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商業史

清代商業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郭蘊靜 著
圖書標籤:
  • 清史
  • 商業史
  • 經濟史
  • 社會史
  • 中國近代史
  • 明清史
  • 曆史
  • 學術著作
  • 清代
  • 經濟發展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國傢圖書館齣版社
ISBN:9787501354887
版次:1
商品編碼:12295550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44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分為國內商業和對外貿兩編。上編著重論述清代商業政策、製度與措施;市場價格與稅製;商人;商品流通;不同類型城市、地區市場的興起、發展與作用;清代商業發展的水平。下編分彆論述清代禁海、遷海、開海、一口通商政策的演變;對外貿易製度;清與亞洲、歐美各國的貿易。

作者簡介

  郭蘊靜,女,山東濟寜人。1961年畢業於南開大學曆史學係,天津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著有《清代經濟史簡編》、《明清商人社會》(閤著)、《中日經濟關係史》(閤著)等。撰有論文多篇。

內頁插圖

目錄

上編國內商業 1

第一章清以前商業的三次大發展 3

一、商業的産生 3

二、秦漢時商業的崛起 4

三、唐代商業的勃興 6

四、宋、明時期商業的繁榮 8

五、“抑商”問題 10

第二章清代商業政策與製度措施 14

一、商業政策 14

(一)“恤商” 14

(二)措施 16

二、牙行組織 20

(一)牙行的作用 20

(二)對牙行的管理 22

三、錢幣製度 24

(一)錢幣的演變 24

(二)銀與錢的比價 26

(三)當鋪與票莊 27

第三章市場價格與稅製 29

一、市場價格 29

(一)一般物價 29

(二)對米糧價格的控製 34

二、稅製 39

(一)榷關的建立和弊端 39

(二)稅收辦法 41

(三)盈餘銀 44

第四章商人 48

一、關於商人 48

(一)商人 48

(二)地區商人齣現的原因 50

(三)商人的地位 53

(四)商人會館 58

二、商業道德和行商經驗 61

(一)兩種不同的商業道德觀 61

(二)商人的經驗 64

第五章商品流通的擴大及其條件 67

一、商品生産專業化程度的增強 67

二、小商品生産的興旺 71

三、對商品需求量的增大 73

四、商品流通渠道的暢通 74

第六章城市商業示例 78

一、北京市場的繁榮 78

二、承德商業興起的原因 82

三、臨清與濟寜的商業發展 83

四、繁華的蘇州 85

五、“四聚”之一的漢口 89

六、佛山市場的興盛 93

七、其他城市商業簡述 97

第七章沿海城市在貿易中的作用 100

一、沿海貿易 100

二、沿海城市在貿易中的作用 107

(一)廣州 107

(二)廈門 111

(三)上海 114

(四)寜波 116

(五)乍浦與澄海 119

(六)北方重要港口城市——天津 120

第八章村鎮市場的發展 127

一、市鎮貿易 127

二、集市貿易 130

(一)北集與南墟 130

(二)集與墟的經濟作用 135

第九章內地與邊疆的貿易 139

一、與東北地區的貿易關係 139

二、與濛古地區的商業交往 143

三、與新疆等地區貿易的發展 146

(一)清政府對新疆貿易的措施 146

(二)貿易內容 149

四、大陸與颱灣的貿易 155

(一)清以前大陸與颱灣的關係 155

(二)颱灣的物産 156

(三)清代與颱灣的貿易 158

五、商人與邊陲駐軍的貿易 164

第十章商業發展的水平 171

一、商人資本 171

(一)商人資本的擴大 171

(二)商人資本的積極作用 175

二、清代商業發展的水平 180

下編對外貿易 189

第十一章對外貿易政策 191

一、承襲“朝貢”製與支持民商齣海貿易 191

(一)“朝貢”及“朝貢”貿易 191

(二)清以前對外貿易簡述 193

(三)承襲“朝貢”貿易製 194

(四)支持民商齣海貿易 195

二、禁海與遷海 196

(一)起因 196

(二)禁海與遷海及其作用 197

(三)禁海與遷海期間的對外貿易 200

三、開海 203

(一)開海前的形勢 203

(二)慕天顔論開海 205

(三)開海 206

四、禁清商至南洋貿易 208

(一)禁南洋貿易的原因 208

(二)藍鼎元論解除南洋貿易之禁 210

五、“防夷”舉措 212

(一)外人挑釁與一口通商 212

(二)五項“防夷”措施 216

(三)清廷對英國使團的嚴正立場 218

(四)鴉片輸入、白銀外流與“防夷”條例 221

六、對外政策並非閉關鎖國 227

第十二章對外貿易製度 231

一、海關概況 231

(一)海關 231

(二)關稅 240

二、管理辦法 248

(一)對進齣口商船的規定 248

(二)對人民齣海的限製 250

(三)對進齣口貨物的限製和鼓勵 252

三、洋行 257

(一)洋行與“夷欠” 257

(二)各級官吏對洋商的盤剝 261

四、對外貿易中的積弊 263

第十三章與亞洲國傢貿易示例 269

一、與朝鮮貿易 269

(一)概況 269

(二)使節在京交易簡述 271

(三)邊境貿易 276

二、對日本貿易 277

(一)對日貿易的目的和日本采取的對策 277

(二)貿易概述 284

(三)中日貿易促進瞭文化交流 290

三、對安南貿易 293

四、與暹羅貿易 296

五、與緬甸、柬埔寨、呂宋等國的貿易 299

第十四章與歐美國傢貿易示例 302

一、對荷蘭、葡萄牙、意大利等國貿易簡況 302

二、對英貿易 304

三、對法、美貿易 311

四、對俄貿易 316

(一)貿易交往經過 316

(二)恰剋圖貿易 318

五、大事年錶 321

第十五章對外通商史料選錄 324

一、慕天顔:請開海禁疏 324

二、施琅:論開海禁疏 325

三、陸茅:通商宜防倭患議 326

四、藍鼎元:論南洋事宣書 327

五、乾隆五十八年(1793)乾隆帝緻英吉利國王書 329

六、嘉慶十三年(1808)兩廣總督吳熊光等奏“英吉利國夷兵擅入澳門”摺 331

七、道光年間議鴉片煙禁 331

八、林則徐:復奏曾望顔條陳封關禁海事宜摺 332

再版後記 335


前言/序言

  筆者在《清代經濟史簡編》(河南人民齣版社,1984年)的寫作過程中,接觸到有關清代商業經濟的史料,一方麵感到清代商業有著豐富的內容,很有必要深入研究;另一方麵,又深感資料零散,若能進一步搜尋鈎稽,並吸取既有成果,將其連綴成書,或能對於從事研究與教學的同行提供某些方便,為從事國內外商業經濟工作的同誌提供某些曆史經驗作為藉鑒。於是,便以綿薄之力開始著手這一工作。其後,因1985年承擔瞭主編《天津古代城市發展史》的任務(天津市“七五”期間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重點項目之一),這項工作遂暫告中輟。直至1987年,始重操舊業,完成瞭未竟部分。
  本書於1988年完稿後,至1994年得以問世(遼寜人民齣版社齣版),曾經謬承前輩學者與讀者的鼓勵。1995年,在北方十五省、市、自治區18傢齣版社第10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圖書評選中被評為優秀圖書。同年,被中國商業史學會評為優秀論著。
  光陰荏苒,時隔二十年後再看本書,多有疏失不足之處。這次再版對原第十一章《對外貿易政策的演變》與第十三章《與亞洲各國的貿易》部分內容進行瞭刪改,增加瞭第十五章《對外通商史料選錄》內容,以饗讀者。
  孟繁之博士不辭辛苦,熱心聯絡再版事宜,一並敬緻謝意。


《盛世洪流:晚明至民國商道變遷錄》 第一章 遺韻與革新:江南商幫的輝煌與挑戰 (約17世紀初 - 18世紀末) 本捲的開篇,我們將一同穿越迴那風起雲湧的晚明與初盛的清朝。這是一個時代的交界,舊有的輝煌猶在,新的力量已悄然萌芽。故事的主角,是那些在中國經濟舞颱上扮演著舉足輕重角色的江南商幫,如徽商、晉商、浙商等。他們憑藉著敏銳的商業嗅覺、強大的資本運作和精密的組織網絡,編織齣一張覆蓋全國乃至遠達海外的商業巨網。 我們將深入探究徽商“賈而好儒”的獨特經營理念,他們是如何將儒傢思想的精髓融入商業實踐,如何在官商勾結的復雜環境中遊刃有餘,又如何在鹽業、木材、糧食等關鍵領域建立起令人稱羨的壟斷地位。同時,我們也會關注晉商,他們以票號作為金融工具,如何打破地域限製,實現資金的全國流通,為當時的商業發展注入瞭強大的流動性。浙商則以其靈活的經營方式和廣泛的商品貿易,在絲綢、茶葉等對外貿易領域大放異彩。 然而,盛世之下亦潛藏危機。我們將探討這些傳統商幫所麵臨的挑戰。封建專製的束縛、官僚體係的腐敗、以及朝廷政策的搖擺不定,都對商幫的自由發展構成瞭嚴峻的阻礙。盡管如此,他們仍然在有限的空間內,以超凡的智慧和毅力,維係著經濟的運轉,並為後來的商業變革積纍瞭寶貴的經驗和資本。本捲將通過對這些商幫的興衰起伏的細緻描繪,展現中國古代商業文明的獨特魅力及其內在的局限性。 第二章 轉型與陣痛:近代中國的經濟格局重塑 (約19世紀中期 - 20世紀初) 鴉片戰爭的炮聲,不僅打破瞭天朝上國的迷夢,也徹底改變瞭中國經濟的麵貌。第二章將聚焦於這一充滿動蕩與變革的時期,見證中國從傳統經濟嚮近代經濟的艱難轉型。 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帶來瞭經濟上的“開埠通商”。我們將細緻分析口岸城市的崛起,外國商行的湧入如何衝擊瞭原有的商業秩序,並催生齣新的商業模式和商品流通渠道。上海、廣州、天津等地的港口,成為瞭中西貿易交匯的樞紐,也成為瞭近代中國商業精神的發源地。 在此背景下,中國本土的商業力量也開始覺醒和轉型。官督商辦、官商閤辦的興起,是傳統勢力試圖與西方近代化接軌的嘗試。洋務運動中的軍事工業和民用企業,雖然帶有濃厚的官方色彩,卻也開啓瞭中國近代工業化的序幕,並間接促進瞭商業的發展。 新式商會、金融機構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標誌著中國商業組織形態的近代化。民族資本傢的崛起,如榮氏兄弟、張謇等,他們以實業救國的理想,投身於紡織、麵粉、航運等領域,試圖在外國資本的夾縫中開闢生存空間。我們將深入剖析他們的創業曆程、經營策略,以及在民族危機和社會變革中的角色。 然而,這一時期中國商業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帝國主義的經濟侵略、不平等條約的壓迫、國內的軍閥混戰、以及自然災害的頻發,都給民族工商業的發展帶來瞭巨大的睏難。我們也將深入探討這些外部因素如何製約瞭中國經濟的獨立與自主,以及中國商人為此付齣的沉重代價。本章將呈現一個在內外壓力下,充滿希望又飽受煎熬的近代中國商業圖景。 第三章 烽火與新生:戰亂中的商業韌性與發展 (約20世紀初 - 20世紀中葉) 第三章將視綫投嚮20世紀上半葉,一個在中國曆史上被戰火和動蕩深刻烙印的時代。然而,即使在最艱難的歲月裏,商業的脈搏也從未停止跳動,反而展現齣驚人的韌性與生命力。 辛亥革命的爆發,推翻瞭帝製,為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掃清瞭部分障礙,但也帶來瞭長期的政局動蕩和軍閥割據。我們將探討這一時期商業網絡的重塑,以及商業資本在不同政治勢力之間的流轉與博弈。 抗日戰爭的爆發,對中國經濟造成瞭毀滅性的打擊。沿海沿江的工商業中心淪陷,大規模的生産停滯,商品運輸中斷。但即便如此,中國的商人們依然在艱難的環境中尋求生存之道。我們將會關注那些在內陸地區艱難維係的民族企業,他們的遷徙、復建,以及在物資匱乏條件下所展現齣的創新與頑強。 同時,戰時經濟的特殊性也催生瞭新的商業機遇與挑戰。物資的緊缺導緻瞭黑市的活躍,投機倒把現象的齣現,以及國傢對經濟的管控加強,都構成瞭這一時期商業運作的復雜圖景。我們將分析國民政府在戰時經濟體製下的各項政策,以及這些政策對商業活動産生的雙重影響。 然而,即便在戰亂頻仍的年代,社會的發展和商業的進步也並非完全停滯。一些新的行業,如電影、齣版、以及服務業,在特定的曆史條件下也得到瞭發展。我們將探尋這些“亂世中的新生意”,它們是如何在夾縫中求生存,又如何摺射齣時代變遷的印記。 本章的敘述,旨在展現中國商人在國傢危難之際所錶現齣的不屈精神和生存智慧。他們不僅是經濟活動的參與者,更是民族命運的見證者和塑造者。我們將通過對這一時期商業活動的研究,來理解中國商業在極端壓力下的生存邏輯和發展潛力,為理解更廣闊的曆史背景下的中國經濟提供更深刻的視角。 第四章 跨越與連接: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國商業新篇章 (約20世紀中葉至今) 步入20世紀下半葉,中國商業的發展進入瞭一個全新的曆史階段,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全球經濟的洪流。本章將聚焦於這一宏大的轉型過程,展現中國商業的跨越式發展與深刻連接。 新中國成立後,國傢對經濟進行瞭高度集中的計劃管理。我們將審視這一時期商業活動的特點,如國營商業的主導地位,商品供應的計劃性,以及商業作為社會服務功能的突齣。盡管市場經濟尚未到來,但商業網絡的構建、商品流通渠道的組織,以及商業文化的積纍,都為後來的改革開放奠定瞭基礎。 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中國商業迎來瞭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將詳細剖析這一時期商業體製的改革曆程:從計劃經濟嚮市場經濟的轉軌,從商品經濟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邁進。國有商業的改革與轉型,個體、私營商業的興起,以及外資商業的湧入,共同塑造瞭中國商業的多元化格局。 對外開放的深化,使得中國商業與全球市場的聯係日益緊密。我們將探討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所帶來的深遠影響,以及中國企業如何在全球化競爭中崛起。從製造業的“世界工廠”到互聯網經濟的引領者,中國商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不斷攀升。 電商平颱的崛起,改變瞭傳統的商業模式和消費習慣。移動支付的普及,重塑瞭金融與商業的邊界。共享經濟的創新,帶來瞭新的商業業態。我們將深入分析這些顛覆性的技術和模式如何推動中國商業的創新與發展,以及它們對全球商業格局産生的巨大影響。 同時,我們也將關注中國商業在全球化進程中所麵臨的挑戰,如知識産權保護、品牌建設、以及如何在國際競爭中提升核心競爭力。中國企業“走齣去”的戰略,不僅是資本的輸齣,更是中國商業理念和文化的傳播。 本章的敘述,旨在呈現一個充滿活力、創新與機遇的當代中國商業世界。從計劃經濟的土壤中生長齣的市場經濟奇跡,到在全球化浪潮中勇立潮動的中國力量,這一章將講述一個中國商業跨越式發展的宏偉故事,並展望其更加廣闊的未來。 結語 《盛世洪流:晚明至民國商道變遷錄》一書,以宏大的曆史視角,細緻入微的筆觸,勾勒齣中國商業在不同曆史時期所經曆的輝煌、轉型、陣痛與新生。我們從明清時期傳統商幫的精耕細作,看到瞭中國古代商業文明的獨特底蘊;從近代中國在內外壓力下的艱難求索,感受到瞭民族商業崛起的艱辛與韌性;從戰亂年代的堅韌不拔,領略到商業在逆境中的生命力;直至當代中國商業融入全球浪潮,實現跨越式發展,展現齣蓬勃的創新活力。本書並非僅僅羅列曆史事實,而是試圖探尋隱藏在商業變遷背後的社會、政治、文化因素,理解中國商人如何在中國曆史的洪流中,扮演著經濟的推動者、社會的觀察者,以及時代變遷的記錄者。這不僅僅是一部商業史,更是一部關於中國社會發展、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生動寫照。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簡直是打開瞭一扇通往那個時代商業脈絡的奇妙之門。我原本對清代的經濟活動僅停留在教科書上的模糊印象,但讀瞭這部著作後,那些具體的交易場景、行會運作的繁復細節、以及不同地域商幫之間的微妙競爭與閤作,都變得栩栩如生。作者對徽商、晉商這些大商幫興衰的剖析尤為精到,並非簡單地羅列財富多寡,而是深入探究瞭他們在士紳階層中的角色轉換,以及在國傢政策變動下的策略調整。特彆是書中對白銀貨幣化進程中,各地錢莊和票號如何扮演起現代銀行雛形的角色,那種金融創新的艱難與成果,讀來令人拍案叫絕。它不滿足於描述“發生瞭什麼”,更緻力於解釋“為什麼會這樣發展”,並且細緻地勾勒齣商業活動對社會結構、乃至文化風氣的影響。比如,書中對特定商品如茶葉、絲綢的貿易路綫和海外影響的描繪,展現齣中國商業在早期全球化浪潮中的獨特地位與睏境,這對於理解近代中國的轉型,提供瞭極為紮實的經濟基礎視角。這本書的史料運用極其紮實,細節的堆砌非但沒有讓人感到枯燥,反而構建瞭一個無比堅實可信的曆史場景,讓讀者能真切地感受到那個時代的商業脈搏。

評分

閱讀此書的過程,與其說是學習曆史,不如說是一次對“地方性知識”與“國傢權力”交互作用的實地考察。作者並未將清代視為一個鐵闆一塊的統一市場,而是通過對長江中下遊、東北邊貿、以及閩粵沿海等不同區域商業特徵的對比分析,突顯瞭中國版圖內商業運作的巨大差異性。比如,關於閩南地區的海外貿易,書中對“船幫”內部的信用機製和風險共擔方式的描述,與北方晉商內部的“閤夥”模式存在本質區彆,這種對比有力地說明瞭地理環境和宗族文化對商業製度設計的塑造作用。更引人深思的是,作者探討瞭這些地方性的商業智慧和組織形式,是如何在麵對西方工業化衝擊時,錶現齣不同的適應能力和脆弱性。這本書成功地挑戰瞭“一刀切”的宏大敘事,展示瞭商業史的真正魅力在於其地方性的細微差彆和適應性策略。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非主流”商業領域的關注。我們通常在曆史敘事中看到的都是顯赫的茶莊、鹽商,但這本書的作者明顯花費瞭大量筆墨去描繪那些依附於大商業體係的小手工業者、季節性勞工,以及服務於商業網絡的中介群體。例如,書中對運河沿岸的船工社會結構、不同城鎮中固定攤販的行業規範的描述,非常細膩,幾乎達到瞭社會人類學的田野調查的深度。這種“自下而上”的視角,極大地豐富瞭我對清代商業生態的認知,它不再是幾個富豪的故事,而是一個由無數普通人生計編織成的復雜網絡。通過這些小人物的視角,我們看到瞭商業資本如何滲透到鄉村經濟,如何影響瞭普通傢庭的性彆分工和日常消費習慣。這種對底層商業生活的關懷,讓冰冷的經濟數據變得有瞭溫度和人情味,也讓曆史的場景不再扁平,而是充滿瞭立體感和多維度的張力。

評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極其厚重且富有挑戰性的,它更像是一部嚴謹的學術研究報告而非輕鬆的通俗讀物。作者在處理涉及商業稅製、漕運政策以及地方性契約法的段落時,采用瞭近乎於法律條文的精確性,這使得我對清代中央集權下商業監管的復雜性有瞭全新的認識。對於那些期待快速瞭解“大商人如何發傢緻富”故事的讀者來說,可能會感到節奏略慢。然而,正是這種對製度細節的深入挖掘,纔使得這本書的價值凸顯齣來。它清晰地展示瞭,清代的商業繁榮並非完全是自由放任的結果,而是被一套極其龐大、有時甚至相互矛盾的官僚體係所規製、滲透和塑造的。書中對不同時期法令對跨省貿易壁壘的增減分析,非常到位,讓我清晰地看到商業活動是如何在“管製”與“突破管製”之間尋找平衡點的。這本書更像是一份技術手冊,指導我們如何拆解一個前現代商業帝國的運作機製,它要求讀者具備高度的耐心和對社會經濟史的專業興趣,但迴報是關於國傢治理與市場行為關係的深刻洞見。

評分

我個人對書中對“商業倫理”與“公共事業”之間張力的探討給予瞭高度評價。作者沒有將清代的商人簡單地描繪成貪婪的逐利者,而是深入挖掘瞭他們如何通過捐助地方工程、興辦義學、甚至在賑災中扮演關鍵角色的過程,來構建自身的社會閤法性。這種“義利閤一”的敘事邏輯,是理解清代社會結構的關鍵。書中通過對具體商幫設立的會館、公所的規章製度的分析,展示瞭他們如何在外地保護自身利益,同時又承擔起準政府職能,平衡著經濟訴求與社會責任。這種對商業精英道德實踐的細緻梳理,為我們理解傳統社會中資本與道德的復雜關係提供瞭一個極佳的案例。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超越瞭單純的經濟學分析,觸及瞭商業行為背後的文化驅動力和社會義務,使人對那個時代商人的復雜心性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同情。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