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拳勢論
槍法論
槍用十二字
六閤梨花槍敬
二十四槍歌
十三槍歌
硬功拾手功
長兵短用說篇論
拳論拾法敵要
壹曰三節
貳曰四稍
叁曰五行
肆曰身法
伍曰步法
陸曰手法足法
柒曰上法進法
捌曰顧法、開法、截法、進退法者
玖曰三性
拾曰內觔
禪語門,十二時辰丸為藥方
打血救命丹
騾垛子標
水路上標
寸點
太平刀歌
秦窮雙煉歌
貳拾捌宿梅花棍
通臂(通背)拳,是中華名拳,曆史悠久,早於明末清初山西蒲州姬氏武學的齣現,曾威震武林。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康熙生人的升霄道人許青雲在其古稀之年,整理瞭《少林真傳》,收集記錄瞭據說是宋代少林福居禪師所傳的拳譜,其中有“太祖的長拳起首、韓通的通臂為母”的說法。
明末清初學者黃宗羲在《南雷集·王徵南先生墓誌銘》的《六路歌訣》中有“佑神通臂為*高”一句。後來其子黃百傢(王徵南先生的高足)在其《學萁初稿·王徵南先生傳》一書中,進一步為“六路”注釋:“通臂,長拳也。”
本譜次公開齣版 揭示武學界顛覆性發現
? 此譜與陳王庭、洪洞通背拳屬於同一傳係,來自山西文水地區
? 與清代於嘛古氏等閤撰《通背拳壹本》拳譜譜名寫法一緻,內容互補
? 陳傢溝的《拳經總歌》與洪洞的《拳經總論》與本譜“拳勢論”內容相似
? 為研究“十三槍”提供瞭新的版本
? 該譜意外記載瞭姬氏武學重要文獻及評價
點校者:崔虎剛
筆名鬍剛,1963年生於山西太原,祖籍山西晉城;碩士,師承武學大傢太原硃華先生。武史考證傢,長期緻力於中華武學的挖掘、搶救、研究、翻譯、校注及宣傳等工作。在民間武學發掘考證方麵,取得許多重大成果。在《武魂》《中華武術》《搏擊》《少林與太極》《武談》及安徽、山西等地報刊上,發錶過大量學術論文。
搶救和搜集到大量民間珍貴武學抄本,已校注齣版《武術古籍珍本文庫》(含十種民間抄本)。
齣版人語
中華武學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其在近代又被稱為國術,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武學廣泛藉鑒並吸收瞭古典哲學、天文曆法、中醫中藥、人體經絡、兵法、心理等學問的精華,記錄瞭先人通過武術實踐,對人體生命某些規律性現象的認知,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
亂世重武,治世崇文。早在戰國時期,法傢的代錶人物韓非即提齣“俠以武犯禁”的說法。齣於維護統治秩序與的考慮,曆代統治者在政權穩固後很少鼓勵、支持武術的發展。對於掌握武技的武師,如不能為己所用,則打擊壓製。這種情況在明清時期特彆是清代尤為明顯。在官方抑製的背景下,傳統武術大多隻能在民間甚至傢族中秘密傳承,很難在社會上公開、廣泛地傳播;官方文獻中關於武術的記載也十分稀少,許多珍貴的武學文獻,僅能以抄本的形式流傳於民間。這與其他傳統學術是有著顯著區彆的。目前存留於民間的武學文獻多是清代抄本。由於保密、自珍心理的影響,許多擁有者對所藏抄本都秘不示人,這也導緻一般人很難見到這些珍貴的武學文獻,更不用說深入研究瞭。
與官方文獻相比,民間藏本數量眾多、類彆廣泛、細節生動,更為原始、真實地反映瞭當時武術發展的實際狀態,承載著重要的曆史信息,對我們深入研究中國傳統武術有著獨特的價值。這也正是廣大武術愛好者、研究者所迫切需要的。而如今,許多曆經坎坷保存下來的珍貴藏本,正麵臨著破損、佚失的窘境。挖掘、整理民間武學藏本,不僅意義重大,而且刻不容緩。
北京科學技術齣版社人文武術圖書事業部一直緻力於武術古籍的保護、挖掘、整理與齣版,聘請國內外知名武術專傢進行校注、釋譯等工作,旨在為中華武術文化的傳承建立全新範式。目前我部已齣版瞭“武學古籍新注”叢書、“武學名傢典籍”叢書 、“百傢功夫”叢書、 “拳道薪傳”叢書等多個係列五十餘本精品圖書,基本上形成瞭古今有序、練用結閤、理論與實踐兼備的完整武學體係。其中“武學古籍新注”叢書是對武術古籍的整理與研究,偏重發掘武史,研究武學理論;“武學名傢典籍”叢書主要是對民國時期“自成一傢”的武術大師們的著作進行整理匯編,探討其對百年來中國武術走嚮的影響;“百傢功夫”叢書則是當代武術傢的“一傢之言”,側重練、用之法;“拳道薪傳”叢書更具人文色彩,多是名傢習武之體悟、迴憶、訪談與軼事等,於平凡中見武學之真意。
我部新推齣的“民間武學藏本”叢書輯錄瞭明清時期少林、心意、通背及螳螂等武術流派中秘傳的拳譜,聘請專業人士對其進行修復、點校及導讀,保證整套叢書、規範,使其具備正本清源、傳承中華傳統文化之功能。本叢書目前已收錄《守洞塵技》 《六閤拳譜》 《通背拳》 《心一拳術》 《少林論郭氏八翻拳》 《少林秘訣》 《單打粗論》 《懷山堂玄功秘傳》 《拳法總論》《拳譜誌三》 《母子拳》 《繪像羅漢短打變式》 《繪像羅漢短打通式》 《計藝外丹》《香木神通》等珍貴抄本,這些珍本文獻為中國多個重要武術流派的産生、發展和演變提供瞭新的佐證,對中國武術史、傳統武術技法演變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除《心一拳術》曾於民國七年(1918年)齣版外,其餘抄本均未曾正式齣版發行。這次我們將原版影印與簡體整理結閤,采用專傢點校、注釋並配導讀的形式齣版,方便讀者深入瞭解中國傳統武學的發展脈絡、理論體係與技術傳承。我們希望,隨著本叢書的陸續齣版,中國傳統武術的真實風貌,能夠逐漸展現在每一位讀者麵前。我們相信,“民間武學藏本”叢書在廣大武術愛好者、研究者的關心幫助和我們這些齣版人的共同努力下,將會越齣越好。
........
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雖然樸素,卻意外地增強瞭它的“古籍”氣質,讓人在閱讀時心生敬畏。內容方麵,它對武術哲學的探討達到瞭一個相當高的層次。它不僅僅是教你“怎麼做”,更重要的是告訴你“為什麼這麼做”。這種由錶及裏的闡述方式,極大地拓寬瞭我對傳統武術的認知邊界。很多關於陰陽轉換、剛柔相濟的論述,不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與具體的拳理緊密結閤。尤其是一些關於步法和身法轉換的描述,極富畫麵感,讓人在腦海中就能勾勒齣流暢的動作軌跡。它沒有迴避那些在民間流傳過程中可能齣現的模糊地帶,反而試圖通過嚴謹的分析,去還原其最原始、最核心的技擊原理。讀完之後,會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像是推開瞭一扇通往更深層次武學理解的大門。
評分這本關於傳統武術的著作,著實讓我眼前一亮,它並非那種高高在上、晦澀難懂的理論說教,而是充滿瞭濃鬱的民間氣息和實戰的煙火氣。作者似乎非常注重對拳法精髓的挖掘和傳承,文字間流露齣對前輩武師的敬意。我特彆欣賞它在闡述動作要領時所采用的那種樸實無華的語言,沒有過多的修飾,直擊要害。讀起來,仿佛能感受到老一輩武術傢在習武場上揮汗如雨的場景。它不像某些現代武術書籍那樣,上來就堆砌復雜的術語,而是更傾嚮於將那些看似高深的技巧,用極其生活化的比喻和場景來描繪,這對初學者或者想深入理解傳統武學內涵的人來說,無疑是一劑良藥。它讓我意識到,真正的武術,根基永遠在於對身體的理解和對環境的適應,而非花哨的招式堆砌。這本書成功地搭建瞭一座橋梁,連接瞭古代的智慧與現代的實踐者,讓人在閱讀中不斷反思自己練習的深度與廣度。
評分翻閱這本書的過程,更像是一次深入探訪武術“秘境”的旅程。它給我的感覺是,作者是一位真正的“老行傢”,對所論述的拳種有著極其深厚的個人體驗和長期積纍的見解。內容組織上,它沒有采用那種刻闆的章節劃分,而是更側重於一種“心法”的自然流淌。我注意到書中對於“勁力如何産生”和“如何應用於實戰”這兩個核心問題的探討,顯得尤為深入和細緻。很多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在作者的筆下被賦予瞭全新的意義,比如呼吸的配閤、眼神的運用,甚至是站姿微小的調整,都被視為整體體係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這種對細節的執著,體現瞭對武術嚴肅的態度。它不是為瞭寫書而寫書,而是真正想要將一套行之有效的武學體係完整地呈現齣來,讓讀者感受到那種曆經歲月沉澱後的厚重感和可靠性。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最大感受是“沉穩的力量感”。它的文字節奏緩慢而有力,正如它所介紹的武術風格一樣,不求迅猛,但求深入骨髓。作者在闡述一些核心的練習方法時,那種循序漸進、步步為營的指導方式,讓人感到非常踏實。他似乎深知,武學的精進非一日之功,故而在細節處反復強調基礎的重要性,而不是急於展示高難度動作。書中對於“內修”與“外練”的平衡論述,也頗具洞見,指齣形體訓練的最終目的是為瞭服務於內在精神的統一。這種整體觀和係統性的教學思路,使得閱讀體驗非常完整和充實。它不是一本可以快速翻閱的指南,而更像是一部需要反復研讀、時常迴味的武學經典,每次重讀都會有新的體悟。
評分我必須得說,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的“稀缺性”和“原真性”。它避開瞭時下流行的、為瞭迎閤大眾市場而進行的過度美化或簡化,而是忠實地記錄瞭某種特定流派的傳承脈絡和技術特點。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聞到一股陳年的墨香和久經錘煉的木樁味。作者在處理不同套路之間的關係時,錶現齣瞭極高的曆史敏感度,將技術的發展置於一個更宏大的曆史背景下去審視。對於那些癡迷於探究武術“源頭”的愛好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份珍貴的文獻資料。它沒有過多地使用現代的術語來包裝,保持瞭語言的原汁原味,這恰恰是其最寶貴的地方——它要求讀者也以一種更“傳統”的心態去接納和消化這些信息,而不是用當下的標準去輕易評判。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