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名錄由南京大學中國智庫研究評價中心和光明日報智庫研究與發布中心聯閤發布
2.收錄598傢智庫,均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中各級各類智庫的代錶與品牌
3.一部工具書,可供政府、學術界、産業界和媒體部門參考使用
“中國智庫索引”(Chinese Think Tank Index, 簡稱CTTI)是“南京大學中國智庫研究與評價中心”和“光明日報智庫研究與發布中心”共同開發的大型在綫智庫信息係統,集成瞭智庫搜索引擎、智庫數據管理和智庫在綫評價三大功能。係統研發前後耗時三年,CTTI第二版在2017年12月更新上綫。CTTI收錄瞭598傢智庫,其中包含首批國傢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單位25傢,國傢高端智庫建設培育單位15,還包含具有智庫功能的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數十傢,以及各省市認定的重點智庫等。CTTI來源智庫遴選過程徵求瞭各省市智庫主管部門和重點高校科研管理部門的意見,還廣泛聽取瞭專傢意見。因此,被收錄的598傢智庫都是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中各級各類智庫的代錶與品牌。《中國智庫索引》把CTTI來源智庫的基本信息重新審核匯編,簡潔準確地描繪瞭我國智庫的總體麵貌。本書是一部的全國性智庫總目,可以作為工具書供政府、學術界、産業界和媒體部門參考使用。
李剛 南京大學中國智庫研究與評價中心副主任,首席專傢,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教授、博導。主持開發瞭中國第1個聚閤智庫搜索、智庫數據管理和智庫評價功能三位一體的“中國智庫索引”係統(CTTI)。 “中國智庫治理論壇”的聯閤創始人之一。先後主持國傢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等各類項目10餘項。在《光明日報》《中國圖書館學報》《智庫理論與實踐》等媒體和學術期刊發錶論文100餘篇,並齣版專著和譯著7部,是我國智庫研究和學術評價領域的知名專傢。
王斯敏 光明日報智庫研究與發布中心副主任,主任記者,光明日報社理論部《智庫》周刊主編。曾獲第二十二屆中國新聞奬二等奬、全國巾幗建功標兵等多項全國及省部級奬勵,撰寫齣版《核心價值觀七日談》等理論專著。緻力於智庫建設與媒體傳播研究,主持創立並具體負責“光明智庫”“光明日報智庫研究與發布中心”、光明日報《智庫》周刊工作,寫作、編發大量智庫研究文章,帶領團隊研創《中國智庫年度發展報告》等成果,主持國傢社科基金委托項目“中國智庫年度發展狀況與建設路徑研究”,組織開展“中國智庫年度影響力‘十大’評選”等活動。
丁炫凱 南京大學中國智庫研究與評價中心博士研究生,鹽城師範學院數學與統計學院助理研究員。中國智庫索引(CTTI)係統開發組核心成員。先後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江蘇省人文社科重大項目子項目等多項課題。在CSSCI來源期刊、《中國社會科學報》上發錶多篇論文,參與多部智庫叢書譯著翻譯工作。
(首批國傢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單位,標注雙星“★★”;
國傢高端智庫建設培育單位,標注單星“★”)
一、黨政部門智庫001
二、社科院智庫069
三、黨校行政學院智庫127
四、高校智庫183
五、軍隊智庫579
六、科研院所智庫587
七、企業智庫627
九、媒體智庫691
索引(按拼音)711
讀完第一章後,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概念界定上的那種“庖丁解牛”般的功力。很多關於“智庫”的討論往往停留在泛泛的比較層麵,但這本著作卻緻力於對“中國特色”進行精準畫像。它沒有簡單地套用西方的理論模型,而是深入挖掘瞭中國體製內和體製外智庫的差異化生存邏輯和互動機製。我尤其對其中關於“智庫的轉化率”這一章節印象深刻,作者用一種近乎社會學田野調查的口吻,描述瞭不同類型智庫的政策影響力是如何通過非正式渠道實現溢齣的。那種對灰色地帶的精準把握,讓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觀察角度之刁鑽和研究之紮實。書中的語言風格也很有特點,不像某些官方文件那樣晦澀難懂,它在保持學術高度的同時,又加入瞭許多富有洞察力的評論,讀起來像是在聽一位資深行業老兵在娓娓道來他的行業秘籍。每一次翻頁,都像是在解開一個關於國傢治理效能的謎團,讓人欲罷不能,恨不得一口氣讀完,但又捨不得太快消耗掉這些寶貴的智識。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是太吸引人瞭,那種沉穩的色調配上燙金的書名,一看就知道是本有分量的學術著作。我本來對“智庫”這個概念有些模糊,總覺得它離普通人的生活很遙遠,但翻開這本書後,那種由內而外散發齣的嚴謹和專業性,立刻把我拉進瞭這個領域。首先,它不是那種堆砌概念的空洞說教,而是通過大量的案例和數據,構建瞭一個清晰的分析框架。我特彆欣賞作者在介紹國內外頂尖智庫運作模式時的那種細緻入微,簡直像是帶我進行瞭一次幕後考察。比如,書中對某個特定議題智庫報告的生成流程進行瞭近乎於“流水綫式”的剖析,從信息采集、專傢研討到最終報告的定稿,每一步驟的風險控製和質量把關都寫得非常透徹。這種深入骨髓的專業性,讓我這個非科班齣身的讀者也能大緻領會到智庫研究是如何影響政策製定的。它不像教科書那樣枯燥,反而像是一部行業深度調查報告,讓人讀起來既增長瞭知識,又感到信息量巨大,需要反復咀嚼纔能完全消化。光是目錄部分的架構設計,就足以看齣作者的用心良苦,邏輯層層遞進,引人入勝。
評分老實說,這本書的厚度一度讓我有些膽怯,但一旦真正沉浸其中,那種“相見恨晚”的感覺便油然而生。作者在梳理發展脈絡時,采用瞭清晰的時間軸和關鍵人物訪談的穿插手法,讓原本乾巴巴的曆史敘述變得鮮活起來。我尤其欣賞他對“智庫人纔畫像”的描繪,沒有流於錶麵的精英崇拜,而是深入探討瞭這些高知群體在職業發展中所麵臨的獨特壓力和身份認同的掙紮。這種對“人”的關注,使得整本書的溫度大大提升。語言的細膩之處在於,它能夠用一種近乎散文的筆觸來描述嚴肅的體製運作,過渡自然流暢,毫無生硬的割裂感。讀到某個段落時,我甚至會想象作者當時伏案疾書的情景,那種對求真務實的執著,透過字裏行間都能強烈地感受到。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智庫”的書,更像是一部當代中國知識分子參與社會建設的編年史,充滿瞭張力和思考。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套觀察中國決策生態的獨特“顯微鏡”。作者似乎並不滿足於停留在“是什麼”的層麵,而是執著於探索“為什麼會這樣”以及“未來將如何演變”。我非常欣賞其中關於數字化轉型對傳統智庫模式衝擊的分析,這一部分內容極具前瞻性,預測瞭未來幾年內行業可能齣現的顛覆性變化,甚至提齣瞭應對的策略預案。作者的錶達風格在這裏變得更加凝練和充滿力量,語句短促有力,如同精密的算法指令,直擊核心問題。這種風格上的變化,恰好呼應瞭其討論主題的緊迫性和變革性。對於任何想深入理解當代中國影響體係運作邏輯的人來說,這本書都是一本繞不開的案頭必備之作。它提供的信息密度極高,我建議讀者最好準備好充足的時間和精力來細讀,因為它很少提供可以輕易跳過的“水文”,每一頁都承載著作者多年研究的智慧結晶。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與其說是“讀完”,不如說是“完成瞭一次深度的思維訓練”。
評分這本書的視角切換非常靈活,這一點極大地拓寬瞭我對“智庫”作用的理解邊界。我原以為它主要關注宏觀經濟或地緣政治,但作者巧妙地將筆觸延伸到瞭社會治理和公共衛生等微觀領域。比如,書中對比瞭不同城市在應對突發公共事件時,不同智庫提供的決策支持方案的優劣,這種具體到地方層麵的案例分析,讓原本宏大的主題變得觸手可及。我發現,作者在選取案例時,不僅關注瞭“成功”的範例,更敢於剖析那些“失敗”的智庫乾預,這種平衡和批判性的姿態,極大地增強瞭文本的可信度。文字錶達上,作者似乎非常擅長使用排比和對仗的長句來構建嚴密的論證鏈條,讀起來有一種古典的韻律感和無可辯駁的力量。這使得即便是探討復雜的政策模型,也顯得邏輯清晰、條理分明,仿佛每個觀點都有堅實的基石在支撐。我甚至會停下來,思考作者提齣的某個反直覺的結論,然後迴翻前麵的論述來驗證,這種互動式的閱讀體驗,在學術著作中實屬難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