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叶大辞典(精)

中国茶叶大辞典(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宗懋 编
图书标签:
  • 茶叶
  • 茶文化
  • 茶叶品种
  • 茶叶知识
  • 中国茶
  • 茶艺
  • 茶叶历史
  • 茶叶生产
  • 茶叶品鉴
  • 茶叶功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木垛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轻工
ISBN:9787501925094
商品编码:12962118273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中国茶叶大辞典(精)
  • 作者:编者:陈宗懋
  • 定价:480
  • 出版社:轻工
  • ISBN号:9787501925094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7-04-01
  • 印刷时间:2017-04-01
  • 版次:1
  • 印次:10
  • 开本:16开
  • 包装:精装
  • 页数:1211
  • 字数:3266千字

内容提要

陈宗懋主编的这本《中国茶叶大辞典》是一部融 多学科知识的大型工具书,是横跨自然科学、社会科 学,知识系统、门类齐全的专科辞典,是**“八五 ”重点图书。全书收词9972条,共3266千字,并附有 彩图198幅、随文插图216幅。
     本辞典采用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相结合的方法, 对中国茶叶的历史、文化、科技、经贸等方面进行了 全方位的总结,它包括茶叶历史、茶树育种、栽培、 植保、茶叶品类、茶叶生物学、化学、茶叶加工制作 、检验、茶叶机械、综合利用、茶叶经济贸易、茶具 、茶俗、艺文、茶人、茶学著作、茶业机构、国外情 况等19个方面的内容,还有11个包含大量实用信息的 附录,编织出了茶叶科技、茶叶文化密集的知识体系 。既反映了茶业科技的*新科研成果,又展现了中国 茶学厚重的历史传统文化。其信息量大,覆盖面广, 通览古今,兼容中外,注重规范性、科学性、知识性 、稳定性、实用性。正文按专业知识体系编排,书后 附笔画、汉语拼音、外文三套索引,检索方便。
     本辞典的作者队伍由国内二百多位专家、学者组 成,涉及全国近二十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科研、 教学、经贸、生产部门,其中有多位学科带头人,并 有被誉为当今“茶界泰斗”的老一辈学者为顾问,使 作者队伍具有**性。
     本辞典是茶业文化建设中的一项系统工程,它凝 聚着全国专家、学者十年的血汗,它将成为新世纪的 *新茶学力作。
    

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凡例
《中国茶叶大辞典》编委会
彩图目录
分部目录
一、茶史部
二、育种部
三、栽培部
四、植保部
五、茶类部
六、生物部
七、化学部
八、制茶部
九、检验部
十、机械部
十一、利用部
十二、经贸部
十三、茶具部
十四、茶俗部
十五、艺文部
十六、茶人部
十七、茶著部
十八、机构部
十九、国外部
正文
附录
1.中国历年茶园面积与茶叶产量
2.世界主要产茶国茶园面积,茶叶生产量、茶叶出口量
3.中国产茶省(直辖市、自治区)、市、县
4.中国历代主要茶叶名录
5.***和省级审(认)定茶树良种简表
6.中国野生茶树种植资源名录
7.茶叶机械产品名录
8.茶叶相关标准(节录)
9.中国茶叶期刊名录
10.常用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使用剂量表
11.中国茶叶大事简记
索引
笔画索引
汉语拼音索引
外文索引
主要参考文献


《茶史钩沉:古代饮茶风俗与器物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关注现代茶叶分类或标准术语的辞典式汇编,而是深入中国古代饮茶风俗的演变脉络与相关物质文化的细致考证。它旨在为古代茶事活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注重历史语境的阐释框架。全书以时间为轴线,辅以专题研究,力图还原从茶作为药用植物到成为全民饮品的漫长历史进程中所蕴含的文化肌理、社会形态以及审美变迁。 全书共分为六大部分,近四十万字,配有大量珍贵文物拓片、古代画卷影印及考古发掘图示。 --- 第一部分:茶之起源与早期认知(先秦至魏晋) 本部分重点探讨茶作为“荼”、“槚”等植物在早期文献中的记载与形象。我们不再将目光聚焦于茶叶的物理属性,而是考察古人如何理解和定位这种植物。 1.1 药用典籍中的“荼”: 详细梳理《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等早期医药著作中关于茶的记载,分析其被归类为“苦、寒”类药物的原因。重点比对同时期其他草药的记载方式,以明晰茶在古代医学体系中的初始地位。 1.2 早期饮用形态的推测: 基于考古发现的早期陶器和文献中关于“煮”、“茹”的描述,构建并论证古代茶汤的原始制备方法。此处不涉及现代炒青或蒸青工艺,而是侧重于“羹饮”形态的演化。例如,分析巴蜀地区早期煮食茶叶的遗存与文献记载的吻合度。 1.3 士人的初步接触: 考察魏晋时期,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名士阶层对茶的朦胧兴趣。他们的饮用行为更多是与服食丹药、清心寡欲的道家思想相交织,而非成熟的品饮文化。通过对傅咸、陆机等人的零星记载,分析其饮茶的“隐逸”色彩。 --- 第二部分:唐代茶风的奠基与制度化(初唐至晚唐) 本部分是全书的核心之一,侧重于陆羽《茶经》所标志的“茶道”雏形,但视角将从“技术手册”转向“社会文本”。 2.1 从“散茶”到“饼茶”的转变与制程: 详细考察唐代蒸青、捣碓、成饼的复杂工艺流程。重点对比不同地域(如江南、黔中、蜀地)在原料采摘和加工上的地域性差异,并结合考古出土的茶具形制,推测其对成品茶形态的影响。 2.2 饮用礼仪的初步定型: 分析《茶经》中关于“煎茶”的描述,并非单纯的烹饪指导,而是社会身份的体现。研究唐代不同阶层对茶的消费差异:宫廷的“遣使进贡”与士人的“清谈雅集”。通过对比长安与扬州等地的商业记录,量化茶叶的流通成本与社会地位关联。 2.3 “煎茶”器物群的研究: 深入剖析唐代茶具的演变,特别是“风炉”、“鍑”、“茶釜”的形制特征。重点比对日本奈良正仓院所藏唐代茶器与国内同时期遗址出土器物的异同,以探讨中日茶文化早期交流的物质证据。 --- 第三部分:宋代的“点茶”美学与士大夫的精致化 本部分聚焦于宋代由“煎”到“点”的革命性转变,以及这一转变如何深刻影响了宋代的美学趣味。 3.1 点茶法的技术解析与审美意趣: 详细阐述宋代“点茶”的步骤——备盏、注汤、击拂。我们不再关注其是否成为“斗茶”的工具,而是探讨其如何与宋代推崇的“尚白”、“内敛”的审美趣味高度契合。分析点茶过程中对水温、击拂力度与茶粉细腻度的极致要求,如何体现宋人对“技近乎道”的追求。 3.2 瓷质茶盏的风格流变: 集中研究建窑、吉州窑的黑釉茶盏(“天目盏”)的烧制技术与文化意义。通过对不同窑口釉色(如兔毫、油滴、曜变)的化学成分分析(引用考古分析报告),解释其为何能成为宋代文人士大夫身份的标志,以及这些深色釉面如何衬托白色的茶沫。 3.3 茶与文人社交空间: 考察宋词、笔记中描绘的“茶会”场景。分析茶事活动如何被纳入“点茶、插花、挂画、焚香”(香道)的四艺体系,成为构建士大夫精致生活哲学的核心元素。 --- 第四部分:元明之际的“作末”与“散茶”的回归 本部分探讨元朝的文化断裂与明代朱元璋废团茶对饮茶历史的巨大影响,以及“撮泡法”的兴起。 4.1 团饼茶的式微与末茶的衰落: 分析元代因政治变动导致上层饮茶习俗的颓靡,以及团饼茶制造的复杂性使其难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重点考证明初官方对团茶的禁令,及其对民间饮茶习惯的实际影响。 4.2 散茶的崛起与“撮泡法”的定型: 详细论述散茶(叶茶、芽茶)如何从边缘走向主流。重点研究明代早期文人关于“撮泡法”的初步记录(如对直接以热水冲泡的描述),并分析其工艺的简化如何使得饮茶更加普及化。 4.3 早期紫砂器皿的出现及其功能定位: 考察明代中期紫砂壶的早期形态。这一时期的紫砂壶多形制古朴,更偏向于“煮茶”或“泡茶”的实用器,而非后世的“鉴赏器”。通过对宜兴紫砂矿料和早期款识的辨析,确定其作为取代瓷碗的新型饮具的定位过程。 --- 第五部分:明清茶具的工艺分化与地域定制 本部分着重于明末清初至晚清,饮茶器具如何随着茶叶品类的细化而走向专业化和区域化。 5.1 青花与彩瓷在茶具上的应用: 研究明代晚期景德镇瓷器在茶壶、茶碗上的装饰主题。例如,如何将山水、人物故事图案融入茶具设计,以迎合新兴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区别于宋代的内敛质朴。 5.2 器具的“术语化”与功能锁定: 这一时期,“盖碗”的出现是关键。分析盖碗如何巧妙地解决了散茶冲泡时,既能保温、又能滤叶、还能品闻香气的多重需求。探讨盖碗在南方(如福建、广东)的普及过程,以及它与当时的“功夫茶”饮法的关联。 5.3 功夫茶的兴起与器具的精微化: 深入探讨潮汕地区“功夫茶”的完整流程,并详细剖析其所使用的“小壶、小杯、高香评鉴”的器具组合。这不仅仅是饮茶,更是一种仪式性的空间展示。 --- 第六部分:古代饮茶中的非物质文化要素考察 本部分跳出物质层面,考察影响古代饮茶行为的哲学、文学与社会观念。 6.1 茶与禅宗、道家的思想交汇点: 分析茶在“坐禅”、“炼丹”等活动中的辅助作用。探究茶如何被视为一种帮助排除杂念、保持清醒的介质,以及这种观念如何影响了后世对“茶境”的描述。 6.2 古代茶诗词中的“意象”分析: 选取唐宋明清的代表性茶诗进行主题分类(如咏山茶、怀友人、述闲适)。通过文本细读,揭示古人在饮茶时寄托的愁绪、理想或怀古之情,而非仅仅是对茶汤滋味的描绘。 6.3 古代市场中的茶税与流通网络: 简要概述古代政府对茶的专卖制度或茶税的征收方式。通过对重要茶道的历史文献梳理,勾勒出茶叶在古代跨区域流通的经济地理图景。 --- 结语 《茶史钩沉》力求以一种考古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视角,解构中国古代的饮茶文化,将其还原为一系列复杂而生动的历史实践,而非一套固定的规则手册。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理解中国古代生活美学和物质文明演变的新途径。

用户评价

评分

《中国茶叶大辞典(精)》:一场关于“绿叶”的史诗级叙事 《中国茶叶大辞典(精)》这本书,远非一本简单的茶叶百科全书,它更像是一部用绿叶书写的、跨越千年的史诗。我并非钟爱品茗的行家,但这本书凭借其独特的叙事方式,让我沉醉其中,无法自拔。作者巧妙地将茶叶的知识点融入到生动的故事和人文关怀之中。例如,在讲述某个地方的特产茶时,书中会先勾勒出当地的山川风貌、气候特点,再娓娓道来这种茶是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而生的,以及当地居民如何与茶结下不解之缘。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章节,它不仅仅是对制作工艺的记录,更是对传承这一技艺的人们的致敬。那些默默奉献的制茶匠人,用毕生的心血,守护着这份宝贵的文化财富,他们的故事,比任何文字描述都更具感染力。书中对不同茶道的比较,也让我大开眼界,从北方的豪放,到南方的细腻,再到西部的粗犷,每一种茶道都折射出当地的文化特质和生活哲学。读到这里,我才意识到,原来我们熟悉的“一杯茶”,背后承载着如此丰富而多元的文化内涵。这本书,让我觉得,品茶不仅仅是舌尖的享受,更是一种与历史对话、与文化共鸣的体验。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中国茶的价值,它不仅仅是商品,更是流淌在中国人血液里的文化基因。

评分

读《中国茶叶大辞典(精)》:一场沉醉于东方叶语的奇妙旅行 初拿到这本《中国茶叶大辞典(精)》,心头便涌上一股莫名的期待,仿佛即将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味蕾探索之旅。翻开第一页,便被那精美的装帧所吸引,厚重的纸张,考究的印刷,无不彰显着它的“精”字含金量。我并非茶叶行家,对中国茶的认知也仅停留在几款耳熟能详的品种,但这本书却像一位温和而博学的引路人,耐心地为我揭开中国茶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从那一抹碧绿的龙井,到醇厚回甘的普洱,再到馥郁芬芳的乌龙,书中对每一种茶叶的介绍都详尽入微,不仅仅是产地、品种、制作工艺的罗列,更是融入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典故,甚至连泡茶的水温、茶具的选择都娓娓道来。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茶马古道的描述所打动,想象着古时商旅驼队,在崎岖山路上驼载着茶叶,将这东方神叶的香韵飘向远方,那种跨越千年的画面感,让我在捧读间,仿佛也闻到了来自远古的茶香。书中对茶叶的化学成分、功效作用的解读,也让我这个门外汉茅塞顿开,原来每一片嫩叶里都蕴藏着如此丰富的奥秘,不仅是解渴的饮品,更是养生保健的佳品。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联想到自己品尝过的每一杯茶,它们在我的舌尖留下的,不再是单一的滋味,而是串联起一段段故事,一种种文化。这本书,让我对“中国茶”这三个字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词汇,而是一个庞大而迷人的世界,等待我去深入探索。

评分

不仅仅是茶叶,更是生活——《中国茶叶大辞典(精)》的深度解读 如果说,之前我对于《中国茶叶大辞典(精)》的认知还停留在“一本很全面的茶叶书”,那么在细细品读过后,我才真正体会到它的分量。这本书,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辞典”范畴,它更像是一本关于“生活”的书,一本关于“中国文化”的书。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他描绘的不仅仅是茶叶本身,更是与茶叶相关的方方面面,包括茶园的风光、采茶人的辛劳、制茶人的匠心,以及饮茶人的情怀。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茶与诗词”的章节所吸引,那些流传千古的茶诗,在作者的解读下,仿佛重新焕发了生机,让我看到了古人在品茶时,是如何将情感、哲思融入到字里行间。书中对不同季节饮茶的建议,也让我受益匪浅,原来在不同的时节,饮用不同的茶,不仅能顺应身体的需求,更能增添生活的情趣。我曾尝试按照书中介绍的方法,在某个微雨的午后,冲泡了一杯绿茶,感受着那份清新的香气在空气中弥漫,再细细品味那份甘醇,瞬间觉得生活的美好,也不过如此。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中国茶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味道,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文化底蕴,以及它能够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宁静与诗意。它让我学会用一种更加虔诚和细致的心态去对待每一杯茶,也对待生活本身。

评分

穿越时空,品味中国茶的百年沉浮——初读《中国茶叶大辞典(精)》 拿到《中国茶叶大辞典(精)》这本书,最先吸引我的便是那厚重且充满质感的封面,仿佛一本尘封了多年的古籍,散发着淡淡的书香。我一直对中国茶抱有浓厚的好奇,但又苦于无从下手,直到这本书的出现,才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茶世界的神秘之门。书中对中国各地的名优茶进行了详尽的介绍,从福建的武夷岩茶,到云南的普洱,再到浙江的西湖龙井,每一个都仿佛拥有自己的灵魂和故事。我惊叹于作者丰富的知识储备,他不仅罗列了茶叶的品种、产地、采摘时节、制作工艺,更深入挖掘了每一种茶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例如,在介绍潮汕工夫茶时,书中描绘了当地人对于茶的热爱,那份精细的冲泡流程,那份品饮时的专注,都让我感受到了茶已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潮汕人生活方式和情感寄托的一部分。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古代文人雅士饮茶的轶事,那些风流倜傥的身影,在烟波浩渺的茶烟中,留下了无数诗篇和传说,让我对中国茶的历史韵味有了更深的体会。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茶与养生”的章节,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不同茶叶的药理作用,让我意识到,在享受美味的同时,还能滋养身心,这是一种多么美妙的体验。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长者,用耐心和热情,为我揭示了中国茶那深邃而迷人的面貌。

评分

《中国茶叶大辞典(精)》:一杯清茗,阅尽千年风华 这本《中国茶叶大辞典(精)》如同一个沉静的老者,话语不多,却字字珠玑,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新的智慧。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工具书,充斥着冷冰冰的数据和专业术语,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作者以一种极其优雅的笔触,将中国茶的魅力娓娓道来。每一章节都像一篇独立的小品文,讲述着一种茶叶的生平故事,或是关于茶的某种文化现象。例如,关于“六大茶类”的划分,书中不仅仅是简单的归类,更是穿插了大量历史文献的考证,追溯了不同茶类的起源和演变,让我深刻理解了不同工艺如何塑造了茶叶的独特风味。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茶道”的阐述,它不再是机械的动作示范,而是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如“天人合一”、“和敬清寂”的深刻解读。书中通过对茶具的选择、冲泡水温的把控、品饮时的心境营造,展现了茶道中蕴含的东方美学和人文关怀。读着读着,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色古香的茶室,听着竹林间的风声,感受着一杯热茶在手中传递的温度,以及那份由内而外的宁静与平和。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心灵的涤荡。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茶的关系,不再是匆忙的饮者,而是怀揣敬意去品味这份来自大自然的馈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