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循证实践丛书·心理健康领域的循证实践:九大基本问题

心理学循证实践丛书·心理健康领域的循证实践:九大基本问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约翰·C.诺克罗斯,[美] 拉瑞·E.博伊特勒,[美] 罗纳德·F.利万特 编,杨文登,赵英武,邓巍 译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循证实践
  • 心理健康
  • 临床心理学
  • 认知行为疗法
  • 咨询
  • 干预
  • 评估
  • 指南
  • 实证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50156
版次:1
商品编码:12219239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心理学循证实践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2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心理学循证实践丛书·心理健康领域的循证实践:九大基本问题》是一本循证心理治疗相关问题的学术对话。
  《心理学循证实践丛书·心理健康领域的循证实践:九大基本问题》中邀请了42位当代西方*为有名的心理治疗研究者、治疗师及相关管理者,以29篇立场论文的形式,围绕哪些有资格成为有效实践的证据、哪些研究可以判断有效实践、手册化能否改善治疗结局、研究中病人及临床实验能否代表现实的临床实践、心理治疗中哪些因素应该得到验证、哪些因素会影响证据的呈现与发表、实证支持治疗是否比非实证支持的治疗更为有效、循证实践与常规治疗能否很好地满足现实的多样性以及有效的实验室验证治疗是否容易推广到临床实践九大基本问题,分正、反两个方面呈现了各自的观点,并进行了深度对话。虽观点相异,却充分体现了心理治疗实践的多样性以及学术争论对学术研究的价值。

作者简介

  约翰·C.诺克罗斯,美国斯克顿大学心理学教授与杰出学者,曾任国际临床心理学协会、心理治疗整合探索协会以及APA心理治疗分会与临床心理学分会主席,APA代表大会成员及心理学健康服务提供者国家注册中心主任,曾获APA教育与培训特殊贡献奖、卡耐基基金会认证的宾夕法尼亚年度教授等奖励,并当选为美国实践研究院成员。

  拉瑞·E.博伊特勒,帕洛阿尔托大学临床心理学教授,曾任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主编,曾任APA临床心理学分会、心理治疗分会及两届国际临床心理学协会主席,曾获国际临床心理学协会杰出职业生涯奖等奖励。

  罗纳德·F.利万特,美国阿克伦大学教授。Psychology of Men & Masculinity杂志主编,APA第51分会“男人与男性气质心理学研究协会”创始人,曾任APA及APA第43分会、第51分会等多个学术组织主席,曾获APA应用研究特殊贡献奖等多项奖励。

  译者简介:

  杨文登,湖南双峰人,广州大学副教授,博士,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临床心理学、理论心理学研究,在Theory & Psychology、《心理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及译著6部,合著或担任副主编的作品3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青年项目等课题7项,获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

  赵英武,湖南邵东人,广州大学教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临床心理学,从事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多年。

  邓巍,湖南石门县人,现供职于湖南省监狱管理局,主要从事循证矫正、罪犯心理咨询研究,曾获司法部部级优秀个案管理奖、全国狱政理论研讨三等奖。



目录

关于编者
作者
序言

第一章 谁有资格成为有效实践的证据?
一、临床技能
二、科学研究
三、病人价值观与偏好
四、对话:争议与共识

第二章 哪些研究可以判断有效实践?
一、个案研究
二、单一被试设计研究
三、质化研究
四、过程改变研究
五、实效研究
六、随机对照实验
七、对话:争议与共识

第三章 手册化能改善治疗结局吗?
一、心理治疗手册可以改善结局
二、治疗手册没有改善结局
三、对话:争议与共识

第四章 研究中病人及临床实验能代表现实的临床实践吗?
一、临床实验中的病人及治疗不能充分代表现实的临床实践
二、研究中的病人与临床实验经常能够代表现实的临床实践
三、对话:争议与共识

第五章 哪些因素应该得到验证?
一、治疗方法
二、心理治疗者
三、治疗关系
四、主动的病人
五、改变的原则
六、对话:争议与共识

第六章 哪些因素影响了证据的呈现与发表?
一、理论忠诚度
二、研究出版资金来源的影响
三、EST和心理治疗整合并不匹配
四、对话:争议与共识

第七章 针对特定障碍,实证支持治疗比非实证支持治疗更有效吗?
一、没有证据表明实证支持治疗比其他治疗更有效
二、实证支持治疗产生的结局优于非实证支持治疗
三、对话:争议与共识

第八章 循证实践与常规治疗能很好地满足现实的多样性吗?
一、循证实践忽略了少数民族群体
二、循证实践与常规治疗都忽略了性别
三、忽略了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及跨性别病人
四、循证心理治疗忽略了残疾群体
五、对话:争议与共识

第九章 有效的实验室验证治疗是否容易推广到临床实践?
一、有效的实验室验证治疗通常能推广到临床实践
二、实验室验证治疗推广到社区未必能取得更好的结局
三、对话:争议与共识

结语
重要术语解释
译后记

精彩书摘

  《心理学循证实践丛书·心理健康领域的循证实践:九大基本问题》:
  2.科学、心理治疗与医理医疗
  我们也来回顾心理学发展的那段平行的历史。临床心理学之所以拥有自身的专业地位,包括它从精神病学分离开来、受到第三方付款机构的信任,都是假设,它进行的诊断、治疗与预防过程,全建立在一系列实质性的科学证据的基础之上。但是,在19世纪末心理治疗诞生后很长一段时间,这一假设并没有得到检验。艾森克(Eysenck,1952)在研究了一些文献后,对心理治疗总有积极效应、总能优于自行缓解这一命题提出了质疑。这对心理治疗必定是个巨大的打击!当然,接下来的事件也不是一个好消息,心理治疗开始面临第一代精神药物的竞争,这些药物包括锂的发现(1949年引入)、吩噻嗪类、丙咪嗪、眠尔通及其他苯二氮平类药物等。在此后一段长时间的尴尬日子里,对艾森克的主要回击是,宣称心理治疗确实有效,但艾森克的研究过程本身有问题,他分析的研究良莠不齐,一些消极效应平衡掉了另一些积极效应,创造了一种没有改善的假象(Bergin,1966)。后来,心理治疗又用了25年的时间来发展新的元分析技术(元分析不仅能对数据趋势进行量化描述,还能使研究者将弱的效应聚合成强的效应)。通过元分析,研究者证明,在平均水平上,心理治疗确实比什么都不做具有更大的积极效应(Lispey and Wilson,1993;Smith and Glass,1977;Smithetal.,1980)。
  艾森克的曝光及伯金(Bergin,1966)的反驳的一个积极影响是,研究不仅要证明心理治疗确实有效,还要能甄别增进心理治疗积极结局、减少消极结局的条件及技术(Bergin and Strupp,1970;Fiskeeta1.,1970;Garfield and Bergin,1971;Strupp and Bergin,1969)。在精神药物兴起的同时,心理治疗内部也变得更加复杂,新出现的行为疗法(Wolpe,1958)和认知疗法(Beck,1970),与更传统的精神分析及病人中心疗法之间开始了竞争。第一代行为与认知治疗者严格地采取临床心理学的科学修辞,开始系统地证明他们所从事工作的有效性(Yates,1970)。到了史密斯和格拉斯(Smith and Glass,1977)开始从事元分析的时代,人们发现认知一行为治疗在某种程度上比传统的领悟疗法(insight-oriented approach)更为有效。尽管有一些观察者从史密斯与格拉斯的研究中得出“每个人都赢了,大家都有奖”的结论(Luborskyeta1.,1975),其实这并不是真实的情况。即使在史密斯与格拉斯的研究中,认知与行为治疗的效果量,也要大于精神分析与人本疗法的效果量(Smith and Glass,1977;Smitheta1.,1980)。在接下来的年代里,认知一行为疗法逐渐变成心理治疗护理的标准。
  史密斯和格拉斯的分析(Smith and Glass,1977;Smitheta1.,1980)表明,心理治疗要获得足够的成功,就不能将目光局限于认知一行为治疗,很可能还需要允许精神分析师、罗杰斯主义者及行为治疗者等,同样享受良好的职业生涯。但是,随着健康维持组织及其他形式的管理医疗的兴起,职业的图景又不得不再次发生改变。不管治疗的效果如何,只要病人及其代理者相信自己正在获益,或者相信未来最终会获得某些好处,他们就会为自己想要的治疗而从口袋里掏钱。当第三方开始承担治疗费用(病人与治疗者为第一、第二方),对职业进行问责的强烈需求就随之而来,与其他医疗工业一样,心理健康护理对问责的需求同样巨大(Kihlstrom and Kihlstrom,1998)。结果是,管理医疗的需求,结合科学的修辞,在与认知、行为治疗及精神药物治疗竞争的过程中,催生了实证支持治疗(ESTs)标准(Chambless and Ollendick,2001;Task Force,1995),随后,又演变为更广泛的术语,形成了临床心理学中循证实践的概念。
  ……

前言/序言

  心理健康中很少有主题像循证实践(evidence-based practices,EBPs)这样重要、及时而富有煽动性。但遗憾的是,这一多层次的复杂主题已被还原为一场过于简单的、两极化的争论。它们带来的更多是火药味,而非火药产生的光明。本书主要针对心理健康方面的实践者、教育者与毕业生,讨论了九个有关循证实践的基本问题。每章都关注循证实践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问题,包括几篇关于这一问题的立场论文。这些不同立场论文的作者,既有相同点也有相互竞争之处,围绕同一主题展开对话。
  在这一简单的序言中,我将从描述《心理健康领域的循证实践:九大基本问题》这本书的目标与结构开始,然后评价心理健康领域中循证实践的起源与争论。在这一基础上,我们最后连贯起来,讨论九个重要的基本问题。
  1.本书的目标与结构
  我们一直希望本书能阐明这一极富争议的主题的一些中心问题,为这些两极化的问题提供平衡的立场,并澄清不必要的混淆与敌意。从这一层面来说,我们的目标是在讨论心理健康领域循证实践的过程中,既要强调共性,又要保留争议。
  本书的结构直接为它的目标服务。每一章都包含几篇关于某一问题的立场论文,论文的作者们就这一问题进行简洁的对话。我们邀请了杰出的实践者与研究者来撰写这些立场论文。论文被设计为聚焦性的、说服性的,以便于解释某一特定的视角。我们要求作者将临床经验、研究发现、理论争议及逻辑分析结合起来,共同促进他们的立场。作者可以自由选择合著的作者,但要求他们在选择的时候尽量保持多样性。我们根据性别、种族与性取向,以及在整个实践一研究维度上不同的理论取向与表现,多样化地选择作者。尽管许多作者可能忍不住想要评论循证实践争论其他方面的问题,但我们要求,他们必须局限于该章所指定的讨论主题。
  然后,各章的作者接受其他立场论文作者的最终草稿,并要对它们进行一千个单词以内的简短评论,以讨论他们相互同意的观点以及存有不同意见的地方。我们期待坦率、有力但礼貌的交流,描述相互有交集的领域与剩下的竞争领域。我们特别建议作者,“基调应该是同事间的礼貌对话。请不要夸大或误解其他作者的立场;我们可以有大量实质性差异,而不必倚仗那些令人生厌的修辞手法。另外,当然也请大家保持克制,避免进行人身攻击。”
  2.实证支持治疗与循证实践的发展简史
  就像临床心理学常说的那样,循证实践有着长期的过去,但只有短期的历史(Boring,1950)。循证实践的长期过去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的努力,他们试图将临床实践建立在可靠的、代表性的研究或证据的基础之上。随着威廉·冯特(Wilhelm Wundt)早期的实验室实验,将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后,心理学就一直以自身植根于科学、具有严格的实证性而感到自豪。同样地,从埃米尔·克雷佩林(Emil Kraepelin)的诊断模式,到本杰明·拉什(Benjamin Rush)初步的实证努力,精神病学也试图远离未经检测的实践,将自己定位为一门心灵的科学。从一开始,心理健康专家就宣称,他们忠实地依赖于科学研究的方法及其取得的结论。
《心理健康领域的循证实践:九大基本问题》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在瞬息万变的心理健康领域中,如何构建和应用循证实践。循证实践并非一套僵化的理论,而是一种动态、反思性的思维模式和实践路径,旨在将当前最可靠的研究证据、临床经验以及来访者(或称服务对象、患者)的价值观和偏好有机结合,以期提供最有效、最恰当的心理健康服务。本书聚焦于心理健康领域循证实践的九个核心基本问题,这些问题贯穿于临床工作、政策制定、专业培训和研究的各个环节,是理解和实践循证方法不可或缺的基石。 第一章:什么是循证实践?——定义、原则与核心要素 本章将拨开迷雾,清晰界定循证实践(Evidence-Based Practice, EBP)在心理健康领域的具体含义。我们将考察循证实践的核心原则,包括对科学证据的尊重、对临床专业知识的重视、以及以来访者为中心的理念。循证实践并非简单地将研究成果“搬运”到临床,而是强调一个整合的过程。我们将详细阐述这一整合过程涉及的几个关键要素: 最优的科学证据: 这包括系统评价、随机对照试验(RCTs)、高质量的观察性研究等。本书将指导读者如何鉴别和评估研究的质量,理解不同研究设计所能提供的证据等级,以及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寻找和利用最相关的研究。 临床专业知识: 这是指心理健康专业人员长年累月积累的临床经验、技能、鉴别能力以及对个体情况的深入理解。我们将讨论如何将这些宝贵的个人经验与研究证据相融合,避免“经验主义”的陷阱,同时也不至于被“证据至上”所束缚。 来访者的价值观、偏好与特征: 心理健康服务的最终目的是为来访者带来福祉。因此,来访者自身的意愿、文化背景、个人信仰、生活环境、以及他们对治疗的期望和顾虑,都是循证实践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我们将探讨如何有效地与来访者沟通,理解他们的需求,并将其纳入治疗决策。 情境与资源: 循证实践也需要考虑现实的临床情境和可用的资源,包括时间、经费、人员、技术支持等。在资源受限的情况下,如何根据证据和来访者需求做出最合理的决策,是本书关注的重点之一。 通过本章的学习,读者将对循证实践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理解它是一种促进高质量、伦理和有效心理健康服务的系统性方法。 第二章:证据的搜寻与评估——如何找到并判断“好”的证据? 在循证实践的实践中,搜寻和评估证据是基础性工作。本章将提供一套系统的方法论,帮助心理健康专业人员掌握搜寻可靠研究证据的技巧,并学会对其进行批判性评估。 信息检索策略: 我们将介绍各种信息数据库(如 PubMed, PsycINFO, CINAHL, Cochrane Library 等)的使用技巧,以及如何构建有效的检索词(Keywords)和检索组合,以最大化搜寻结果的相关性和全面性。 研究文献的类型与层级: 读者将了解不同类型研究的特点,包括理论研究、描述性研究、相关性研究、因果性研究等。本书将重点介绍证据等级体系,例如国际上广泛使用的证据等级金字塔(Pyramid of Evidence),帮助读者理解哪些类型研究能够提供更强的因果证据,哪些更适合描述现状。 批判性评估工具与标准: 搜寻到文献只是第一步,学会评估其科学严谨性更为重要。我们将介绍一系列批判性评估工具(如CONSORT for RCTs, PRISMA for systematic reviews, STROBE for observational studies 等),并深入剖析评估研究质量的关键维度,包括研究设计、样本选择、干预措施的标准化、结果的测量、统计分析的恰当性、以及是否存在偏倚(bias)等。 理解系统评价与元分析: 系统评价和元分析是当前研究证据的金字塔尖,它们能够整合多项独立研究的结果,提供更强有力的证据。本章将详细讲解如何阅读和解读系统评价,理解其方法学严谨性,并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掌握本章内容,读者将能够自信地在海量研究文献中筛选出真正具有科学价值的证据,为后续的临床决策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章:将证据应用于临床——如何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个体化干预? 将抽象的研究证据转化为具体的、个体化的临床干预,是循证实践中最具挑战性也最具艺术性的环节。本章将聚焦于这一转化过程。 “PICO”框架的应用: 我们将介绍“PICO”框架(Patient/Population, Intervention, Comparison, Outcome)作为临床问题的结构化工具,以及如何利用它来精准地界定来访者的问题,从而更有效地搜寻和应用证据。 证据与临床经验的整合: 尽管证据至关重要,但临床经验同样不可或缺。本章将探讨如何运用临床经验来解释研究结果,如何在研究不充分的领域做出基于经验的决策,以及如何避免经验主义导致的研究证据被忽视。 个体化干预策略: 循证实践强调的是“基于证据的实践”,而非“循证的治疗”。这意味着治疗方案需要根据个体的独特性进行调整。我们将讨论如何识别来访者的个体特征(如文化、性格、依恋风格、共病情况、偏好等),并将这些因素融入到治疗决策中,使治疗更具针对性、更易接受。 治疗计划的制定与调整: 本章将指导读者如何基于评估结果、研究证据和来访者输入,制定一个动态的、可调整的治疗计划。我们将讨论在治疗过程中如何持续监测来访者的进展,并根据反馈和新的证据及时调整干预策略。 通过本章的学习,读者将能够自信地将研究成果与个体化的临床需求相结合,制定出更具实效性的干预方案。 第四章:来访者的参与——如何赋能来访者成为循证决策的伙伴? 以人为本是循证实践的核心理念之一。本章将深入探讨如何有效地让来访者参与到循证决策的过程中,从而提升治疗的依从性和满意度。 建立信任与共同决策: 我们将强调建立稳固的治疗联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治疗关系中促进开放的沟通和相互尊重。共同决策(Shared Decision-Making)的理念将被详细阐述,即治疗师与来访者共同分享信息、讨论选项、并最终达成一致。 有效沟通的技巧: 如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来访者解释研究证据、治疗选项的优缺点,以及治疗可能带来的风险和获益,是促进来访者参与的关键。本章将提供具体的沟通技巧和话术示例。 理解来访者的价值观与偏好: 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开放式提问、积极倾听、以及文化敏感的沟通方式,深入了解来访者的价值观、信仰、文化背景、以及他们对治疗的期望和顾虑。 提升来访者自主性与自我效能感: 鼓励来访者积极参与决策,能够显著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和对治疗的投入。本书将介绍如何赋能来访者,让他们在治疗过程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并成为自身康复的积极参与者。 本章旨在帮助读者将循证实践的重心牢牢地放在来访者身上,确保治疗决策既有科学依据,又能充分尊重和满足来访者的个体需求。 第五章:临床判断与伦理考量——在不确定性中做出负责任的决策 心理健康领域充满了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本章将探讨如何在实践中进行精密的临床判断,并贯穿始终的伦理考量。 临床判断的本质与要素: 临床判断并非简单的“直觉”,而是基于现有证据、对来访者个体情况的理解、以及对复杂因素的权衡。我们将解析临床判断的构成要素,包括鉴别诊断、风险评估、干预选择、预后判断等。 处理证据的局限性: 很少有研究能够完美地覆盖所有来访者的情况,研究证据也可能存在局限性。本章将指导读者如何识别证据的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最审慎的判断。 循证实践中的伦理困境: 循证实践并非没有伦理挑战。例如,当研究证据与来访者的强烈偏好不一致时,如何权衡?当资源有限,无法提供“最优”证据支持的干预时,如何决策?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常见的伦理困境,并提供解决思路。 知情同意的深化: 知情同意是循证实践中最重要的伦理原则之一。本章将探讨如何在循证实践的框架下,更全面、更深入地进行知情同意,确保来访者真正理解治疗的性质、可能的风险与获益,以及替代方案。 职业责任与问责: 循证实践要求专业人员对其决策和行为负责。我们将讨论如何通过记录、同行评审、以及持续学习来确保自身的专业实践符合循证原则,并能接受外部的审查。 通过本章的学习,读者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在复杂的临床情境中,如何在科学证据、个体差异和伦理要求之间取得平衡,做出负责任的临床决策。 第六章:循证实践在不同心理健康服务中的应用 本章将跳出理论层面,聚焦于循证实践在心理健康服务领域的具体应用场景。 评估与诊断: 循证实践如何指导评估工具的选择和使用?如何基于研究证据来整合评估信息,做出准确的诊断?我们将探讨循证诊断的思路和方法。 心理治疗: 针对抑郁症、焦虑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精神分裂症等常见精神疾病,哪些心理治疗方法有强有力的循证支持?本书将回顾部分主要的循证心理治疗模式,并强调在实际应用中如何根据个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精神药物治疗: 尽管本书侧重心理健康领域的循证实践,但对于药物治疗,循证的原则同样适用。我们将简要介绍精神药物治疗的循证决策过程,包括药物选择、剂量调整、以及与其他治疗方法的整合。 危机干预与预防: 在紧急情况或危机状态下,如何快速而有效地应用循证的干预措施?本书将探讨循证的危机管理和预防策略。 特殊人群与亚群体: 儿童青少年、老年人、不同文化背景的来访者、LGBTQ+群体等,他们的心理健康需求具有独特性。本章将探讨如何在循证实践中充分考虑这些特殊人群的特点,并应用相应的循证方法。 本章旨在帮助读者看到循证实践的广泛适用性,并为他们在不同临床实践中应用循证原则提供具体的指引。 第七章:循证实践的挑战与应对策略——克服实施中的障碍 将循证实践从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并非一帆风顺,会遇到各种挑战。本章将深入分析这些挑战,并提供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 时间与资源限制: 许多基层医疗机构面临时间紧迫、人力不足、经费有限等问题,这可能阻碍专业人员投入足够的时间进行证据搜寻和评估。我们将探讨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下,进行高效的证据利用。 技能与培训不足: 许多专业人员可能缺乏接受过系统的循证实践培训,不熟悉证据搜寻、评估和整合的技巧。本书将建议持续的专业发展和培训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自助学习的途径。 组织文化与支持: 机构的文化和领导层的支持,对循证实践的推行至关重要。我们将讨论如何争取组织支持,如何建立有利于循证实践的文化氛围。 研究证据的“滞后性”: 新的研究成果需要时间才能被广泛传播和接受。本书将探讨如何弥合研究与实践之间的“滞后性”,鼓励专业人员主动接触前沿研究。 个体阻力与信念: 有些专业人员可能对循证实践存在误解或固有观念,不愿意改变传统的实践模式。我们将分析这些阻力,并提供如何有效沟通和引导的策略。 “非循证”实践的诱惑: 有时,一些流行的、但缺乏充分证据支持的治疗方法可能会吸引专业人员。本书将重申循证原则的重要性,并强调批判性思维。 通过本章的学习,读者将能够更好地预见和应对在循证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并有信心克服它们。 第八章:循证实践的持续改进——终身学习与自我评估 循证实践是一个动态的、持续改进的过程,而非一个终点。本章将强调持续学习和自我评估在循证实践中的重要性。 建立终身学习的习惯: 心理健康领域的知识和研究在不断发展,专业人员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参与继续教育、研讨会、阅读专业文献,以跟上时代的步伐。 同行学习与督导: 与同事分享临床经验、进行案例讨论、接受专业督导,是提升临床技能和循证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将探讨如何有效利用同行学习和督导。 自我评估与反思: 定期对自己的临床实践进行反思和评估,识别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是持续改进的关键。本章将提供自我评估的框架和方法。 利用反馈机制: 积极寻求来访者的反馈,以及来自同事和督导的评价,能够帮助专业人员发现盲点,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 参与研究与知识转化: 对于有能力和兴趣的专业人员,参与到研究活动中,或者将研究成果有效地转化为实践,是推动循证实践向前发展的重要方式。 本章旨在培养读者主动学习、持续反思的习惯,使循证实践成为其职业生涯中一个有机、内在的驱动力。 第九章:面向未来——循证实践在心理健康服务系统中的角色与展望 本章将着眼于更宏观的层面,探讨循证实践在构建更有效、更公平的心理健康服务系统中的关键作用,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循证实践与政策制定: 如何利用循证证据来指导心理健康政策的制定,包括服务资源分配、项目设计、以及服务质量标准的确立? 循证实践与质量保证: 循证实践是提升心理健康服务质量的核心要素。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建立循证实践的标准来监测和评估服务质量。 循证实践与技术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远程医疗等技术的发展,循证实践将如何与这些新技术融合,以提供更普惠、更精准的心理健康服务? 跨专业合作与整合: 循证实践需要不同专业背景的专业人员(如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生、社工、护士等)之间的紧密合作。我们将探讨如何促进跨专业团队的协作。 全球视角下的循证实践: 循证实践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和应用面临哪些共性挑战和机遇?如何借鉴国际经验,推动本土化发展? 未来的研究方向: 哪些领域的循证研究是当前最急需的?如何引导未来的研究更加贴近临床实践的需求? 本书的最后一章将引导读者思考循证实践的未来发展方向,激发他们成为推动心理健康领域循证实践进步的积极力量。通过对这九个基本问题的深入探讨,本书致力于为心理健康专业人员提供一套全面、系统、且实用的循证实践指南,帮助他们更好地服务于每一位需要帮助的个体,并共同构建一个更健康、更美好的社会。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我一直抱着期待的心情等待着,毕竟“循证实践”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严谨和科学的光芒,尤其是在心理健康这样一个需要深度理解和细致操作的领域。拿到手之后,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感觉是装帧相当考究,拿在手里很有分量,这总是能让人对内容产生更高的期待。我特别关注的是,书中是如何将那些可能看起来有些抽象的心理学理论,通过“循证”的方式,转化为切实可行的临床指导。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套清晰的框架,帮助我理解为什么某些疗法有效,哪些研究证据支持它们,以及在面对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时,应该如何选择最适合的干预手段。我渴望看到书中能够深入剖析几个核心的心理健康困境,比如抑郁症、焦虑症,甚至是更复杂的精神疾病,并且能够提供具体的证据链条,让读者明白其中的逻辑。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真实的案例分析,那就更好了,能够帮助我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看到“循证”在实际应用中的力量。我尤其看重的是,这本书是否能帮助我提升自身的判断能力,在海量的心理健康信息中,辨别出真正科学、有效的实践方法,而不是被那些未经证实的声音所误导。

评分

这本书,我预感到它将是一本能够真正帮助我提升专业能力的读物。我一直以来都在追求一种更具科学性、更系统化的心理健康实践方式,而“循证实践”正是这条道路上的指路明灯。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梳理出当前心理健康领域最值得信赖的证据,并教会我如何将这些证据有效地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特别是书中提到的“九大基本问题”,我迫切想知道它们具体是哪些?它们是否涵盖了从轻度情绪困扰到重性精神疾病等一系列关键领域?我希望能看到书中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刻的分析,并提供详实的研究证据来支持其提出的干预措施。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本“操作手册”一样,清晰地展示如何根据循证的原则,为不同需求的个体提供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支持。此外,我也关注书中是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批判性地评估研究证据的指导,以及如何应对在实践中可能出现的证据冲突或不足的情况。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建立起一套更加成熟和科学的专业视角。

评分

收到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就是,终于有一本将“心理健康”与“循证实践”如此清晰地结合起来了。我一直认为,在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和个体差异的领域,科学严谨的证据才是我们最可靠的指南针。我特别希望能通过这本书,深入了解心理健康领域中那些经过时间检验、被广泛认可的“循证实践”到底是什么。书中提出的“九大基本问题”更是激起了我的浓厚兴趣,这九个问题是如何选择出来的?它们是否代表了当前心理健康领域最核心、最普遍的挑战?我希望这本书能就这九个问题,提供详尽的、基于实证的解答。例如,对于常见的抑郁和焦虑,书中是如何通过循证的角度,来指导我们选择最有效的治疗方案?是否会有关于不同疗法的疗效对比,以及在不同人群中的适用性分析?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来展示循证实践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让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其价值。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建立起一种更具科学性和系统性的专业思维,从而更好地服务于那些需要心理健康支持的人。

评分

对于《心理学循证实践丛书·心理健康领域的循证实践:九大基本问题》这本书,我个人对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抱有相当大的好奇。我之所以关注这本书,是因为我一直坚信,心理健康领域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基石。“循证实践”这四个字,在我看来,就是科学精神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的具体体现。我尤其对书中提到的“九大基本问题”感到好奇,这九个问题是如何被界定的?它们是否涵盖了当下心理健康领域中最具代表性和普遍性的议题?我希望书中能够对这九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够触及问题的本质,并提供一系列基于严谨研究证据的解决方案。比如,对于一些常见的心理困扰,书中是如何通过循证的方式,来指导我们选择最有效的干预策略?我希望能看到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步骤,让读者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评估和衡量循证实践效果的方法,以及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应对策略。毕竟,理论与实践之间总会存在一定的距离,能够理解如何跨越这个距离,至关重要。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于我而言,就像是久旱逢甘霖。作为一名临床工作者,我深切体会到在不断变化的心理健康领域,保持知识更新和实践的科学性是多么重要。这本书的名字就点明了它的核心价值——“循证实践”,这正是我们在面对复杂多样的求助者时,最渴望获得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我期待它能系统地梳理出当前心理健康领域最前沿、最有力的证据,并将其转化为可操作的指南。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如何处理“九大基本问题”的,这九个问题是否覆盖了当下最普遍、最棘手、也是最受关注的心理健康挑战?我希望能看到书中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浅出的解析,并提供基于高质量研究证据的解决方案。不仅仅是罗列疗法,我更希望能理解这些疗法背后的科学原理,以及它们是如何被证明有效的。书中是否有提供不同证据等级的分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信息的可靠性?如果能有对不同疗法有效性的比较分析,以及在特定人群或情境下的适用性说明,那就更加完美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我的案头必备,在临床实践中能够随时翻阅,从中汲取科学的智慧和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