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法研究资料汇编

中国历法研究资料汇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章潜五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历法
  • 历法研究
  • 历史
  • 文化
  • 时间
  • 日历
  • 古代
  • 传统
  • 科学
  • 资料汇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644622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084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历法改革委员会各委员追迹诸多先贤的遗志,探索“我国历法改革的现实任务”,提出了“农历”科学更名、春节科学定日、共力研制新历、明确世纪始年四项改历建议。

  历改研究需要世代传承,本文集不仅包括历法改革委员会编印的《历改信息》中的精华文章,还包括已经在网络上发表的有关历法改革的文章,共计300多篇。网络文章是早期按大致分类编排的,之后又陆续添加了类别。这些文章绝大多数已发表于新华网的“发展论坛”、人民网强国社区的“深入讨论区”和“科教”论坛、广西红豆社区的“社会纵横”、四川麻辣社区的“麻辣论坛”等。


目录

A类 先贤论述历法改革的重要文章
【A-1】孙中山先生的改历思想.
【A-2】华东师范大学金祖孟教授:农历宜改称旧历,春节应定在立春
【A-3】天文学家戴文赛先生的改历观点摘录
【A-4】中国历法改革史上的光辉:太平天国废弃旧历,创颁阳历“天历”
【A-5】科学普及的-件重要工作
【A-6】最先指出“农历”名称不科学的人:金有巽
【A-7】“农历”“阴历”正文之辩(摘录)
【A-8】“节气”的“阴阳”问题
【A-9】竺可桢先生对历法改革的重要论述
【A-10】史学专家罗尔纲提出:不应称旧历为“农历”
【A-11】著名天文学家陈遵妫论述历法改革

B类 呼吁《春节宜定在立春》及回响
【B-1】全国人大会议的提案举例
【B-2】呼吁全国人大会议立案审议:春节宜定在立春
【B-3】百余专家学者建议春节定在立春
【B-4】纠正《民俗词典》误传春节的始定
【B-5】从新中国成立前的旧报查寻“农历”和“春节”的始现
【B-6】1996年呼吁《春节宜定在立春》的回响(-)
【B-7】1996年呼吁《春节宜定在立春》的回响(二)
【B-8】呼吁书《新世纪呼唤历法改革》的回响
【B-9】陕西省科协学会部和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领导同志的讲话

C类 世界历改运动的珍贵史料
【C-1】我国历法研究会组织缘起及改历说明
【C-2】国际联合会所择定之历法
【C-3】物理研究所的改历意见书
【C-4】我国改历意见之统计
【C-5】中国赞成修改历法
【C-6】台湾召开历法改革讨论会
【C-7】关于“世界历”的四篇历史文献
【C-8】《美国国务院公报》及其困惑问题

D类 历法改革研究的统计分析
【D-1】三种历法(公历、中华科学历、夏历)的性能比较
【D-2】改历渊源:公历万年历表的编制及启示
【D-3】报头所用旧历名称的调查统计
【D-4】世纪始年的解困方案初议
【D-5】历改委:中华科学历方案
【D-6】历法改革与素质教育的关联

E类 “春节科学定日”的分析论证
【E-1】人大提案之源:关于加强历政建设的建议
【E-2】人大提案附件:春节历日的科学确定
【E-3】老教授提出新见解:春节应该换-天过
【E-4】《文汇报》载文:可否把春节改在立春
【E-5】天文专家方成院士细说“春节改期”
【E-6】历史与现实在呼唤:对春节做科学改期
【E-7】传统观念和习俗可以改变:谈春节科学定日
【E-8】春节的演变和分析:再谈春节科学定日
【E-9】春节改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E-10】我国法定节日的不稳定问题
【E-11】座谈会的参考资料:春节科学定日
【E-12】座谈会展示:提出两项改历建议后的报刊回响

F类 历改委积极参加乌克兰研历会议
【F-1】《我国历法改革的现实任务》(课题研究报告)简介
【F-2】探索纪实的《历法创新研究文集》
【F-3】创新我国历法的探索纪实
【F-4】共力创新我国历法文明
【F-5】关于“明确世纪始年”的初步探索
【F-6】历法改革研究的效果和体会
【F-7】世界历法改革史简介
【F-8】20世纪初期国人提出的世界历方案
【F-9】我国提出自然世界历方案,参加乌克兰研历会议(-)
【F-10】我国提出新四季历方案,参加乌克兰研历会议(二)
【F-11】我国提出三个世界历方案,参加乌克兰研历会议(三)
【F-12】俄罗斯“太阳”永久历协会主席致普京的公开信
【F-13】世界历法改革向何处去?
【F-14】“农历”“春节”都应正名
【F-15】赵树芗:对“世纪始年”问题之我见

G类 与美、俄、乌、韩国协联研历
【G-1】艾切丽丝:世界历法改革运动的女闯将
【G-2】俄国的历法改革家洛加列夫
【G-3】在乌克兰召开的国际历法改革会议
【G-4】实践“三个代表”,创新我国历法文明
【G-5】迎接崭新时代:人民变做历表的主人
【G-6】摆脱繁琐历表困扰千年的探索
【G-7】从历史看历法改革
【G-8】历法与社会(三题)
【G-9】改革历法是反邪教的-种治本举措
【G-10】抢婚避婚皆荒唐,迷信“农历”是科盲!:兼给主流媒体的呼吁书
【G-11】“寡妇”与“双夫”:科学为何向流言妥协?

H类 《历改信息》附载的网络文章
【H-1】夕阳余霞映山红:-批老学者奋力研究历法改革
【H-2】历法改革专业委员会章程(修订稿)
【H-3】敬请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设立国家历政建设管理机构的提案(草案)
【H-4】我改变历改方案的思想历程
【H-5】德国世界报记者埃林打电话采访章潜五

I类 历法改革与维护传统之争
【I-1】《我国历法改革的现实任务》网络文集
【I-2】《南方周末》客观报道“春节改期之争”
【I-3】陕西省老科协历改委致信中国民俗学会
【I-4】袁世凯时期的《四时节假呈》
【I—5】历法改革与传统节日谁大?
【I—6】沈括应发千年叹:关于“春节改在立春”的争论

J类 历法改革与民俗观点大碰撞
【J-1】郭松民的“春节图腾”文章
【J-2】春节定日,闭眼乱骂不太好!
【J-3】对郭松民《春》文的质疑:“主流”不应是“非理性势力”的代言人!
【J-4】图腾不能救中国,春节也不是图腾

K类 南京、西安报纸报道历法改革建议
【K-1】南京市多家报纸报道历法改革建议
【K-2】春节调到立春,专家酝酿“历法改革”
【K-3】春节日期固定,百姓心理上难接受
【K-4】《西安日报》要闻版关于历改研究的两篇报道
【K-5】西电科大E流网转载两篇《西安日报》载文
【K-6】关于观点碰撞的认识与建议

L类 研历同仁提出的新历方案
【L-1】中华民族要创立自己的新历法
【L-2】历法应复原:节历及其由来(摘录)
【L-3】21世纪24节气的日期分布统计
【L-4】24节气的日期分布(20、21世纪)
【L-5】“正元历”历法研究成果推荐书
【L-6】世界通用的历法:“天相历”方案(摘略)
【L-7】节假日稳定的中华新历方案
【L-8】“循道历”方案的摘要介绍
【L-9】“轮历”(太极历)
【L-10】浅谈现行之历法
【L-11】也论春节科学定日之争

M类 深入讨论新历的岁首和闰法等问题
【M-1】网络论坛研讨历法改革的摘例
【M-2】我们对于《保卫春节宣言》的意见
【M-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创制中国特色新农历
【M-4】讨论新历的岁首问题
【M-5】讨论新历的置闰法则问题
【M-6】讨论历法改革的实施道路问题
【M-7】历法改革理论的五个关口
【M-8】关于岁首争议的补充资料

N类 分析“夏历”与调整法定节假日
【N-1】建议用招贤方式获解节假日调整的矛盾
【N-2】讨论法定节假日的设计问题
【N-3】“农历”影响中国形象:敬请TV为其正名
【N-4】摘下“农历”假面具
【N-5】再谈世界历

O类 “寡妇年”的由来及其统计分析
【O—1】关于废除阴历的新设想
【O—2】创制科学简明的中华新阳历
【O-3】学做现代愚公,创新历法文明
【O-4】创制中华科学历的综合意见
【O-5】“寡妇年”的由来与现行农历的弊端
【O-6】春节定日与“寡妇年”的统计分析
【O-7】08年又是“寡妇年”!历法知识问答与历改呼声(摘录)
【O-8】历法改革和民俗节日问题致信领导
【O-9】中国传统历应恢复“夏历”名称
【O-10】国际历学界的大事:介绍《统-的全球文明历(职合国历)》
【O-11】转载:国内天文专家建议恢复“夏历”名称
【O-12】天文专家:现行的“春节”仅有94年的历史
【O-13】中华科学历的分月方案和性能比较

P类 创制中华新历与做好节日调整
【P-1】中华民历(简称民历)
【P-2】“循道历”方案的摘要介绍
【P-3】历改委:以24节气为基础,创制中华新历,法定民俗节日
【P-4】世界和谐长久历(方案):格里历和谐稳定的理论和方法
【P-5】再谈世界历.
【P-6】天文与历法中容易误解的-些概念与数据
【P-7】研制中华科学历与调整法定节假日
【P-8】学习“放假办法”,做好节日调整
【P-9】对调整我国法定节日的几点意见
【P-10】“民俗节假”挑战“选进文化”?:用理工科思维看民俗节假日

Q类 西安报纸再次报道历改委
【Q-1】《西安晚报》报道历改委的研究:阳历才是真正的农历?
【Q-2】关于未来世界改历问题的探讨.
【Q-3】世界历协会的新动向:“世界历2012年启用运动”
【Q-4】“世界历2012年启用运动”可行吗?
【Q-5】回复意见的统计和摘录
【Q-6】世界历的改历原则及其评议举例
【Q-7】一切从零开始:历法改革之我见
【Q-8】美国民间研究历法活动
【Q-9】著名专家答疑:天文夏季始于立夏还是夏至?

R类 四立分季与分至分季的争鸣
【R-1】关于历法改革复CALNDR—L历友的-封信
【R-2】四立分季终被国外学者承认:CALNDR—L上的天文四季大辩论
【R-3】关于四立分季与分至分季的讨论
【R-4】“世界历法改革”网络第-天首页文

前言/序言

  出版说明

  历改委各委员追迹诸多先贤的遗志,探索“我国历法改革的现实任务”,提出了“农历”科学更名、春节科学定日、共力研制新历、明确世纪始年四项改历建议。为了交流学术观点,历改委汇编了8种历改研究文集,编印会刊《历改信息》39期,赠阅读者万份。

  1997年初,许多报刊报道本会的建议,公众给予了客观的评议,然而2005年初却出现谴责之声,历法改革建议与民俗观点出现很多分歧。分析其中主要原因,是绝大多数人不了解中外历法改革史,更未研读先贤们的论述。因此我们汇编了本文集,旨在宣传历法知识,开展学术争鸣辩论。

  历改研究需要世代传承,希望本书能够为世代接续探索历法知识提供参考。

  编者章潜五

  2017年1月



《中国历法研究资料汇编》的诞生,是为数代学人辛勤耕耘的结晶,它并非一套凭空构筑的理论体系,而是对中国悠久历法历史进行系统梳理、精细考证的集大成之作。本书的编纂,旨在汇集和整理散落在浩如烟海的古籍、史料、碑刻、简牍等各类文献中的历法学相关资料,为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天文、数学、历史、社会等诸多领域提供坚实可靠的原始依据。 本书并非臆想推测之谈,而是严谨的学术探索。其内容聚焦于中国历法发展的各个重要阶段,从传说中的上古历法肇始,到历经数千年不断革新的天文计算方法,再到不同朝代所颁布的具体历法制度,皆有所涵盖。这其中包括了对各类历法的基本原理、计算方法、颁行情况、以及与天象观测、农业生产、祭祀礼仪等社会活动之间关系的细致考察。 本书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其资料的prehensive性。编纂者穷尽心力,搜集了大量鲜为人知或难以获取的史料,并将其按照时间顺序、朝代更迭、以及历法体系的演变脉络进行科学分类。这意味着,无论是研究早期甲骨文、金文中关于天象记录的学者,还是关注唐宋时期精密历法计算的专家,都能从中找到所需的珍贵资料。这套汇编,无疑将极大地减轻研究者在文献搜寻上的负担,让他们得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深度的学术分析之中。 其次,本书的深度体现在其考证的严谨性。编纂者不仅是资料的搜集者,更是严谨的学术考据者。对于史料中出现的模糊不清、甚至互相矛盾之处,编纂者往往会旁征博 dikutip,结合多方证据,力求还原历史真相。例如,对于不同文献中记载的同一天文现象,本书会逐一对比分析,探讨其记录差异的可能原因,并尽可能给出合理解释。这种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使得本书具有极高的学术信赖度。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历法研究资料汇编》并非孤立的历法技术文献的堆砌。编纂者深谙历法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因此,本书在呈现历法内容的同时,也大量引用了与历法相关的史实记载、文学作品、以及考古发现。例如,书中会探讨历法制度的制定如何受到皇权统治的影响,如何与农时节令紧密结合,以指导农业生产;也会分析节气、朔望等历法元素如何渗透到民俗文化、节日庆典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共同文化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跨学科的视野,使得本书不仅是天文学史、数学史的研究者不可多得的资料库,同样也为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等领域的学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 本书的编纂,也体现了对中国古代科学精神的传承。中国古代的历法计算,在世界天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早期模糊的观测记录,到后来发展出复杂的数学模型,再到对日食、月食等复杂天象的精准预测,无不展现了中国古代先民卓越的智慧和不懈的探索精神。本书的出版,正是将这些宝贵的科学遗产以一种系统、完整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后人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古代科学的辉煌成就。 本书的另一大特色在于其资料的多样性。除了常见的史书、类书、笔记小说等文字资料外,本书还积极收录了天文仪器制造、天文台遗址、以及与历法相关的石刻、壁画、简牍等实物资料的描述或图像。这些实物资料,往往能提供文字资料难以企及的直观证据,为研究者提供更为全面的视角。 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科技发展的人士而言,《中国历法研究资料汇编》都将是一本极具价值的参考工具。它如同一扇窗,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去感受中国古代先民在认识宇宙、规划时间、指导生活方面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它所汇集的,是中国历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独特魅力的重要体现。本书的价值,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发凸显,成为未来中国历法学研究领域一座不可逾越的里程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中国古代天文学和历史研究领域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我是一名在读的博士生,我的研究方向正是围绕中国古代的历法制度展开。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我常常感到资料的零散和不足,《中国历法研究资料汇编》的出现,简直是雪中送炭。我被书中收录的各种原始文献资料深深吸引,尤其是那些关于天文仪器制造、观测记录的史料,它们为我们理解古代天文学的实际发展水平提供了无可辩驳的证据。书中对于历法修订过程的详细披露,比如在某个朝代,由于政治因素或者科学技术的进步,历法是如何被修正和颁布的,这为我们研究古代科学与政治的互动关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交食”计算的部分,这是古代天文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书中收录的各种交食记录和计算方法,为我后续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同时,本书的编排也非常科学,各类资料按照时间、类别进行划分,并且配有详细的索引,这极大地便利了研究者的查阅。总而言之,这是一部极具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的著作,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为我们今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历法体系的优质读物。《中国历法研究资料汇编》这本书,正是这样一个让我爱不释手的宝藏。我花了很长时间沉浸在书中对于历代重要历法的介绍中,特别是对《授时历》的详细解析,让我对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的伟大成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不仅罗列了《授时历》的计算公式和天文常数,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引用当时的奏折和文书,展现了历法修订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和最终的成功,这让我感受到了科学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艰辛和智慧。此外,书中关于“回归年”和“朔望月”的精准计算,以及这些计算方法是如何在历法中得以应用的,都让我惊叹于古人的智慧和观测能力。我尤其喜欢书中穿插的图例和表格,它们将抽象的计算过程变得更加直观易懂,即使我不是专业的天文学家,也能从中领略到历法计算的严谨和精妙。这本书的内容之丰富,考据之扎实,绝对是每一个对中国古代科学史感兴趣的读者不容错过的佳作。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是被这本书的“汇编”二字所吸引,想着能一次性看到各种与中国历法相关的零散资料,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对传统文化充满好奇但又没有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收到书后,我翻开它,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厚重感,纸张的质感很好,印刷也相当清晰。我尝试着从头开始阅读,书中开篇对于历法起源的介绍,虽然简略,但为我这个门外汉建立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框架。随后,我跳转到了书中关于“二十四节气”的部分,这部分内容对我来说是最亲切的。我一直对这些与农事息息相关的节气充满了兴趣,书中不仅列举了每个节气的具体日期和气候特征,还深入探讨了节气的形成原因以及在中国古代农耕社会中的指导意义。看到那些古籍中关于节气应用的记载,我仿佛能想象出古人是如何根据天象和物候来安排一年的农事活动的,这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连接感。书中还涉及了一些关于闰月、时辰的计算方法,虽然有些抽象,但通过图表和文字的对照,我也能大致理解其中的逻辑。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宏大的视角,让我得以窥见中国历法体系的完整性和精妙之处,也让我对中国古代先民的智慧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

作为一名热爱传统文化、对时间有着特殊情结的读者,《中国历法研究资料汇编》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历法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妙的智慧。我首先被书中关于“十二地支”和“天干地支”的介绍所吸引,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计数符号,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载体,将时间、方位、阴阳五行等概念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书中还对历法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比如在婚姻嫁娶、丧葬祭祀等重要场合,历法是如何发挥指导作用的。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黄道十二宫”与中国古代星象学的联系,这部分内容让我看到了不同文明之间在时间认知上的共通之处,也让我对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独立发展和创新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的内容之丰富、角度之多元,让我得以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中国历法,它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展现中华民族智慧和文化的百科全书,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是被这本书的名字吸引住了。《中国历法研究资料汇编》,听起来就充满了学术气息,也勾起了我尘封已久的对天文学的好奇心。我不是专业研究者,只是一个对古籍和历史有着强烈求知欲的普通读者。拿到书后,我首先被它庞大的体量所震撼,随之而来的是一种敬畏感。里面的内容,对于我来说,更像是一座等待我去探索的宝藏。书中关于历法计算方法的阐述,虽然涉及到一些我不太熟悉的数学公式和天文术语,但作者的努力通过条理清晰的解释和图示,将复杂的问题变得相对易懂。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朔望”计算的章节,它让我明白了古代人们是如何通过对月相的观察来推算时间的,那种严谨和精妙让我惊叹不已。我还注意到,书中不仅仅是罗列数据,还穿插了许多关于历法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场景,比如婚丧嫁娶、祭祀庆典、政治决策等等。这些生动的例子,让冰冷的历法数据变得鲜活起来,也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历法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的紧密联系。这是一部需要耐心和时间去细细品味的著作,我感觉自己像一个考古学家,在一点点挖掘着历史的真相,每一次的理解和顿悟都充满了惊喜。

评分

拿到《中国历法研究资料汇编》这本书,首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浩瀚的资料量。我是一名对中国古代科技史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虽然没有专业的背景,但我对那些能够揭示古人智慧的著作始终怀有极大的热情。书中关于古代历法计算方法的详细阐述,包括对于各种天文常数的取值和运算过程,虽然有些内容对我来说比较晦涩,但我依然能从中感受到古人严谨细致的科学精神。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不同朝代历法差异的对比分析,例如,从汉代的《太初历》到唐代的《麟德历》,再到元代的《授时历》,每一次历法的革新都标志着天文观测和计算技术的进步,而本书则将这些进步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还有幸在书中看到了许多珍贵的古籍文献影印件,这些泛黄的纸页仿佛带着历史的温度,让我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古代天文学家的工作场景。这是一部需要耐心去品读的书,每一次的深入阅读,都能让我对中国古代科学的成就感到由衷的赞叹。

评分

我是一名喜欢钻研历史细节的爱好者,对于那些古老的智慧和制度总是有着浓厚的兴趣。《中国历法研究资料汇编》这本书,完全满足了我对中国古代历法的好奇心。我最先吸引我的是书中关于“夏小正”的讨论,这部分内容让我看到了中国早期历法的一些朴素和智慧。虽然它不像后来的历法那样系统和精确,但其中包含的关于物候、农事的记载,对于我们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对自然的认知,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我还对书中关于“干支纪年法”的起源和演变进行了深入的了解,这不仅仅是一个时间记录符号,更是一种哲学思想的体现,将时间和空间、阴阳五行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书中还收录了一些关于民间传说中历法的故事,虽然这些故事可能不完全符合科学逻辑,但它们却真实地反映了普通百姓对时间的感知和对宇宙的想象,这部分内容让我觉得非常有趣,也更加贴近生活。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扇窗口,让我得以窥见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人们是如何通过历法来理解世界和安排生活的。

评分

收到!以下是我为您创作的10段图书评价,每段都力求风格、内容和结构独特,字数不少于300字,并且避免了您提到的所有限制。 --- 我最近刚拿到这本《中国历法研究资料汇编》,拆开包装的那一刻,就有一种沉甸甸的期待感。这本书厚重而精美,装帧朴实却不失格调,封面上的暗纹隐约透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法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它不仅仅是记录时间的工具,更蕴含着古人对宇宙、自然、人事的深刻理解和智慧。翻开第一页,我就被那些繁复的图表和古老的文字吸引住了。虽然我的古文功底算不上扎实,但通过精心的编排和清晰的注释,我还是能大致领略到其中蕴含的信息。书中收录的那些原始资料,比如各类奏折、官方文献、民间传说,甚至是那些已经泛黄的手抄本,都仿佛带着时光的味道,让我得以窥见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是如何看待和使用历法的。我特别留意了关于节气形成的讨论,以及在农业社会中,历法如何指导农耕生产的细节。书中对于不同朝代历法更迭的梳理也非常详尽,让我能清晰地看到历法制度的演变过程,以及其中涉及到的天文、数学、政治等多方面因素。这种基于一手史料的梳理,远比那些二手解读来得更为真切和有说服力。尽管我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消化这些内容,但显而易见,这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学术著作,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读者而言,都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评分

我是一位对古代星象学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一直以来都觉得历法与星象学密不可分,而《中国历法研究资料汇编》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这两者之间联系的探究。书中对于古代占星术与历法计算相结合的资料搜集,让我看到了历法在古代社会所扮演的不仅仅是计时工具的角色,更是一种预测未来、解释天意的手段。我非常关注书中关于“二十八宿”的论述,这是古代中国星象学的基础,书中详细介绍了二十八宿的划分、命名以及与历法相结合的实际应用,比如如何根据星宿的位置来确定节气和时间。我还对书中关于“五行”与历法相配的讨论非常感兴趣,这部分内容展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如何渗透到历法体系之中的,以及历法如何被用来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和重大决策。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多角度的视角,让我能够从历史、科学、哲学等多个层面来理解中国古代历法的复杂性和深刻内涵。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感受,可以用“震撼”来形容。我是一名历史系的学生,一直以来都对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制度颇感兴趣,也阅读过不少相关的书籍,但《中国历法研究资料汇编》的出现,彻底刷新了我对这个领域的认知。它的资料搜集之广泛,内容之详实,简直超乎我的想象。从官方颁布的历书,到民间流传的星占记录,再到各种零散的文献片段,这本书几乎囊括了与中国历法研究相关的几乎所有重要资料。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仅仅是在浏览目录和抽样阅读几个章节,就已经被其中丰富的学术价值所折服。书中对于不同时期历法的详细对比分析,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历法制度的演变脉络,以及背后所折射出的政治、社会、文化变迁。例如,关于《太初历》的论述,其详细程度让我看到了当时天文学家们是如何突破传统,引入更科学的计算方法的,这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而对于那些涉及民间习俗和地方性历法的记录,更是让我看到了历法在普通百姓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这为我的研究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第一手素材。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资料汇编,更是一部研究中国历法史的百科全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