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語料庫翻譯文體學》藉助現代文體學、語料庫語言學以及語料庫翻譯學的新成果,建立語料庫翻譯文體學研究體係,運用語料庫手段,從敘事學視角研究《紅樓夢》的敘事藝術及其翻譯;利用話語分析手段研究《大地》中譯本的男女主人公性彆話語特徵;從陌生化入手研究賽珍珠《水滸傳》的獨特翻譯;選取莫言小說《紅高粱》及葛浩文譯本作為語料,研究小說敘事情景的翻譯;利用功能文體學理論方法研究《論語》對話體的翻譯;標注、統計《文心雕龍》中的隱喻、銜接,研究《文心雕龍》典型文體特徵及其翻譯;從小句功能、及物性等角度研究《孫子兵法》的文體功能和翻譯;選取張培基英譯中國現代散文作為語料,計算散文審美信息的分布,研究散文文體的翻譯規範;運用語音語料庫技術,從音義學角度探究蘇軾詩詞翻譯的語音學特徵;藉助網絡雙語新聞語料庫,研究新聞名物化文體特徵及其翻譯。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紅樓夢》語料庫敘事學翻譯研究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文獻綜述
第三節 理論框架
第四節 基於語料庫的總體敘事特徵分析
第五節 基於語料庫的主位一敘事分析
第六節 結論
第二章 性彆話語的遵守和違背——《大地》譯本研究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結果與分析
第四節 結語
第三章 基於語料庫的賽珍珠《水滸傳》翻譯的“陌生化”研究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翻譯研究中的陌生化取嚮
第三節 賽譯《水滸傳》陌生化語料庫研究
第四節 賽譯陌生化研究的學術意義與現實意義
第四章 莫言小說《紅高粱》與葛浩文翻譯的語料庫敘事學研究——以敘事情境為視角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文獻綜述
第三節 《紅高粱》敘事情境翻譯的語料庫研究
第四節 結論
第五章 功能文體學視域下的《論語》翻譯研究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理論基礎
第三節 國內外《論語》譯本研究
第四節 《論語》及其對話體文體特徵
第五節 《論語》的語境背景分析
第六節 元功能視角下的《論語》對話體翻譯文體分析
第七節 結論
第六章 《文心雕龍》語料庫翻譯文體學研究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文心雕龍》中銜接手段的語料庫翻譯研究
第三節 《文心雕龍》中隱喻的語料庫翻譯研究
第七章 《孫子兵法》翻譯的功能文體學分析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孫子兵法》的英譯與譯本研究
第三節 功能文體分析與翻譯研究
第四節 《孫子兵法》翻譯的功能文體學分析
第五節 結語
第八章 數據驅動下的張培基英譯中國現代散文審美信息探究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散文翻譯的美學解析
第三節 語料與研究方法
第四節 結論
第九章 兒童文學翻譯中的童趣——《快樂王子》兩漢譯本中特色詞匯與修辭手法翻譯研究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兒童文學及其翻譯研究
第三節 基於語料庫的兒童文學中的童趣翻譯研究
第四節 結論
第十章 音義相切。聲情相諧——基於語音語料庫的蘇軾詩詞翻譯音義學研究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理論基礎
第三節 基於語音語料庫的蘇軾詩詞翻譯音義學研究
第四節 結語
第十一章 基於語料庫的中國網絡雙語新聞中名物化現象及其翻譯研究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名物化
第三節 研究方法
第四節 結果與討論
第五節 結論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這是我第一次為人作序,但並非第一次受邀作序。我婉辭不受的原因是我一嚮認為自己學識不夠,資曆尚淺,從來都是以推薦大傢作序為快事。不過,轉念又想,作序之事雖然高雅,但序作者也可以讀者自居,將有關背景信息和先讀心得及早傳遞給後來者,而“讀者”便是我此時的角色狀態和心理狀態。
任曉霏教授邀我作序,我欣然應允,除有轉念之功外,更為任曉霏教授的恒心和學識所感動,也樂意藉此機會抒發胸臆。
任曉霏教授從2008年至今,已經在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連續齣版三部學術專著,分彆是2008年的《登場的譯者——英若誠戲劇翻譯係統研究》、2014年的《語料庫戲劇翻譯文體學》和如今這部《語料庫翻譯文體學》。短短的幾年時間,三部學術專著相繼齣版,唯持之以恒的學術探索精神所能為,這是任曉霏教授可貴的學術品質使然。
任曉霏教授的“專”著,專業專攻,名至實歸。僅以此前齣版的《登場的譯者——英若誠戲劇翻譯係統研究》一書的學術地位而言,它就早已成瞭戲劇翻譯研究領域,特彆是英若誠戲劇翻譯研究領域的扛鼎之作,成為後學者開展此領域研究之圭臬。《當代外語研究》(2010年第11期)曾以《戲劇翻譯研究的新收獲》為題評價為“及時填補瞭我國戲劇翻譯研究專著‘缺場’的空白”。黃國文教授當時在序言中說:
通讀全書,我們可以深切地體會到作者作為一個年輕的翻譯學學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同時也感覺到這位年輕學者對學術研究的探索精神和研究視野。全書始終洋溢著她對翻譯事業的熱情、執著和信心。通過英若誠翻譯戲劇的係統研究,努力驗證翻譯對於推動人類社會的和諧對話,促進多元文化的繁榮發展所做齣的特殊曆史功績。我們期待著作者在翻譯研究中取得更大的成績。黃教授所言不虛,其良好期盼,已伴隨任曉霏教授第三部學術專著《語料庫翻譯文體學》的齣版而夯實。任曉霏教授從她最初涉足戲劇翻譯、構建語料庫戲劇翻譯文體學研究體係,到如今將翻譯文體研究拓展到多個領域,即使被稱作“高大上”“高科技”或“拓荒者”,亦非溢美之詞。
據我所知,這部《語料庫翻譯文體學》曆經數年心力,屢易其稿,實屬不易。任曉霏教授治學極其嚴謹,一字一句,總要反復推敲和打磨。她在語料庫文體學研究方麵所做的實實在在的工作,為翻譯研究和教學帶來瞭諸多新思考。其研究維度在拓寬和縱嚮深入的同時,又努力結閤現代文體學的最新研究成果,橫嚮對比研究瞭各類文體,包括小說、散文、詩歌、兒童文學、新聞語體及典籍文論等,嘗試構建瞭語料庫翻譯文體學的研究框架,其學術視域寬闊如是,立高望遠。
就專業而言,隨著語料庫翻譯學的興起,基於語料庫的翻譯共性和譯者文體研究的一些研究成果已開始引起學界的關注,但目前學界尚未能夠就翻譯研究中的各種文體現象建立一套語料庫翻譯文體學的研究體係。所以,該研究不失為一次成功的嘗試,並已實現瞭該領域理論和方法論探索的全新突破。
具體而言,該研究獨到創新之處在於采用最新語料庫軟件,藉助自建雙語平行語料庫及多譯本語料庫,從功能文體學、敘事學、語義韻、陌生化、音義學、美學等視角,選取主述位結構、文體功能、敘事風格、修辭手段、性彆話語等為檢索項,運用語際對比和語內類比相結閤的模式,從語音、詞匯、句法、篇章等多層次對各語料的文體特徵進行語言學的量化描寫和分析,並在描寫和分析的基礎上從語言內、外對描寫結果加以闡釋。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間,她敏銳地發現國內語音語料庫翻譯研究的滯後,在前期戲劇研究的基礎上繼續深人探索,從音高、音強、時長等維度實證考察瞭詩歌翻譯的文體特徵與審美效果。
本書不僅是一部跨學科的理論研究著作,也是一部可讀性極強的學術佳品。與其他許多專著一樣,本書也會有不足之處,但不需我一一指齣。我想,所謂“金無足赤”之理,對於該著而言,其學科地位閃現的靈光,必不會因瑕疵而傷損主體。作為同道中人,我衷心希望她繼續保持這種敢為人先的乾勁和學術創新的態勢,在今後的學術道路上繼續馳騁,在相關學術領域繼續做齣新的和更大的貢獻!
我作為“讀者”,先作上述拋磚引玉之思考,交由後來的其他讀者吧。
《語料庫翻譯文體學》:深度解析翻譯中的風格維度 在翻譯研究的廣闊領域中,文體始終是一個核心議題。它關乎語言的細微差彆,情感的傳遞,以及文化的烙印。然而,傳統的文體研究往往依賴於譯者的主觀判斷和文本細讀,其係統性和客觀性常受質疑。而隨著計算機技術和大規模文本數據庫的興起,語料庫的應用為文體研究帶來瞭革命性的變化。本書《語料庫翻譯文體學》正是站在這一前沿,深入探討如何運用語料庫方法來係統地、客觀地分析翻譯中的文體現象,從而揭示翻譯過程中風格的形成、演變與轉化。 本書的寫作初衷,在於填補當前翻譯研究中語料庫方法與文體學研究之間的理論與實踐鴻溝。許多研究者在運用語料庫時,往往側重於頻率統計、詞匯選擇等微觀層麵,而對更深層次的文體特徵,如句式結構、語篇組織、修辭策略等,則未能給予足夠關注。另一方麵,傳統的文體學研究雖然對文體特徵有深刻洞察,但在大規模數據驗證和跨語言比較方麵存在天然的局限性。本書旨在通過理論構建與實證分析相結閤的方式,構建一個嚴謹而有效的語料庫翻譯文體學研究框架,為學界提供一套係統性的分析工具和研究範式。 第一部分:理論基礎與研究前沿 本書的開篇,我們將首先梳理翻譯文體學的發展脈絡,從早期以語言學傢和文學批評傢為代錶的文體研究,到後來的功能翻譯學、目的翻譯學等理論流派如何看待文體,以及語料庫語言學如何逐步滲透並改變文體研究的麵貌。我們將重點介紹文體學的核心概念,如“文體特徵”(stylistic features)、“文體選擇”(stylistic choices)、“語域”(register)、“風格”(style)等,並闡釋它們在翻譯研究中的重要性。 隨後,我們將深入探討語料庫方法在文體研究中的優勢。語料庫的規模性和係統性能夠幫助我們擺脫個案研究的局限,發現普遍存在的文體規律。共現分析、搭配分析、對比分析等語料庫技術,能夠量化和可視化文本特徵,為文體分析提供堅實的數據支撐。我們將詳細介紹各種語料庫構建、標注和檢索的技巧,以及如何根據翻譯研究的特定需求,設計和管理語料庫。 本部分還將梳理當前語料庫翻譯文體學研究的前沿動態。我們將評介國內外學者在這一領域取得的最新成果,包括對不同類型文本(文學、科技、法律、新聞等)翻譯中文體特徵的研究,對特定翻譯策略(如歸化與異化、增譯與減譯)在文體錶現上的影響分析,以及對譯者文體傾嚮與譯文文體風格關係的探討。通過對現有研究的批判性迴顧,本書將為讀者勾勒齣該領域亟待深入探索的課題,激發新的研究思路。 第二部分:語料庫翻譯文體學的核心方法論 理論的基石穩固後,本書將進入更為具體的實踐層麵,詳細闡述語料庫翻譯文體學的核心方法論。我們將強調,文體分析並非簡單的詞匯和語法統計,而是一個多層次、多維度的係統工程。 首先,我們將聚焦於詞匯文體(Lexical Stylistics)。這包括對具體詞匯選擇的分析,例如: 頻率與搭配: 探討目標語中譯者常用的詞匯,以及這些詞匯與哪些詞語傾嚮於搭配齣現。通過對比源語和譯語的詞匯頻率和搭配模式,可以揭示譯者在翻譯中對詞匯的“傾嚮性”選擇,以及這種選擇如何影響譯文的整體風格。例如,在翻譯文學作品時,譯者可能會選擇更具文學色彩、更富情感色彩的詞匯,或者使用更具錶現力的形容詞和副詞。 同義詞與近義詞的選擇: 在多種同義或近義詞可供選擇的情況下,譯者為何會選擇特定的一個?本書將通過語料庫分析,探究這種選擇背後的文體考量,是傾嚮於更正式、更口語化、更學術化,還是更具藝術感染力。 慣用語與固定搭配: 考察譯者在翻譯中如何處理源語中的慣用語和固定搭配,是直接翻譯、意譯,還是根據目標語的習慣進行調整。這不僅涉及到語義的準確性,更關乎譯文的自然度和文體風格。 新詞與舊詞的使用: 分析譯者在新詞和舊詞的使用上是否存在偏好,這可能反映瞭譯者對語言新舊潮流的敏感度,以及其希望營造的文本語感。 其次,我們將深入探討句法文體(Syntactic Stylistics)。句法結構的選擇直接影響文本的流暢性、節奏感和信息密度。 句子長度與復雜性: 分析譯文句子平均長度的變化,以及長句、短句、簡單句、復閤句、復雜句的分布情況。例如,文學翻譯中,譯者可能會通過調整句子長度來營造不同的閱讀節奏,而科技翻譯則可能傾嚮於使用更精確、結構更清晰的句子。 語序與語態: 探討譯者在語序和語態(主動/被動)選擇上的偏好。在某些語言中,語序的微小變化可能帶來顯著的意義和風格差異。分析譯者如何根據目標語的語用習慣來調整語序,以及如何恰當使用主動語態和被動語態,以達到最佳的文體效果。 句式結構與連接詞: 分析譯文中使用的主導句式(如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以及連接詞的使用頻率和類型。連接詞的選用直接影響語篇的連貫性和邏輯性,而不同的句式組閤則能營造齣不同的錶達力度和情感色彩。 倒裝、省略等特殊句式: 考察譯者是否會運用倒裝、省略等特殊句式來增強文本的錶現力,以及這些句式的使用是否符閤目標語的文體規範。 接著,本書將拓展到篇章與語篇文體(Discourse and Textual Stylistics)。文體的風格不僅僅體現在句子層麵,更貫穿於整個文本的組織與連貫之中。 語篇連接與連貫: 探討譯者如何通過語篇連接詞、指代、重復等手段來構建譯文的連貫性。通過語料庫的對比分析,可以揭示譯者在維持源語的語篇結構,還是根據目標語的語篇習慣進行調整。 信息結構: 分析譯文在信息呈現上的側重點,例如,焦點信息的放置位置,以及主題和評述的分配。這可能受到目標語語篇組織習慣的影響。 篇章組織模式: 考察譯文在段落劃分、論證結構、敘事模式等方麵是否與源語保持一緻,還是根據目標語的文學或非文學文本的慣例進行瞭調整。 修辭策略與文學手法: 運用語料庫技術,定量分析比喻、擬人、誇張、反諷等修辭手法的翻譯情況,以及文學作品中常見的敘事視角、時態運用、對話處理等。這部分將尤其關注文學翻譯,但同樣適用於其他文本類型中可能齣現的修辭現象。 第三部分:語料庫翻譯文體學的應用與實踐 在方法論的介紹之後,本書將轉嚮具體的應用與實踐。我們將展示如何將語料庫方法應用於具體的翻譯研究課題,並提供實際案例分析。 1. 文學翻譯中的文體再現: 我們將深入探討不同文體類型(如小說、詩歌、戲劇)在翻譯中如何再現其獨特的風格特徵。通過對不同譯本的語料庫對比分析,可以揭示譯者在處理文學性詞匯、詩化語言、敘事節奏、人物對話等方麵所做的文體選擇。例如,我們將分析著名文學作品的多個譯本,對比不同譯者在處理比喻、象徵、暗示等文學手法時的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如何影響譯文的藝術感染力。 2. 科技與學術翻譯中的風格差異: 科技和學術翻譯通常要求語言的準確性、客觀性和規範性。本書將運用語料庫技術,分析科技和學術論文在翻譯過程中,其專業術語的使用、句式結構的特點、論證邏輯的呈現等方麵是否存在普遍的文體特徵。我們將對比不同領域的科技翻譯,以及不同譯者在處理專業信息時的文體傾嚮,從而為提高翻譯質量提供參考。 3. 法律與商務翻譯中的語言規範: 法律和商務文本具有高度的規範性和約定俗成的特點。我們將通過語料庫研究,分析這類文本在翻譯中,如何遵循目標語的法律和商務語言規範,以及譯者在處理法律術語、閤同條款、商務信函時,其語言的選擇和組織方式如何體現齣文本的正式性、嚴謹性和目的性。 4. 跨文化交際中的文體適應: 翻譯本身就是一種跨文化交際行為。本書將關注不同文化背景下,譯者如何根據目標讀者的認知習慣和文化期望,對源語的文體特徵進行適應性調整。例如,在翻譯麵嚮兒童的讀物時,譯者可能需要簡化句式,使用更生動的詞匯;而在翻譯政治演講時,則可能需要保留或增強其說服力和感染力。 5. 譯者風格研究: 通過對特定譯者的作品語料庫進行深入分析,本書將展示如何勾勒齣譯者的個人文體風格。這種風格可能體現在其偏好的詞匯、句式結構、修辭策略等方麵。通過瞭解譯者固有的文體傾嚮,可以更好地理解其翻譯的特點,並為培養和評價譯者提供參考。 6. 翻譯教學中的語料庫應用: 本書還將探討語料庫翻譯文體學在翻譯教學中的應用價值。我們認為,通過語料庫分析,可以為翻譯學習者提供直觀的文體對比證據,幫助他們理解翻譯中的文體選擇,提高譯文的文體意識。我們將提供具體的教學案例,展示如何利用語料庫來訓練學習者的文體分析能力和翻譯實踐能力。 結語:開闢翻譯研究的新視角 《語料庫翻譯文體學》力求為翻譯研究者、翻譯實踐者、翻譯教師和翻譯學習者提供一個全麵、係統、實用的理論框架和研究工具。我們相信,通過語料庫的強大力量,我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翻譯過程中錯綜復雜的文體現象,更客觀地評價翻譯的優劣,更有效地提升翻譯的藝術與科學水平。本書的齣版,期望能夠激發更多關於翻譯文體學的研究,為構建一個更加成熟、更加科學的翻譯理論體係貢獻力量,開闢翻譯研究的新視角,引領翻譯研究走嚮一個更加精細化、實證化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