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苔藓册)

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苔藓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力,贾渝,毛俐慧 著,马克平 编
图书标签:
  • 植物学
  • 苔藓
  • 野外识别
  • 图鉴
  • 植物分类
  • 中国植物
  • 植物图谱
  • 生物多样性
  • 科普
  • 植物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18149
版次:1
商品编码:1189666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自然手册丛书
开本:小32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7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植物学、博物学等相关领域读者及对此感兴趣的普通大众读者

  低矮的苔藓常生于阴湿的环境之中,在野外,相比美丽的野花很不起眼。近年来因其可爱的形象,逐渐成为盆栽和布景的新宠。然而除少数商品化较为成熟的或者非常习见的种之外,我们很难叫出苔藓的名字,更遑论在野外看到时试图去进行识别。长久以来植物爱好者们缺乏简明而便携的苔藓识别参考书,本系列手册除按地区分册之外,特地邀请三位研究人员编写的这本类群图鉴,可谓是植物爱好者的福音。

内容简介

  本书精选中国南北各地苔藓植物代表种88科186属306种。可供国内大多数省市的自然爱好者和园艺工作者作参考。

  当您在户外远足时,请带上一枚手执放大镜(放大倍数5~10倍即可,尽量自带光源,以便在光线弱的时候使用)、相机(连同三脚架)和一把小的喷壶,再连同这本书,您就可以尝试认识苔藓并欣赏其独特之美了。放大镜可以让您看清苔藓的体态和色泽、叶的排列样式和形状、中肋的有无和长短、孢蒴及蒴帽的形状等特征;三脚架主要用于提高照片的拍摄质量和清晰度;由于苔藓植物是变水性植物,在旱季或者连续天晴时,与湿润状态时相比,体态会发生较大的改变。这时,喷壶就可以派上用场了。用喷嘴对准苔藓喷一点点水,等候1分钟左右,奇迹便发生了,了无生气的苔藓便会恢复充满生机的状态,像被施了魔法一般,这时,您便可以观察了。如果照了相片,想确认是什么种类,可以发到“普兰塔”网站(http://www。planta。cn)的“苔藓、地衣和藻类植物学”板块,有包括本书作者在内的许多热心人士会提供帮助。

  苔藓植物的准确鉴定主要依赖显微特征。对大多数的种类而言,单纯依靠野外原色照片,鉴定颇为不易。因此,除了每种均附有至少一张照片外,绝大多数的茎叶体苔类和藓类还提供了叶片和腹叶(具腹叶种类)的形态线条图,便于使用者借助放大镜或解剖镜加以鉴定。(因叶状体苔类和角苔类的外形线条图对于鉴定意义不大,所以本书不提供。)另外,本书的描述尽量避免过多地使用显微特征,而且尽可能标准化,便于使用者对相关种类进行对比。

作者简介

  张力,香港大学博士,2006年12月至今任深圳市中国科学院仙湖植物园研究员,长期从事苔藓植物研究与科普教育工作,是我国突出的苔藓植物领域研究专家之一。张力还兼任第十九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命名法分会特别程序委员会委员(2012-2017)、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存续委员会苔藓专家组委员(2013-2017)、中国植物学会苔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1998年至今)。编辑出版了包括《植物王国的小矮人》(第一版、第二版及中英文版)、《中国高等植物彩色图鉴(第一卷)》和《澳门苔藓植物志》等在内的十余部专著。其中,《植物王国的小矮人》被誉为zui好的苔藓植物科普读物之一。


  贾渝,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1992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工作,一直从事苔藓植物分类与区系的研究工作。苔藓植物区系的研究工作包括福建中部地区的陇西山、云南的西双版纳和滇东南地区、四川西部地区和青海玉树地区的藓类植物。


  毛俐慧,南京林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学院博士研究生。

  本书的检索系统采用目录树形式的逐级查找方法。先按照植物的体态分为叶状体(即没有茎、叶的分化,形似海带)和茎叶体(有茎、叶的分化)两大类。叶状体再按孢子体是否为角状分为角苔类和叶状体苔类,叶状体苔类又按背面是否具气孔再加以划分。茎叶体先按叶的列数、体态、中肋有无、叶是否具裂瓣等分为茎叶体苔类和藓类;茎叶体苔类按是否具腹叶和侧叶的排列方式继续向下划分;藓类则根据叶细胞的层数、中肋是否具附属物、植物体是否扁平或辐射状、分枝方式和孢蒴的着生位置、中肋数量及长短再继续划分。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念及国人每每旅及欧美,常携一图文并茂的Field Guide(《野外工作手册》),甚是方便;而国人及外宾畅游华夏,却只能搬一块大部头的Flora(《植物志》),实乃吾辈之遗憾。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马克平所长主持编撰的这套《中国常见野生植物识别手册》丛书的问世,当是填补空白之举,令人眼前一亮,颇觉欢喜,欣然为序。

  ——王文采 中国科学院院士

目录

1.叶状体

1.1 孢子体为角状(角苔类)………………………………16~20

1.2 孢子体球形、椭球形或圆柱形(苔类)

1.2.1 叶状体背面无气孔………………………………20~32

1.2.2 叶状体背面具气孔………………………………34~44

2.茎叶体

2.1. 叶2~3列,扁平着生,不具中肋,多具裂瓣(苔类)

2.1.1 具肉质的根状茎和直立茎…………………………………46

2.1.2 叶缘具单列细胞长毛…………………………………46~48

2.1.3 侧叶无腹瓣

2.1.3.1 具腹叶……………………………………………48~64

2.1.3.2 无腹叶……………………………………………66~70

2.1.4 侧叶具腹瓣

2.1.4.1 侧叶蔽后式排列或横生…………………………70~76

2.1.4.2 侧叶蔽前式排列

2.1.4.2.1 腹瓣兜形、盔状或棍棒状…………………76~86

2.1.4.2.2 腹瓣不如上述………………………………86~96

2.2 叶多列,多轮生,具中肋,不具裂瓣(藓类)

2.2.1 叶肥厚,横切面多层细胞,多灰白色或橙红色 …98~108

2.2.2 叶单薄,横切面单层细胞,多绿色或黄绿色

2.2.2.1 中肋具附属物(栉片)………………………110~122

2.2.2.2 中肋不具附属物

2.2.2.2.1 植物体多直立,少分枝,孢蒴顶生

2.2.2.2.1.1 植物体扁平…………………………122~134

2.2.2.2.1.2 植物体非扁平,中肋短或长及叶尖…134~186

2.2.2.2.1.3 植物体非扁平,中肋突出叶尖……186~212

2.2.2.2.1.4 植物体非扁平,中肋缺失 ………………212

2.2.2.2.2 植物体多匍匐,多分枝,孢蒴侧生

2.2.2.2.2.1 中肋1条,不明显或长及叶尖 ……214~270

2.2.2.2.2.2 中肋1条,突出叶尖 ………………272~276

2.2.2.2.2.3 中肋2条 ……………………………276~302

2.2.2.2.2.4 中肋缺失……………………………302~318

2.2.3 配子体特别退化 …………………………………………320

中文名索引……………………………………………………322~323

学名(拉丁名)索引…………………………………………324~325

后记及图片版权声明…………………………………………326~327

精彩书摘

  念及国人每每旅及欧美,常携一图文并茂的Field Guide(《野外工作手册》),甚是方便;而国人及外宾畅游华夏,却只能搬一块大部头的Flora(《植物志》),实乃吾辈之遗憾。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马克平所长主持编撰的这套《中国常见野生植物识别手册》丛书的问世,当是填补空白之举,令人眼前一亮,颇觉欢喜,欣然为序。

  ——王文采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苔藓册)—— 探寻植物王国中微小而多样的生灵 本书是献给所有对植物世界,特别是苔藓植物抱有浓厚兴趣的自然爱好者、学生、研究人员和生态工作者的专业指南。它聚焦于中国广袤地域内分布的常见苔藓物种,旨在提供一套全面、实用且易于理解的野外识别工具。 苔藓,作为植物演化史中一个古老而迷人的分支,虽然体型微小,却在全球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们是重要的先锋物种,能够稳定土壤、涵养水源、调节微气候,并为无数微小生物提供栖息地。然而,由于其形态的复杂性、微小的尺寸以及对特定环境的高度依赖性,苔藓的鉴定往往是植物学中最具挑战性的领域之一。 本书的编写团队由经验丰富的植物分类学家和苔藓生态学家组成,他们深知野外识别的实际需求。因此,我们摒弃了过于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转而采用清晰、直观的描述语言和高质量的图文资料,力求让读者能够自信地在野外环境中识别出所遇到的苔藓种类。 一、 结构与内容的深度覆盖 1. 宏观定位与系统概述: 在正式进入物种识别之前,本书首先构建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引言部分详细阐述了苔藓植物在植物界中的系统位置(隶属于苔藓植物门 Bryophyta),区分了苔藓、角苔和地钱这三大主要类群的形态特征和生命周期差异。我们用简洁的流程图和对比表格,清晰地勾勒出苔藓植物的生物学特性,例如世代交替现象、孢子体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它们对水分和光照环境的适应性策略。 2. 专业的野外识别工具箱: 本书的核心价值体现在其识别钥匙和物种描述上。我们采用了经典的分支式和描述式结合的识别方法。 分歧性识别表(Dichotomous Keys): 提供了从属、科级别直到常见种级别的分级识别表。这些钥匙的构建充分考虑了中国不同地理区域的代表性物种,并强调了在野外条件下容易观察到的关键性状,例如茎的横截面特征、叶片的排列方式、叶缘的细胞形态(在显微镜下)以及蒴柄和蒴帽的形状。 高质量的形态学插图与照片: 识别的准确性离不开视觉辅助。本书收录了数百幅精细的手绘线条图,精准描绘了关键的细胞结构和整体形态特征;同时,配以大量原色野外照片,展示了苔藓在自然栖息地中的群落特征和颜色变化,帮助读者建立“整体印象”与“细节观察”的联系。 3. 常见属与种的详尽专论: 本书重点收录了在中国境内分布最广、最易被观察到的约数百种苔藓物种。对于每一个被收录的物种,我们都进行了系统化的描述,内容包括: 命名与分类地位: 准确的学名(拉丁文,斜体)、作者和发表年份,以及在分类系统中的最新归属。 形态学特征: 详细描述其生长习性(直立、匍匐、成垫状)、茎和叶的结构细节、叶片形状、边缘、中脉的有无与形态,以及生殖器官(雄苞、雌苞、雌苞叶)的特征。 孢子体描述: 孢蒴的形态(球形、椭圆形、弓形)、颜色、成熟时间,以及蒴柄的长度和质地。 栖息地与生态位: 明确指出该物种偏好的基质(如酸性岩石、腐木、潮湿土壤、树皮等)和光照条件,这对于缩小野外鉴定的范围至关重要。 区分特征(Look-alikes): 针对容易混淆的近缘种或形态相似的物种,本册专门设置了“易混淆种鉴别点”栏目,明确指出两者之间最可靠的区分依据。 二、 适应中国复杂的地理环境 中国幅员辽阔,气候垂直带谱和水平地域分异极其复杂,从寒冷的东北高山到湿热的南方低地,苔藓植物的多样性极为丰富。 本书在物种选择和描述中,充分考虑了这种地理复杂性。我们不仅关注了东部沿海和中原地区的常见物种,还特别增补了青藏高原、秦岭-淮河以南亚热带季风区以及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代表性物种,确保即便是身处偏远地区的读者,也能找到与其环境相符的参考资料。 三、 实用性与操作指导 为了使本书成为真正的“野外手册”,我们加入了一系列实用性的辅助章节: 1. 采样与保存技术: 详细介绍了如何正确采集苔藓样本,包括如何保持其原有的形态结构(如避免过度挤压),以及使用不同方法(如干燥法、湿法保存)进行长期储存,以备后续的显微镜鉴定。 2. 基础工具使用指南: 鉴于苔藓观察往往需要微距识别,本书附带了野外放大镜和便携式显微镜的使用技巧说明,指导读者如何正确制片、观察细胞纹理和中脉结构。 3. 苔藓与环境监测: 简要介绍了苔藓作为生物指示剂在环境质量评估中的作用,例如它们对空气污染(二氧化硫)和气候变化的敏感性,拓展了读者对苔藓生态价值的认知。 《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苔藓册)》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它更是一扇通往微观自然世界的窗口。通过这本书,读者将能够从容地走入森林、溪边或岩石之上,以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欣赏这些古老而坚韧的绿色生命。无论您是生态学专业的学生准备野外实习,还是资深的博物爱好者渴望深化对苔藓的认识,本书都将是您在探索中国苔藓多样性旅程中不可或缺的伙伴。它将引导您揭开这些微小生物的神秘面纱,感受大自然中那份低调而深刻的生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苔藓植物的兴趣,源于一次偶然在森林里看到的奇妙景象,那些附着在古老树干上的绿色绒毯,让我着迷不已。《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苔藓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这份好奇心的探索。它不是那种一板一眼的科学读物,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探索精神。书中对苔藓的描述,不仅仅是冷冰冰的科学数据,更融入了作者对这些微小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然万物的敬畏。我了解到,苔藓虽然不起眼,却是地球上最早的陆地植物之一,它们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默默地改变着地表的面貌。书中对不同苔藓的形态描写,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比如将一些伞形孢子体比作“小小的雨伞”,将某些叶片形状比作“精致的小船”,这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充满了想象和趣味。同时,它也教会了我如何去“读懂”苔藓,如何从它们的形态、颜色、生长环境等方面去推断它们的身份。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的知识,更在于它激发了我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观察和思考。它让我明白,即使是最微小的生命,也蕴藏着无限的奥秘和故事。

评分

翻开这本《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苔藓册)》,我仿佛瞬间置身于一片生机勃勃的微观世界。作为一名对自然充满好奇,却又深知自己在这片神奇领域里不过是初学者的我,这本书无疑是一把开启苔藓奥秘的钥匙。从封面精美的插图开始,我就被深深吸引。那些细腻的笔触,将苔藓植物最细微的形态特征都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仿佛触手可及。内容上,它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我认识苔藓的“家园”——它们喜欢生长的环境,是岩石的缝隙,是腐朽的木桩,还是湿润的泥土。书中对不同科属的苔藓进行了分类介绍,每一种都配有清晰的彩色图片,并详细描述了其叶片形状、茎干结构、孢子体形态等关键识别特征。我尤其喜欢它对一些常见种类的大量实例分析,比如那些广泛分布在山林中的“绿毯”,以及在潮湿墙角顽强生长的“藓类”,通过图文并茂的讲解,我不再只是看到一片模糊的绿色,而是能分辨出它们各自独特的“身份证”。更让我惊喜的是,它还提到了如何利用简单的工具进行观察,甚至是一些在野外采集和保存的基本方法,这对于我这种喜欢动手实践的读者来说,实在太贴心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十分友好,没有刻板的学术腔调,读起来轻松愉悦,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评分

作为一名户外爱好者,我常常在登山徒步中与各种植物不期而遇,但对于那些小小的、不起眼的绿色生命,我总是无法区分。直到我拥有了《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苔藓册)》,我才算真正打开了认识苔藓世界的大门。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的实用性和操作性。它不像许多专业的学术著作那样,充斥着我难以理解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为我这个“门外汉”搭建了一座通往苔藓世界的桥梁。书中不仅对常见的苔藓种类进行了详尽的介绍,提供了大量的野外实拍图片,而且还针对每一类苔藓,给出了非常清晰的鉴别要点。比如,它会提示我注意叶片的排列方式,茎干的颜色深浅,甚至是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细胞结构。这些细节的描述,让我能够带着这本书,在野外实地进行对比和识别,而不再是茫然地看着一堆绿色。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常见误鉴”的章节,它帮助我避免了一些容易混淆的错误,让我对苔藓的认识更加精确。这本书的编写者显然是深谙野外实践的,他们考虑到了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并给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评分

我一直对苔藓这种小巧玲珑的生命体充满了好奇,总觉得它们是自然界中最被忽视的“隐士”。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我接触到了《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苔藓册)》,这本书立刻勾起了我深入了解的兴趣。它不同于我之前看过的任何一本植物图鉴,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物种,更是带领我走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书中对于苔藓的生态习性有着非常细致的描绘,比如它们如何适应不同的光照强度、湿度条件,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我了解到,原来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草,对于保持土壤水分、防止水土流失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不仅介绍了各种苔藓的外形特征,还穿插了许多有趣的“野外小故事”,例如某一种苔藓如何与特定昆虫共生,或者某种苔藓在古代的药用价值。这些故事让冰冷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起来,也让我对苔藓有了更深的情感连接。此外,它在识别方法上也提供了很多实用的技巧,比如如何通过孢子囊的形状、大小来区分不同的类群,或者在没有显微镜的情况下,如何利用肉眼和放大镜进行初步判断。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很用心,图片清晰,文字简洁,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很快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评分

我一直认为,我们身边最容易被忽略的,往往是最能触动心灵的。在城市的钢筋水泥丛林中,我时常怀念那份绿色的宁静,而《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苔藓册)》则为我提供了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一个隐藏在我们脚下、墙边、树干上的微观王国。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一本“图谱”,更是一部“故事书”。它没有生硬地罗列物种名称和特征,而是用一种非常故事化的语言,讲述了苔藓的生存哲学,它们如何顽强地在严酷的环境中扎根,如何与其他生命协同进化。书中对一些常见苔藓的介绍,总是会带有一些“科普小贴士”,比如如何在家中模拟适宜苔藓生长的环境,或者如何利用苔藓来美化家居。这些内容让我觉得,苔藓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它们也可以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苔藓美学”的探讨,它引导我用一种全新的眼光去欣赏苔藓的形态之美、色彩之韵。这本书让我觉得,即使是在平凡的角落,也隐藏着不平凡的自然之美,而这本书,就是我发现这份美的向导。

评分

内容丰富,制作质量非常棒!推荐购买

评分

山东册的出版社不一样,纸质感觉更好一点,是铜版纸……

评分

非常好看,很棒的书啊。

评分

很好的系列,国内做得最好,没有之一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博士推荐的,出去玩正好用得上,野外认认植物什么的很有意思

评分

很好,非常满意,是正品,送货非常及时

评分

帮同事买的,希望同事满意喜欢。

评分

付款16天才收到书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