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文献丛刊(影印本):
古有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近有民国大师百花齐放,西学东渐东西交融,尽享思想学术文化盛宴。
《中国伦理学史》
★本书被视为“比较纯粹的伦理学史著作”,把伦理学从哲学中分出来,当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本书被视为“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是中国学者以西方观点综合研究中国之伦理学与伦理思想史
★作者蔡元培是我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家和教育家,冶中西学术于一炉,集新旧思想于一身,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中国哲学史大纲》原本是胡适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时的博士论文《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1917年,胡适根据此编成在北大教授“中国哲学史”的讲义。全书共分十二篇。第一篇为《导言》,第二到十一篇以人物为主题,系统地论述从老子到韩非子哲学思想的历史演变。第十二篇主要讲古代哲学之终局,对这一历史时期的哲学作了总结。作者以资产阶级实用主义的观点考察中国古代哲学,基本上摆脱了中国传统的经学形式。在中国哲学史,甚至在各种专史和通史的研究方面,都堪称是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书。
  
胡适(1891-1962)
安徽绩溪人。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中国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这书自有他的立脚点,他的立脚点很站得住。这书处处表现出著作人的个性,他那敏锐的观察力,致密的组织力,大胆的创造力,都是不废江河万古流的
——梁启超
在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近代化工作中,胡适创始之功,是不可埋没的。
——冯友兰
  
对于我个人而言,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为理解“现代性”在中国的艰难开端提供了一把钥匙。清末民初,旧的秩序崩塌,新的思想如潮水般涌入,这种精神上的巨大震荡,在这本书的论述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作者并没有用后世的完美视角去评判当时的探索,而是站在那个时代的局限性中去理解那些思想家的挣扎与努力。这种“同情式的理解”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对先驱者的敬意。它不仅仅在讲述“是什么”,更在探讨“为什么会这样”,引导我们去思考文化如何在剧变中自我调适与新生。读完后,我对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如何安顿心灵”这一永恒命题上的探索,有了远超预期的理解和感触。
评分翻开这本书,一股浓郁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但绝非令人望而却步的陈腐之气,而是一种对文献的敬畏和精心的梳理后的沉淀。看得出,编纂者在选材和编排上花费了巨大的心力,每一篇引用的文献片段都像是精心挑选的宝石,镶嵌在了宏大的思想图景之中。这种“丛刊”的性质,使得我们能直接接触到一手资料的精髓,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二手解读的层面。对于那些希望进行深入研究,对清末民初这个剧烈转型期有着浓厚兴趣的学者而言,这本书提供了宝贵的原始文本支持。它展现的不是一个平滑的故事线,而是一个充满矛盾、激烈争论和思想重构的“现场”,读完之后,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会有极其深刻的体悟,是一种“身临其境”的学术体验,非常值得反复咀嚼和对照研究。
评分说实话,我原本对“大纲”这类书抱持着一种谨慎的态度,总担心它会流于表面,把深刻的哲学问题简单化。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以一种极其凝练却不失深度的笔法,勾勒出了中国思想史上几个关键转折点的核心议题。它巧妙地平衡了“广度”与“深度”,既保证了读者对全貌的把握,又在关键的哲学论断上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绝不含糊其辞。行文风格非常老练,逻辑推进严密,像一位经验老到的导游,不仅指引你看到主要的风景点,还会告诉你那些风景点背后的地质构造和形成原因。如果你渴望找到一本既能快速建立知识框架,又能在细节处提供深刻见解的哲学导读,这本书无疑是极佳的选择,它帮你构建了一个坚实的思维底座。
评分这部作品简直是哲学爱好者和历史研究者的福音!它不是那种枯燥的教科书,而是一次深入中国思想脉络的精彩旅程。作者的叙事功力非凡,仿佛能将那些遥远的哲人带到我们眼前,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他们在那个特定历史时空中所面对的困境与思辨的火花。读起来,你会发现那些复杂的概念不再是难以逾越的障碍,而是清晰、有机的思想演变过程。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不同学派之间张力和互动的刻画,那种思想的碰撞,比任何小说里的情节都更引人入胜。对于想要系统梳理中国哲学发展脉络,但又畏惧传统学术著作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首选的入门读物,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做到了极佳的可读性,让人一页接一页地沉浸其中,仿佛与那些古代的智者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透露出一种对文献本身的尊重。纸张的质感、字体的选择,都让人在阅读时感到舒适和沉静,这对于研读严肃的哲学文本来说,是提升专注度的重要因素。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复杂思想体系时的那种抽丝剥茧的能力。它没有试图去统一那些本就多元、甚至相互冲突的思想流派,而是忠实地呈现了“争论”本身。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不同学派代表人物之间的激烈辩驳,这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抽象的哲学思辨,变得生动而充满活力。这不仅仅是一部知识的汇编,更是一部思想史的“活剧场”,它激发了读者主动思考和批判性审视的能力,而非被动接受既定结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