,我最大的收获不是学会了如何更伶牙俐齿,而是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在每一个需要做出判断的时刻,我所依赖的究竟是外在的喧嚣,还是内在构建的、坚实的理性基石。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持久的回响和不断被重新审视的生命力。

评分

从结构上看,这本书的处理方式非常巧妙,它避免了将复杂的哲学思想碎片化、标签化的倾向。作者更倾向于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每一个概念——无论是关于知识的论证、还是关于情感的唤起——都有其固定的位置和相互依存的关系。这种整体性的建构,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建立起一套稳固的知识框架,而不是仅仅记住几条孤立的格言警句。这种叙事上的整体感,对于理解西方思想史的脉络也大有裨益。它不是在孤立地讨论“修辞”,而是将其置于整个伦理学和认识论的对话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参与了一场持续了数千年的、关于如何构建合理社会和追求真理的宏大讨论,而这本书,就是当代我们进入这场讨论的邀请函。每一次深入阅读,都能挖掘出前次未曾察觉的细微联系。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的节奏感把握得相当精准,它不是那种一味说教的文本,而是像一场精心编排的戏剧,充满了张力与反转。作者非常擅长营造一种“思想的交锋场”,让不同的观点激烈碰撞,最终在灰烬中提炼出闪光的真知。我特别欣赏它在探讨修辞的“效力”与“道德性”之间的微妙平衡时所展现出的洞察力。很多关于沟通的指南往往只关注如何“得逞”,但这本书却直指核心:一个有效的论述,如果缺乏坚实的道德基础作为支撑,其力量终究是短暂且腐蚀性的。这种深度使得阅读体验远超一般的理论学习,更像是一次对自我心性的淬炼。每当我读到某个关键的转折点,都会忍不住停下来,在脑海中将书中的论点与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进行快速比对,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读书时最令人满足的瞬间之一。它提供了一套工具,但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使用这些工具的良知指南。

评分

这本书初读之下,便如同一面能映照出人心最深处迷惘的镜子。作者似乎在用一种极为精妙的手法,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深究的观念——比如“什么是好的言说”、“真正的说服力源于何处”——一一剥开,让我们不得不直面它们表层之下的虚妄与真实。阅读过程中,我时常被那种层层递进的逻辑推演所震撼,仿佛跟随一位技艺高超的工匠,看着他如何用看似简单的工具,雕琢出结构复杂却又浑然天成的思想体系。这种体验是极其酣畅淋漓的,它不像有些哲学著作那样晦涩难懂,反而是将高深的理论包裹在一种极具画面感和对话性的叙述之中。特别是关于论辩的技巧与伦理的讨论,它不仅仅停留在对“术”的层面,更深入到对“道”的探寻,让人在学习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同时,也深刻反思自己表达的动机与目的。它促使我重新审视自己日常交流中的每一个遣词造句,思考它们背后所承载的重量与责任。

评分

满意

评分

将两篇柏拉图对话的疏解放在一起,并不能就算作是一本书,但把《高尔吉亚》和《斐德若》放在一起,仍有值得讨论之处。

评分

《高尔吉亚》与《斐德若》指明了一种灵魂学,在其中,人类灵魂中产生道德义愤的地方和对美的热爱能被恰如其分地理解。而这本关于这两篇对话的书则试图符合这样一种灵魂学的准则。

评分

【作者简介】

评分

【内容简介】

评分

1.作者伯纳德特是施特劳斯的得意弟子,《道德与哲学的修辞术》是伯纳德特的又一代表作。

评分

2.《道德与哲学的修辞术》将柏拉图看似不相干的两篇对话《高尔吉亚》和《斐德若》放在一起讨论,《高尔吉亚》与《斐德若》指明了一种灵魂学。

评分

【作者简介】

评分

在柏拉图的对话录中,《斐德若》zui有可能拥有一个如同能解释所有对话的钥匙那样的结构。《斐德若》没有开启任何对话,但它在不涉及其他对话内容的情况下对它们做了阐释。于是,或许可以认为,《斐德若》与其他任何一篇柏拉图对话都相称,而关于修辞术的议题则将它紧紧地与《高尔吉亚》连接在一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