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科学宏大理论的回归》是由著名学者昆廷?斯金纳汇聚一批人文社科领域学者所撰述的社科理论经典著作。所介绍的各个思想家的理论对于现代理论发展和学科发展都有相当大的影响,甚至使一些学科有了新的定位,比如法国年鉴学派对于现代历史学科的影响,相信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一定能体会到这一点。
《人文科学宏大理论的回归》是“格致人文读本”系列丛书之一,其主编是英国著名学者昆廷?斯金纳。该书汇集了十位在思想史研究领域颇有成就的学者,分别撰述十章内容,从大理论的回归角度概述了现代一些主要思想家的思想方法、路径和意义,是现代思想史方面的重要著作。
本书分析讨论的思想家包括伽达默尔、德里达、福柯、库恩、罗尔斯、哈贝马斯、阿尔都塞、列维-施特劳斯和法国年鉴学派的代表人物。这些思想家的研究涵盖了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许多人文社科学科,并且是各个领域的资深和知名人物,本书每一章都试图简明而又清晰地阐述各个思想家的相关理论,并适当介绍了这些思想家与其他学术巨人之间的分歧、冲突。
昆廷·斯金纳(Skinner, Quentin),1940年生,英国剑桥大学钦定近代史讲座教授,是西方学术界思想史研究主流“剑桥学派”的代表人物,其在学术界的地位如芬兰学者帕罗内所说,在思想史研究中掀起了“斯金纳的革命”。
前言
第一章 导言:宏大理论的回归
第二章 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
第三章 雅克?德里达
第四章 米歇尔?福柯
第五章 托马斯?库恩
第六章 约翰?罗尔斯
第七章 尤尔根?哈贝马斯
第八章 路易斯?阿尔都塞
第九章 克劳德?列维-施特劳斯
第十章 法国年鉴学派
参考文献
一旦个体不再理性,进步就会受到威胁。这里的危险是社会。社会压力、政治热情、经济利益,都可能使个体判断心存偏见,使他拒绝修正所珍视的信念,或接受所厌恶的信念。久而久之,这些偏见可能将思想转化为政治意识形态或宗教信条:如果要加深对自然的理解,或做出科学贡献,它们就必须被清除或中性化。
这种非常基础的理性主义解释,不仅在哲学中,而且很大程度上也在社会中被广泛接受。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观念与我们现代自由民主社会的核心政治价值结合得多么好。它设定,在自然面前人人平等,正如在法律面前一样。要从经验中获取知识,只要理性就够了,而理性人人都有。每个人都一样可以做到。同样重要的是,这种理性主义解释还非常强调个人主义:进步从不受约束的个体决定中流淌出来,如同我们财政部经济学家的时下理论所主张的那样;社会干涉只会给这个系统引入不良扭曲。最后,理性主义解释反映了人所珍视的渐进变革的自由理想:在这个意义上,科学进步就类似于社会进步,令人愉悦。这就是我为什么早前提到理性主义神话。这并非简单意味着理性主义是错误,而是说,人们普遍相信理性主义的方式,就如同相信神话一样,因为它与其它思想模式和活动模式和谐一致。
不必说,哲学家并不满足于仅仅采用并发展理性主义者的视角:他们也彻底地分析过它,寻找其薄弱和不足之处。一些最有力的反理性主义论证,恰恰是由理性主义哲学家自己提出的。
……
作为本书的编者,我首先要感谢的是BBC Radio 3谈话节目的迈克尔·梅森(Michael Mason)。我正是与梅森先生首次谈到这个想法,即就最近人文科学领域的理论发展约组一批论文。其结果就是本书以下八个章节初次成形,作为梅森先生围绕该一般主题,于1984年春季为Radio 3制作的系列谈话的内容。该系列谈话以“宏大理论的回归”为题播出,随后在《听众》(The Listener) 中刊出。我深深感激梅森先生,他说服BBC开展这一系列谈话,敦促我与撰稿人联系,并且在所涵盖的话题范围上,以及在展现我们论点的最佳方式上,为我们参与本系列广播的所有作者提供专家指点,使我们受益良多。
我也非常感谢剑桥大学出版社的杰雷米·米诺特(Jeremy Mynott),正是由于他的指导和鼓励,广播谈话现在才得以成书。基于他的建议,原始讲稿全部进行修订并大大扩充;增加了参考书目和深入阅读指南;并且约组了另外两章,一章是戴维·霍伊(David Hoy)关于德里达的,另一章是詹姆斯·布恩(James Boon)关于列维·施特劳斯的。乔纳森·辛克莱尔-威尔森(Jonathan Sinclair-Wilson)在本书付诸印刷的过程中负责编辑工作,并且是以他那一贯的冷静和高效完成了这项工作。彭尼·苏斯特(Penny Souster)作为副编辑,仔细地清理解决了最后一刻的诸多困难。
我也愿对所有那些对本书有所贡献的人表达我的谢意。他们在每个阶段都帮助过我,不仅在新闻报道上给我提供许多有价值的建议,而且一直都心情愉快、任劳任怨地按期完成各自的任务。最后,在撰写和修订我的导论的过程中,我也欠下了无数情意。因为有若干读者就原始广播致信给《听众》(The Listener),我希望我已经设法照顾到他们的批评。特别是要感谢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和苏珊·詹姆斯(Susan James),他们二人都一丝不苟地对导论的系列草稿给出指正,而且还在本书出版始终都提供了无数不可或缺的支持和意见。
我还利用了早前再版的机会修改了一些细小错误。我也要感谢最初的诸位撰稿人指出了这些错误,特别是基斯·托马斯(Keith Thomas),感谢他的格外小心。
这部作品的另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特点,是其对当代学术界主流思潮的疏离感。作者似乎是在一个相对隔绝的“象牙塔”中完成了大部分的思考,对近二十年内发生的关键方法论转变和经验研究的积累缺乏足够的接触或回应。这使得书中的许多“宏大回归”的诉求,在现实的学术语境中显得有些隔靴搔痒。当他抨击某个理论路径过于狭隘时,他所批判的对象往往已经是过去式,或者是已经被修正了多次的早期版本。这就像一位久未出门的旅行者,热情洋溢地向人们描述他所熟悉的旧地图,却全然不知外部世界早已绘出了新的地形图。因此,尽管作者的文字充满了对人类境遇的深切关怀,以及对理论力量的坚定信仰,但其论证的“新鲜度”和“相关性”却令人存疑。它更像是一部面向未来的宣言,却写于回望过去的视角之中,导致其对当下问题的诊断,缺乏一种必要的即时性和锐度。
评分这部作品,坦率地说,读起来更像是一场充满激情的学术辩论的速记稿,而不是一部精心打磨的理论专著。作者似乎迫不及待地想将脑海中那些横亘已久的宏大命题重新拉回聚光灯下,但这种急切感在排版和论证的推进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我花了相当大的精力去梳理那些层出不穷的脚注和引文,它们像藤蔓一样紧紧缠绕着核心论点,使得本应清晰的脉络变得模糊不清。例如,在探讨文化霸权的演变时,作者频繁地引用了难以追溯的早期社会学家的零散笔记,这让人不禁怀疑,这些引用是为了支撑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构,还是仅仅为了彰显作者涉猎之广。结构上的松散是其显著特征,章节之间的过渡常常显得突兀,仿佛作者在不同时间点记录了零散的思绪,然后简单地将它们拼凑起来。我期待看到的是一种更具内聚性的、层层递进的论证,然而得到的却是一连串有力的、但彼此间缺乏有效连接的呼喊。整本书读完后,留下的印象是:观点是激进且值得深思的,但其呈现方式却像是未完成的草稿,急需一位严谨的编辑来梳理其脉络,否则,这些“宏大理论”很可能在被重新唤醒之前,就因其自身的重量而沉没。
评分初读这本大部头,最先捕获我注意的是其语言风格上那种近乎古典的、带着强烈的修辞色彩的叙事腔调。作者似乎有意避开当代学术写作中常见的精准和克制,转而采用一种富有韵律感的散文笔法来构建他的理论框架。这种选择无疑为阅读带来了某种仪式感,仿佛我们正在聆听一位雄辩家在讲坛上的高论。然而,当理论内容深入到需要精确定义和经验支撑的关键时刻,这种过度浪漫化的语言便开始成为阻碍。例如,在描述“意义生产”的循环时,我不得不反复回溯前文,试图从一连串的比喻和类推中,提炼出一个可供操作的定义。这种模糊性,对于一个旨在“回归”宏大理论的作品来说,是致命的。它使得原本可以成为坚实基石的理论前提,摇摆不定,难以作为进一步批判或构建的出发点。在我看来,作者似乎更热衷于描绘理论的壮阔景观,却忽略了为读者在其中开辟一条清晰可循的小径。这种对“美感”的过度追求,削弱了其理论的实质力量,让原本厚重的思想被一层华丽的、却也易碎的釉面所覆盖。
评分这本书最令人费解的一点,在于其对“历史性”的处理方式。作者试图用一种全景式的视角,将数个世纪的人文思潮强行纳入一个统一的框架内进行检验。这种企图无疑是宏伟的,但执行起来却显得过于草率和选择性。你会发现,某些特定的历史节点被赋予了过度的决定性意义,而其他同样重要的转折点则被轻描淡写地略过,仿佛它们不符合作者既定的叙事弧线。这种“挑拣式”的历史观,使得全书的论证基础显得不够扎实。举例来说,在讨论现代性危机时,作者对某一特定哲学流派的批判显得格外尖锐和全面,但对与其同时期并存、甚至更具影响力的其他思潮的讨论却戛然而止,留下了巨大的知识真空。读到此处,读者不禁会产生一种被“引导”的错觉,而不是被邀请去进行一场公正的智力探索。这种对历史材料的主观过滤,使得“回归”的主张听起来更像是对特定传统的一种“复兴”运动,而非一次全面的理论重估。
评分我注意到,作者在全书中展现了一种对“终极解释”的强烈倾向。他似乎坚信,经过他一番精心的梳理和论证,他已经找到了那个能够一劳永逸地解决当前人文困境的“密钥”。这种信念,在文本中表现为一种不容置疑的断言,鲜有自我反思或承认阐释局限性的时刻。在一个后结构主义和多元解释盛行的时代,这种近乎形而上学的确定性,带来的不是信服,而是警惕。例如,当涉及到社会结构的根本性问题时,作者给出的答案是如此的圆融和封闭,以至于任何外来的质疑似乎都像是对真理的干扰。这种单一解释路径的坚持,虽然可能为某些寻求确定性的读者提供慰藉,但对于严肃的学术探讨者而言,却构成了一种智力上的限制。它预设了一个绝对的参照系,并将所有复杂性都压缩成了一个可以被完美纳入其体系的因子。这本书仿佛在说:“看,答案就在这里,你只需接受即可”,而真正的思想探索,恰恰在于对答案本身的持续追问与解构。
评分汇集了十位在思想史研究领域颇有成就的学者,分别撰述十章内容,从大理论的回归角度概述了现代一些主要思想家的思想方法、路径和意义,是现代思想史方面的重要著作。
评分本书为纪念剑桥大学建校800周年而作。书中内容丰富,覆盖面广,是迄今为止zui为全面的一部剑桥大学发展史。从剑桥大学柏拉图主义者激进的新思想到艾萨克·牛顿关于科学的精妙见解,从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过程到20世纪70年代著名的“花园酒店大暴乱”,无不有翔实记载。对于想深入了解剑桥大学的读者而言,本书将呈现出无限的魅力;对于剑桥大学诸位校友而言,本书亦蕴含了无穷的宝藏。
评分物流快,质量好,外观好看,实用,推荐。。。
评分很好 很实用 快递员服务态度非常好
评分书的活动不错,买了很多!就是收到要抹布好好擦擦,土太大了,买别的调料也没这样,就是书,本子的灰尘让人难以忍受!!一直存在的问题,一遍遍的评论,希望改进!
评分很薄的一本书,等五一仔细看
评分物流快,质量好,外观好看,实用,推荐。。。
评分很好,帮别人买的,他很满意
评分物流快,质量好,外观好看,实用,推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