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垣医集(精)/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

东垣医集(精)/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医
  • 医史
  • 古籍
  • 东垣医集
  • 张仲景
  • 伤寒论
  • 金元四大家
  • 医学史
  • 中医药学
  • 养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人民卫生
ISBN:9787117188456
商品编码:1785613369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5-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东垣医集(精)/中医古籍整理丛书重刊
  • 作者:(金)李杲|校注:丁光迪//文魁
  • 定价:60
  • 出版社:人民卫生
  • ISBN号:9787117188456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5-08-01
  • 印刷时间:2015-08-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32开
  • 包装:精装
  • 页数:613
  • 字数:538千字

内容提要

李杲編著的這本《东垣医集(精)》是金代**醫 家李東垣一生著述的編集、點校本,為金元四大醫家 四醫集之一。李東垣,名呆,字明之,晚號東垣老人 ,與張子和、劉河間、朱丹溪齊名,合稱金元四大家 。李氏宗《内經》法,學仲景心,勤於臨床,善於總 結,開創了内傷脾胃病學說的先河,為補土派宗師。
    生平著述頗多,據載不下十餘種,但多有散佚。本醫 集收錄了李氏《内外傷辨惑論》、《脾胃論》、《蘭 室秘藏》、《醫學發明》、《活法機要》、《東垣試 效方》六部著作。
     《内外傷辨惑論》(後世又稱《内外傷辨》、《 東垣辨惑》)自撰於丁未年(公元一二四七年),是東 垣晚年論定之作,是祖國醫學**部内傷病學專著。
    分上、中、下三卷,凡二十六論,重點闡述對内傷病 的獨到見解,内外傷辨證要點,以及治療大法、具體 方藥,反映東垣從脾胃論病,保護元氣,補土敦脾的 學術特點。
     《脾胃論》繼《内外傷辨惑論》撰成後兩年成書 ,即宋淳祐九年(公元一二四九年),為補《内外傷辨 惑論》之未盡,進而申明培補脾胃之旨、辨脾胃虚實 之法、治療脾胃之藥,與《内外傷辨惑論》相輔而行 ,二者相得益彰,系東垣的代表作。前哲魯斋氏贊云 :“東垣先生之方,醫**道也。”真乃肯綮之言。
     《蘭室秘藏》初刊於元至元十三年(公元一二七 六年),為東垣的一部臨床實驗錄。全書三卷,計二 十一門,包括内、外、婦、兒、五官臨床各科,集中 體現了“土為萬物之母,脾胃為生化之源”的宗旨。
    《四庫全書總目》評其方藥云:“此書所載自製諸方 ,動至一二十味,而君臣佐使,相制相用,條理井然 。”公允得當。
     《醫學發明》是東垣晚年北渡還鄉後,因憫世醫 背本趨末,舛乖莫省,遂著是書,庶釋其疑。晚年授 予門人羅天益,作為教學内容之一,在東垣卒後二十 餘年羅氏方予刊行,時在元至元十六年(公元一二七 九年)前後(見明抄本《醫學發明》序)。本書探究《 内》、《難》、《本經》隱奥,每篇都以經文立題, 溯本求源,詳加論證,闡發新義,製方用藥,充分弘 揚東垣脾胃學說特色,真正做到繼承中有發揚,名曰 《醫學發明》,十分恰當。
     《活法機要》编撰時間無考,*初刊於《濟生拔 粹》叢書中,是東垣課徒講稿,抑或是對張潔古《醫 學啟源》的補充。本書一卷,文僅逾萬言,然短小不 掩其善。東垣就泄痢證、破傷風證、胎產證、熱證等 二十個病證進行討論,道破臨診圓機活法、病機要妙 之真谛,論病用藥,言簡義賅,啟發誘導,頗有特色 ,堪稱臨診指南精品。
     《東垣試效方》,署羅天益編著,首刊於元至元 十七年(公元一二八○年),時在東垣殁後二十九年, 是東垣臨診方錄,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全書共九卷, 分藥象、飲食勞倦、心下痞、婦人等二十四門。每門 均有圍繞該門臨床具體問題論文冠首,下列治方。有 些内容和《蘭室秘藏》相類,而另具嶄新内容者,約 略言之可分三類,一日理論發揮,如煩躁論傷寒化火 、内傷陰火,發熱論虚熱、實熱、火鬱者是;二日用 藥法度,集中了東垣一生用藥方法、經驗之大成;三 日煎藥服藥方法。本書門類清楚,記载詳明,尤其驗 方驗案,始末具備,理論闡發,淵源有自,堪稱東垣 諸書之冠。
     本醫集收錄了李氏醫書六種,集中體現了李東垣 倡導的脾胃論說,其内外傷辨膾炙人口,補土學說獨 樹一幟,製方用藥,堪為一代宗師,對祖國醫學的發 展,有較深遠的影響。本醫集前有編校說明,後有编 校後記,詳述本醫集出版緣由、編校始末,并對東垣 醫著、學術觀點進行全面深入的挖掘、縝密的分析、 客觀的評說,有着較高的學術價值。因此,本醫集是 研究李東垣學術思想,研究金元時期學術争鳴特點的 必讀之書,也是研究中醫藥學的難得參考書。
    

目录

内外傷辨惑論
脾胃論
蘭室秘藏
醫學發明
附 醫學發明明抄本殘卷
活法機要
束垣試效方
附錄一 方名異同考
附錄二 元史·李呆傅
附錄三 李濂醫史·束垣老人傅
附錄四 傷寒會要序
附錄五 傷寒治法舉要
附錄六 内經類编序
附錄七 此事難知序
校勘引用書目
編校後記
方劑索引


《神农本草经》:中华医药的奠基之作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约成书于东汉末年。它系统地记载了365种药物的性味、功效、主治、炮制方法及用药禁忌,开创了中国药物学研究的先河。这本书不仅是中医药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依据,更是历代医药学家研究药物、辨证施治的宝贵财富。 一、 历史渊源与成书背景 《神农本草经》的成书,与中国古代医药实践的积累以及哲学思想的发展密切相关。 神农氏的传说: 书名冠以“神农”,反映了其悠久的起源。传说中,神农氏尝百草,辨别药性,为中华民族的医药发展奠定了基础。尽管神农氏的形象带有神话色彩,但它象征着先民们在与疾病作斗争中,不断探索和认识自然界物质的智慧。 汉代医学的成熟: 东汉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理论的进步,特别是《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的问世,中医的理论体系逐渐完善,对药物的认识也更加系统化。这为《神农本草经》这样一部药物学巨著的出现提供了良好的学术环境。 官方与民间力量的汇聚: 《神农本草经》并非一人一时之功,而是历代医家、方士、乃至民间采药者的经验汇集。书中包含了大量长期实践验证的药物知识,体现了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 内容结构与主要特点 《神农本草经》全书共分三卷,收载药物365种,与一年365天相对应,寓意药物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其内容结构清晰,特点鲜明。 上、中、下三品分类法: 这是《神农本草经》最核心的贡献之一。 上品(君药): 共120种,主要指那些滋补强壮、延年益寿、无毒的药物。这些药物可以补益身体,扶助正气,适用于长期服用,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如人参、甘草、大枣等。 中品(臣药、佐药): 共120种,主要指那些具有一定疗效,但药性稍强的药物,或有毒性但毒性不大的药物。这些药物用于治疗疾病,但服用时需注意剂量和配伍。如麻黄、桂枝、芍药等。 下品(使药): 共125种(有一说为125种),主要指那些药性峻猛、毒性较强的药物。这些药物主要用于治疗顽疾、重病,但使用时需谨慎,配伍得当,不宜久服。如大黄、附子、巴豆等。 这种分类法不仅体现了药物的安全性,也蕴含了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为后世方剂的配伍理论奠定了基础。 药物的基本信息: 每种药物的条目,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名称: 药物的常用名、别名等。 别名: 亦列出常用别名,方便辨识。 气味(性味): 指药物的寒、热、温、凉等四气,以及辛、甘、酸、苦、咸、淡等六味。这是判断药物功效的重要依据。 主治: 记载了药物所能治疗的病症,如“主治心腹结气,形瘦惕惕”、“主五脏咳逆,伤中,肺痿”。 功效: 概括了药物的主要治疗作用,如“补中益气”、“宣肺平喘”。 发明: 对药物的某些特殊功效、炮制方法、或配伍要点进行补充说明。 药(用)量: 记载了药物的用量,虽未精确到克,但提供了相对的用药指导。 采集(炮制): 简要说明了药物的采集时间和炮制方法,如“七月、八月采实,曝干”、“生捣”、“火煨”。 禁忌: 指出药物的使用禁忌,如“反乌头”、“畏石膏”。 “三部八纲”的萌芽: 《神农本草经》中的药物分类和功效记载,已经初步体现了中医“三部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的辨证思想,尽管尚未系统化。 三、 核心价值与深远影响 《神农本草经》在中国医药史乃至世界医药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奠定中药学理论基础: 它确立了药物的四气五味、君臣佐使等基本理论,为后世药物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框架。历代本草著作,如《名医别录》、《新修本草》、《本草纲目》等,都在《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 丰富药物学知识宝库: 它记载了大量的矿物、植物、动物类药物,为后世医学研究和新药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书中对药物功效的描述,至今仍是临床用药的重要参考。 指导临床实践: 《神农本草经》所载的药物配伍和治疗经验,直接指导了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形成了许多经典方剂的基础。 促进中华医药文化传承: 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其思想理念贯穿于中医发展的始终,是理解和传承中医文化不可或缺的经典。 国际影响: 《神农本草经》的思想和药物知识,对朝鲜、日本、越南等周边国家的医药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东亚医药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四、 历代流传与版本考证 《神农本草经》经历了漫长的流传过程,其版本众多,历代学者对之进行了大量的考证和整理。 早期散佚与汇编: 原书在流传过程中,部分内容可能有所散佚。后世学者通过搜集,将其与《名医别录》等著作进行比对,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 重要版本: 历代重要版本包括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本、《重修政和证类本草》本,以及明代的《本草纲目》本等。这些版本在内容上各有侧重,为研究《神农本草经》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现代整理: 随着古籍整理的深入,现代学者对《神农本草经》进行了系统性的整理和研究,出版了多种校注本,使其价值得以更好地发掘和传播。 五、 结语 《神农本草经》是一部凝聚了中华民族劳动人民智慧和经验的伟大著作。它不仅是中国医药史上的里程碑,更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医药学的一大贡献。阅读《神农本草经》,不仅能够深入了解中药的奥秘,更能体会到中华民族追求健康、尊重自然的朴素而伟大的思想。时至今日,它依然是中医药教育和临床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其深邃的智慧之光,将继续照耀着中华医药的发展之路。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入手了一本《东垣医集》,这本书的价值,相信很多对中医感兴趣的朋友都有所了解。它不仅仅是一本医书,更是一部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经典。里面的文字,虽然是古文,但却充满了力量,字字珠玑,发人深省。我常常在阅读中停下来,思考书中所阐述的医学观点,感受古人的智慧。这本书的整理和出版,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无疑是一份珍贵的礼物。它让我们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到中医的源头活水,理解中医的思维方式和辨证体系。我个人认为,要真正理解中医,就必须回归经典,而这本《东垣医集》就是这样一个极好的起点。我正在把它作为一本进阶读物,希望能通过深入研读,提升自己的中医素养,对中医的理解能有质的飞跃。

评分

我偶然在书店看到了这套《东垣医集》,当时就被它厚重的历史感吸引住了。书中的内容,据我初步翻阅,似乎是对古代医家经验的系统整理,充满了实践的智慧。作为一名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特别喜欢这种能够窥探古代先贤思想的著作。书中的许多论述,虽然文字古雅,但其背后所蕴含的医学道理却穿越时空,依然具有指导意义。例如,书中对某些疾病的病因病机分析,角度非常独特,往往能够发现现代医学容易忽略的细微之处。阅读的过程,就像是与一位博学多闻的长者在对话,他娓娓道来,讲述着那些经过岁月沉淀下来的宝贵经验。这本书不适合快速翻阅,更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反复琢磨。我计划把它当作一本常备的案头书,随时翻阅,从中汲取养分,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也为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医的精髓打下基础。

评分

最近收了一套《东垣医集(精)》,听名字就觉得是很有分量的中医古籍。拿到手后,这本书的装帧确实很精美,纸质也很好,古籍的韵味十足。翻开来,虽然都是文言文,但字里行间透着一股古朴的气息,仿佛能听到古人诊脉、开方的声音。我不是专业的中医师,平时也就是对中医略有了解,但读这本书,总觉得能学到很多东西。它里面讲的很多病症和治法,在现代医学中可能需要很长的篇幅才能解释清楚,但在这里,寥寥数语,却直指病机,令人拍案叫绝。尤其是一些辨证论治的思路,非常清晰,让我对很多常见病有了新的认识。当然,作为一本古籍,里面的语言风格和一些概念可能和现在有所不同,需要花一些时间和精力去理解,但这种挑战也正是阅读古籍的乐趣所在。我正在慢慢品读,希望能从中汲取到更多的中医智慧,让自己的中医理解更上一层楼。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东垣医集》的质量确实令人称赞。从装帧设计到印刷排版,都体现出对中医古籍整理的严谨和用心。我尤其欣赏的是它所收录的内容,仿佛是一扇通往中医古老智慧的大门。里面的医案和论述,充满了实践的痕迹,不是凭空臆测,而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经验总结。读这本书,我深切地感受到中医的博大精深,以及古人对生命健康的深刻洞察。书中对于一些疾病的论述,虽然篇幅不长,但却鞭辟入里,能够触及问题的本质。而且,它所倡导的一些治疗原则,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正在努力学习和消化其中的内容,希望能将这些宝贵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理解中医的工具,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有所应用,让自己的健康管理更加科学。

评分

拿到这本《东垣医集》的瞬间,就感受到一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它不仅仅是一本具有收藏价值的书籍,更是一部值得深入研究的学术著作。书中的内容,对于我这样并非专业出身的读者来说,或许有些艰涩,但正是这种挑战,激发了我探索的欲望。它所包含的理论和实践,展现了古代医家高超的医学造诣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我喜欢它在论述病情和治疗方案时,那种条理清晰、逻辑严谨的风格。虽然很多地方需要结合现代的医学知识去理解,但整体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视角,让我能够从不同的维度去审视和理解中医。我打算把它作为一项长期学习的课题,慢慢钻研,希望能从中挖掘出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并尝试将其应用于自己的实践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