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医临床必读丛书:脉经
原价:15.00元
作者:(晋·太医令)王叔和 撰,贾君 等整理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9-1
ISBN:9787117088893
字数:142000
页码:19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
内容提要
《脉经》是我国现存第一部流传于世的脉学经典著作,对后世脉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全书共10卷,98篇,成书于公元3世纪中叶。由西晋著名中医学家王叔和精选《内经》、《难经》以及张仲景、华佗等汉魏著名医家有关脉论精华,结合自己的临证体会以及当代临证经验编撰而成。该书集晋以前脉学之大成,对中医脉学理论进行全面梳理,发展并构建了中医脉学体系,其特点有:①首次确立脉象形状,归纳脉象为24种,使基本脉象的名称和定义统一、规范,为后世所遵从。②改进诊脉方法,确定三部脉法和脏腑分候定位,使独取寸口脉法在理论上与方法上趋于完善,推进了这种简便易行的诊脉方法的临床普遍使用。③论脉与脏腑疾病紧密结合,脉病证治统一,指导临床实践。④《脉经》将经络学说与脏腑学说有机的结合,丰富发展了针灸经络学理论。
本书是历代学习中医的必读之书,至今对中医脉诊、中医诊断学的发展仍有指导意义,对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有启发作用,是中医临床各科医师以及中医院校师生的必读书。
本次整理以叶氏广勤堂影元刻本为底本,参照其他刻本以及《灵枢》、《素问》、《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重新整理,书前撰有导读,便于读者学习。
基本信息
书名:中医临床必读丛书:脉经
原价:15.00元
作者:(晋·太医令)王叔和 撰,贾君 等整理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9-1
ISBN:9787117088893
字数:142000
页码:19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暂无相关内容
目录
卷第一
脉形状指下秘决第一二十四种
平脉早晏法第二
分别三关境界脉候所主第三
辨尺寸阴阳荣卫度数第四
平脉视人大小长短男女逆顺法第五
持脉轻重法第六
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第七
辨脏腑病脉阴阳大法第八
辨脉阴阳大法第九
平虚实第十
从横逆顺伏匿脉第十
辨灾怪恐怖杂脉第十二
迟疾短长杂脉法第十三
平人得病所起第十四
诊病将差难已脉第十五
卷第二
平三关阴阳二十四气脉第
平人迎神门气口前后脉第二
平三关病候并治宜第三
平奇经八脉病第四八脉为病不在十二经,故以系此卷之末
卷第三
肝胆部第
心小肠部第二
脾胃部第三
肺大肠部第四
肾膀胱部第五
卷第四
辨三部九候脉证第
平杂病脉第二
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第三
诊四时相反脉证第四
诊损至脉第五
诊脉动止投数疏数死期年月第六
诊病死生决第七
诊三部脉虚实决死生第八
卷第五
张仲景论脉第
扁鹊阴阳脉法第二
扁鹊脉法第三
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第四
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第五
卷第六
肝足厥阴经病证第
胆足少阳经病证第二
心手少阴经病证第三
小肠手太阳经病证第四
脾足太阴经病证第五
胃足阳明经病证第六
肺手太阴经病证第七
大肠手阳明经病证第八
肾足少阴经病证第九
膀胱足太阳经病证第十
三焦手少阳经病证第十一
卷第七
病不可发汗证第一
病可发汗证第二
病发汗以后证第三
病不可吐证第四
病可吐证第五
病不可下证第六
病可下证第七
病发汗吐下以后证第八
病可温证第九
病不可灸证第十
病可灸证第十一
病不可刺证第十二
病可刺证第十三
病不可水证第十四
病可水证第十五
病不可火证第十六
病可火证第十七
热病阴阳交并少阴厥逆阴阳竭尽生死证第十八
重实重虚阴阳相附生死证第十九
热病生死期日证第二十
热病十逆死证第二十一
热病五脏气绝死日证第二十二
热病至脉死日证第二十三
热病脉损死日证第二十四
卷第八
平卒尸厥脉证第一
平痉湿喝脉证第二疰一作痉
平阳毒阴毒合狐惑脉证第三
平霍乱转筋脉证第四
平中风历节脉证第五
平血痹虚劳脉证第六
平消渴小便利淋脉证第七
平水气黄汗气分脉证第八
平黄疸寒热疟脉证第九
平胸痹心痛短气贲豚脉证第十
平腹满寒疝宿食脉证第十
平五脏积聚脉证第十二
平惊悸衄吐下血胸满瘀血脉证第十三
平呕吐哕下利脉证第十四
平肺痿肺痈咳逆上气淡饮脉证第十五
平痈肿肠痈金疮侵淫脉证第十六
卷第九
平妊娠分别男女将产诸证第
平妊娠胎动血分水分吐下腹痛证第二
平产后诸病郁冒中风发热烦呕下利证第三
平带下绝产无子亡血居经证第四
平郁冒五崩漏下经闭不利腹中诸病证第五
平咽中如有炙脔喜悲热入血室腹满证第六
平阴中寒转胞阴吹阴生疮脱下证第七
平妇人病生死证第八
平小儿杂病证第九
卷第十
手检图三十一部
内容提要
《脉经》是我国现存第一部流传于世的脉学经典著作,对后世脉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全书共10卷,98篇,成书于公元3世纪中叶。由西晋著名中医学家王叔和精选《内经》、《难经》以及张仲景、华佗等汉魏著名医家有关脉论精华,结合自己的临证体会以及当代临证经验编撰而成。该书集晋以前脉学之大成,对中医脉学理论进行全面梳理,发展并构建了中医脉学体系,其特点有:①首次确立脉象形状,归纳脉象为24种,使基本脉象的名称和定义统一、规范,为后世所遵从。②改进诊脉方法,确定三部脉法和脏腑分候定位,使独取寸口脉法在理论上与方法上趋于完善,推进了这种简便易行的诊脉方法的临床普遍使用。③论脉与脏腑疾病紧密结合,脉病证治统一,指导临床实践。④《脉经》将经络学说与脏腑学说有机的结合,丰富发展了针灸经络学理论。
本书是历代学习中医的必读之书,至今对中医脉诊、中医诊断学的发展仍有指导意义,对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有启发作用,是中医临床各科医师以及中医院校师生的必读书。
本次整理以叶氏广勤堂影元刻本为底本,参照其他刻本以及《灵枢》、《素问》、《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重新整理,书前撰有导读,便于读者学习。
文摘
暂无相关内容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
文摘
暂无相关内容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
编辑推荐
暂无相关内容
目录目录
卷第一
脉形状指下秘决第一二十四种
平脉早晏法第二
分别三关境界脉候所主第三
辨尺寸阴阳荣卫度数第四
平脉视人大小长短男女逆顺法第五
持脉轻重法第六
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第七
辨脏腑病脉阴阳大法第八
辨脉阴阳大法第九
平虚实第十
从横逆顺伏匿脉第十
辨灾怪恐怖杂脉第十二
迟疾短长杂脉法第十三
平人得病所起第十四
诊病将差难已脉第十五
卷第二
平三关阴阳二十四气脉第
平人迎神门气口前后脉第二
平三关病候并治宜第三
平奇经八脉病第四八脉为病不在十二经,故以系此卷之末
卷第三
肝胆部第
心小肠部第二
脾胃部第三
肺大肠部第四
肾膀胱部第五
卷第四
辨三部九候脉证第
平杂病脉第二
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第三
诊四时相反脉证第四
诊损至脉第五
诊脉动止投数疏数死期年月第六
诊病死生决第七
诊三部脉虚实决死生第八
卷第五
张仲景论脉第
扁鹊阴阳脉法第二
扁鹊脉法第三
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第四
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第五
卷第六
肝足厥阴经病证第
胆足少阳经病证第二
心手少阴经病证第三
小肠手太阳经病证第四
脾足太阴经病证第五
胃足阳明经病证第六
肺手太阴经病证第七
大肠手阳明经病证第八
肾足少阴经病证第九
膀胱足太阳经病证第十
三焦手少阳经病证第十一
卷第七
病不可发汗证第一
病可发汗证第二
病发汗以后证第三
病不可吐证第四
病可吐证第五
病不可下证第六
病可下证第七
病发汗吐下以后证第八
病可温证第九
病不可灸证第十
病可灸证第十一
病不可刺证第十二
病可刺证第十三
病不可水证第十四
病可水证第十五
病不可火证第十六
病可火证第十七
热病阴阳交并少阴厥逆阴阳竭尽生死证第十八
重实重虚阴阳相附生死证第十九
热病生死期日证第二十
热病十逆死证第二十一
热病五脏气绝死日证第二十二
热病至脉死日证第二十三
热病脉损死日证第二十四
卷第八
平卒尸厥脉证第一
平痉湿喝脉证第二疰一作痉
平阳毒阴毒合狐惑脉证第三
平霍乱转筋脉证第四
平中风历节脉证第五
平血痹虚劳脉证第六
平消渴小便利淋脉证第七
平水气黄汗气分脉证第八
平黄疸寒热疟脉证第九
平胸痹心痛短气贲豚脉证第十
平腹满寒疝宿食脉证第十
平五脏积聚脉证第十二
平惊悸衄吐下血胸满瘀血脉证第十三
平呕吐哕下利脉证第十四
平肺痿肺痈咳逆上气淡饮脉证第十五
平痈肿肠痈金疮侵淫脉证第十六
卷第九
平妊娠分别男女将产诸证第
平妊娠胎动血分水分吐下腹痛证第二
平产后诸病郁冒中风发热烦呕下利证第三
平带下绝产无子亡血居经证第四
平郁冒五崩漏下经闭不利腹中诸病证第五
平咽中如有炙脔喜悲热入血室腹满证第六
平阴中寒转胞阴吹阴生疮脱下证第七
平妇人病生死证第八
平小儿杂病证第九
卷第十
手检图三十一部
我一直觉得,中医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的整体观和辩证思维。这本《脉经》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它不仅仅是告诉你“脉象是什么”,更是深入浅出地解释了“脉象为什么会是这样”,以及“这种脉象可能意味着什么”。书中的分析,往往能触及到问题的根本,让我开始思考,为什么看似微小的脉搏跳动,却能反映出全身的健康状况。我非常喜欢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它们不仅仅是罗列症状,而是通过脉象的变化,层层剥茧,最终找到病因。这让我觉得,中医的诊断过程,就像是在侦破一桩悬案,需要细致的观察、严密的推理,以及对人体的深刻理解。这本书,让我对“望闻问切”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坚信,中医的智慧,在今天依然具有非凡的价值。它不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本启迪思维的指南。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对中医的博大精深心怀敬畏。这本《脉经》带给我的,是一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书中的内容,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我喜欢书中那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医学的虔诚和对生命的热爱。即便我尚未完全理解书中所有的专业术语,但那种源远流长的中医思想,却深深地打动了我。我尤其会被那些关于脉象与脏腑关系的阐释所吸引,感觉仿佛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人体这个精妙的宇宙。这本书的编纂,明显是经过了多年的沉淀和反复推敲,它不仅仅是医学著作,更像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它让我感受到,中医并非是过时的学问,而是依然拥有着生命力和智慧,能够为现代人提供宝贵的健康启示。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古人的智慧对话,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共鸣。
评分我一直对中医的“望闻问切”充满好奇,尤其是“切脉”,总觉得那是一种玄妙的技艺。拿到这本《脉经》,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实在”。它没有华而不实的理论堆砌,而是直观地将各种脉象的形态、特征以及对应的病理变化一一呈现。我特别欣赏书中对脉象细节的描述,比如“浮沉迟数”的区分,作者用了很多形象的比喻,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大致理解。书中还会通过大量的临床案例来佐证理论,这一点对我来说尤为重要。看着那些生动的故事,我仿佛能亲眼见到医者如何通过触摸脉搏,洞悉病情的起伏。虽然我还没有机会将书中的知识付诸实践,但每次翻阅,都能激发我更深入地去了解中医的魅力。它让我明白,中医并非是模糊的概念,而是建立在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严谨的逻辑推理之上。这本书,让我对中医的认识从“听说过”变成了“想要深入了解”,并且看到了这条学习之路的可行性。它就像一个引路人,在我对中医的探索之旅中,指明了一个清晰而坚实的起点。
评分我一直认为,能够流传至今的经典,一定有着其超越时代的价值。这本《脉经》恰恰印证了这一点。拿到手里,首先感受到的是它的厚重感,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更是思想上的。书中对脉象的描述,细致入微,仿佛能让读者亲身感受到脉搏的跳动。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脉象之间细微差别的阐释,那种精准度,让人叹为观止。而且,书中不仅仅是理论的罗列,还穿插了大量的临床实例,让理论变得生动起来,也更具说服力。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中医的诊断,绝非简单的经验之谈,而是建立在深刻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之上。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健康的认知,也让我对中医的诊断能力有了更深的敬畏。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医奥秘的大门,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宏大、更加精深的医学世界。
评分这本《脉经》我拿到手里,首先就被它厚重的纸张和典雅的封面设计吸引了。拿到手里沉甸甸的,仿佛承载着几千年的中医智慧。我迫不及待地翻开,虽然我并非科班出身,对中医的了解也仅限于皮毛,但这本书的排版和语言风格,都显得格外用心。书中的图文并茂,将抽象的脉象描述得形象生动,配合着详细的文字解释,即使是初学者也能感受到那种循序渐进的引导。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于不同脉象与相应病症之间关系的阐述,那种严谨的逻辑和丰富的临床案例,让我对中医“望闻问切”的“切”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常常在阅读时,不自觉地会去触摸自己的脉搏,尝试去感受那些书中所描述的微妙变化。当然,书中不乏一些古文的晦涩之处,但编者似乎也预料到了这一点,在旁配有详细的注释和白话解释,使得阅读过程不会过于吃力。这套书,让我感觉像是在与一位博学的前辈对话,他们耐心地指引我,一步步探索中医那浩瀚而精深的海洋。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对中医世界的好奇与向往,让我开始思考,那些看似简单的脉搏跳动,是如何揭示人体内在的奥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