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胎教故事(附光盘)/亲亲乐读系列》编著者汉竹。 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其经典著作凝缩着中华文化之精髓,其思想智慧成为了传之千古的结晶。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灿烂遗产,也是中国人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国学经典胎教故事》收录了经典的诗词、成语典故、传说故事、历史人物故事、文化知识共60余篇。有的讲述典故渊源,有的阐释人生哲理,有的表现传统美德,大都脍炙人口、意蕴深远。从胎宝宝起就他让感受这些经典,并伴随他(她)的成长。
1.孔融让梨
2.木兰从军
3.诗经·木瓜
4.司马光砸缸
5.“年”的传说
6.孔子学琴
7.重九登高
8.盘古开天辟地
9.巾帼英雄
10.诚实的晏殊
11.郑板桥吟诗赶小偷
12.端午节的由来
13.王羲之教子
14.嫦娥奔月
15.昭君出塞
16.岳飞沙上学写字
17.珍珠翡翠白玉汤
18.铁杵磨成针
19.曹冲称象
20.路温舒的“蒲草书”
21.伯乐与千里马
22.笨鸟先飞
23.诗经?蒹葭
24.姜太公钓鱼
25.完璧归赵
26.文姬辨琴
27.智胜厨师
28.“家”字的由来
29.郑板桥断案
30.《三字经》及释义
31.解铃还须系铃人
32.买椟还珠
33.半部《论语》治天下
34.祖茔读书
35.乐府诗:将进酒
36.“对联”的知识
37.司马光的“警枕”
38.薛谭知错就改
39.汉乐府?江南
40.神农尝百草
41.百家姓的由来
42.许衡义不摘梨
43.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44.皇甫绩主动受罚
45.高山流水遇知音
46.程门立雪
47.北朝民歌:敕勒歌
48.韩建认字
49.诗经?鹿鸣
50.负荆请罪
51.孺子可教
52.刨根问底的沈括
53.晏子使楚
54.韦编三*
55.纸上谈兵
56.黄香温席
57.张九龄的风度
58.唐诗:咏柳
59.千里送鹅毛
60.苏武牧羊
这本关于亲子阅读的书籍,装帧设计得非常用心,封面色彩柔和,让人一看就感觉很温馨。内页纸张的质感也挺好,油墨印刷清晰,即便是给小宝宝看,翻阅起来也比较安全。我特别喜欢它在排版上的一些小巧思,比如字体大小的调整和留白的处理,让阅读的体验非常舒适,不会有那种扑面而来的信息拥挤感。而且,它似乎考虑到了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接受程度,有些篇章的文字量控制得恰到好处,即便是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幼儿也能坚持读完。这本书不仅仅是内容的堆砌,更像是精心策划的一套视觉和触觉的启蒙工具。看到这样的成品,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在“亲亲乐读系列”这个定位上所下的功夫,确实是下了血本在做品质,而不是随便应付了事。对于追求高品质阅读材料的父母来说,光是看到这本书的实体,就已经很有说服力了。
评分市面上的胎教读物往往侧重于对胎儿的“输入”功能,但这本书明显考虑到了胎儿出生后的连贯性。它的内容设计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即便是怀孕期间听,那些平和的语调和优美的旋律,也能为孩子未来的心性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调。我个人感觉,选择这类注重文化底蕴和艺术性的读物,比那些单纯强调色彩刺激或者简单重复的读物更有长远意义。它培养的不是短期记忆,而是对美的感知和对文化根源的亲近感。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润物细无声”,让文化熏陶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非一项刻意的任务。
评分关于这个系列附带的光盘部分,我得说声惊喜。通常附送的光盘内容常常是敷衍了事,制作粗糙,但这个版本给我的感觉是制作精良的微型动画片或者高质量的音频剧。它的配乐非常有画面感,既有古韵的悠扬,又不失现代录音的技术标准,听起来非常舒服,完全不会有那种廉价电子合成音的刺耳感。我有时候只是把光盘放着做背景音,孩子自己就会被吸引过去,安静地听着那些故事和韵律。更棒的是,旁白的语速和音色都拿捏得极好,清晰、温暖,很有感染力,比我亲自去朗读还要有吸引力,这在忙碌的父母来说,简直是解放双手又不牺牲质量的法宝。
评分从一个注重“寓教于乐”的实践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本书的范畴。它更像是一个家庭互动工具包。我们不仅仅是坐在那里听故事,而是会根据故事中的情境进行角色扮演,或者讨论故事人物的动机。比如,读到一个关于诚信的故事后,我会问孩子:“如果你是他,你会怎么做?”这种开放式的探讨,极大地激发了孩子的思辨能力和共情心。而且,由于内容是国学经典,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让父母可以借此机会回顾和加深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实现了双向学习。这套书成功地将阅读行为转化为了一种高质量的亲子沟通时间。
评分我尝试着带我的孩子去接触一些传统的文化启蒙读物,但很多市面上的版本要么过于说教,要么语言过于晦涩,孩子听了两三分钟就跑开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我感觉非常巧妙地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它的故事结构非常流畅,没有那种生硬的转折或者突兀的道德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情节,让那些古老的智慧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比如它在讲述一个典故时,会用非常贴近孩子日常生活的比喻去解释,让那些原本高深的道理变得可感、可触。我发现孩子在听完后,不仅没有感到厌烦,反而会主动地问“后来呢?”或者“为什么会那样做?”这种主动提问的意愿,在以往的阅读体验中是很少见的。这说明作者在把握儿童心理和传统文化转述之间,掌握了极佳的火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