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所谓的“粤厨宝典”点心篇,我收到后真是五味杂陈,感觉像是被一本厚厚的、精装的、但内容却异常空洞的“图鉴”给糊弄了。首先,从装帧来看,那加厚的宣传语确实让人期待满满,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厚度看起来确实惊人,足足460页,心想这下终于能找到那种寻常茶楼里吃不到的,连老一辈点心师傅都未必能全盘掌握的秘籍了。然而,翻开内页,那种期待感就像被冰冷的蒸笼蒸汽瞬间打散了。书里对于广东点心的分类介绍,流于表面,基本就是罗列菜名,配上几张色彩失真的图片,让人感觉像是翻阅一本过时的旅游纪念册,而不是一本食谱菜谱。比如广式虾饺的制作,真正考验功力的皮的韧度和馅料的鲜甜,这本书里描述的步骤简直可以用“儿戏”来形容,无非是“面粉加水,揉匀,擀皮”,对于水温、淀粉比例的细微调整,这些粤菜的灵魂所在,只字未提。真正专业的书籍,会告诉你不同地域、不同季节的粘米粉吸水性的差异,但此书完全没有体现出对粤式早茶制作方的深入理解。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食谱菜谱,除了提供配方,更重要的是传授粤菜师傅们对于食材的理解和处理哲学。这本书在介绍广式芋角或煎堆这类需要控制油温和面团膨胀的点心时,同样表现得力不从心。油温的波动是决定口感酥脆或油腻的关键,专业的书籍会给出精确的温度范围,并指导如何通过观察油面气泡来判断。但这里,我们得到的是“中火慢炸”这种模糊的建议。而且,对于一些传统广东点心的“发酵”环节,比如包子和馒头的制作,似乎完全依赖于现成的速发酵母,而没有提及如何利用天然酵种或者如何根据环境湿度来调整发面时间。这种对传统技艺的省略,让这本书的“宝典”之名大打折扣,更像是集合了一堆网络食谱的精装汇总,缺乏粤厨的匠心精神。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风格,也让人十分困惑。它试图营造一种“正版”的厚重感,但实际效果却显得老气横秋,字体选择和图片处理都缺乏现代感。在描述如何制作像肠粉、拉肠这类需要极高操作精度的粤式早茶品类时,语言表达显得极其含糊不清。比如制作河粉皮,关键在于米浆的浓度和铺浆后的火候控制,需要极大的耐心去观察“凝固”的瞬间。书里对此的描述是“蒸至熟透即可”,这种缺乏量化指标的指导,对于初学者来说,基本等同于没有指导。我尝试按照书中的步骤去制作一款基础的虾肠,结果成品不是粘连在一起就是厚薄不均,完全没有那种晶莹剔透、入口即化的口感。对于一本声称是粤厨宝典的点心篇来说,这种对核心技术的避重就轻,是不可原谅的。
评分坦白说,我购买此书的初衷,是希望能深入学习粤厨宝典里那些看似简单,实则蕴含深厚功力的点心制作技巧。我尤其关注了酥皮类点心,比如菠萝包和蛋挞的制作。期望看到关于酥皮层次分明的“开酥”技术,那种需要反复折叠、低温醒发的精细流程。然而,这本书提供的食谱,更像是家庭简易版,甚至可以说是“懒人版”。它似乎假设读者对烘焙完全没有概念,于是将复杂的环节简化到失去了本真。例如,制作港式蛋挞挞皮,真正的诀窍在于黄油的冷冻状态和擀压的手法,这本书里只是粗略地提了一下“冷藏”,但没有提供任何关于如何判断面团和黄油的理想混合状态的制作方法指导。这对于想要从爱好升级到专业水准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灾难性的。460页的篇幅,如果内容都是如此的浅尝辄止,那么这个加厚版的意义何在?更像是为了凑页数而注水的营销手段,对于真正的广东点心爱好者来说,意义不大。
评分总结一下,尽管这本书的正版加厚外表唬人,460页的内容堆砌了不少常见的点心名单,但它在核心技术的传授上是极其匮乏的。它可能适合那些只是想在家里做点心应付下午茶的粤式早茶爱好者,但对于那些真正想钻研粤菜技艺,理解广东点心复杂工艺的深度学习者而言,这本书的价值非常有限。它未能提供任何具有突破性的见解,也没有对传统制作工艺进行详细的解码。很多基础步骤的处理,甚至不如一些免费的在线教程来得清晰和实用。如果期待从中领悟到真正的“粤厨宝典”的精髓,恐怕会是大失所望。这更像是一本华而不实的点心图鉴,而不是一本实用的操作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