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自传:回忆 梦 思考/西方心理学大师名著典藏系列

荣格自传:回忆 梦 思考/西方心理学大师名著典藏系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瑞士] 卡尔·荣格 著,张艳华 译
图书标签:
  • 荣格
  • 自传
  • 心理学
  • 回忆录
  • 思考
  • 分析心理学
  • 卡尔·荣格
  • 西方心理学
  • 大师名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63726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774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西方心理学大师名著典藏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6
字数:38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虽为自传,实际却是荣格毕生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在书中,荣格打开自己的心灵,以平实的语言跟人们一起探讨他丰富的人生和浩瀚的精神世界。

内容简介

本书是分析心理大师荣格于83岁高龄之时回顾自己一生的作品,包含了荣格从青少年时代的经历到成年后的所见所闻;从作为医生所治疗过的症状到作为思考者所经历的梦境和幻觉;从与弗洛伊德相识相知到分道扬镳;从现世中的种种人事到对死后生活的见解等。

目录

童年时代/1
中学时代/13
大学时代/54
精神病治疗活动/75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97
正视潜意识/112
著述/133
塔楼/149
旅行/160
北非/160
美国: 印第安人部落/165
肯尼亚和乌干达/169
印度/182
拉文纳和罗马/188
幻象/191
论死后的生活/197
后期思想/214
回顾/232
附录Ⅰ通信/236
弗洛伊德的来信/236
从美国写给艾玛?荣格的信(1909年)/239
从北非写给艾玛?荣格的信(1920年)/243
谈理查德?威廉/245
附录Ⅱ术语诠释/249
附录Ⅲ荣格著作目录/257
有关精神病学著述/257
实验研究/257
*部分/259
第二部分/260
后期著作/263
附录Ⅳ荣格年表/264
译后记/266

精彩书摘

  《荣格自传:回忆 梦 思考/西方心理学大师名著典藏系列》:
  每个孩子都可能对“黑衣人”产生恐惧感。这一点并不是我幼年时期最关键的体验,关键在于我形成了这样一种认知:“那就是耶稣。”这种意识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脑海里。因此,那个梦里具有象征意义的场景以及令人惊骇的含义非常重要。“那就是吃人的怪物。”那个吃人的怪物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并不是因为它被用来吓唬小孩,而是反映了这样的事实:那的确是个会吃人的怪物,不是吓唬人的,它高高地盘踞在地下的一个金色宝座上。在我幼稚的想象中,能够坐在宝座上的,首先是国王,只有国王才能坐在金色的宝座上;其次是上帝或耶稣,他戴着金冠,穿着白袍,坐在一个更美、更高、更金碧辉煌的宝座上,那个宝座在遥远的蓝天上;与这位耶稣有关的是“耶稣会会士”,他们戴着宽大的黑帽子,穿着黑色的女式服装,从长满树木的山坡上走来。我常常向着山坡那边张望,时刻防备着其他危险的靠近。在梦里,我走进地下的一个洞里,看到盘踞在宝座上的东西,却与我想象中的样子完全不同,那个东西完全不像人,它是属于阴间的,它目不转睛地盯着上面,以人肉为食。直到五十年后,我在一篇研究弥撒象征的宗教论文中看到了一段文字,很快被吸引住了。那段文字讲述了原始人吃人肉的习性。那个时候我才明白,年幼时的那两次经历中,出现在我意识里的想法并不幼稚,反而过于复杂。究竟是谁在我的心里讲话?那些景象究竟是谁的意识创造的?一直在起作用的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超凡智力?我知道所有的笨蛋都会唠唠叨叨地说“黑衣人”和“吃人的怪物”,也会把它们说成是巧合,或者给予一些安慰之类的话,以便驱散可能污染孩子单纯心灵的那些不良思想。这些人看起来是多么的心地善良,讲求实际,头脑健全!这些人常常让我想起那些在雨水过后形成的洼地里晒太阳的泥鳅,它们挤在浅浅的水洼里,摇头摆尾,无比快乐,却忘了一旦第二天早上水洼干涸了,它们就会无处栖身了。
  那么,是谁对我讲过这些事呢?谁提到过那些我完全不了解的问题呢?谁把天上和地下的世界同时放在我的心里,奠定了我后半生热血沸腾的生活的基石?除了那个既从天上来又在地下出现的陌生客人,还会有谁?
  借由儿时的那个梦,我被大地的秘密牵涉进去了,那是一种地下的埋葬,过了很多年我才摆脱了它的阴影。直到今天,我才明白,那是为了尽最大可能地把光芒引入黑暗之中,那是进入黑暗王国的开始。当时,我的理智生活就是从它的潜意识的开端起步的。
  1879年,我的家搬到了巴塞尔附近的惠宁根。搬家这件事我不记得了,但却记得搬家后的几年里发生的一些事。1883年的一天晚上,父亲把我从床上抱起来,走到房子西向的门廊里。他指着西边的天空让我看,时值黄昏,那里燃烧着一片耀眼的绿光。那是克拉卡托火山爆发之后的景象。 还有一次,父亲带我去看东边地平线上的一颗彗星。
  后来,当地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洪水。维塞河流经许多村镇,河水暴涨,冲毁了大坝和上游的一座桥,淹死了十四个人,尸体被混浊的黄水冲进了莱茵河。洪水退后,一些尸体插在了泥沙里。我听说了这件事,立刻不顾一切地跑去看。我看见一个身穿黑色礼服的中年男子的尸体,他遇难时一定是刚从教堂里出来的。他的身体一半埋在沙子里,手臂挡住了眼睛。我还兴致勃勃地观看了一只猪被宰杀的场景,从头到尾的整个过程我都看得全神贯注。这件事把母亲给吓坏了,因为她觉得那场面实在是太可怕了,然而杀猪和死人的场景却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
  我对艺术的最早记忆是从住在惠宁根的那些年开始的。那个时候,父母亲住的那幢房子是一座牧师住宅,建成于18世纪。房子里有一问光线暗淡的小屋子,屋子里陈设着做工考究的家具,墙上挂着许多古画。我记得最清楚的是一幅意大利的画作,作品中画着大卫和歌利亚①。那是一幅赝品,复制于基多.雷尼②的画室,而原作则保存在罗浮宫。至于这幅画是怎么到这个小屋子里来的,我就不知道了’。当时那间屋子还有另一幅古老的画作,画的是18世纪早期巴塞尔的风景,那幅画后来挂在了我儿子的屋子里。我经常溜进那间昏暗的、与其他房间隔离开的屋子里,长时间地坐在那些画作前,一动不动地欣赏着它们的美,那些画是我当时唯一懂得的美的事物。
  我当时还不到六岁,大约就在那个时候,一个姨妈带着我去巴塞尔,看博物馆里那些用稻草填充的动物标本。我们在那里待了很长一段时间,因为我想仔细地端详每一件展品。Tff:I~t点,闭馆铃声响了,博物馆要关门。姨妈不停地抱怨,然而我却依然站在橱窗前,赖着不想走。这时展室的门已经锁了,我们只好走另一条路,穿过古代画廊走到楼梯那里。在往出口走的时候,我突然看见了一幅美得让人为之倾倒的画像,那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美妙作品。我睁大了眼睛,久久地盯着它看。姨妈拉着我的手,不由分说把我拖到了出口,尽管很不情愿,但我不得不离开。她一边走一边嚷着:“可恶的小鬼,闭上你的眼睛,讨厌的家伙,闭上你的眼睛!”那幅画像上是一个几乎全裸的人,只用几片叶子遮挡着部分身体,那是我最早见到的裸体人像。过去我从没注意到裸体的美,这就是我最初与艺术的交流。姨妈怒气冲冲,我就像被人从妓院里拖出来一样。
  ……
探索人类意识深处的迷宫:一部关于象征、原型与个体化之路的详尽解读 本书并非对荣格自传《回忆·梦·思考》的简单复述,而是一次更深层次的,对其核心思想、理论体系以及其对西方乃至世界心理学产生的深远影响的全面梳理与阐释。它将引领读者穿越意识与无意识的边界,深入理解那些塑造我们内在世界的古老力量,揭示人类心灵结构的多层性,以及个体如何通过自我探索,实现灵魂的完整与升华。 第一章:原型——人类心灵的普遍蓝图 本章将聚焦于荣格心理学中最具标志性的概念之一:原型。我们将深入探究原型的本质,它们并非独立存在的实体,而是人类集体无意识中具有普遍性和传承性的心理模式。我们会详细剖析那些在人类神话、宗教、童话和梦境中反复出现的关键原型,例如: 阴影(Shadow): 探讨阴影作为个体被压抑、否认的黑暗面,它包含了我们不愿承认的欲望、冲动和特质。理解阴影是认识自身完整性的第一步,它提醒我们,拒绝阴影并非逃避,而是将其整合进自我之中,从而释放被禁锢的生命能量。我们将分析阴影如何在人际关系、社会冲突乃至艺术创作中显现,以及如何通过有意识的面对,将其转化为成长的动力。 阿尼玛/阿尼姆斯(Anima/Animus): 深入解读男性心灵中的女性原型(阿尼玛)和女性心灵中的男性原型(阿尼姆斯)。我们将探讨这些内在的异性形象如何影响我们的情感模式、人际吸引力以及对伴侣的选择。理解并整合阿尼玛/阿尼姆斯,对于建立健康的两性关系、实现内在的性别平衡至关重要。我们将通过经典案例和文化象征,展示这些原型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多样表达。 佩索纳(Persona): 分析佩索纳作为个体在社会中所扮演的面具,它是我们向外界展示的形象,是我们与社会互动的工具。我们将讨论佩索纳的必要性,以及过度认同佩索纳可能导致的自我丧失和情感疏离。理解佩索纳与真实自我的关系,是我们在社会环境中保持真实性和自主性的关键。 自性(Self): 阐释自性作为集体无意识的中心,是人格的整体性和最终目标。自性超越了意识的局限,代表着心灵的完整与和谐。我们将探讨自性如何在梦境、宗教体验和创造性活动中显现,以及个体如何通过“个体化”的过程,不断趋近于自性的实现。 本章还将介绍其他重要的原型,如智慧老人、大地母亲、英雄、骗子等,并分析它们在人类经验中的普遍意义,以及如何通过对这些原型的理解,来解读个体和集体的心理状态。 第二章:集体无意识——人类心灵的地下宝藏 在这一章,我们将深入探索荣格心理学另一核心基石——集体无意识。它被视为所有个体无意识经验的深层基础,是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所共享的、遗传下来的心理遗产。我们将详细阐述: 集体无意识的结构与内容: 解释集体无意识并非空无一物,而是包含了无数先天的、普遍的心理结构,这些结构以原型的形式存在。我们将通过跨文化的研究、神话学的比较以及对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观察,来证明集体无意识的存在及其普遍性。 象征的语言: 探讨集体无意识通过象征来表达其内容。象征并非简单的符号,而是能够唤起深层情感和意义的多维意象。我们将分析各种象征,如水、火、光、黑暗、动物、植物、几何图形等,以及它们在不同文化和心理情境中的丰富含义。我们将重点关注梦境中的象征,以及如何通过对梦境象征的解读,来窥探集体无意识的运作。 集体无意识与文化: 分析集体无意识如何塑造和影响人类的文化、宗教、艺术和哲学。我们将看到,看似各不相同的文化表达,实际上往往根植于共同的原型和集体无意识的主题。例如,关于创世、死亡与重生的神话,在世界各地都存在着相似的结构和原型。 集体无意识的积极与消极作用: 探讨集体无意识既可以成为个体创造力和灵感的源泉,也可能在某些情况下导致集体性的非理性行为和毁灭性的后果。理解集体无意识的动态平衡,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第三章:个体化——走向完整人格的探索之旅 本章将是本书的核心,我们将详细阐述荣格心理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个体化(Individuation)。个体化并非简单的自我完善,而是一个贯穿一生、复杂而深刻的心理发展过程,其目标是实现人格的完整与和谐。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解析: 个体化的定义与目标: 明确个体化的本质是区分个体与集体,实现自我意识与潜意识的整合,最终成为一个独立、完整、具有独特性的个体。它并非追求某种理想化的完美,而是接纳和整合自身的全部,包括光明与黑暗。 个体化的动力与挑战: 分析推动个体化进程的内在动力,例如对意义的追寻、对痛苦的超越、对死亡的面对等。同时,也将详细探讨个体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挑战,如阴影的抵抗、原型力量的阻碍、社会期望的压力等。 个体化的阶段与象征: 尽管个体化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可以辨识出一些普遍的阶段和象征。例如,从对佩索纳的认同到对阴影的整合,再到阿尼玛/阿尼姆斯的情感连结,最终导向自性的实现。我们将通过分析梦境、神话故事和艺术作品中的象征,来描绘个体化的不同阶段。 个体化与心理治疗: 探讨荣格心理分析如何作为一种支持个体化进程的治疗方法。荣格治疗师并非简单地“修复”问题,而是帮助来访者理解其内在冲突的象征意义,并引导他们与潜意识进行对话,从而促进个体化。 个体化与现代社会: 思考个体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在日益同质化和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个体独特性、寻求内在真实性显得尤为重要。个体化不仅是心理健康的途径,也是个体在纷繁世界中安顿心灵、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 第四章:象征、神话与宗教——人类经验的普遍回响 本章将探讨象征、神话和宗教在荣格心理学中的重要地位。它们被视为人类集体无意识的外在表现,是理解人类共同经验、情感和追求的窗口。 象征作为心灵的语言: 再次强调象征在连接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桥梁作用。我们将深入分析不同文化中常见的象征,如莲花、曼陀罗、十字架、圆等,以及它们所承载的多重意义。 神话的心理功能: 探讨神话并非简单的故事,而是集体无意识的戏剧化呈现,它们为人类提供了关于宇宙起源、生命意义、善恶斗争以及人生旅程的普遍叙事。我们将分析不同文化中神话的原型结构,例如英雄之旅、创世神话、末世预言等,以及它们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宗教的心理根源: 审视宗教现象背后的心理动力。荣格认为,宗教是一种对超越性经验的天然需求,是人类试图与神圣连接的努力。我们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宗教仪式、信仰体系以及神秘体验的意义,以及它们如何帮助个体实现超越和转化。 神话、宗教与个体化: 探讨神话和宗教如何为个体化进程提供指引和支持。神话中的英雄形象和宗教中的救赎主题,能够激发个体面对挑战、克服困难的勇气,并为个体探索自身意义提供框架。 第五章:荣格心理学的影响与传承 在本书的最后,我们将回顾荣格心理学自诞生以来所产生的广泛影响,并探讨其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对心理学界的贡献: 总结荣格心理学在意识、无意识、原型、集体无意识、象征等概念上的突破性贡献,以及它如何丰富了心理学理论的维度。 对其他学科的影响: 探讨荣格思想如何渗透到文学、艺术、电影、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众多领域,并为这些学科提供了新的解读视角。 荣格心理学的当代意义: 思考在现代社会节奏加快、信息爆炸、精神压力增大的背景下,荣格心理学对个体寻求内在平衡、理解自身、提升生活品质的价值。 荣格心理学的未来发展: 展望荣格心理学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它与其他心理学流派融合的可能性。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去理解荣格心理学的核心理念及其在人类经验中的深刻体现。它不是一部简单的学究式著作,而是一次邀请读者一同踏上自我探索、认识心灵深处奥秘的旅程。通过对本书的研读,读者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人类意识的复杂性,以及个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完整与自由的可能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散发着一种沉稳而古典的气息,硬壳精装,纸张的选择也相当考究,拿在手里有一种厚重感,仿佛捧着的是一部需要静心研读的智慧结晶。封面那一抹低调的色彩搭配,配上那种略带年代感的字体,立刻将人带入一个深邃的内心探索之旅。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内页的排版布局,留白恰到好处,即便是篇幅较长的内容,阅读起来也不会感到压抑,这对于一本涉及复杂心理学理论和个人心路历程的书籍来说至关重要。这种精心制作的实体书,让人更愿意将它摆在书架上,时常翻阅,而不是仅仅作为电子文本匆匆浏览。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对作者思想的一种致敬,也预示着里面蕴含的文字绝非泛泛之谈,而是需要我们以一种近乎朝圣般的心态去面对的。每当我打开它,总能感受到一种仪式感,仿佛正准备开启一段与大师的深度对话,这种物质层面的体验,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沉浸感和满足感。

评分

从纯粹的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其展现出了一种近乎“炼金术师”般的精神实践过程。他不仅仅是描述了自己发现了什么,更重要的是,他详尽地记录了他是“如何”发现的,那些曲折的路径、失败的尝试、以及在黑暗中坚持摸索的细节。这使得整本书充满了强烈的行动感和实验性,仿佛我们不是在读一个结论,而是在现场观看一个伟大的心智正在进行一场自我转化的艰苦工作。这种对“过程”的忠实记录,远比任何理论总结来得更有力量,它向读者传递出一个强烈的信号:真正的洞察并非天降神启,而是需要巨大的勇气去面对内在的对立与整合。这本书因此成为了一种精神行动的指南,它教导我们如何带着敬畏和勇气,去面对自身那片尚未被命名的广袤领域。

评分

坦率地说,阅读过程中,我体验到了强烈的“他者化”的困惑与疏离感。这不是指作者的表达晦涩,而是指其心灵探索的深度与广度,远远超出了普通人日常生活的经验范畴。当他开始描述那些集体潜意识的原型浮现,或是在面对精神分析体系的巨大冲突时,我不得不承认,我的日常经验储备在试图锚定这些概念时显得苍白无力。这迫使我频繁地暂停阅读,去对照外部的哲学或神话体系,试图搭建一座桥梁来理解他所处的精神高地。这种挑战是双向的:一方面,它拓宽了我对人类精神潜力的想象边界;另一方面,也清晰地标示出,要真正触及他思想的核心,需要付出远超普通阅读的准备和心力。这本书像一面镜子,不仅映照出作者的内心世界,也映照出读者自身认知的局限性。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来自于其叙事结构与内在逻辑的构建方式,它并非严格按照时间线索进行平铺直叙,而是采取了一种螺旋上升、不断回溯与深入的结构。你会发现,很多看似不相关的童年碎片、早年实验、或是与同行的争论,都在后来的章节中被熔铸、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构成了一个宏大而精密的内在宇宙。这种非线性的叙述,恰恰精准地模拟了人类心智的运作方式——记忆的闪回、概念的重塑、以及真理的逐步显现。它要求读者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去捕捉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线索,并将它们编织进整体的理解框架中。这种阅读体验,与其说是一种信息获取,不如说是一种思维建构的过程,每一次的“顿悟”都不是别人告知的结果,而是自己通过梳理碎片后独立达成的飞跃,充满了智力上的挑战与回馈。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书的扉页,我立刻被一种近乎文学散文的叙事笔触所吸引,这完全出乎我预想中那种枯燥、纯粹的学术论著的风格。作者的语言极其富有画面感,即便是描述那些最抽象的梦境解析和早年经历,也能描摹得栩栩如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那份探索未知的悸动与迷茫。尤其是在追溯其童年和青年时期,那些关于“心灵的冲突”的描述,没有丝毫矫饰或刻意拔高,而是直面人性的幽暗与光芒,这种真诚的力量是极其打动人的。他将潜意识的波动,那些不为人知的冲动与渴望,用一种近乎诗歌般的语言表达出来,使得原本高深莫测的心理学概念,变得可感、可触、可共鸣。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一句精妙的措辞,去体会那字里行间蕴含的张力与哲思,这与其说是在阅读一本自传,不如说是在进行一次深层的情感共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