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交响乐欣赏十八讲 刘雪枫 艺术 书籍 |
| 作者: | 刘雪枫 |
| 市场价: | 58元 |
| ISBN号: | 9787303098163 |
| 出版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 商品类型: | 图书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平装 | 开本:16开 | 语种:中文 |
| 出版时间:2011-10-01 | 版次:1 | 页数:316 |
| 印刷时间:2017-07-01 | 印次:7 | 字数:253千字 |
| 内容简介 | |
| 刘雪枫著的《交响乐欣赏十八讲》按历史脉络由古至今对西方音乐中的交响乐的发展进行了梳理。 聆赏交响乐不仅需要听者正襟危坐、心无旁骛,可能还需要读点相关书籍,学点交响乐知识。这也是作者一直想为广大爱乐者写一本浅显易懂的交响乐“知识读本”的朴素出发点。 本书旨在帮助你去涉猎一一下历史的线索、作品的背景、作曲家的生平以及作品本身的结构,接触这些因素的前提都离不开实际的聆听,无论是音乐会还是唱片录音。 |
| 作者简介 | |
| 刘雪枫,音乐评论家,研究员。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先后任三联《爱乐》主编、《人民音乐?留声机》主编、《交响世界》主编等。现任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文化顾问、中国靠前合唱节艺术总监、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罗辑思维?雪枫音乐会》主讲人。主编《瓦格纳戏剧全集》、《京师爱乐丛书》。著有《朝圣――瓦格纳的拜罗伊特》、《德国音乐地图》、《音符上的奥地利》、《日出时让悲伤终结》、《交响乐欣赏十八讲》、《穆特与秦腔》、《和刘雪枫一起听音乐》(5种)等。 |
| 目录 | |
| **讲 概念与源流 一、一个简单的溯源 二、巴洛克时期的奏鸣曲与协奏曲 三、交响曲之诞生 第二讲 巴洛克双峰:巴赫与亨德尔 一、巴赫及其乐队作品 二、亨德尔及其乐队作品 第三讲 伟大的创造者:海顿 一、知足人生 二、“交响曲之父” 三、古典协奏曲大师 第四讲 “上帝的宠儿”莫扎特 一、短命的天才 二、“教会了乐器的歌唱” 三、天生的协奏曲大师 第五讲 巨人贝多芬(上) 一、悲剧生涯 第六讲 巨人贝多芬(下) 二、交响曲之神祗 三、*伟大的协奏曲 第七讲 枯萎的花朵:舒伯特、舒曼和门德尔松 一、音乐中的浪漫主义 二、青春的忧伤――舒伯特 三、清新的空气――门德尔松 四、浪漫不羁的乐思――舒曼 第八讲 法式浪漫:柏辽兹、李斯特和肖邦 一、浪漫主义的活剧――柏辽兹 二、标题交响乐与交响诗――李斯特 三、钢琴协奏曲的纯情之作――肖邦 第九讲 “强力焦团”和柴科夫斯基 一、从格林卡到“强力集团” 二、浪漫的悲歌――柴科夫斯基 第十讲 深沉的晚霞:布鲁克纳和勃拉姆斯 一、虔诚的“圣徒” 二、“贞洁的约翰” 第十一讲 波希米亚的原野与森林:斯梅塔纳和德沃夏克 一、“捷克音乐之父”斯梅塔纳 二、“国宝”德沃夏克 三、超凡脱俗的“民歌手”雅纳切克 第十二讲 北欧风光:格里格与西贝柳斯 一、峡湾的回声――格里格 二、孤寂的湖泊――西贝柳斯 第十三讲 法兰西的浪漫余韵 一、法兰西的“异教”圣徒――弗朗克 二、交响乐中的管风琴――圣一桑 三、弗朗克与圣一桑的弟子们 第十四讲 交响乐的扩张年代 一、“背叛者”或“殉道者”――马勒 二、“交响曲之梦” 三、“英雄”的生涯――理查?施特劳斯 第十五讲 光与影:景致与幻象 一、原生态印象派――德彪西 二、印象中的“永恒理想”――拉威尔 三、幻象与风景 第十六讲 表现主义与撕古典主义 一、内在的骚动――表现主义 二、“回到巴赫”――斯特拉文斯基与欣德米特 第十七讲 民族主义的现代语汇 一、进入主流世界的20世纪匈牙利音乐 二、俄罗斯的乡愁――拉赫玛尼诺夫 三、社会主义的荣誉――普罗科菲耶夫和肖斯塔科维奇 第十八讲 交响乐欣赏唱片指南(代后记) 一、海顿之前 二、海顿和莫扎特 三、贝多芬 四、浪漫主义交响乐 五、晚期浪漫派交响乐 六、波希米亚与北欧 七、新的音乐 |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每一章的递进都像是一次精心策划的音乐会流程,层层递进,张弛有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处理历史脉络的方式。它没有采用那种简单的年代线性叙事,而是选择了一种主题式的串联,比如专门开辟章节来探讨“英雄主义在交响乐中的体现”或者“浪漫主义的色彩与阴影”,这种切入点一下子就抓住了音乐精神的核心。我以前听贝多芬,总觉得是那种气势磅礴的力量感,但读完作者对特定奏鸣曲式分析后,我才明白那种力量感是如何通过复杂的动机发展和转调技巧精心雕琢出来的,每一个音符的选择都服务于某种强烈的情感表达。作者的文字功底极其扎实,他能用极其精准且富有画面感的词汇来描摹那些抽象的听觉体验,比如形容弦乐组的某个段落“如同暮色中湖面上泛起的最后一抹金光”,这种文学性的表达,极大地弥补了纯粹技术分析可能带来的枯燥感。读完后,我发现自己对交响乐的欣赏维度一下子拓宽了,不再满足于旋律是否悦耳,而是开始关注作曲家是如何构建一个声音的宇宙,如何利用时间、空间和乐器这些基本元素来塑造人类复杂的情感体验。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来看,也是值得称赞的细节。纸张的触感是那种略微粗糙但又吸墨性很好的质地,看久了眼睛也不容易疲劳,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翻阅、对照乐谱(如果书中有附带的话)的工具书来说,非常重要。更体现用心的是,全书的引文和注释系统做得非常规范和详尽,当你对某个特定的乐章或术语产生疑问时,总能很快通过页脚或文末的索引找到深入阅读的线索。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出版方和作者对严肃音乐学习者的尊重。此外,全书在讲解结束后,常常会附带一些针对性的“聆听建议”,比如推荐几个不同指挥家对同一部作品的不同诠释版本,这无形中为读者拓展了实践学习的路径,引导我们从书本走向实际的听觉体验,形成一个良性的学习闭环。这本书给人的感觉是,它不只是一次性的知识传递,而是一个陪伴读者长期成长的音乐“伙伴”,它鼓励你动手、去听、去思考,而不是仅仅被动地接受作者的结论。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对于我个人而言,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系统性的“重构”能力。我过去听交响乐,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既有的录音版本和大众的普遍评价,缺乏自己的独立判断框架。然而,这本书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作曲家风格的对比分析,清晰地展示了音乐语言是如何一步步演化和突破的。比如,对巴洛克时期音乐的清晰解构,让我明白了清晰的线条感和结构逻辑的重要性;而转到德彪西或马勒时,那种对传统调性的挑战和对色彩的大胆运用,又展现了音乐如何挣脱既有束缚。作者没有简单地宣扬某一种风格的优越性,而是客观地分析了每一种选择背后的时代精神和美学诉求。这种多视角的审视,极大地培养了我对音乐的批判性思维。我不再盲从权威,而是学着去问“为什么”,为什么这个作曲家选择在这里突然转调?他想通过这种“不和谐”传达什么?这本书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欣赏音乐的多个侧门,让我意识到,每一次聆听都是一次全新的、需要自己去完成的审美建构过程。
评分翻开这本厚厚的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种扑面而来的知识的厚重感,虽然我不是科班出身,但那种严谨的排版和精心挑选的插图,立刻就让人觉得作者对这门艺术领域的理解绝非泛泛之辈。它没有直接陷入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巧妙地用一种非常生动的叙事方式,将复杂的音乐结构和历史背景娓娓道来,仿佛作者正坐在我身边,用他那富有激情的语调,为我揭开一层面纱。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不再是那个被动接受信息的听众,而是变成了一个主动探索者。比如,在谈到某个特定乐章的配器时,作者会毫不吝啬地分享他对不同乐器音色组合的细腻体会,那种描述力道十足,让我仿佛能真切地“听”到大提琴的深沉与圆号的辉煌在空气中交织的画面。这种从宏观架构到微观细节的深入浅出,极大地激发了我去重听那些经典作品的欲望,不再只是听个热闹,而是开始尝试捕捉那些隐藏在旋律背后的“小心思”,体验音乐家们在创作时的挣扎与灵光乍现。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是在教你怎么“听懂”交响乐,而是在教你如何与音乐进行一场深入而真诚的对话,让你从一个旁观者,蜕变成一个能够品味其中深意的同行者。
评分说实话,刚开始拿起这本书,我还有点担心它会过于学院派,充斥着我看不懂的术语。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笔触极其亲民,他似乎非常懂得如何与一个渴望了解但又略感畏惧的入门者沟通。他总能在关键的技术点前设置一个“缓冲地带”,用日常生活中的类比或者更具象的场景来解释复杂的对位法或和声进行。比如,他解释赋格曲时,不是直接抛出规则,而是描述一个主题像一个旅行者,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与自己的回声相遇、交错,直到最终汇合,这个比喻我一下子就明白了。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穿插了一些鲜为人知的轶事和幕后故事,这些“八卦”虽然不是音乐的核心,却极大地丰满了作曲家的形象,让他们不再是历史书上刻板的名字,而是有血有肉、会犯错、会狂喜的艺术家。这种人性化的叙述方式,拉近了我和音乐的距离。我感觉自己不是在啃一本音乐史,而是在听一位睿智的长者,用他一生的积累,给我讲述那些伟大的音乐家们如何与世界搏斗,如何将内心的风暴转化为永恒的旋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