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
原价:18.00元
作者: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6-1
ISBN:9787802312227
字数:170000
页码:8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与监督司立项的标准化项目之一,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负责编写,是指导和规范中医防治糖尿病的纲领性文本。全书包括糖尿病前期、糖尿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糖尿病合并心脏病、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糖尿病足、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合并脂代谢紊乱、代谢综合征、糖尿病代谢性骨病及糖尿病合并皮肤病,共十五个部分。其中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包括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糖尿病胃肠病、糖尿病泌汗异常和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四个部分;糖尿病合并皮肤病包括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糖尿病合并手足癣两个部分。 本《指南》各部分的附录A均为资料性附录。 本《指南》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提出并发布。 本《指南》由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归口。
目录
前言
引言
ZYYXH/T3.1-2007糖尿病前期
1 概述
2 病因病机
3 诊断
4 治疗
ZYYXH/T3.2-2007糖尿病
1 概述
2 病因病机
3 诊断
4 治疗
ZYYXH/T3.3-2007糖尿病肾病
1 概述
2 病因病机
3 诊断
4 治疗
ZYYXH/T3.4-2007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1 概述
2 病因病机
3 诊断
4 治疗
ZYYXH/T3.5-2007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1 概述
2 病因病机
3 诊断
4 治疗
ZYYXH/T3.6-2007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
1 概述
2 病因病机
3 诊断
4 治疗
ZYYXH/T3.7.2007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
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
1 概述
2 病因病机
3 诊断
4 治疗
糖尿病胃肠病
1 概述
2 病因病机
3 诊断
4 治疗
糖尿病泌汗异常
1 概述
2 病因病机
3 诊断
4 治疗
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
1 概述
2 病因病机
3 诊断
4 治疗
ZYYXH/T3.8-2007糖尿病合并心脏病
1 概述
2 病因病机
3 诊断
4 治疗
ZYYXH/T3.9-2007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病
1 概述
2 病因病机
3 诊断
4 治疗
ZYYXH/T3.10-2007糖尿病足
1 概述
2 病因病机
3 诊断
4 治疗
ZYYXH/T3.11.2007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
1 概述
2 病因病机
3 诊断
4 治疗
ZYYXH/T3.12-2007糖尿病合并脂代谢紊乱
1 概述
2 病因病机
3 诊断
4 治疗
ZYYXH/T3.13.2007代谢综合征
1 概述
2 病因病机
3 诊断
4 治疗
ZYYXH/T3.14-2007糖尿病性代谢性骨病
1 概述
2 病因病机
3 诊断
4 治疗
ZYYXH/T3.15-2007糖尿病合并皮肤病
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
1 概述
2 病因病机
3 诊断
4 治疗
糖尿病合并手足癣
1 概述
2 病因病机
3 诊断
4 治疗
作者介绍
文摘
ZYYXH/T3.1-2007
糖尿病前期
1 概述
糖尿病前期是指由血糖调节正常发展为糖调节受损(IGR),血糖升高但尚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糖耐量受损(IGT),二者可单独或合并出现。其中IGT。是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若伴有肥胖、高血压、血脂紊乱则危险性更大。1979年美国国家糖尿病研究组和wHD糖尿病专家委员会首次确认IGT为一种疾病状态,即亚临床状态。
1986~2002年间进行了几个大型的糖尿病高危人群干预前瞻性研究,包括中国大庆的糖尿病预防研究、芬兰的DPS、美国的DPP和欧洲的STOP—NIDDN研究。我国IGT的患病率高达4.72%,大城市达10%以上。IGT患者中有1/3发展为糖尿病,1/3转变为正常,1/3维持在IGq、阶段,几乎所有2型糖尿病的患者都要经过IGT阶段。IGT不仅是糖尿病高危人群(每年有1.5%~10%进展为糖尿病),也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IGT的患病率因民族、地域、时代不同而差别较大,欧洲为3%~10%,北美为11%—20%。1997年和1998年,广州和上海流行病学调查显示IGT患病率达到10%以上。IGT经过数年到10年可发展为2型糖尿病,按不同的国家或地区,转化率低者约20%,高者达60%以上。中国人IGT者向糖尿病转化的百分比每年达8%~11%。
糖尿病前期属于中医“脾瘅”、“食郁”等范畴。
2 病因病机
2.1 发病因素
禀赋异常,过食肥甘,久坐少动,情志失调等为糖尿病前期发生的主要原因。禀赋异常为内因,过食肥甘为外因,且后者更为重要。
2.1.1 饮食因素
过食肥甘厚味,饮食不消,聚湿变浊生痰,形体肥胖。《素问?奇病论》日:“……有病口甘者……此五气之溢也,名日脾瘅。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2.1.2 久坐少动
脾胃呆滞,纳运迟滞,饮食变生痰浊。
2.1.3 情志失调
一般IGT以过食肥甘为主,IFG以素体阴虚为主,而情志失调为重要的诱发因素。
2.2 病机及演变规律
糖尿病前期是气、血、痰、火、湿、食六郁兼夹为病,而食郁为其发生的基础。按照病程的发展过程可归纳为:先为食气,继之痰浊,最后化热(虚热、实热)。整个过程均以实证为主,可兼虚(气虚、阴虚)、兼瘀(痰瘀、浊瘀),痰浊化热与否决定血糖是否升高。
……
序言
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流畅,虽然篇幅不小,但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作者在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时,没有使用过于晦涩的术语,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复杂的概念娓娓道来,这一点我非常赞赏。特别是书中对“湿热”、“痰浊”、“肝郁”等中医概念的阐释,让我对这些理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明白它们是如何与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相互关联的。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不同证型的细致划分,以及针对每一种证型所推荐的个性化治疗方案。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是一本“万能药”式的指南,而是真正考虑到了个体差异,能够提供更精准的指导。读到关于饮食调理的部分,更是让我眼前一亮,书中给出的食谱既营养又美味,而且很多食材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这大大降低了实践的难度。我迫不及待地想尝试其中的几款食谱,看看它们能否在我的日常饮食中带来积极的变化。这本书的逻辑结构也很清晰,从基础理论到具体的调理方法,层层递进,让人能够逐步深入,掌握其中的精髓。
评分这本书让我对如何将中医智慧融入现代生活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觉得,虽然现代医学在治疗很多疾病上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在一些慢性病的长期管理和预防方面,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施治的理念仍然具有独特的优势。这本书正是很好地结合了这两方面的特点,既尊重了中医的传统理论,又吸收了现代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给出了一个既科学又实用的防治方案。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生活方式调整的部分,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一些禁忌,而是从情绪、睡眠、运动等多个维度,给出了具体的建议,并且解释了这些建议背后的中医道理,让我明白了为什么这样做会有好处。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如何管理自己的健康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规划,不再是茫然无措,而是有了方向和方法。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提供的具体知识,更在于它能够激发我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并赋予我们采取行动的勇气和能力。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古朴而又带着一丝现代的雅致,光是看着就让人对内容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对传统中医学在慢性病管理方面的应用抱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像糖尿病这样越来越普遍的疾病,总觉得其中蕴含着很多值得深入探索的智慧。拿到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它信息量应该不小,沉甸甸的质感也证明了这一点。我特别好奇书中会如何解读糖尿病的病因病机,是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理论,还是能结合现代医学的认知,给出更全面、更接地气的分析。毕竟,了解“为什么”是后续“怎么办”的基础。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中医体质辨识的详细指导,让我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属于哪种体质,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去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同时,我也想知道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简单易学、在家就能操作的中医调理方法,比如药膳、穴位按摩、八段锦等,这些都是我一直很想尝试但又担心无从下手的地方。这本书如果能提供切实可行、易于实践的建议,那我相信它一定会成为我健康管理路上的好帮手。
评分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认识自身健康的新窗口。我一直认为,了解自己的身体,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是做好疾病预防和管理的第一步。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介绍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更是深入浅出地解释了疾病在中医视角下的成因和演变过程,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身体发出的信号。书中对于中医体质分类的详细解读,让我对自己身体的特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理解了为什么有些人容易得某种疾病,而另一些人则不容易。这让我觉得,疾病的发生并非偶然,而是与我们的生活习惯、情绪状态、体质状况等多种因素息息相关。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耐心解答了我心中关于健康的大量疑问,让我不再对自己的身体感到陌生和恐惧,而是能够以一种更积极、更主动的态度去面对健康挑战。我从中学习到了如何倾听身体的声音,如何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达到身心平衡,这些宝贵的经验将受益终生。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清晰的字体、合理的行距,使得阅读体验十分舒适。而书中穿插的精美插图,更是为枯燥的医学知识增添了不少趣味和直观性。我特别喜欢那些描绘穴位、经络的插图,它们清晰地标示出了每个穴位的位置和功效,对于我这样对中医穴位知识了解不多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这些插图不仅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书中的理论,也为我实际操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同时,书中对一些食疗方所配的图片,也让那些原本只存在于文字描述中的美味佳肴变得触手可及,激发了我的尝试欲望。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同时满足理论学习和实践指导的书籍,而这本书恰好做到了这一点。它的图文并茂,生动形象,让原本严肃的医学知识变得轻松有趣,易于接受。我感觉这本书的设计者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下足了功夫,力求为读者提供最好的阅读体验,这一点非常值得肯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