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中药临床手册

实用中药临床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俊主编 著
图书标签:
  • 中药
  • 临床
  • 医学
  • 医药
  • 实用
  • 手册
  • 中医
  • 药物
  • 诊断
  • 治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江阴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62004
商品编码:27248088780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6-05-01

具体描述


内容介绍
本书共收载常用中药19类295味,以临床实用性为原则, 对中药临床应用既有理论总结,也有名老中医特色用药、用药注意事项、古代文献摘要以及现代药理研究等的介绍,对于扩展临床用药思路,提升临床用药水平大有裨益。本书可供广大中医、中西医结合、西医临床医师,基层中医工作者,实习中医师和中医中药爱好者阅读、借鉴。

关联推荐
1.共收载常用中药19类295味。2.对中药临床应用既有理论总结,也有名老中医特色用药、用药注意事项、古代文献摘要以及现代药理研究等的介绍。3.全书内容丰富,实用性强,对于中医中药爱好者,犹如一把钥匙,开启大门;对于学有所成之士,则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目录
D一章中药学总论D一节中药产地与采集001D二节中药的炮制002D三节中药的性能003D四节中药的配伍006D五节用药禁忌008D六节中药的剂量与用法009D二章解表药D一节辛温解表药015麻黄015桂枝019荆芥(荆芥穗)022防风024羌活026紫苏028细辛031白芷036香薷041藁本042苍耳子044辛夷046鹅不食草047生姜049葱白051D二节辛凉解表药053薄荷053牛蒡子055桑叶059菊花062葛根063柴胡065升麻068蝉蜕072蔓荆子075淡豆豉077D三章清热药D一节清热泻火药081石膏081知母084栀子087芦根089天花粉091夏枯草093决明子096淡竹叶099谷精草100D二节清热燥湿药101黄芩102黄连104黄柏107龙胆109苦参112秦皮114白鲜皮116D三节清热解毒药117金银花(忍冬藤)118连翘120大青叶121板蓝根122青黛124鱼腥草126蒲公英128土茯苓131射干135白头翁136贯众138败酱草139红藤142白花蛇舌草144穿心莲146山豆根148马齿苋149鸦胆子151D四节清热凉血药154生地黄154赤芍158水牛角160玄参162牡丹皮164紫草165D五节清虚热药170青蒿170地骨皮172白薇173胡黄连175D四章泻下药D一节攻下药180大黄180芒硝184番泻叶186D二节润下药187火麻仁188郁李仁189D三节峻下逐水药190甘遂190商陆192牵牛子194D五章祛风湿药D一节祛风寒湿药198D活198威灵仙200木瓜203川乌204乌梢蛇206徐长卿208蕲蛇210路路通213D二节祛风湿热药215秦艽215防己217豨莶草219络石藤221老鹳草223D三节祛风湿强筋骨药225桑寄生225狗脊229鹿衔草230D六章化湿药苍术233厚朴236藿香239佩兰241草果242D七章利水渗湿药D一节利水消肿药245茯苓245猪苓247薏苡仁249泽泻252赤小豆254玉米须256蝼蛄258泽漆261D二节利尿通淋药263车前子263川木通266瞿麦268萆薢270滑石272石韦274海金沙275地肤子277D三节利湿退黄药278茵陈279金钱草281虎杖282D八章温里药附子287肉桂291干姜296吴茱萸298丁香300小茴香302高良姜303荜澄茄305花椒(椒目)306D九章理气药陈皮310青皮312枳实(枳壳)313木香317香附319乌药321沉香324川楝子327薤白329青木香331天仙藤332D十章消食药山楂335麦芽338鸡内金340鸡矢藤343莱菔子344D十一章驱虫药槟榔351南瓜子353使君子355鹤虱356D十二章止血药D一节凉血止血药359大蓟359小蓟361地榆363槐花(槐角)366侧柏叶369白茅根370苎麻根373D二节化瘀止血药375三七375蒲黄378茜草382童便384D三节收敛止血药387白及387仙鹤草389血余炭393藕节394D四节温经止血药396艾叶396炮姜398灶心土400D十三章活血化瘀药D一节活血止痛药405川芎405郁金408延胡索410乳香411姜黄413五灵脂415D二节活血调经药419丹参419红花424益母草427桃仁430牛膝432鸡血藤437泽兰440王不留行442D三节活血疗伤药443土鳖虫444马钱子446骨碎补450刘寄奴451D四节破血消癥药455三棱455莪术457水蛭459穿山甲462鬼箭羽465D十四章化痰止咳平喘药D一节温化寒痰药469半夏469天南星472皂荚(皂角刺)476白芥子478旋覆花482D二节清化热痰药484贝母484瓜蒌486桔梗489竹茹494前胡495竹沥496海藻499附:海藻反甘草论500海蛤壳502白附子503黄药子505D三节止咳平喘药506杏仁506百部510紫菀511葶苈子514马兜铃517枇杷叶518桑白皮519白果521D十五章安神药D一节重镇安神药525朱砂525磁石526龙骨(龙齿)529琥珀533D二节养心安神药534酸枣仁534柏子仁536夜交藤538合欢皮(合欢花)540远志541缬草543灵芝544D十六章平肝息风药D一节平抑肝阳药548石决明548牡蛎549赭石552珍珠母556蒺藜557玳瑁559D二节息风止痉药561羚羊角561牛黄563钩藤564天麻565地龙568全蝎571蜈蚣575僵蚕578珍珠581D十七章开窍药麝香584石菖蒲586蟾酥(蟾蜍)589D十八章补虚药D一节补气药594人参595西洋参598党参600太子参602黄芪604白术607蜂蜜610大枣613山药614甘草617D二节补阳药622鹿茸(鹿角、鹿角霜)622肉苁蓉624巴戟天627淫羊藿629补骨脂631蛤蚧633续断634杜仲636菟丝子637紫石英640D三节补血药642熟地黄643何1乌645阿胶648白芍650D归655龙眼肉(龙眼壳核)659楮实子661D四节补阴药662沙参663麦冬664天冬666石斛667玉竹670枸杞子671黄精673墨旱莲675女贞子677龟甲678DSJ章收涩药D一节固表止汗药682麻黄根682浮小麦683D二节敛肺涩肠药684五味子685乌梅688诃子690赤石脂692石榴皮695五倍子696罂粟壳698D三节固精缩尿止带药700山茱萸700覆盆子703金樱子703刺猬皮704海螵蛸706D二十章攻毒杀虫止痒药硫黄708蛇床子711白矾713蜂房714硼砂716参考文献索引药名索引(一)721药名索引(二)727 显示全部信息

《中医养生智慧:从饮食调理到生活起居的全面指南》 本书并非一本枯燥的医学典籍,而是一部贴近生活、充满智慧的养生宝典。它旨在帮助读者深入理解中医“治未病”的核心理念,并将这份古老的东方养生智慧融入现代日常,实现身心健康的可持续管理。本书内容详实,逻辑清晰,从宏观的理论基础到微观的实践操作,层层递进,力求为每一位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读者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 第一部分:中医养生理论精粹——解锁身体的自然规律 在深入探讨具体的养生方法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建立对中医养生理论的清晰认知。本部分将从以下几个关键维度进行阐释: 阴阳五行与脏腑功能: 深入浅出地讲解阴阳学说在中医养生中的核心地位,以及五行学说如何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我们将具体分析金、木、水、火、土五行与肺、肝、肾、心、脾这五脏的对应关系,阐述它们各自的功能、生理特点以及在养生中的重要性。例如,我们会探讨肝主疏泄、喜条达,脾主运化、喜燥恶湿等基本概念,并进一步分析这些脏腑功能失调时可能出现的养生误区和调理方向。 气血津液与精: 详细解读中医理论中构成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三大基本物质——气、血、津液,以及更深层次的“精”。我们将解释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血是滋养身体的物质基础,津液是运行全身、濡养脏腑的液体,而精则是生命的本源,关乎生长、发育、生殖。通过理解这些物质的生成、运行和相互关系,读者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为何“气血充盈”是健康的基础,以及如何通过日常养生来调和这些物质的盈亏。 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的养生视角: 在中医的传统观念中,“病”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本部分将简要介绍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等常见病因,并解释它们如何导致气血失调、脏腑紊乱。更重要的是,我们将从养生的角度来阐述“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和根本原因。理解病机,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和调理,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限性。例如,长期情志不畅可能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脾胃功能,而这不是简单地“疏肝”或“健脾”就能一劳永逸的,需要系统性的调理。 体质学说与个体化养生: 中医强调“人人有别”,每个人的体质都有其独特性。本部分将介绍中医的九种体质类型(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并通过详细的特征描述、易患疾病和养生建议,帮助读者初步判断自己的体质类型。理解自身体质,是制定个性化养生方案的前提。例如,阳虚体质的人在寒冷季节更容易感到不适,需要在饮食、起居等方面有所侧重。 第二部分:饮食调养的古今智慧——舌尖上的健康密码 “药食同源”,中国传统养生极其重视饮食的作用。本书将把这一理念落到实处,提供一套科学、实用、可操作的饮食养生指南。 食物的性味归经与药用价值: 详细介绍中医对食物的“性”(寒、热、温、凉)和“味”(甘、酸、苦、辣、咸)的划分,以及食物“归经”的概念,即食物对身体特定脏腑或经络的作用方向。例如,生姜性温,味辛,归肺、胃经,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的作用,是感冒初起、胃寒呕吐的良方。我们将列举大量常见食材,分析其性味归经,并阐述其在日常饮食中的养生功效。 四季饮食的辩证调整: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季的变化对人体有着深刻的影响。本部分将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和人体的生理变化,提出相应的饮食调养原则。 春季养肝: 强调多食甘味、疏肝理气的食物,如菠菜、枸杞、芹菜等,避免辛辣、燥热之品。 夏季养心: 推荐食用清淡、甘寒、富含水分的食物,如苦瓜、绿豆、西瓜等,以清热解暑,同时注意补益心气。 秋季养肺: 倡导滋阴润燥,多食梨、蜂蜜、百合等,减少辛辣、干燥食物的摄入。 冬季养肾: 建议食用温热、甘温、助阳的食物,如羊肉、核桃、黑豆等,以培补肾气,抵御严寒。 针对常见健康问题的食疗方: 本部分将汇集一系列针对现代人常见健康问题的食疗方,涵盖从消化不良、失眠多梦到亚健康状态的广泛需求。每个食疗方都会详细说明其适用人群、主要食材、制作方法、功效以及注意事项。例如,针对气虚乏力,会介绍党参、黄芪、红枣炖鸡汤;针对湿热体质,会推荐薏米、绿豆、赤小豆粥。这些食疗方均以食材的天然药用价值为基础,力求温和有效,便于家庭实践。 饮品的养生之道: 除了正餐,日常饮品也蕴含着丰富的养生智慧。我们将介绍茶的种类及其养生功效(如绿茶的清热解毒,红茶的温中散寒),自制养生饮品的配方(如玫瑰花茶的疏肝解郁,枸杞菊花茶的明目),以及酒、咖啡等饮品在中医养生中的适宜与禁忌。 饮食禁忌与误区辨析: 破除一些流传甚广但缺乏科学依据的饮食说法,如“以形补形”的过度解读,以及一些食物搭配的禁忌。我们将科学分析食物的属性,解释哪些搭配可能相互影响,甚至产生不良后果。 第三部分:起居有常的生活艺术——顺应自然,养育生命 “天人合一”,中医养生强调顺应自然规律,将养生融入日常生活。本部分将聚焦于生活起居的方方面面。 睡眠的质量与调养: 详细探讨睡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分析失眠、多梦等睡眠问题的常见原因,并提供中医角度的调理方法,包括睡前放松技巧、适宜的助眠食物,以及如何调整卧室环境。我们将强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规律,以及“子午觉”的养生原理。 运动的原则与选择: 并非越剧烈的运动越好。本部分将介绍中医提倡的“动以养阳,静以养阴”的运动原则,以及不同体质、不同季节适宜的运动方式,如八段锦、太极拳等传统养生功法的介绍和练习要点。我们将强调适度、持之以恒的重要性,以及运动后的调理。 情绪的疏导与管理: “情志致病”是中医重要的病因之一。本部分将深入分析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对人体的影响,并提供有效的疏导和管理方法,如通过练习冥想、太极拳,或进行适当的倾诉来调节情绪。我们将强调情绪的平衡对于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起居环境与季节养生: 探讨居住环境的适宜性,如通风、采光、温度等对人体的影响。并再次强调根据季节变化调整起居作息的重要性,例如,夏季宜晚睡早起,冬季宜早睡晚起,以顺应自然界的阳消阴长。 中医的节律养生观: 简要介绍中医关于人体昼夜节律、四季变化节律与养生相配合的观点,帮助读者建立起一种与自然同步的健康生活模式。 第四部分:简便易行的养生实践——从零开始,循序渐进 理论最终要落实到实践。本部分将提供一系列简单易行、易于操作的养生实践方法,让读者能够轻松上手。 经络穴位按摩与保健: 介绍人体主要经络的走向和主要穴位的定位,并演示一些针对常见不适(如头痛、颈肩痛、消化不良)的自我按摩方法。这些方法无需特殊工具,随时随地可做,安全有效。 简易中医外治法: 介绍一些方便快捷的中医外治方法,如拔罐、刮痧、艾灸等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以及适用病症和禁忌。例如,刮痧为何能缓解肌肉酸痛,艾灸如何温通经络。 药浴与足浴的养生效果: 详细介绍利用中药材进行药浴和足浴的方法,如何根据不同需求(如助眠、舒筋活络、祛湿)选择合适的中药材,以及具体的配方和操作步骤。 节气养生与时令调理: 结合二十四节气的变化,提供每个节气相应的养生重点和调理建议,让读者能够更好地抓住养生时机,事半功倍。例如,立春如何进行“春捂”,冬至如何“数九进补”。 家庭常备中药材的认识与应用: 介绍一些家庭常备的中药材,如生姜、大枣、枸杞、菊花等,阐述其基本功效、用法用量,以及如何在日常饮食和简易养生中应用。 本书的价值与特色: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既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又有详实的实践指导,帮助读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内容全面,覆盖广泛: 从饮食、起居到情志、运动,全方位地展现中医养生的智慧。 语言通俗易懂,避免专业术语的滥用: 即使是中医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和掌握。 注重个体化差异: 强调体质辨识,为读者提供个性化的养生建议。 强调“治未病”的预防理念: 帮助读者建立主动健康的生活方式,而非等到生病后再寻求治疗。 《中医养生智慧:从饮食调理到生活起居的全面指南》旨在成为读者案头常备的健康伴侣,引导大家以一种更自然、更和谐的方式生活,最终实现身心愉悦、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景。本书没有复杂晦涩的理论,也没有高不可攀的养生秘诀,它所传递的是一种回归本真、顺应自然的健康哲学,一种人人都可以践行、受益终生的生活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很不错,纸张厚实,印刷清晰,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感,而且封面设计简洁大气,一看就是用心制作的。我之所以特别想评价一下这本书,是因为它在内容深度和广度上都做得相当出色。从基础的中药识别、炮制,到复杂的病症辨治,再到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思路,它几乎涵盖了临床中药学的方方面面。我曾经因为临床上遇到一个棘手的皮肤病,翻阅了多本典籍都找不到满意的方案,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开了这本书。令人欣喜的是,书中对这个病症的辨证论治分析得相当透彻,并且给出了几个不同证型的用药方案,其中一个方剂的思路正是我当时所欠缺的。虽然最终的治疗效果还需要进一步验证,但这本书提供的思路和方向,已经让我受益匪浅。我还会经常翻阅书中关于“中药配伍禁忌”的部分,这在临床上至关重要,能够有效避免药物之间的不良反应,提高治疗安全性。

评分

这本《实用中药临床手册》简直是我近期的宝藏!作为一个一直在临床一线摸爬滚打的医生,我深知一本好用的参考书对于日常工作的重要性。我一直寻找一本能够将繁杂的中药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并且真正服务于临床实践的书。以往看过的很多中药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理论性太强,实用性不足;要么过于简略,信息量不够,无法满足解决实际问题的需求。这本书恰恰弥补了我的这个痛点。它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从常见病症切入,然后罗列出治疗该病症常用的中药,并且详细讲解了每味药的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甚至包括了炮制方法、禁忌症和不良反应。我尤其喜欢它在“用法用量”部分给出的具体建议,这比泛泛而谈的“适量”要管用得多。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经典的医案,通过实际病例来阐释药物的应用,这让我感觉学习起来更加生动,也更容易理解药物的运用精髓。我翻阅了其中关于咳嗽、感冒、胃痛等几个常见病症的部分,都觉得内容详实,切合临床实际,让我对这些疾病的中医药治疗方案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更清晰的思路。

评分

我是一名常年耕耘在中药研究领域的学者,虽然我的工作更多的是在实验室和文献堆里,但对临床的关注从未停止。我深知,再好的理论也需要落地,再尖端的发现也需要转化为实际的应用。《实用中药临床手册》这本书,就像是一座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它以一种非常务实、严谨的态度,将中医药的精华提炼出来,并且以一种易于理解和操作的方式呈现给读者。我最欣赏的一点是,它不仅提供了基础的药材信息,还深入探讨了药物的炮制、贮藏等细节,这些往往是很多理论书籍所忽略的,但对于保证药效和用药安全却至关重要。书中还详细列举了现代医学对于某些中药的研究成果,这使得中药的疗效有了更科学的佐证,也为我们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方向。我尤其关注了书中关于“新药研发”和“药物警戒”的部分,它能够及时反映中医药领域的最新动态,对于我们这些研究人员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参考信息。

评分

坦白说,当初入手《实用中药临床手册》时,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毕竟市面上关于中医药的书籍实在太多了,良莠不齐。但这本书真的给了我惊喜!我是一名正在学习中医的在校学生,虽然学校里有专业的教材,但总觉得有些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之间存在隔阂。这本书的内容,就像是给那些晦涩的理论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它不仅仅罗列了药材的名字和功效,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告诉你“为什么”这样用,“在什么情况下”最适合。例如,对于同一种症状,书中会根据病因、病位的不同,推荐不同的方剂,并且会详细分析方剂中各味药物的配伍道理。这种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真正理解中医方剂的精妙之处,而不是死记硬背。而且,书中对每味药的药性、归经、功效的描述都非常到位,配以现代药理学的研究进展,让我能够从更科学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中药。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鉴别诊断”的部分,很多时候,同一种病症,看似相似,但细究起来却可能症情有别,用药也需有所差异。这本书在这方面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指导,能帮助我们避免误诊误治。

评分

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位无声的良师益友。作为一名有着多年临床经验的中医师,我深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道理。然而,面对海量的信息和日新月异的临床挑战,总有那么一些时刻,会觉得知识储备稍显不足,或是思路不够开阔。这本书的出现,恰恰解决了我的这一困扰。它不是简单地堆砌知识点,而是通过精巧的结构设计,将那些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每味药时,都会强调“临证要点”,这四个字点出了药物使用的精髓。它提醒我,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关注哪些关键的临床表现,才能做出最精准的判断。而且,书中对于一些复方、验方的介绍,也让我耳目一新,能够为我的临床实践提供更多新鲜的血液。我常常在遇到一些疑难杂症时,翻阅这本书,往往能从中获得启发,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不断地刷新和充实我的临床知识体系,让我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和进步的动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