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教材为《幼儿心理学》的修订版,旨在使学习者初步掌握幼儿园教育工作必需的心理学知识,特别是幼儿心理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趋势,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问题。教材分四部分系统介绍了幼儿心理学的一般问题,幼儿的认知和言语发展,幼儿的情绪、个性与社会性发展.以及幼儿在游戏与教学活动中的心理。
  《幼儿心理学(第2版)》内容精练、深入浅出,语言亲和、通俗易懂,不仅可作为学前教育专业教材,也可供幼教工作者、幼儿家长日常学习和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编 幼儿心理学的一般问题
第一章 初识幼儿心理学
第一节 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心理现象与心理
二、幼儿心理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和生理成熟因素
二、环境和教育因素
三、幼儿心理和幼儿活动
第三节 学习幼儿心理学的意义
一、学习幼儿心理学的现实意义
二、学习幼儿心理学的理论意义
第四节 怎样学习幼儿心理学
一、抓住幼儿心理学的学科特点,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
二、理论与实践结合,把观察、实验和理论学习结合起来
第二章 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
第一节 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一、幼儿心理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
二、幼儿的认识活动以具体形象性为主,开始向抽象逻辑性发展
三、幼儿的心理活动以无意性为主,开始向有意性发展
四、幼儿的情感由易变、外露开始向稳定和有意控制发展
五、幼儿的个性开始形成,向稳定倾向性发展
六、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极其重要,是儿童健全人格发展的基础
第二节 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一、3岁前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二、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三、3~6岁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与特征
第二编 幼儿的认知和言语发展
第三章 幼儿的注意
第一节 幼儿注意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注意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二、幼儿注意发展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幼儿的注意与幼儿的活动
一、注意的规律与幼儿的活动
二、幼儿注意发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教育措施
第四章 幼儿的感知觉
第一节 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感知觉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二、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感知特性与幼儿活动
一、感受性变化与幼儿活动
二、知觉特性与幼儿活动
三、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观察力
第五章 幼儿的记忆
第一节 幼儿记忆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记忆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二、幼儿记忆的发展特点
第二节 幼儿的记忆与幼儿的活动
一、活动的性质与幼儿的记忆
二、幼儿的兴趣、积极性与记忆
三、记忆的保持、遗忘规律与幼儿活动的组织
四、幼儿记忆发展中易出现的问题及教育措施
第六章 幼儿的想象与创造性
第一节 幼儿想象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想象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二、幼儿想象的主要特征
三、幼儿创造性的表现
……
第三编 幼儿的情绪、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第四编 幼儿在活动中的心理      
前言/序言
     《幼儿心理学》出版十几年来,一直在学前教育专业领域里被广泛使用,对学前教育基础性的学习发挥了不少的作用。但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发展,随着我国学前教育界对儿童心理发展水平了解的需求日益增长,特别是教育部于2012年10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颁布,学前教育工作者、家长以及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等对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尊重意识日益提高,对儿童心理发展特点认识的需求也更加强烈。因此,修订与充实本教材成为当务之急,使之能够及时体现新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并能与当前学前教育需求相呼应。
  “幼儿心理学”作为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需求和实践指导意义。本课程旨在使该专业学生能够从基础入手掌握幼儿园教育工作必需的心理学知识,特别是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发展趋势,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学前教育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喜欢幼儿,热爱幼儿,逐步树立热爱幼教事业的专业思想和提高自身素质的自觉性。本书既可以是大中专学前教育专业的教材,也可以作为幼教工作者及幼儿家长的学习参考资料。
  在此次修订中,编者重点加强了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特别是3~6岁阶段儿童的学习心理特点和社会性发展的特点与规律。本书第2版仍分为四编十二章,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帼眉任主编,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廖丽英、辽宁师范大学邹晓燕任副主编,刘建华、陈志超、倪敏、王明晖等参加编写工作。
  在修订本书过程中,我们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知识讲解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突出重点,以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掌握;
  第二,与学前教育实际发展现状相呼应,提供最新的、最基本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尽量考虑学生适应未来实际工作变化以及新形势的需要,注意教材本身的时代性;
  第三,考虑本教材与相关学科以及实际教育工作的横向联系,教材尽可能将幼儿心理、学生自身心理、教师心理和家长心理等几方面,在幼儿教育的行为环境中统一起来,相互衔接,相互补充。
  虽然本次修订考虑了一些实际的意见及发现的问题,但以上各点要求,是否已经达到,幼教界同人是否认同,是否还有什么遗漏和不足之处,敬请读者和幼教同行惠予赐教,以便将来再进一步改正和补充。
  我们衷心希望经过修订之后的教材能够对我国“学前心理学”以及“学前教育”等课程的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    
				
 
				
				
					《儿童心智的悄然生长:从呱呱坠地到独立探索》  这不是一本为您介绍“幼儿心理学(第2版)”的图书摘要,而是一次关于孩子内心世界奇妙旅程的深度探索。我们将一同走进那些小小的生命,见证他们如何从一个懵懂的婴儿,一步步发展成为拥有独立思考能力、情感丰富、能够与世界互动的个体。这趟旅程,如同种子破土而出,经历阳光雨露,最终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色彩。  第一章:生命的初啼——新生儿世界的奥秘  想象一下,一个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小生命。他们的世界是怎样的?初生儿并非一张白纸,他们自带一系列与生俱来的能力。他们的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都在以惊人的速度发育,捕捉着周围的一切信息。他们会追随光线,被柔和的声音吸引,在母亲的气味中寻求慰藉。反射动作,如吸吮、抓握,是他们最本能的生存工具,也是他们与外界建立最初连接的桥梁。  更令人着迷的是,新生儿已经表现出初步的情感回应。他们的啼哭,不仅仅是生理需求的表达,也可能包含着不适、惊吓,甚至是对孤单的抗议。而当他们感受到抚慰和温暖时,微小的微笑、放松的身体语言,都在诉说着他们的幸福。父母的眼神、声音、拥抱,构成了新生儿世界里最重要的大气层,为他们的安全感和探索欲奠定了基石。理解这些最初的信号,是建立亲密亲子关系的第一步。  第二章:触碰世界,感知一切——婴幼儿期的感知与运动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宝宝的小宇宙开始对外面的世界展现出更强的好奇。他们的视觉变得更加敏锐,能够聚焦更远的物体,辨认熟悉的脸孔。听觉也更加灵敏,能够区分不同的声音,甚至对语言的韵律产生反应。触觉更是他们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从啃咬玩具到用手抓取,每一次触碰都是一次学习。  与此同时,他们的运动技能也在突飞猛进。从翻身、爬行,到站立、行走,每一个里程碑式的进步,都伴随着无数次的尝试与跌倒。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是神经系统与肌肉协调发展的复杂过程。当宝宝第一次独立站立,迈出蹒跚的第一步时,那不仅仅是身体的解放,更是他们征服环境、拓展活动范围的勇气宣言。每一次的跌倒,都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教会他们平衡、力量以及克服困难。  第三章:呀呀学语,表达自我——语言发展的奇迹  语言,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个体融入社会的关键。在婴幼儿期,语言的发展如同魔法一般悄然发生。最初的咿呀学语,是声音的探索,是语音的模仿。宝宝会模仿父母的语调、节奏,尝试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然后,他们开始将声音与具体的物体、行为联系起来,理解“妈妈”、“爸爸”、“抱抱”的含义。  第一个词语的出现,通常是意义重大的时刻,它标志着孩子开始能够用符号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接着,词语的组合,句子的形成,让他们的表达能力呈指数级增长。这个过程中,父母的语言环境至关重要。丰富的词汇、清晰的发音、耐心的倾听和积极的回应,都为孩子语言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他们通过语言,不仅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更能开始理解他人的意图,建立更深层次的沟通。  第四章:小小的“我”——自我意识的萌芽与发展  “我”是谁?这个问题,或许连成年人也常常思考。然而,在婴幼儿期,一个全新的“我”正在悄然形成。最初,宝宝可能无法区分自己与他人的界限,但随着与世界的互动增多,他们逐渐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镜子里的自己,便是他们认识“自我”的第一个窗口。  自我意识的发展,也体现在他们对“我的”物品的强烈占有欲上,以及开始表达自己的喜好和厌恶。他们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并尝试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这常常让父母感到头疼,但却是他们独立性发展的必然阶段。学会适当地表达自己的需求,理解他人的感受,以及发展出健康的自尊心,是自我意识发展的核心。这个过程,需要父母的引导与包容,帮助孩子在独立与规则之间找到平衡。  第五章:情绪的色彩——情感世界的丰富与管理  孩子的情绪,如同变幻莫测的天气,时而晴朗,时而乌云密布。从最初的喜悦、恐惧、愤怒,到后来的羞耻、内疚、同情,婴幼儿期的情感体验越来越丰富。他们会因为得到玩具而兴高采烈,也会因为被拒绝而嚎啕大哭,甚至会对陌生人感到害怕。  理解和管理情绪,是孩子需要学习的重要一课。父母的共情和引导,能够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情绪,并找到恰当的表达方式。例如,当孩子因为玩具被抢而哭闹时,父母可以温和地告诉他们:“我知道你很难过,因为你的玩具被拿走了。”并通过示范,教会孩子如何用语言表达愤怒,或者学会等待。培养孩子的情绪智力,不仅能让他们更好地应对挫折,更能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六章:模仿与学习——社会性发展的启蒙  孩子是天生的模仿者。从咿呀学语到行为举止,他们都在不断地观察和模仿周围的人,尤其是父母和同伴。通过观察,他们学会了如何与人互动,如何分享,如何合作。  游戏,是孩子学习社交技能的最佳场所。在游戏中,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社会关系,学习遵守规则,解决冲突。当孩子开始与其他小朋友玩耍时,他们会经历争抢、分享、合作等一系列的社交过程。父母在旁边的引导和示范,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社交规则,发展出健康的社交能力。学会理解他人的意图,尊重他人的感受,并能够灵活地运用社交技巧,是他们融入社会的基础。  第七章:好奇的心,探索的脚步——认知发展的沃土  孩子就像一个小小科学家,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无限的好奇。他们会一遍遍地重复同一个动作,观察事物的变化,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个阶段,他们的认知能力正在飞速发展。  他们开始理解事物的因果关系,例如,“如果我推倒积木,它就会倒下。”他们学会了物体的恒常性,知道即使看不到,东西依然存在。通过对形状、颜色、大小的认知,他们开始构建对世界的理解框架。而逻辑思维的种子,也在这个过程中悄然埋下。父母的鼓励和支持,为孩子的探索提供了坚实的后盾。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鼓励他们动手实践,回答他们好奇的问题,都能极大地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  第八章:规则与界限——理解世界秩序的开端  随着孩子能力的增强,他们开始渴望独立,但也需要了解世界的规则。设立清晰的界限和规则,是帮助孩子理解社会秩序的重要途径。  规则的意义在于保护自己和他人,以及保障活动的有序进行。例如,“吃饭前要洗手”是为了健康,“轮流玩玩具”是为了公平。父母需要用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解释规则,并坚持执行。当孩子触犯规则时,温和但坚定的纠正,能够帮助他们认识到行为的后果。这个过程,是孩子学习自律和责任感的重要开端,也是他们未来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公民的基石。  结语:成长的魔法,永不停止  幼儿期是人一生中最为关键的时期,它为个体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最初的懵懂无知,到逐渐展现出独立思考、情感丰富、社交能力强的个体,孩子们的成长充满了魔法。每一个微笑,每一次跌倒,每一次尝试,都是他们生命中最宝贵的经历。  这趟探索孩子的内心世界的旅程,或许没有固定的答案,但充满了无限的惊喜与可能。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给予他们足够的爱、支持与引导,就是为他们铺就一条通往美好未来的康庄大道。他们的成长,如同最动人的诗篇,永远值得我们细细品读,用心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