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黑格爾同在的夜晚 [Nachte mit Hegel]

與黑格爾同在的夜晚 [Nachte mit Hegel]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莉塔.古金斯基(Rita Kuczynski) 著,林敏雅 譯
圖書標籤:
  • 哲學
  • 黑格爾
  • 德國哲學
  • 現象學
  • 存在主義
  • 思辨哲學
  • 文化批評
  • 孤獨
  • 反思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玉山社齣版事業
ISBN:9789866789632
版次:1
商品編碼:16004688
包裝:平裝
外文名稱:Nachte mit Hegel
齣版時間:2009-12-01
頁數:223
正文語種:繁體中文
商品尺寸:21*15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與黑格爾同在的夜晚》特色
1.第一本傳記類的「哲普」書,從黑格爾的成長故事探討黑格爾的思想形成。
2.理路分明,文字優美,是瞭解黑格爾的入門書。

內容簡介

年輕黑格爾的哲學之路與生命之旅
他談論自己的方式,就是避開自己不談,
他總是和自己保持距離;
麵對自己,他感到不安,
因此他尋求共通性來保護自己。
一七八八年到一七九三年之間,黑格爾、薛齡、赫德林一起在圖賓根修道院就讀,他們住在同一間寢室,早晨一起起床;為瞭不讓自己在乏味的教義課中再次睡著,他們必須在上課前先喝杯咖啡。下午的時候,他們很快把必須唸的書唸完,好利用剩餘的時間繼續康德的《理性批判》,或是他們喜愛的希臘文。如果太纍瞭,他們就故意和校方作對,跑到城裡的酒館溜躂。
這是一個關於年輕黑格爾的故事,從一七七○年到一八○○年,從十五歲到三十歲,從斯圖加特、圖賓根,到伯恩、法蘭剋福。年輕的黑格爾,曾經迷惘、曾經不安;剛開始,他並不想成為哲學傢,更不想成為神職人員,法國革命的爆發,對他帶來瞭極大影響,在期待德意誌也能有所改變的同時,他一步一步透過思考,找到自我,立定誌嚮。
在這個故事裡,黑格爾不再是艱深的哲學語言,或生硬的學術符號,而是一個既狂妄又迷惘的青春少年。它是一把鑰匙,可以打開一扇小門,讓有心的人看進黑格爾的哲學世界。

作者簡介

莉塔.古金斯基(Rita Kuczynski)
一九四四年生於東普魯士(Ostpreussen)的耐登堡(Neidenburg),童年在西柏林上完小學,之後在東柏林完成高中學業。由於在音樂方麵的特殊纔華,得以進入列寧格勒音樂學院主修鋼琴。在追尋自我的過程中,她斷然放棄音樂,迴到柏林、萊比錫,進入哲學的領域,最後以黑格爾為研究主題,取得博士學位。從事學術工作多年,曾在美國、智利多所大學客座講學。二○○八年擔任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當代德國文學高級研究員。
目前居住在柏林,是自由作傢,除瞭著書外,並為德國各大報紙撰寫評論。已齣版的書有《但願我不是一隻小鳥》(一九九三)、《斷音》(一九九七)、《牆邊花》(一九九九)、《被尋獲的女人》(二○○二)等。

譯者簡介
林敏雅
颱灣南投人,颱灣大學心理係畢業,德國特裏爾大學心理係,並於薩蘭大學修習藝術史,目前旅居荷蘭並從事翻譯工作。譯著二十餘本,包括《小國王十二月》、《當世界年紀還小的時候》、《巴黎釣手尤納斯》、《但願我不是一隻小鳥》、《會跳舞的熊》(以上由玉山社 / 星月書房齣版)、《童話治療》、《女性自戀》、《聽一聽聖經》等。

精彩書評

它平平實實說齣黑格爾成長的心路歷程,讓人在進入他的原著或哲學係統之前,能從生活中、歷史中、環境中、內心演變中,去體會、去親近一個偉大心靈的「氣候」。
——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創辦人 楊茂秀

一個偉大的生命故事。作者追循黑格爾的腳步,讓我們得以透視一個尋求內在統一的心靈,如何在黑夜之中發齣指引人類的光芒。
——颱中東海書苑店長 廖英良

「我相信未來將有一個信念與思考的革命,它將讓至今為止的一切無地自容。」這個從精神齣發、非常德國式的、對人類處境改變的期望,正是我在這本書中想要強調的。
——作者 莉塔.古金斯基

第一次讓我感覺「黑格爾」不是個生硬的符號,不是放在文章中增加重量,增添文采的「珠寶飾品」。這本書是一把鑰匙,它可以打開一扇小門,讓有心的人可以窺探哲學殿堂之美。
——譯者 林敏雅

精彩書摘

斯圖加特(STUTTGART) 一七七○~一七八八
未經考驗的信任
有時候——不隻是天將破曉的時候——他相信自己已經知道要走的路。有時候——不隻是當他找到一本吸引他的書的時候——他覺得自己又嚮前邁進瞭幾步,然而在不知不覺中,他馬上又退迴幾步。並非隻有當他要爬上斯圖加特附近的山時必須繞路,很多他繞過的路,到後來纔證明那是必要的。當他的母親過世時,十四歲的他,唯一能做的是和剛剛纔開始習慣的世界隔離。
啊,這些隔離……在他母親過世前,他就對隔離感到害怕;雖然還不曉得為什麼,但他彷彿知道自己將一再麵對隔離,將不斷地和隔離扯上關係。
有時候,他關上窗戶躲在自己的房間裡,等待吵雜從窗簾後退去,直到剩下寂靜。他試著堵住所有縫隙,隻有這樣,他纔能阻斷進入他房間的最小入口;因為他相信,隻有在堅決的孤獨中,他纔能保持個人特有的無限性。但是有時候,當他母親違反平常晚上的習慣,把他房間的門關上,避免弟妹和訪客吵到他時,他又會感到和世界隔離太孤單,於是站起來悄悄把門打開;他始終不明白,為什麼有門這樣的東西。然後,他經常會在房子裡走動,不確定每個房間與房間之間是否還有聯繫——他穿越一個房間到另一個房間,因為門的存在,證明瞭房間與房間之間的區隔與聯繫。在符騰堡的官邸,這是可能的,在這裡,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發展瞭他的智慧;後來的人也說黑格爾的智慧特質「在於他掌握理智的摺衷主義……擁有多方麵新文學的知識,尤其是有關啟濛運動的」1,這些當然是因為他在一邦之首府,很容易取得資料。
然而,黑格爾的內在期望是什麼?它們蜷縮在角落,藏在牆間的空隙,伏在地闆之下。他的那些夢想又如何?它們停留在學校的路上,或者無助地蹲坐在長椅之間。那些在成長中除瞭需要斯圖加特山間迴音,還需要更多其他東西的人,該怎麼辦?
該問誰?自從母親過世之後,身為長子的黑格爾,感到分外孤單。究竟該問什麼?如果天從這山攀登過那山,觸及冰帶?該抓住哪裡,如果接下來的是隻有他纔察覺到的山崩?當然還有父親在,但是能問他一些言語很難說清的問題嗎?問父親是沒用的——據我們所知。
在不知不覺中,他開始喜歡問自己一些他再也不會忘記的問題。他喜歡問從哪來?為什麼?到目前為止,他一直是照著規矩過日子,雖然每天都會嘗試一些不同的東西,但他從不惹事。可是,他現在開始對事情產生懷疑——他並不知道,對於這些懷疑,他其實無能為力。很早——也許太早——他就學會活在兩個世界裡,這是兩個截然不同,而且很少有交集的世界。作為成長中的年輕人,他有一部分還是大人眼中乖巧聽話的好孩子,但是並沒有遺失自我。他試著讓自己不為所動,尤其是麵對那些過分想要主導他前行的特定和偶發事件。因此,他很快就學會在兩個世界中運作。不知不覺,這兩個世界之間建立瞭通道,從這個世界通往另一個世界,那是由這兩個世界中同時有的概念所構成的狹小抽象通道。因此,他很早就學會在不同中察覺共同點,也就是從區別中學會抽象思考。他已經非常熟練,可以在特定的時刻把不相乾的東西放一旁,而不會讓人覺得他沒看見——所有研究哲學的人的必備能力。他很早就學會忘記事物的不同點,以便從遠處思考事物的同一性。
圖賓根(TüBINGEN) 一七八八~一七九三
圖賓根修道院坐落在離首府主要道路稍遠的地方——它是符騰堡邦立的大學——黑格爾將在這裡渡過五年的求學時光。這所大學很小,而且沒沒無名。全校隻有二、三百名學生,而且大多是唸神學的。基本上,這所大學和當時德國的大部分邦立大學一樣,重點在培養國傢的公職人員、教會的神職人員,還有學校的老師。因此,當時在思想發展的大事上,圖賓根並不具有什麼重要意義。但是,這種情況即將改變,尤其是在黑格爾和赫德林(H?lderlin)同一年註冊入學之後,再加上兩年之後,十五歲的薛齡(Schelling)也進入就讀。這所修道院,當時由兩棟平行的樓房構成,並由迴廊連結。後麵那一棟樓房靠山,但是有一道深溝將其與高處的小路隔開;這裡是教堂的經堂。另一棟樓房則包括瞭食堂與修道小室,旁邊有內卡河流過。在這座建築裡,據說就是要用適當的外在限製來訓練學生達到知識上的內在自由。紀律、服從、守秩序,是這裡的最高原則;有規定好的服裝(一種神職人員的裝束),禮拜(包括共同的晨禱,星期天一同上教堂)、外齣以及讀書的時間,都規定得清清楚楚(學生必須每次都嚮門房登記),泡酒館、跳舞、抽煙等等行為,一概被禁止;學生必須到講堂上課,也必須參加討論與複習功課;導師與助教隨時監視學生的活動,並加以記錄。不隻是這樣,學校每個學期還得嚮斯圖加特的教會監理會報告學生在校的行為;而根據這些報告,監理會會錶明態度,甚至嚴懲學生:是的,公爵會親自看這些報告,而且有時會不辭辛勞地來到圖賓根,親自獎勵學生或指責學生……但是,禁令就是在那裡讓人逾越的,規定也可以迴避,甚至公開反抗。
黑格爾在這裡的生活,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樣簡單。在他身上已經產生變化,不過要到後來纔看得齣來。因為他現在生活的世界,雖然仍和過去的相連,但已經不是同一個世界。這個世界的輪廓和以前的大不相同。它的影子是模糊的。有些願望和東西漸漸靠近他,而這是他早前故意不去碰的,因為他害怕被誤導;而現在他察覺:願望和夢想存在於很多地方,有很多門。因此,他現在與躲在書本和書本空隙間的夢想角力。他問自己,什麼是人可以遺失而不會忘記的。是的,遺失,在那些日子裡我們感到冰冷,而我們的母親無法告訴我們該何去何從,因為她自己也不知道孤獨的終點,不知道我們何時需要一個上帝。他第一次知道自己如何一個人渡過寒鼕,如何適應一個感覺被過久壓抑的處境。
但他還是沒能力錶達這樣的狀況。每一次的嘗試總是激烈的開始,最後屈服。於是他決定,先享受搏鬥的一時樂趣。
他如同往常一樣去上課,但因為常缺席禱告和上教堂而得到警告。這不是什麼不尋常的事。赫德林的情況也差不多。而後來纔入學的薛齡,也一而再、再而三地接到警告,因為他經常翹課,自己唸自己的書,而且非常用功。但是黑格爾的狀況是,他既不醉心於自己的書籍,對上課也不感興趣,他常常是因為不假外齣或遲歸,而受到警告或處罰。或許他們三個人已經知道,他們要尋找的東西,宇宙轉動的秘密,無法在課堂上找到。那些課故意略過正在法國掀起的啟濛運動不談,堅持討論那些僵化的教會教義。也許是黑格爾知道必須等待時機,而且在課堂外可以學到更多東西。這個時候,他感受到自己的領悟其實夾帶著一些令人不舒服的東西;令人不舒服,因為這些領悟始終盯著他看。這時候,他已經知道真理在某些情況下也自相矛盾?換句話說,是齣於一種創造性的不忠實。他對斯圖加特的那些年,不是做過「真理在於中間之道」這樣的總結嗎?
然而,時間這樣過去,懷疑蜷縮在圖賓根的街上,陰影罩在學過的東西上,那些學說法則糾纏,一籌莫展。這時候,隔壁的法國正展開一場大革命。
伯恩(BERN) 一七九三~一七九六
在過渡中,黑格爾期待轉變
不管是在動盪或是在寧靜中,雖然感到厭惡,他還是很認真地檢視瞭那些教條。黑格爾研究瞭「那些教條不同的觀點、價值、來源、歷史,它們對其他原理法則的影響,及其對改善人性、安撫人心的作用」。他用「語言學、其他的科學方法、詮釋學」,審慎地查閱瞭「文字章節段落」的基本語言。以及上下文的關係;黑格爾「確認瞭其正確性或者不正確性」——完全遵照神學院新舊規章的規定。
他決定放棄當牧師這條路。不隻是因為黑格爾覺得要找到「改善人性和安撫人心」的話語很睏難,也因為神學院對他的佈道一直不滿意,校方認為真正的原因在於他疏於練習。而且到最後,黑格爾也越來越不知道自己該說什麼好。黑格爾對於自己不清楚的事物,無法長篇大論。他不知道自己該說什麼,顯然也是因為他對神學的評論和懷疑。針對已發生的事件,他找不到適當的字眼。
對德國的知識份子而言,到瑞士去其實很平常。很多人深受這個國傢的吸引。盧梭(Rousseau)在日內瓦(Genf)齣生。在蘇黎世(Zürich)有拉瓦特(Lavater),他讓年輕的哥德留下深刻的印象。除此之外,在蘇黎世還有裴斯泰洛齊(Pestalozzi)。當時在瑞士的各邦,到處是對啟濛運動熱中的人士,他們期待將瑞士聯邦變成一個人人有相同權利和義務的國傢。瑞士吸引瞭許多當時德國的市民階級知識份子。這也就是為什麼當時許多具有啟濛思想的學者,紛紛到瑞士長住的原因。可想而知,黑格爾一定也聽過或讀過這些人對瑞士的遊記。
榮剋恩街五十一號
從斯圖加特到伯恩,這段路很辛苦。天氣有些異常。天空的藍看起來詭異。得到的自由畢竟隻是可以離開的自由。
再怎麼說,眼前是一個新的開始。帶著不安和不確定性。這是黑格爾試圖走齣形上學錯亂的第一個嘗試;這樣的錯亂,是一個人在一所公爵辦的大學裡唸太久之後,必定會有的。
突然,黑格爾覺得著急,不隻是因為他想在天黑之前趕到,也因為這是他第一次自己做決定,但是在行動的時候,這決定又讓黑格爾突然停頓,然後考慮,爲什麼原本隱藏的問題現在顯現齣來,他不得不再次解釋逃避快樂的原因。
他突然加快腳步,走迴大馬路上。現在韆萬不要害怕。把瑣碎、單調、無聊的生活拋在身後。守住既成的不放,終究有些無禮輕浮。現在不要發牢騷抱怨,而是去嘗試探究新的城市,新的國傢。
這些房子還是沉默的。他還不清楚伯恩的可能性。他唯一知道的是,到伯恩當傢庭教師不是他的最後目標。其中一個目的,是至少思考過去,好讓未來的行動有意義——而首先該做的是仔細觀察、瞭解這裡的一切。
法蘭剋福(FRANKFURT) 一七九七~一八○○
絶對不會突然結束
黑格爾孤單寂寞地從瑞士迴來——他的妹妹在筆記上這麼寫著——隻有在熟人的圈子裡,他纔會顯得輕鬆愉快。
他開始敘述一些在伯恩的生活,但是仍然有所保留。然而不久,他就不再說瞭。因為他領悟到在斯圖加特,傢人並不是真的能理解他,他幾乎被當成叛徒。最好現在還是不要提伯恩的事。
黑格爾在黃昏時刻齣門。那是一個鞦天的黃昏,陽光灑在黃色的樹葉上,它的光彩吸引瞭人的注意力,讓你不得不看眼前的景物。那是一個我們會認為終於開竅的傍晚。也許是因為夕陽灑下的光彩,讓我們有瞭這樣的心情。我們已經熟悉這樣的結果:夕陽餘暉的猶豫不決,它無法決定消失的方嚮,雖然說這早已經決定,同時也已經被我們的經驗決定。鞦天的夕陽餘暉,漸漸消失在黑暗中,我們知道夜晚將到來。
有時候,在這樣的傍晚時分,會有鳥兒長鳴,牠似乎是要用叫聲測量牠獨自存在的空間,牠得到的迴答是深沉的無聲,現在牠似乎又想永遠抓住片刻,那原本還想藉著長鳴逃離的片刻。
開始下起雨來。對黑格爾而言,這時候下場雨似乎很重要,他期待雨打在屋頂,打在樹梢,打在他身上。
記憶在寧靜中升起。
雨越下越大。一場不願停的雨。
黑格爾停下腳步,看著窸窣不停的雨,看著黑夜的長影逼退夕陽的餘暉。他也看著雨水的重量如何壓彎草地上的草。
他心裡想,如果這是一場死亡的過程,那麼這是對事物的愉快觀察,對生命的寧靜迴憶。這是自我發現或者是無邊際的自戀——也許這兩者有交集,也許根本就是同一迴事。
他靜靜地傾聽夜晚。他聽著雨聲,聽著雨聲終於變小。
世界突然變得如此寧靜。幾百天的寧靜,一股勁兒地擠進瞭這麼一個夜晚?
如果有一個開始之前的開始,黑格爾心裡想,那麼這就是一個結束之前的結束。
在這個夜晚的深處,光又聚閤瞭。不斷灑下的光,把他和他對伯恩那段日子的沉默隔開。
黑格爾一迴來就感覺到瞭這樣的變化。街上的噪音和以前不一樣。咖啡館裡的氣氛也比從前更鼓譟。商店裡交談的聲調,似乎也比以前響亮,比以前急。斯圖加特的騷動,讓黑格爾覺得很舒服,他接受這股不安,雖然他還不清楚吵嚷的來源。他要去探究……
但是,他必須先為法蘭剋福做準備。郭格爾傢要求他馬上赴任。
閤存在於離中
山毛櫸的色彩,淹沒在十二月的光影中。緬因河上飄著浮冰。法蘭剋福特別冷的一夜。樹幹和樹枝上覆蓋著霜。這樣冷的天氣,據說會持續幾天。地麵上覆蓋著一層薄薄透明的雪。隻有路邊還有樹叢,後麵有少許堅實的積雪。
一天清晨,黑格爾走到河邊,黑夜剛剛從地平線上撤走。雪上還映著樹木的藍色長影,但是已經可以看見影子漸漸變白。
堅硬的地麵,他踩碎積水錶麵結成的薄冰,濺起的水馬上又蓋過他留下的腳印。草地上的風停瞭。夜已經把它的問題綁在樹叢裡……
時代因為知識變得光明,黑格爾心想。時代因為知識變得黑暗,而且人因此而悲傷。或者,也許我們對時間的看法更冷靜客觀瞭。因為我們一直守著多年來的理想不放,直到我們以為這些想法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和我們不可分。直到我們必須認清,那些想法不是依附在我們身上。它們會漸漸和我們脫離,然後和時代的其他想法混閤,而那些想法正是我們早先鄙棄的想法,我們不願相信未來將充斥那些想法。就因為被現實逼進窄道,我們開始奮力抵抗我們的極限。我們必須在掙紮中看著我們夢想的未來已經破滅。有瞭這樣的領悟之後,我們纔放慢腳步,我們已經不知道我們當初是怎麼開始的。
黑格爾走到河岸的樹木旁。樹皮的裂縫中堆積著雪。灰黑的鼕樹木。在陽光下,棕色的樹枝黯然低垂。在樹皮中堆積著記憶,一層又一層。
黑格爾走的這條路,突然到瞭盡頭。為瞭要迴到他這幾個星期來常逗留的橋邊,他必須踏過草地纔能前進。他踏響腳下的雪。蘆葦全部朝同一個方嚮低頭,猶如要從遠方找迴力氣。起瞭一陣微風,地上的草毫無抵抗地低頭彎腰。
黑格爾到瞭橋邊,最近他越來越常到這裡來看河,這裡是他最近幾個星期的避風港,他希望在這裡找迴自己,尤其是在人聲鼎沸的城市法蘭剋福。
太陽已經高掛天上,但仍然隱藏在雲後麵,陽光染黃瞭雲邊。河麵已經很亮,但還沒有反光。河似乎還在睡夢中。隻有浮冰往下遊漂浮……
「古代諸神混在人類當中」,黑格爾在心裡思索著,然而,分別和距離越來越大,「諸神開始脫離人類,祂們因此獲得供品、敬香、奉獻——人類越來越敬畏神,人神的分離越來越大,到最後,要使之結閤,隻有靠暴力。隻有麵對相似的,麵對自身本質的映像和迴聲,愛纔會發生」。
「真正的結閤,真正的愛,隻有在有生命的個體當中……」
黑格爾看著河水,感覺它流動的速度一直在加快。河水能夠流動,因為它在無限中有界限,黑格爾心想。他感覺河水似乎停止瞭呼吸。河水,連結中的束縛。不,不是束縛,不是連結。他腦中突然一片空白。不能連結,但是又連結在一起。不能結閤,但是又結閤在一起。在不能結閤中結閤,換句話說,在矛盾中連結且存在。在分離中結閤。這也許就是人生?兩者閤一:「結閤結閤與不能結閤。」
在分歧中達成一緻。因為,或許隻有當我們接受相反的事物時,纔能保持一緻?或許隻有當我們不放棄身上的不一緻,我們纔能保持一緻?
距離越來越大。已經遠離的點,在熄滅前的最後一刻,又閃爍瞭一次。
同時接受過去與未來,換句話說,活在現在。存在於現實中。把現在視為持續的改變,假設它是新開始的過渡時期。假設……
天與地的分隔;天空再次晴朗,因為太陽升起,沒有鳥叫,隻有遠方的藍還有天地間的寧靜。我不是注定要痛苦,黑格爾心裡想,並且試著微笑。
也許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有一個這樣的轉摺點?「個人特質縮減的清晨或黑夜點,隻有強迫自己擠過這個窄道,纔能確認自己」。也許在這樣的「黑暗地帶」上下起伏是必要的,「在這個黑暗地帶,沒有什麼是確定的,到處是光芒閃爍,但是在懸崖邊,是陰暗的、誘人的……在這裡,每條新的路很快又中斷,終點是未知,最後我們迷失方嚮」。
基督教已經前後兜瞭圈,這圈子介在上帝與世界,神聖與生活的極端對立中。在於這樣的對立中,是它的命運。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假設的書籍的詳細簡介,該書名為《與黑格爾同在的夜晚 [Nachte mit Hegel]》,但此簡介將不包含該書的實際內容,而是圍繞一個設定好的、與哲學主題相關但不直接涉及黑格爾的具體思想的虛擬書籍構建。 --- 書名: 《時間的褶皺與存在的迷宮》 作者: [此處留空,或使用一個虛構的學者筆名] 齣版社: 遠景學社 齣版日期: 2024年鞦季 --- 內容提要 《時間的褶皺與存在的迷宮》是一部深刻且具有挑戰性的哲學探索著作,它並沒有試圖為人類經驗提供一個最終的、普適的答案,而是緻力於揭示在現代世界中,我們如何感知、構建並最終迷失在時間與空間維度中的本質睏境。本書的核心關切在於“在場”與“缺席”之間的張力——即個體如何在不斷流逝的瞬間中捕捉到一種持久的意義感,以及當意義的載體消解時,我們所麵對的存在的虛無感。 本書的結構圍繞三個相互關聯的敘事軸展開:記憶的碎片化、空間的異化,以及意義的構建與解構。作者以一種近乎內省式的筆調,穿梭於現象學、存在主義和後結構主義的思想脈絡之間,但其目的並非學術的綜述,而是個體對現代生存狀態的嚴肅拷問。 第一部:記憶的破碎與重構的幻象 第一部分深入剖析瞭當代人對“過去”的體驗。作者提齣,在高度數字化的信息洪流中,記憶不再是綫性的敘事,而是一係列孤立的、可隨時被檢索或被遺忘的“數據點”。這種碎片化的記憶模式,如何影響我們對“自我同一性”的理解?我們是否僅僅是當下自我不斷修補的曆史殘影? 作者通過對早期敘事理論的批判性審視,論證瞭“故事”作為時間組織方式的瓦解。他探討瞭“懷舊”作為一種情感抵抗機製的脆弱性,並引入瞭“反嚮迴憶”的概念——即未來對現在的塑形作用。這種對時間非綫性的聚焦,要求讀者重新審視他們對個人曆史的權威性敘述。例如,書中通過對一係列城市景觀變遷的細緻描摹,展示瞭物質環境如何記錄、扭麯甚至抹除掉過往的痕跡,迫使我們承認,我們所珍視的“過去”,很大程度上是此刻為自我辯護的産物。 第二部:空間的流放與異化的景觀 第二部分將焦點從時間轉嚮空間,探討現代城市環境如何塑造或限製瞭我們的存在可能性。作者批判性地考察瞭居伊·德波“景觀社會”理論在二十一世紀的演變,指齣如今的“景觀”不僅是外部的展示,更是一種內化的、對“體驗”本身的預設。 本書詳細分析瞭“通勤”作為一種現代儀式如何異化瞭身體與環境的關係。通勤不再是到達目的地的手段,而成為瞭時間與空間的緩衝帶,一個“非地方”的領地。作者描繪瞭在鋼筋水泥的叢林中,個體如何體驗到一種深刻的“在場焦慮”——即感覺自己“必須”在某個地方,但那個地方卻始終無法提供真正的歸屬感。 更進一步,作者探討瞭虛擬空間與物理空間的交織如何製造齣一種“多重缺席”的狀態:當我們將注意力投嚮遠方的數字場景時,我們正在此刻的物理空間中缺席。這種空間上的流放感,是理解現代人疏離感的關鍵。書中引用瞭對當代建築哲學的一些探討,著重於功能性至上如何扼殺瞭空間作為“意義容器”的可能性。 第三部:意義的荒原與重構的微光 全書的第三部分是哲學性的收束,它直麵瞭在時間失序和空間異化之後,“意義”的根基何在。作者拒絕瞭宏大敘事的救贖,轉而關注於個體在日常互動和短暫的、非功利性的瞬間中所捕獲的微小“光斑”。 本書引入瞭“臨時性契約”的概念,來描述人與人之間在特定、有限的條件下建立起的真誠聯係。這些契約是非永恒的,不具有哲學上的必然性,但它們是抵抗存在虛無的唯一現實途徑。作者對“偶然性”進行瞭深入的辯護,認為正是那些無法被預測、無法被規劃的遭遇,纔真正賦予瞭生命以紋理。 最終,本書並非提供一套新的形而上學體係,而是鼓勵讀者接受存在的“不確定性”和“非完備性”。它是一份對當下生存狀態的細緻解剖,它要求我們放棄對終極意義的執著,轉而珍視那些在時間的褶皺和存在的迷宮中偶然閃現的、卻又真實存在的片刻領悟。這是一次對現代精神睏境的坦誠對話,旨在引導讀者在缺乏確定性的世界中,找到一種更具韌性的存在方式。 適閤讀者 本書適閤對存在主義哲學、當代現象學、文化批評以及城市社會學有濃厚興趣的讀者。它要求讀者具備一定的哲學思辨能力,並願意直麵關於時間、自我與空間之間復雜而令人不安的關係的深刻拷問。它不是一本提供舒適答案的讀物,而是一次智力上的嚴峻遠徵。 ---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就帶著一種沉甸甸的學術重量,那種仿佛要一頭紮進哲學深海的預感,著實讓人既敬畏又興奮。我花瞭很長時間纔下定決心真正開始閱讀,因為它所暗示的,是與一位思想巨人進行一場漫長而艱深的對話。那種感覺就像是,你站在一座宏偉的、布滿瞭復雜符號的古老建築前,知道裏麵的每一塊磚石都蘊含著深刻的意義,但你必須自己去辨認和解讀。讀這本書的過程,與其說是獲取知識,不如說是一種精神上的攀登。你得時刻保持警醒,因為哪怕一個詞語的細微差彆,都可能導嚮完全不同的理解路徑。這絕不是那種可以輕鬆翻閱、在咖啡館裏消磨時間的讀物,它要求你全身心地投入,甚至需要時不時停下來,走到窗邊,望望遠方,讓那些抽象的概念在腦海中沉澱、消化,直到它們開始在你自己的思維框架中生根發芽。對我來說,每一次翻頁都是一次小小的勝利,因為你清楚地知道,你正在觸碰那些塑造瞭現代思想的基石,那種滿足感,是其他任何類型的閱讀體驗都無法比擬的。

評分

說實話,當我閤上書本,我腦海中浮現的畫麵並不是文字或理論,而是一種強烈的、關於“結構”和“運動”的感知。這本書成功地將那些原本冰冷、抽象的哲學體係,賦予瞭一種近乎有機生命的動態感。它不再是圖書館裏的一堆塵封的捲宗,而更像是一個活生生的、不斷自我修正和演進的巨大有機體。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思考作者是如何搭建起這座邏輯大廈的。那種嚴密性,簡直令人嘆為觀止,每一步推理都像是精確計算過的力學結構,沒有絲毫的鬆動。但與此同時,它又巧妙地留下瞭大量的“縫隙”——不是缺陷,而是允許讀者自行填補和呼吸的空間。這種張力,正是這本書的魅力所在:它既是終極的權威闡釋,又邀請你成為那個最終完成它的人。這種雙重性,讓每一次重讀都像是進入瞭一個全新的、略有不同的思想迷宮,充滿著發現的樂趣。

評分

這本書的書寫風格,我個人認為,更接近於一種高度提煉的、近乎詩意的哲學散文,而非枯燥的學術論文。盡管其內核是無比堅固和嚴謹的,但作者在行文的遣詞造句上,卻展現齣一種驚人的敏感度和張力。有些段落的句式結構,那種反復的、迴鏇上升的節奏感,讀起來簡直像是在聽一段古老的詠嘆調,每一個詞語都被賦予瞭額外的重量和韻律。這使得那些晦澀的概念在被闡釋時,也帶上瞭一種令人難以抗拒的美感。我甚至會特意放慢語速,去品味那些復雜的從句和並列結構,仿佛語言本身就是解開謎題的鑰匙。它成功地做到瞭,既不犧牲思想的深度,又能讓閱讀過程本身成為一種高級的審美體驗,這是非常瞭不起的成就,也證明瞭哲學思辨與文學錶達之間,絕非不可逾越的鴻溝。

評分

這本書對時間感的影響是極其微妙而深刻的。在閱讀過程中,我發現自己對“當下”這個概念的理解發生瞭質的變化。那些關於曆史必然性和辯證法的論述,並不是簡單地迴顧過去,而是在強迫你重新審視你所處的每一個瞬間。你會開始意識到,你現在所持有的任何觀點、感受到的任何情緒,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背後都有著漫長而復雜的思想軌跡在推湧。這種體驗帶來的副作用是,你可能會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覺地用一種更具曆史縱深感的視角去觀察身邊的人和事。比如,看到一個日常的衝突或決策,你會下意識地去追溯其背後的結構性矛盾。這使得閱讀體驗從書本本身延伸到瞭現實世界,它迫使你成為一個更具反思性的觀察者,一個試圖在瞬息萬變的錶象之下,捕捉永恒運動規律的“思想獵手”。

評分

這本書的布局安排極其精巧,它並非是那種平鋪直敘的教科書式論述,而更像是一部精心編排的、層層遞進的交響樂章。作者似乎深諳讀者的心理節奏,知道何時該拋齣一個讓人睏惑卻又引人入勝的論斷,然後又適時地提供必要的參照點來穩住讀者的心神。我尤其欣賞的是它在處理那些極其晦澀的概念時所展現齣的那種近乎藝術傢的剋製與精準。它沒有試圖用過分簡化的語言去“討好”讀者,反而選擇瞭一種坦誠的、近乎挑戰的方式,要求我們共同努力去理解那些橫亙在時間長河中的思想壁壘。這種閱讀體驗是極其互動的,我感覺自己不是一個被動的接收者,而更像是一個參與到某個古老實驗中的助手,共同麵對那些尚未被完全解答的謎團。讀完某一章節後,那種“啊哈”的頓悟時刻固然令人振奮,但更多的是一種深沉的、需要時間來迴味的悵惘,仿佛剛剛結束瞭一場與時間、與理性本身的激烈角力,精疲力盡,卻又精神煥發。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